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称呼究竟怎么来的 你知道吗

来源:民福康健康

现在我们常把替我们看病的人称为医生,那么医生这词是如何来的呢?古代是如何称呼医生的呢?中医有哪些别名呢?我们早的病例是如何来的呢?这些都是关于古代中医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你知道,大夫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有的人称他们为郎中,有的人管叫大夫,而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医生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那古代的医生为什么叫郎中、大夫呢?

我国古代医学尚不发达的时候,医术与巫术也总是纠缠在一起,分不清什么为医、什么是巫,医与巫往往合称为巫医。因此,医字的繁体就曾经含有巫字。唐代时,巫医的地位十分低下,民间流传的俗语谓:床上看到的医生床下看是狗。

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以上就是我们生病在床上的时候将给自己看病的人叫做医生,如果病好了下床了,就将医生看作是一条狗。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i,而不读d。

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到了宋朝,情况就不同了,人们用郎中来称呼医生,此后郎中即成为人们对中医师的习惯称谓。其实,郎中原是秦代所设立的官位,指皇帝的侍从官员。宋朝有位身兼郎中官位的御医叫陈亚,此人医术高明,深得皇帝赏识。他为人诙谐,又爱好文字游戏,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如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但看车前牛岭上,十家皮没五家皮等。这些药诗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技巧将前胡、半夏、车前、五加皮等中药名糅入诗中,而让人不觉牵强附会。

有一年天旱,陈亚和友人蔡襄在路上看到一个和尚求雨,但见和尚赤膊当日而晒,殊为可笑。陈亚随口念道:不雨若令过半夏,应定晒作葫芦巴。句中半夏、葫芦巴也均为药名。蔡见他讽刺过分,便道:陈亚有心终归恶。陈亚应声道:蔡君除口便成衰。便成衰为中医泄泻的别称。此事传到民间,陈亚名声大振,都认为他不但精通医术,更熟谙药名。以后便有学医者以读陈亚药诗为乐事,他身兼的官位郎中也渐渐成为了中医师的代称。

但是也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黄河以北大多数人称医生为大夫,而在黄河以南又多称郎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到现在没有相关的查证。

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那么古代怎么称呼中医?下面一起来看看。

古代怎么称呼中医

1、岐黄

中医第一个名字叫岐黄。这个名字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书,于是后世的人们就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中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2、青囊

中医第二个名字叫青囊。它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医学着作《青囊书》而得名。据传,三国时魏王曹操患有头风,召来当时的名医华佗为他看病。华佗建议做开颅手术,曹操疑心华佗要谋害自己,就把他杀了。华佗临死前把自己毕生所学着成《青囊书》,赠给狱吏。

3、杏林

中医第三个名字叫杏林。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隐居在江西庐山的名医叫董奉,他为人看病从不收取钱财,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屋后种杏树。因他医术远近闻名,附近百姓都来找他看病。没几年,他屋后就变成一望无际的杏林。从此,人们开始称中医为杏林。

4、悬壶

中医第四个名字叫悬壶。我们都知道悬壶济世这个成语,看看有什么关系?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是个管市场的官吏,常常看到一个老者用长杆挑壶行医。每到散集的时候,老者就跳到壶里消失不见了。一次他随老者同入壶中,发现壶里竟别有天地,于是拜其为师。数年后,他学成出山,从此悬壶行医。

5、橘井

中医第五个名字还叫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用井中泉水泡橘叶可以治病。第二年过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医治了无数病人。后来人们就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6、大夫

中医第六个名字叫大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代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7、郎中

中医第七个名字叫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至宋代,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以郎中为对医生的敬称。

以上就是古代对中医的各种称呼,你了解了吗?

中国早的病历

病历是医疗部门记载病人病情,诊断和处理方法的记录。但你知道我们中国医学史上早的病历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是谁首创的呢?

汉文帝时期有个人名叫淳于意,因年轻时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人们便称他为仓公。小时候,他家里很穷,他的许多亲属都因有病而无钱医治,过早离开了人间。这悲惨的现实启发了淳于意,他决定自己学医,来挽救病人的生命。于是,他在管理粮仓之余便四处搜寻药方,拜求良医。不久他便成了一名学识渊博,能预知病人生死,拥有许多奇方、古方的医学家。中国医学上早的病历就是淳于意首创的。

淳于意是个细心人,在他给人治病诊病时,总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自己诊断处理的方法记下来。当时人们把这称为诊籍;现在我们称它为病历。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为淳于意作传时,曾摘要记录了他的25份病历,这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早的病历。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有关医生这称呼是如何来的,我们古代的时候是如何称中医的,以及中国早的病历是如何产生的。看完本文,对于这些我们都了解了吧,是不是觉得非常有趣呢?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