长期多梦的人注意 身体发出的“夜间信号”你看懂了吗
凌晨三点,你又一次从荒诞梦境中惊醒:被怪兽追逐、考试迟到、或是突然坠落。这样的场景反复上演,不禁让人担忧:长期做梦对身体有害吗,是否正在透支身体?
一、梦境:大脑的夜间“整理师”
梦境并非随机产生的脑内碎片。当我们进入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大脑杏仁核、海马体异常活跃,将白天的记忆、情绪和感官信息重新编码。就像整理硬盘的碎片整理程序,梦境帮助大脑筛选重要记忆,清除冗余信息。美国睡眠医学会研究显示,REM睡眠占比约20%-25%,成年人每晚平均经历4-6个梦境周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二、梦境种类与健康信号
1、噩梦与焦虑梦
频繁噩梦(每周≥3次)与压力、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睡眠呼吸暂停等密切相关。哈佛大学医学院发现,长期被噩梦困扰的人群,其体内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持续偏高,可能引发免疫系统紊乱。而焦虑梦常伴随现实压力,如考试、演讲场景,反映潜意识中的不安。
2、清醒梦与生理潜能
清醒梦指做梦者在梦中保持自我意识,可主动控制梦境走向。德国睡眠研究中心实验表明,定期训练清醒梦的人群,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可能增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但需注意,过度追求清醒梦可能干扰正常睡眠节律。
3、重复梦与未竟情结
反复出现相似梦境(如迷路、牙齿脱落)常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有关。弗洛伊德学派认为,这类梦境是潜意识的“隐喻表达”,提示需正视现实矛盾。医学研究则发现,部分重复梦可能与慢性疾病早期神经信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