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 教你如何学好吴氏太极拳

来源:民福康健康

吴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的一独立门派,其总结了先辈们的精髓创编而成。在练习吴氏太极拳时注重动作自然,招式灵活,太极拳教程对吴氏太极拳动作要领有详细的讲解,下面我们跟着太极拳教学一起学习吧!

目录

1、吴氏太极拳 2、吴氏太极拳用法

3、吴氏太极拳内功八法 4、吴氏太极拳24式教学

5、吴氏太极拳45拳谱 6、吴氏太极拳83式教学

7、吴氏太极拳内功练法 8、吴氏太极拳架与推手

吴氏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但是其养生方面也有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吴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促进身体循环等有很大疗效。

简介

吴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特色

吴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吴氏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在下文还有详细介绍,其中技击和推手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历代传人

张三丰

张三丰辽东人,名全一,又名君宝。欣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因观蛇鹤相斗而得灵感,遂创立太极拳。其后,有山右王宗岳、温州陈同洲、海盐张松溪、河北蒋发等一脉相传。后经至河南陈家沟,再传至杨露禅。

杨露蝉

清同治(1862-1874)年问,宗师杨露蝉受聘于端王(载漪)府,教授太极拳。端王又称神力王,当时掌管神机营,管理三旗事务。宗师同时任神机营总教练。端王待宗师甚厚,礼仪有加。

多年后,端王对宗师说:"小王待师可谓甚厚,何无优秀门人为我所用?。宗师对端王说:我已注意三位护卫,可传吾艺。三人即是凌山(满族)、万春(汉族)、全佑(满族)。此后,端王命专从宗师学艺,技艺大进。

因受当时阶级观念的束缚,宗师命三名弟子拜师在杨式门下,其实三人的拳技都是杨露禅传授的,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有所长,总结经验,编排自己的武术拳法。

全佑先生

宗师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乐善好施,慷慨助人。曾于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劝告。但军人自持孔武有力又见宗师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相加。但如蜻蜒撼树,陪地不起。

宗师告诫其不可欺凌百姓,放其归去。但此军人是御轿营的,他并不以此为诫,又纠合同营前往复仇,但仍不得其惩,此后方知宗师身份,并赔礼道歉,永记教训。

全佑之子吴鉴泉

宗师全佑之子吴鉴泉先生(18701942)匡贯满族音译故姓吴刀,自幼受父熏陶,喜武功,善射骑。对太极拳造诣精深,对宗师的太极拳不断发展、修润和充实。使拳架更加规范,连绵不断,更符合太极拳阴阳理论,特点更加明显。

从而自成流派,创建了吴式太极拳,传遍大江南北。宗师吴鉴泉,原任职清廷禁卫军护军营,宣统逊位后,由参谋总长荫昌荐于大总统黎元洪,任总统府卫队师第十一师武术教官。当时政要如段芝贵、陆锦等皆随其学技。

一九一六年吴鉴泉与当时武术名家杨少侯、杨澄甫、许禹生、纪子修、孙禄堂、刘恩绶、刘彩臣、张忠元、佟连吉、姜登撰、兴石如等成立北京体育讲习所,招收北京市各大中学体育教员等六十余名。吴家第三代传人吴公仪、吴公藻昆仲即为该所首届毕业生。

学员成绩斐然,深得北大校长蔡元培嘉许,提请教育部拨给新址,扩大为北京体育学校,通令各省选派学员到京训练,为期两年,毕业后返回本省担任武术教员,吴家太极拳遂普及全国。北伐成功后,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由李景林、张之江任馆长。

该馆历届国术考试皆聘吴鉴泉为评判委员。一九二八年,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中法大学及当时社会闻人黄金荣、杜月笙、张晓林、王晓籁等致电北京体育学校,聘请吴鉴泉南下传授太极拳,受业者至众。

当时党国要人焦易堂、王用宾、熊式辉、彭养光、袁良、吴思预、谷正伦、诸辅成、陈布雷、章乃器等亦先后从其学拳。一九三三年,鉴泉太极拳社在上海成立,一九三八年拳社自筹资金建武术馆,征得八仙桥青年会当局之同意。

在青年会顶楼加盖一层十楼,并起名为鉴泉厅,为练功者提供了极好的练武、探讨和交流的埸所,吴鉴泉任社长,其婿马岳梁任副社长。1942年宗师患糖尿病,因当时上海沦陷,缺医少药,不幸逝世。吴公仪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中,英才倍出。

其中翘楚者,当数宗师吴公仪为首。 宗师吴公仪(19001970),宗师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明,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聘请,担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

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从业者有方鼎英、谭延闿、朱培德、陈嘉佑等名流。 1937年宗师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1943年香港沦陷后回上海,吴鉴泉的女婿马岳梁不肯交出鉴泉社命其弟子与吴公仪试手。

吴公仪遂邀马岳梁试手,一招之间就将马岳梁制服得跪倒在地,马岳梁因此离开上海,吴公仪由此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社。

1954年宗师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甫交手对方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再因起脚过膝犯规,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宗师及吴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致函邀请。宗师命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

次子吴大齐、侄子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敦道建立总社。从此,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发扬于海外。

吴氏太极拳用法

吴氏太极拳致学十要

一、中定

伸屈与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道之本也。何以守中?无过不及。何以能定?不为起使,不为利诱。伸屈开合,进退顾盼,互争者中也。

中者,以脚为立点,以势为重心,以动作为枢机,故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虽技之一端,实为全体之纲领。

二、虚领顶劲

顶劲即顶头悬。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标漂浮不没。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转攒;任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三、感觉

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应互生,人于精微。推手互相问劲、找劲,即是锻炼感觉与反应,感觉灵敏,变化无穷。

四、听劲

听者权也,即权衡轻重,推手时侦察敌情谓之听,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掌,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

五、量敌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而量敌,以计胜负也。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策;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量敌应问劲,问其动静,听其来劲方向与重心所在。

彼此未进入攻守之时,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不存主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当彼此相互承变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

六、知机

推手分三个功夫阶段,由不知不觉而后知后觉,由后知后觉而先知先觉。当阴阳未分,动静未明,姿势未成,虚实未知。似有征兆时谓之机,此唯高手能知之。能知机则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低手则反之。

高手心气沉静,姿态雍容,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低手则进无门,退无路,攻之不可,守之乏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

七、双重

无虚实谓之双重。双重之病有双手与双脚之分。拳经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曰: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是故双重之病难自知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

感觉。虚实。问答皆融会贯通。推手时若对方用力推我,而我用力抗之,相持不下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

若彼此各顺来势,不以力抗而顺其来劲之方向引之前进,使其落空,此即偏沉所致。若以双手按对方之上盘,而对方力气极大,攻之不可,则采虚实之法。

以双手抚其肩,左手由彼之右肩下履,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双手作交十字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圈,则彼必侧斜而倒地,此即发劲偏沉所致也。

八、舍己从人

舍弃自己主见,依从对方动作,随其所适,因而取之,顺而成之,合而解之,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能造机造势,而后得机得势,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而不利。

九、鼓荡

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此种混合之劲谓之鼓荡。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鼓荡之劲乃生。由于心气贯穿,阴阳变化顷刻而来,犹如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在同门之中运用鼓荡劲,多是高手指导低手,使对方腰腿生长弹性抵抗力,增强感觉敏锐,久之则感应灵活。在应敌之时则用来摧毁对方之守势,牵引对方之重心,使其立点不稳,扰乱对方步骤,疲劳对方精神。

太极拳高境界尚有名曰采浪花者,全以鼓荡之劲震撼对方,使其如航海遇风,出入波浪之中,眩晕无主,倾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是鼓荡之作用。

十、重心

研究太极拳劲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种姿势与动态之稳定而求其重心。无论站立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种动态中研究力之平衡关系。

如稳定则重心升高,如为不稳定则重心降低,如为中立则不升不降。更应知稳定平衡之时,重心必须在低处。

练习太极拳,每因学者性情之不同,而功夫造诣各异,虽同一师乘,而对拳理之领悟,盘架之姿势及应用之法则各有不同,所以教者应因人而教,学者更应自知个性之优却点而学之。

性情大约可分刚柔两类。刚者急而烈,刚之上者为强,刚之下者为暴。柔者温而顺,柔之上者心气中和而笃敬,柔之下者则意志簿弱无进取心。刚之上者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学习多务于刚,刚之者暴燥而鲁莽,学者多务于猛。

柔之上者性喜和平,学者多务于柔,柔之下者心意不坚,不求甚解。太极拳讲刚柔相济,必须锻炼到刚不过,柔不弱,如此乃能进德修业。

柔之上者学习太极拳,容易增长功夫,性情刚之下者每每误解慢与不用力为懒散儒弱之意。其实慢与不用力正是锻炼功夫之要旨,犹如炼钢,由生铁而熟铁,由熟铁而成精钢,非长期火候不为功。

所以必须由慢而成及不尚气力而尚用意者,因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以沉气松劲,纯任自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有若无、虚若实;逆来顺受,无中生有;不丢不顶全由慢与不用力锻炼而得之。

慢所以能静,静所以能守,守之谓定,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心气中定而后神安,神安而后气沉,气沉而后精神团聚,一气贯通。快则心粗,心粗则气浮,气浮则心无所守,散乱之病生,虚实更无由求。

练吴氏太极拳的五字诀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

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穿,不能有断续。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衔接。

所谓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拳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指传统的老架太极拳)大约应控制在25-3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事。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功夫则进步快矣。

也有双重(chong)的含义。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个人体质和时间,制定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和运动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吴氏太极拳内功八法

吴氏太极拳内功学习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从基础开始练就丹田力

太极拳不分你我,不分种类,各门各式太极,它们的拳理是相通的,都能产生内功暴发力。练拳时一定要放松,一定要有意念引导。

放松就是头上顶、肩下垂、肘下窄、气下沉、松两胯、脚趾叉开抓地。有一种全身没分量的轻灵感觉,但脚用力往下踩,后跟要实。这样才有根基,所谓的有根莫过于此。

第二步、脊柱和后腰力的产生

当丹田气产生后,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将丹田之气通过小周天将气提上来,再过肩,送到脊柱和后腰,让后背和后腰产生膨胀气,壮实后腰。

此劲出自丹田,一旦练出,终身不退。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让意念与身体相随,形神合一。为以后的功力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周身整体力的产生

周身整体力指的是什么呢?周身整体力要体现鸡腿、龙身、熊膀、豹头、鹰爪、雷声的威猛。

鸡腿是说通过练习太极拳,松胯而裆走后弧,产生强有力螺旋向下向上的腿功。龙身是指腰部要有游龙舞腰摆尾之内力。

第四步、产生肢体稍节力

产生整体力后,要通过整体骨架贯通,筋力连结,气贯周身,将气力送到手臂,产生抖弹力。

这种抖弹力是从松胯下沉,地面给我们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再从脚底到腿,再由腿到腰,贯通周身,通过丹田,全身发紧,瞬间产生极强的暴发力,再传递到手臂或腿脚,形成强有力的攻击力。

内功修炼的方法

调身主要就是改造身体

通过伸筋拔骨的方法,增加身体内的体液,使骨骼肌密度均匀,骨关节的空隙增大,肌腱韧带有弹性。同时调身还有一层意思,就是 按照拳的规律调整身法,比如拳经里要 求的虚实开合、立身正中等等。

调身这个阶段是练拳中时间跨度长、难的阶段,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几十年。因此修炼太极拳者必须要坚持练拳,不断修正,练柔易在三九冬,练刚 易在三伏夏,肌肉的练习要天天练。

和你每天要吃饭一样,天天练拳等于你每天给组织细胞骨骼肌肉输送更多的氧。

所以说,太极拳的调身是长期性的,只有坚持练下去才能出现效果。

在调身阶段还要注意慢练和快练的关系,平时以慢练为主,能慢尽量慢。在慢练的基础上,再逐渐快练,快到一、二 分钟练完一套拳,并且是完全放松、符合拳理的情况下练完。当然调身阶段还要 有一些其它的练法,比如练桩功等。

调息主要就是呼吸配合动作

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拳的动作必须是准确 连贯,劲路完整不断劲,然后才能调息绵绵。呼吸和调息是不同的概念,在打拳时,呼吸不单是呼和吸,而是在调息。

呼吸与肢体的动作是一对阴阳,调息与动作是一对阴阳,瞬间发劲时,无意吸,有意呼,瞬间发劲后,继续调息绵绵。调息是有意呼气,无意吸气,是一个很均匀、很缓慢的过程。

太极拳呼吸的关键就是在于均匀,我们要注意呼吸的节奏性。

内气运行就是调息与动作的结合。调息也叫运气,呼吸轻灵,呼吸变成丝线,就是运气。有人讲开为 吸,合为呼,如果机械地理解是错误的。 太极拳练习者应该了解太极拳强调任何时候呼吸都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要做刻意的呼和吸。

虽然调息意重在呼,但要求必须自然。开合的呼吸也应自然, 所以在一开一合之中,要求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中有开,合中有合。开也可以呼,合也可以呼,开也可以吸,合也可以吸,这就是太极拳在蓄、柔的运动呼吸。

当开发劲时或合发劲时必须是 呼气。也是太极拳蓄发相变、刚柔互用的太极原理。

调神主要就是训练反应速度

当我们的身体都改造好了,功夫在哪里?功夫在神经上,后的功夫是神经,反应能力非常快。大家都知道虎、蛇、狼、猫等一些动物,如果你去触摸这些动物时,它们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你被咬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反应能力。人是高级动物,反应速度通过训练理应也能变得非常快的,一触即发,不加思索全身 迅速调动起来,这就是功夫。我们可以做个试验,一位是初学者,一位是练习时间较长者,两人互相搭手,当口令一发,很明显初学者的反应速度慢。

吴氏太极拳24式教学

吴氏太极拳24式学习的技巧

1、心静体松

心静体松是24式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打24式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

心静是练24式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心静要求要专心,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

所以说,练功就是练心,心若平静,才能有所悟,有所提高。

心静要有耐心,不可焦躁或心猿意马,否则动作方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24式太极拳学好、练好。体松是和心静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措施。

运动时,在心静的前提下用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肉的放松,逐步做到全身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内外各部分无一处不松,尽量使身体自然舒展而不僵硬。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2、轻灵沉稳

练24式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心沉稳。轻灵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由此可见,学习24式太极拳是需要我们掌握好轻灵二字的含义和运用的。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 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似猫行。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3、柔和缓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力量,以及提高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全身放松。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走弧线。

缓慢"也是24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力性练习。

4、连贯圆活

练24式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求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地连贯圆活。每一势如何起、如何落,要仔细揣摩,到定式时必须意识贯注十分满足,

似停非停,这种势与势之间的承接,就称作连贯。连贯就是要求上一动作和下一动作折叠地衔接起来,转接处微微贯动,不僵不滞,不能有停顿断续之处。

动作要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在一连贯的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无有缺陷,不起棱角,变动又非常轻灵活泼。圆满灵活运用到动作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满灵活。

吴氏太极拳24式基本要点

一、用意放松

练习大极拳24式时要精神贯,注思想集中,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引导动作屈伸开合,使处处能符合要点要求,恰到好处,没有过分或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用意。

二、连绵不断

练习大极拳24式时,一势一式,要像长江大海一样,一浪接一浪,地连绵不断滔滔不绝。

三、周身完整

练习大极拳24式无论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或摆任何一个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随相合地完整。

四、分清虚实

练习大极拳24式以分清虚实为入门第一步工夫。分虚实先要从大处着手。

吴氏太极拳45拳谱

一,起势

1 、并步直立,2、开步站立,3、双臂前棚,4、两掌下按。

二,右揽雀尾

1 、虚步棚手,2、弓步前挤,3、虚步棚手,4、弓步前挤,5、坐腿下捋,6、弓步前棚,7、坐腿托掌,8、扣脚按掌。

三,左单鞭

1、撤步勾手,2、马步平捋。

四,提手上势

1、虚步棚手,2、弓步前挤,3、开步撑按。

五,白鹤亮翅

1、直立举臂,2、屈蹲垂肘。

六,左右搂膝拗步

1、上步提按,2、弓步搂推,3、提步摆挑,4、上步提按,5、弓步搂推,6、提步摆挑,7、上步提按,8、弓步搂推。

七,手挥琵琶

1、坐腿棚手,2、弓步前推,3、开步棚举。

八,进步搬拦捶

1、屈蹲按抱,2、弓步平抹 3、坐腿回捋,4、立身拦掌,5、弓步打捶。

九,如封似闭

1、坐腿回抽,2、弓步按推。

十,十字手

1、弓步分掌,2、屈蹲合抱。

十一,左揽雀尾

1、上步提按,2、弓步搂推,3、坐腿下捋,4、弓步前棚,5、坐腿托掌,6、扣脚按掌。

十二,右单鞭

1、撤步勾手,2、马步平捋。

十三,右下势

1、弓步平搂,2、仆步下势。

十四,金鸡独立

1、弓步前穿,2、提膝撑按,3、弓步劈穿,4、提膝撑按。

十五,左右倒卷肱

1、退步搂推,2、坐腿提按,3、退步搂推,4、坐腿提按,5、退步搂推。

十六,右海底针

1、坐腿前举,2、丁步下插。

十七,左闪通背

1、上步挑穿,2、马步架推。

十八,撇身捶

1、转身撇捶,2、弓步前推。

十九,肘底捶

1、撤步按掌,2、虚步打捶。

二十,左右野马分鬃

1、上步合手,2、弓步分靠,3、上步合手,4、弓步分靠。

二十一,玉女穿梭

1、提步穿手,2、弓步前棚,3、坐腿旋举,4、弓步架推,5、转身合抱,6、弓步前棚,7、坐腿旋举,8、弓步架推。

二十二,云手向左

1、弓步托按,2、横弓步靠,3、合步托按,4、开步旋摆,5、横弓步靠,6、合步托按,7、开步旋摆,8、横弓步靠。

二十三,右高探马

1、跟步托按,2、虚步前推。

二十四,右分脚

1、弓步抹掌,2、合臂下劈,3、提膝上架,4、分脚劈掌。

二十五,左分脚

1、弓步抹掌,2、合臂下劈,3、提膝上架,4、分脚劈掌。

二十六,左右打虎

1、撤步合手,2、撤步按掌,3、弓步下捋,4、提膝抱架,5、撤步合手,6、弓步下捋,7、提膝抱架。

二十七,右蹬脚

1、垂脚抱掌,2、蹬脚劈掌。

二十八,双峰掼耳

1、屈膝合手,2、上步分掌,3、弓步掼拳。

二十九,斜飞势

1、叉步掩肘,2、提腿下劈,3、弓步分靠。

三十,右迎面掌

1、提步按掌,2、上步推抱。

三十一,十字拍脚

1、转身摆掌,2、独立拍脚。

三十二,搂膝左栽捶

1、落脚提按,2、弓步搂推,3、提步摆挑,4、上步提按,5、弓步栽拳。

三十三,左海底针

1、收脚前举,2、丁步下插。

三十四,右闪通背

1 上步挑穿,2马步架推。

三十五,云手

1、弓步托按,2、横弓步靠,3、合步托按,4、开步旋摆,5、横弓步靠,6、合步托按,7、开步旋摆,8、横弓步靠。

三十六,左高探马

1、跟步托按,2、虚步前推。

三十七,回身指裆捶

1、转身提按,2、弓步打捶。

三十八,左下势

1、弓步前举,2、马步平捋,3、仆步下势。

三十九,上步七星

1、弓步前穿,2、虚步架掌。

四十,退步跨虎

1、撤步双按,2、提膝推掌。

四十一,左迎面掌

1、上步托按,2、弓步推抱。

四十二,转身摆莲

1、扣脚合掌,2、虚步摆掌,3、摆腿拍脚。

四十三,弯弓射虎

1、落脚按掌,2、弓步下捋,3、拧腰提拳,4、弓步掼冲。

四十四,退步搬拦捶

1 、坐腿旋捶,2、退步下捋,3、坐腿拦掌,4、弓步冲拳。

四十五,收势

1、弓步分掌,2、收脚合手,3、立身落掌,4并步还原。

吴氏太极拳45式的作用

1、能改善心脏的功能状态(包括有冠心病史者);

2、能促进心肺功能及能量代谢功能的提高;

3、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的发病率;

4、能有效的改善人体末端微循环状态,提高人体对于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5、能够显著增大脑波ɑ频段(ɑ波即觉醒波)的能量,明显增进左右脑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其结果将使身心更加和谐、增大抗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能力;

6、能有效地解除人体的精神过度紧张状态,从根本上消除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致病原因,预防生理性疾病的发生;

7、能改善老年人的情绪、思虑、性格、记忆与动作稳定性,以及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8、他们还采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制的ZJX-1型中医经络信息分析仪对31位太极拳锻练者进行人体经络测试。结果发现,太极拳运动能对人体经络平稳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

吴氏太极拳83式教学

吴氏太极拳对身体的益处

1、生理效益

专家表示,练太极拳的好处,一方面可以锻炼肌肉、舒经活络;另一方面可以调整呼吸,按摩内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首先,练太极拳可以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对于神经衰弱患者的康复极有好处;

其次,练太极拳可以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增强个人抵抗力;

再次,练太极拳可以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从而增强耐力、缓解疲劳;

第四,练太极拳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身体各器官供氧,提高机能;

第五,练太极拳可以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提高消化功能。

因此,练太极拳的好处还包括对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

2、精神效益

除了生理效益外,练太极拳的好处还在于精神方面的调养。专家指出,练太极拳要求做到心平气和、精神内守,十分有利于人的精神心理健康。

首先,练太极拳可以消除心理压力,从而改善情绪,提高效率;其次,练太极拳可以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再次,练太极拳可以了解修身处世之道,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练太极拳的好处除了强身健体外,还能够加强精神和心理调养,对于维持精神心理健康,远离各种精神心理疾病都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练太极拳的好处涵盖了生理和精神的诸多方面,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防治各种疾病都极为有利。

因此,在这里特别提醒神经衰弱患者,除了要坚持必要的治疗外,适当练习一下太极拳,对于神经衰弱的康复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太极拳养生论

一、精神论

养精化气,养气化神,固根培本,养人身三宝,充人精神,发人智慧,使之,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是谓太极养身,太极养身,则是掌握人身三宝,精气神自然变化的规律,修之炼之,而达到养生长身之修炼方法。

二、太极论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和合而成。(即:一气分为二气为阴阳,阴阳二气合为一气为太极)

何谓太极?老子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乃是混沌,混沌者,元气,原始祖气,此一气,先天而生於阴阳,后天而藏於阴阳,即,生於先天而藏於后天,为阴阳未分之象,万物元始之极点,故谓无极。

无极者,虚无静极之意也。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阴阳道合而成象,是谓无中生有,有,名万物之母,谓之太极。

如:天地阴阳上下相合为一气而万物生,日月阴阳来往相交为一气而寒暑顺。男女阴阳彼此相交而孕始成。

此一气是为太极,故为万物之母,太极。乃太和静极之意。

三、两仪论

合为一气,其中有物。静极生动,动静之变,阴阳而分,谓两仪。两仪者,阴阳也。上述,阴阳二气合为一气,谓太极。一气分而为阴阳,为两仪。故,太极两仪,乃阴阳之动静离合也。阴阳分离则死,二气和合则生。

四、养身论

人,乃精气而生,精气而养。精生于食,为浊、为阴、为动;气生于精,为清、为阳、为静。此人后天心肾中之二物。精满则动,顺则生人,耗尽则气无依、神无托、人无本而死。逆则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气相抱,有依有托而生道、生仙。

然,此二物均系於性、於意。心性如猿,好动为阴;意气如马,好静为阳。

收回性猿,意马自归。故,修炼家,以收回后天之性意,而固精养气;以后天呼吸之气而烹之炼之,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精神旺盛不贩而养身、健身、长生,此乃后天造化之功。使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谓之六合。

唯合而能生、能养,故为:太极养身,是养长之道、生命之本、升仙之阶。道家小成功夫,炼精化气,化为真阳之气;炼气化神,化为至灵之神。而后神气交合真性出现,性光出现,如墙头花开,如夜明珠高悬。经说:出墙花儿,火清,候真。

摘之、采之、吞之乃采补之法;渐摘渐采,由少而多,积厚流光,养出真灵,真性真灵和合而生道,生仙。乃大成功夫。

吴氏太极拳83式套路及名称

01、预备式

02、金刚捣碓

03、懒扎衣

04、六封四闭

05、单鞭

06、金刚捣碓

07、白鹤亮翅

08、斜行拗步

09、初收

10、前趟拗步

11、第二斜行

12、再收

13、前趟拗步

14、掩手肱拳

15、十字手

16、金刚捣碓

17、披身捶含背折靠

18、青龙出水

19、双推手

20、三换掌

21、肘底捶

22、倒卷肱

23、退步压肘

24、中盘

25、白鹤亮翅

26、斜行拗步

27、闪通背

28、掩手肱拳

29、大六封四闭

30、单鞭

31、运手

32、高探马

33、右擦脚

34、左擦脚

35、转身左蹬脚

36、前趟拗步

37、击地捶

38、翻身二起脚

39、护心锤兽头式

40、旋风脚

41、右蹬脚

42、海底翻花

43、掩手肱拳

44、小擒打

45、抱头推山

46、三换掌

47、六封四闭

48、单鞭

49、前招、后招

50、野马分鬃

51、大六封四闭

52、单鞭

53、双震脚

54、玉女穿梭

55、懒扎衣

56、六封四闭

57、单鞭

58、运手

59、双摆莲

60、跌叉

61、左右金鸡独立

62、倒卷肱

63、退步压肘

64、中盘

65、白鹤亮翅

66、斜行

67、闪通背

68、掩手肱拳

69、大六封四闭

70、单鞭

71、运手

72、高探马

73、十字单摆莲

74、指裆捶

75、白猿献果

76、六封四闭

77、单鞭

78、雀地龙(铺地锦)

79、上步七星

80、退步跨虎

81、转身双摆莲

82、当头炮

83、金刚捣碓

收势

吴氏太极拳内功练法

吴氏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三个手

第一步功法以身变手

道家在炼丹过程中有百日筑基三年而成丹的说法。杨式太极拳在修练过程中的以身变手也是筑基功。在筑基功中,主要是以练腰功为主,时间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

这里指的腰,不是裤带勒之处,而是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通过对它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同时还可护展丹田气势(这是二步功所在锻炼的问题。

腰的作用,相信不用再做解释,它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所在。

第二步功法以气变手

道家的炼气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是炼丹筑基功。炼丹筑基要以下丹田为炼丹炉。天为纯阳清轻在上,地为纯阴沉重在下,人与阴阳二气为一体而居中。

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气。天元之气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来的精华物质为真气。地元之气是水、火、风生息过程所产生的灵气。人元之气是精、气、神也可以说是父母遗传给的,赖以生存的元气。气的修炼,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去积累。

第三步功法以意变手

道家的炼神还虚,神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壮态。它包括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动作、思维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

太极拳的第三步内功是以意变手。即练神。人的精神活动与机体的精、气、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精气神充足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就旺盛。反之,机能活动衰退,人的精神就会表现为萎靡不振。

因此,精、气、神可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三者之间又具有相互资生的关系。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吴氏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两种方式

一、呼吸气练杨氏太极拳内功的关键

马老师常说,陈氏太极拳的拳架是内功的功架,这也正结合了阴阳交合互生的理论,阴阳结合不断地转化增加了太极拳的魅力。

可见,陈氏太极拳中内外功是完全互通交合的。拳架的要领在无形中锻炼了杨氏太极拳的内功,而此拳内功的要求也正是练好拳架的基础。

杨氏太极拳的内功也就是丹田内转功,丹田内转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逆腹式呼吸,只有和谐的呼吸配合才能达到内气鼓荡的境界。

腹式呼吸法,在太极拳运用中是广泛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

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逆腹式吸主张吸气时气沉丹田而不飘浮于胸;呼气时要气发于四梢而不滞留于上体,反对呼吸时胸廓有较大的起伏。

所以,逆腹式呼吸对胸部横膈膜的上下运动要求就格外高。这也有利于对内脏的按摩和下盘的稳固,这与道家内丹功中把呼吸看成是养气功夫,与炼内丹的火也是统一的。

太极的真谛也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二字也就在出肾人肾之间,这种对于内外呼吸的感受、运用和研究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

即使是在以外家著称的少林武术《易筋经》中也格外重视呼吸问题,可见,天下拳理皆是互通的。我们要将其联系起来看待。

至于如何在打拳时配合以逆腹式呼吸法,笔者认为应视具体拳式而言,既要顺应自然,不可勉强为之,又要符合拳理,领会拳式的技击含义,基本上与开呼收吸一致,这也就是佳的呼与吸。

如果能在逆腹式呼吸的同时配合以道家小周天内力的运气方法,相辅相成,动静互养则效果更佳。

二、腹拳一练陈式太极内功的新思路

打腹拳,也就是用意念练拳,在以前武侠小说中也曾出现过,我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太极内功的训练中,自觉效果颇佳。

通常,杨氏太极拳中没有静功,只有动功,而且是寓于拳架的锻炼之中的。所以,打腹拳就成为对杨氏太极拳拳架练习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但这种静功又是外静内动的统一,是周身内外的统一,这正应验拳谚中所说的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

其基本方法是:行功之初与道家小周天功的要求基本一致,以意引气走过3个小周天后,双手、背部应感微热。

这时,就意注丹田,周身气息凝成一个立体旋转的太极球,汲取天地精华,同时在印堂、膻中、丹田和脊柱二十四节也各有小太极球相和。

意想自己百会、谷门成阳爻一,两肾命门成阴爻 ,周身形成一个离卦卦形。

逐渐,所有太极球融会成一个太极球自大脑松果体沿中宫线降至丹田,温养片刻,慢慢化成汪洋火海,诲中浮现一方绿地,有一人 (也就是练功者本人) 在丹田中缓缓打拳,方位面南。

站桩与内功的关系

(1)站桩的要领

站桩是练武的基本功之一,要练拳必须先练站桩,练功如同盖楼房,只有将地基打的深打的捞,楼房才能盖的结实。

各种桩法很多,原理基本相同,练好一种桩即可触类旁通。这里讲太极混元桩的要领;双脚站立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双腿屈蹲成马步桩。

要求做到头部虚领顶劲、两眼垂帘,收颔、舌抵上颚(上搭鹊桥)、嘴微闭、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圆裆、裹臀、尾闾中正、提肛(闭地户)、屈膝、脚趾抓地,随气沉丹田身体上下对拉拔长。

练习太极拳到一定阶段,就要学练习内功,修炼好内功对养生有很大的作用,能够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而且还能够促进微循环。

身架两侧双腋虚张与沉肩、坠肘对应,两臂环抱,掌指相对,掌心向内,身两侧如同天平式的对称平衡,使全身形成在撑展中又含抱拢的整架。身体重心自然垂直于双脚之间的中心线上,全身调整到松柔中正状态。

通过站桩,练出内功,打拳为桩在移动中的身肢运动。桩架配合打拳的招式变化,内劲随之运行。功夫上身后,把人们的局部用力的习惯改换成柔整劲。

当发劲时,身体每个部位都可在对开中弹抖,将劲干脆地放出。这是长期站桩,练出松开全身各个骨节的效应。

有些人急于求成,功夫还没练成熟,站桩时只是一味的追求走架。忽略了内气的运行,站成僵滞呆架,这已经偏离了站桩宗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探究站桩问题。

(2)练功常遇见的问题

打起拳来不少人身晃体飘。我判断是桩架的问题,于是,我找了几个人做站桩演示,让大家一起观看和点评,归纳出几个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产生的原因及会导致的后果,然后进行纠正。

具体如下

(a)有的人存在身体不同程度的前俯、后仰及左右歪斜问题。当桩站成这样,造成身体重心不稳,打起拳来身体晃悠。如果应对实战,对手有机可乘,会被顺势发放。

(b)下颌向前探出、驼背、腰的命门穴部位向里凹、臀向后凸、身臂没有掤圆、肩胛骨外露棱角。

当身形出现其中的状态,就会影响百会穴与会阴穴的中脉向对,身体失去中正,没有松、整、圆、活之感,会对内气运行产生阻滞作用。

(c)小腿前倾,双膝超过脚尖,此时,即使蹲得很低,实际上,已失去了站桩的功效。

桩功的评价 也用八个字:无形无相,无根无极

所谓无形无相者,两腿不屈蹲,两手不作势,外不带一丝张狂,秀若处女,内敛一团精神,不怒而威。平和中正,泰然自若,有佛祖拈花之妙,妙处全在无中生有。

无根无极者,指无所思,无所住,真气弥漫,自然发动,随动而动,自然顺遂,无一丝勉强,无一丝滞病。故而有无所不在,无所不是之妙。

能循此操作,渐至评价之境,太极之门可入。真气发动,自然明晓无极生太极的妙理。至此桩功始有小成。然终不可废。须知太极拳松则益松,轻而愈轻,并无止境,此不可不辨。

内功修炼的两种呼吸方法

胎息法肚脐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注肚脐。收肚脐,稍停。松开肚脐,稍停。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劳功呼吸法

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做劳动呼吸法时,涌拳的同时也要呼吸,因为手脚经络相同。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吴氏太极拳架与推手

练习太极拳拳架的四大要点

首先,在练习太极拳架过程中,心情愉快,放下杂念,心静则肌肉不紧张

这样就能促进内心的平静和呼吸的平稳,以心制意,以意识引导,顺其自然的动作,带动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的修炼。

这不仅是在内心深处有所追寻,有所迷恋,有所沉醉,还要有一种让观众气都不敢出的感觉,唯恐呼吸的声音破坏了练拳者的静态。

而且通过练拳时上拔下拽的运动(所谓的上拔,是指头正项直,也称虚领顶劲,下拽是指尾闾内收下沉,似悬重物),使人体的脊柱保持和恢复自然的生理曲线,让意念沿身体两侧阳经下行沉降至脚下,使身体处于一种极松柔的境地。

其次,通过拳架的练习,方能慢慢体会沉肩坠肘,松腰敛臀等太极拳先辈们经过实践的检验总结出来的真理

拳经云: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太极拳的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以腰为轴,一举动上下相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把腰练松了才能稳健灵活,作为杠杆的力臂就由手到肩延伸到腰,力臂加长了近一倍,自然获得省力的效果。

同时在练习拳架中我们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为了松腰就必须敛臀,二者一体,使得尾闾处于身体的中线位置,上与百会相应,正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清利顶头悬。没有拳架练习的经验是不会有这种感性认识的。

第三,通过拳架的练习,才能体会太极拳相连不断,周转往复,举动如猫

虚实分明的特点。太极拳的动作是先贤们根据体内气血经脉的运动规律,以打通体内血脉为目的,以伸筋拔骨为手段的养生训练方法,外在动作的进退转换起伏折叠,相连不断,周转往复,均是内在运动的体现。

拳架的练习使练习者达到神如捕鼠之猫,动作轻灵而不飘浮,沉稳而不僵滞,细致入微、不急不躁,以身带胯,以胯腿的放松,完成一脚的迈步,落步时按照脚跟,脚掌的顺序轻轻落地,然后踏实,重心逐渐移向迈出之腿,交替往复。

举动如猫是体,是内在的神意。虚实分明是用,是外在的变化。故此,只有经过拳架的练习方能细细感知这些细微的变化。

第四,通过拳架的练习,可以加深对各种太极劲的理解

掌握和运用各种劲力,达到屈伸开合变化自如,虚实动静惟妙惟肖。

太极拳诀云: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这些劲路的变化,只有通过拳架的练习方能不断深入,把无形的东西化成有形的,在与空气的接触中体会到好似在陆地上游一般,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综上所述太极拳锻炼的首要还在于拳架的练习,它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拳架特点

一、拳架小巧紧凑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式,又称中捋架。由于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平时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式紧凑。

但武禹襄早年随父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后研创多年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对敌应用时蹿蹦跳跃,贴身近打,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法变化快速、身法有刚有柔,充分发挥了武式太极拳的文武兼备之特点。

可见,学习太极拳,我们也需要培养自己的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平。

二、重内不重外

武式太极拳,尤其是永年广府武(李)式家传太极拳,要求虚实开合都在体内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过于表现,拥捋挤按四法融化入于筋骨之内,用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身到、身到劲到。

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须腹内松静气腾然,周身轻灵顶头悬,逐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所以老前辈经常说练拳先练心,这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用意。

练习武式太极拳还要求骨肉分离,节节贯穿,舍去后天肌肉之拙力,开发先天骨肉之灵劲,这些都说明了武式太极拳更重视内涵修养。

在武式太极拳中,学打拳就是学做人的过程。

三、步法灵活多变

武式太极拳的步法灵活多变,实用性较强,除包括普及太极拳式中常用的弓步、马步、丁步、虚步、仆步五种步形和退、进、横跨三种步法外,尚有叉步、后虚步、下势步、横裆步、三七步等步形和扣步、摆步、碾步、践步、跨步、引进落空步等步法,以及蹬脚、起脚、踢脚、十字摆莲脚、二起脚等脚法。

上述种种步法皆以丁八步为主,也可称不丁不八步。两脚前后沿线夹角为60左右,每一动作所迈出步都是以脚跟先着地。脚尖翘起,以后脚跟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随后前脚掌慢慢踏平,进步必跟,退步必随。

进步退步都要以虚腿的脚尖点地,虚实变化在脚跟,每一转以实腿脚跟为轴虚实变化,两脚间的距离在进步与退步定式之后应保持有一脚的距离,步法必须虚实分明。

后脚定势后是推动身体发力的主根,不可随意挪动,更不可离地。前脚调节人体运动的方向和角度。身体调正,两脚在定步后不可在一条直线上,始终保持自身重心平稳变化。

习练吴氏太极拳捋架与推手应用中的随曲就伸的问题

随曲就伸与舍己从人是相辅相成的。舍己从人并非完全把自己一切都舍去服从于对方,而是暂时地局部地随从于对方去变化,去摸清对方虚实状况,攻防主动权仍在我方,可更好地利用我方的优势来战胜对方。

在太极推手训练过程中,两手臂的随曲就伸可从对方的棚、捋、挤、按了解对方曲伸变化程度,摸清其力度的大小和方向及速度,我方绕内圈走小圈去随从对方而走捷径进入对方掌握其重心战胜对方。

但我们的主干腰脊一定要正直,丹田气一定要充实饱满,内气内劲的阴阳变化由我方来调动。

随曲就伸与舍己从人的内在要求是整体节节贯穿,上下一体,同时注重培养和充实自身的丹田气。

古人言: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外可御强敌,内可固精神也。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舍己从人,我顺人被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一时的随从,长时的主动。局部的舍己,整体的从己。舍小得大,有舍才有得。

如何学好推手

首先,入门必须循序渐进

推手需要一定的手、眼、身、步法,如果已经练过套路,而且练得不错了,那么学习推手就具备了基本的入门条件。不论学推手还是学器械,有了徒手单练套路的根基,方能事半功倍。

其次,不可急于求成

一朝成井只是不现实的主观想法,要一层一层打基础才能长工夫,技法要一点一滴去学,经过练习、巩固、纯熟、提高的过程。开始不好随便跟人乱推,搞所谓自由推手(目的是如何把对方推倒取胜)。

推手说的是舍本逐末,丢掉太极拳推手的精髓,而掺杂武术擒拿、摔跤等其他方法。

太极拳推手,首先要从虚实变化中稳定自己的重心,然后设法令对方失去重心而倾倒。

所以推手不是斗力,以力取胜,而是要学会柔化,要引进落空,等到有可乘之机,所谓合,才出发放出去。这样就要靠太极拳本身的搠、捋、挤、按这些基本的技术。

入门也就是先练这些,一般可从定步单推手开始,进而定步双推手。在把手法练纯熟之后才进入第二个层次,即练活步推手,手、步、身法结合一起。在搠、捋、挤、按四种技法运用自如的基础上进人第三个层次,就是大捋推手,即十三势的总体练习。

太极拳熟练了,可以运用自如,就可以变化无常的自由推手,同时还应练好基本功,其中包括桩功的练习之站桩。

学习推手的四个误区

1、顶就是在与对手推手时劲力相接对项,彼用力,我也用力,以至出现敌我顶牛之病。

对此,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推手时,要注意把握顺势的技巧。

2、僵就是在敌手进攻劲力作用于我的身体时,自己无法化避开,出现了失机漏势之病。

3、丢就是在推手时不能将敌手沾黏固牢,而是与敌手脱离,有丢失之病。

4、抗就是用自身的劲力相搏抵制住敌手的进逼,有刚硬而无韧柔之病。

解决误区的方法

1、初习推手的人多数单纯地追求技法和效率,急于求胜,因此寸步不让,导致冒冲、冒进,顶牛角力,技法水平自然不能提高。

2、有的学练者过多地沉醉于太极拳所谓的化劲上,你来我化,主观上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顶牛,而致丢、僵等毛病出现,结果使自已一直处于被动之中,更不能有所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吴氏太极拳的创立对现代人有很高的价值,不论是从养生上看,还是从体育等方面看,其都有很突出的特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闲暇之余勤练习太极拳会有意外的收获。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