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养生 中医理论

拔罐后起水泡别慌张 背后原因和应对方法全在这

拔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凭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等功效,深受大众喜爱。然而,不少人在拔罐过程中或结束后,会发现皮肤表面出现水泡。拔罐出水泡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拔罐出水泡的原因

1、留罐时间过长

拔罐时,罐内形成负压,使皮肤局部充血。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持续受到较强负压的作用,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就容易形成水泡。一般来说,留罐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体质较弱者或皮肤敏感者,留罐时间应适当缩短。若留罐时间超过20分钟,出现水泡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2、罐内温度过高

拔罐前,若使用酒精棉球等对火罐进行加热,若加热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会导致罐口温度过高。当火罐吸附在皮肤上时,高温会损伤皮肤,促使组织液渗出,进而形成水泡。因此,在加热火罐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避免罐口过热。

拔罐前,若使用酒精棉球等对火罐进行加热,若加热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会导致罐口温度过高

3、体质因素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拔罐的反应也有所差异。一些体质湿气较重的人,拔罐时更易出现水泡。中医认为,湿气在体内积聚,拔罐过程中,湿气会通过皮肤排出体外,表现为水泡。此外,气血亏虚、皮肤敏感的人群,拔罐时也相对容易出现水泡。

4、操作不当

拔罐时,若拔罐部位选择不当,如在关节附近、皮肤褶皱处等,火罐不易紧密吸附,容易导致局部压力不均匀,从而形成水泡。另外,拔罐过程中,若频繁移动火罐或用力过猛,也可能损伤皮肤,引发水泡。

拔罐过程中,若频繁移动火罐或用力过猛,也可能损伤皮肤,引发水泡

二、拔罐出水泡的处理方法

1、小水泡的处理

如果水泡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保持水泡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水泡通常会在1-2周内自行吸收。在此期间,可使用碘伏对水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预防感染。

上一篇1/2页下一页

推荐阅读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