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 常见新生儿疾病和中药疗法

来源:民福康健康

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所有妈妈的希望和骄傲,但是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新生儿很容易患上某些疾病,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新生儿都容易患哪些疾病,吃什么中药能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中医的博大精深从古至今都在为我们服务着。

目录

1、新生儿常见疾病 2、新生儿湿疹

3、新生儿肺炎 4、新生儿脐炎

5、新生儿溶血症 6、新生儿败血症

7、新生儿黄疸 8、新生儿用药注意事项

新生儿常见疾病

1、新生儿窒息

造成新生儿窒息有三种情形:宫内窒息、分娩过程窒息以及娩出后窒息。

胎儿窒息时,胎动从快-消失,胎心从加快-慢-不规则,后胎心消失。分娩过程窒息常见于难产、滞产。娩出后窒息,轻者皮肤青紫,肌张力正常或增强。重者皮肤苍白,全身松弛无力,手足冰凉,心率慢而弱。

窒息预后较差,重度窒息常有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及心律紊乱。后遗症轻者智能发育落后,重者癫痫或脑性瘫痪,都将造成终身遗憾。

2、新生儿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由于生产时的损伤,缺氧引起的严重的疾病,尤其在早产儿中为多见。

婴儿颅内出血早期的症状表现多为尖叫、不吃奶、痉挛、烦躁、双眼凝视,到了晚期就是嗜睡、全身松弛瘫痪、四肢冰冷、面色发白,终就是昏迷不醒。

颅内出血一般预后不好,大多于一周内死亡,幸存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脑积水、脑炎、癫痫以及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3、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部是开放的门户,护理不当可以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甚至引起腹膜炎,千万不能麻痹。

当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或脐轮皮肤发红现象时就应引起重视。早期可用3 %双氧水 或75%酒精清洗擦干后涂2%龙胆紫。出现有发热、嗜睡、拒奶、呕吐等现象时, 要马上送医院治疗。

4、新生儿败血症

不论产前、产时或分娩以后,有细菌侵入血液后就可引起败血症。

如羊膜早破、 滞产、助产过程消毒不严,出生以后皮肤粘膜破损都是引起败血症的常见原因。 新生儿败血症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早期不易发现,等进一步发展嗜睡、抽痉,合并核黄疸或脑膜炎时,已为时过晚。 及早发现,送医院治疗。

5、核黄疸

重症的黄疸患者多见于低体重、低体温的婴儿,严重感染和缺氧的新生儿中。

核黄疸的表现如,嗜睡、拒哺、尖叫、惊厥及呼吸衰竭。

核黄疸是严重疾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往往终身残疾,比如共济失调、手足 徐动、聋、盲,以及智能低下。要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切勿当成生理性黄疸,延误 治疗。

6、新生儿肺炎

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分为吸入性肺炎(羊水、胎粪、乳汁)和感染性肺炎(宫内感染和出生后感染)。

新生儿得肺炎不象婴幼儿肺炎有明显的咳嗽及呼吸困难,尤其早产儿得肺炎后 很少有咳嗽,除了气急、萎靡、少哭、拒哺之外,还有口吐白色泡沫,口周三角发青、 呻吟及点头呼吸。

国际上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数呼吸的次数,当新生儿每分 钟呼吸超过60次时就有可能得了肺炎(也可能比肺炎还严重),应马上送医院诊治。 胎粪吸入性肺炎与宫内感染性肺炎比一般肺炎更严重,治疗更棘手。凡新生儿肺 炎均需住院治疗。

7、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是新生儿期严重感染之一,和败血症关系很密切。本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 不论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都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比如母亲患败血症、羊膜早 破、胎粪吸入、难产、出生后皮肤破损、脐部感染等。

新生儿得脑膜炎早改变是在精神异常,如阵阵尖哭,易惊、易激动,精神萎, 随后不哭,后昏迷。早产儿则不哭、嗜睡、面色灰白、两眼凝视。

如果发现迟,即 使幸存也会合并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耳聋、皮质盲及智能低下。

8、鹅口疮

是由一种霉菌引起的,多由于奶头、手指及皮肤感染,尤其是橡皮奶头污染。

症状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膜,很象奶凝块,在牙龈及颊粘膜上,容易刮去,可能会影响哺乳。

治疗可用纱布蘸茶水轻轻揩去白膜,涂以1比10万制霉菌素甘油或1%龙胆紫溶液, 效果较好。口腔粘膜千万不可挑破,以免细菌侵入,造成局部化脓,引起败血症。预 防方法:母亲喂乳前,要洗净奶头,奶嘴要煮沸消毒。

新生儿湿疹

症状表现

婴儿湿疹发病时间多在出生后1到3个月之间,6个月之后就会慢慢减少发病率,1到2岁的患儿可以逐渐治愈。

湿疹的轻重不一样,多出现在头面部,如额部、双颊、头顶部,慢慢的会蔓延到四肢甚至是全身

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

患儿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常到处瘙痒。由于湿疹的病变在表皮,愈后不留瘢痕。

新生儿湿疹分类

急性期

起病急,皮肤表现为多数群集的小红丘疹及红斑,基底水肿,很快变成丘疱疹及小水疱,疱破后糜烂,有明显的黄色渗液或覆以黄白色浆液性痂,厚薄不一,逐渐向四周蔓延,外围可见散在小丘疹,也称卫星疹。

面部皮肤可有潮红及肿胀。间擦部位如腋下、鼠蹊部、肛门周围等处可以受累并合并擦烂。如护理不当常有继发感染可泛发全身。

此期病儿夜不能眠、烦躁不安,合并感染者可有低热。

亚急性期

急性湿疹的渗出、红肿、结痂逐渐减轻,皮肤以小丘疹为主,时有白色鳞屑或残留少许丘疱疹及糜烂面。此时痒感稍见轻,可持续时间很长。可由急性期演变或治疗不当而来。

慢性期

反复发作,多见于1岁以上的婴幼儿。皮疹为色素沉着,皮肤变粗稍厚,极少数可发生苔癣样化。分布在四肢,尤其四窝处较多。

若发生在掌跖或关节部位则发生皲裂而疼痛。如果治疗不当,或在一定诱因下,随时可以急性复发,自觉剧烈瘙痒。

脂溢型

多见于1~3月的小婴儿,其前额、颊部、眉间皮肤潮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部可有较厚的黄浆液痂。

以后,颏下、后颈、腋及腹股沟可有搽烂、潮红及渗出。其母孕期常常有脂溢性皮炎或较严重的痤疮。患儿一般在6个月后改善饮食时可以自愈。

渗出型

多见于3~6月肥胖的婴儿。先出现于头面部。除口鼻周围不易发生外,两面颊可见对称性小米粒大小红色小丘疹,间有小水疱及红斑,基底浮肿,片状糜烂渗出,黄浆液性结痂较厚。

因抓痒常见出血,有黄棕色软痂皮。剥去痂皮后露出鲜红色湿烂面,呈颗粒状,表面易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向躯干,四肢及全身蔓延,并可以继发感染。

中医治疗方法

婴儿湿疹的外治法

1、渗液多者

宜外洗及湿敷,可用:地榆、黄柏、金银花、马齿苋、千里光、黑面神、火炭母等,选24味各30克,水煎待温或冷后,外洗及湿敷;也可用绿茶叶水湿敷。

2、湿性者

经外洗及湿敷,渗液已很少或无渗液时,或湿敷之间歇期,可用青黛散或黄连粉、麻油调搽(粉与油之比为l :34),或用蛋黄油外搽。

3、干性者

用润肌膏外搽,也可酌情使用三黄洗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搽。

饮食疗法

赤小豆粥

赤小豆1015克,陈皮1.5克,粳米30克,加水适量煮粥,分数次食之。

玉米须水

玉米须适量煎水,代茶饮之。

新生儿肺炎

什么是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并不少见,患儿通常在生下来后不久就因各种因素而发病,属传染性疾病。从感染的时间来看,该病可分为产前感染和出生后感染这两个阶段,而从发病的原因上看,又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这两种类型。

病因

1、新生儿成长发育不完善

若宝宝的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吞咽动作不能正常完成,很可能在妈妈的子宫内吞入羊水、胎粪等代谢物质,或是在出生后将奶水吞入肺中。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早产儿身上。

若宝宝的消化道发育不全面,出现食管闭锁等紧急症状,也可能影响到肺部健康。

若宝宝的肺部存在先天的发育缺陷,肺血管容易充血,也可诱发炎症。

此外,宝宝气管较短,除菌能力比较差,这也是他们的肺部易受感染的原因之一。

2、产程出差错

一般来说,产前和分娩过程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宝宝肺部感染。首先,母体在受孕后会遭到各种病毒的感染,这些病毒很可能通过胎盘和胎膜传递给胎儿,使其出现肺部感染的症状。

此外,有的宝宝出生时伴随着胎膜早破、滞产等危急情况,很容易吸入羊水或妈妈阴道内的其他液体,从而引发肺炎。

3、出生后护理不当

刚出生的小婴儿抵抗力很弱,如果接触到肺病患者的飞沫或自己患上败血症、脐炎等各类炎症时,肺部发生感染的几率也会增加。此外,新生儿着凉也易得肺炎。

4、新生儿免疫力差

免疫力是身体在与各种疾病的对抗中慢慢形成的,由此可见,初生婴儿的抵抗力几乎为零。如果出生后护理不当,他们很有可能得肺炎。

新生儿肺炎早期症状

1、呼吸急促

婴儿的肺容量非常小,呼吸速率与成人相比要高一些,但是,当宝宝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达到60次以上时,很可能是他们的肺叶尖端出现了感染症状或其他病症。

2、面色青紫

面色青紫是缺氧的一种表现,严重时还会嘴唇发白,四肢冰冷。严重的肺炎会使孩子的肺部通气量受到影响,因此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

3、咳嗽

出生后的感染性肺炎多伴有咳嗽的症状,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鼻塞或者流涕。婴儿感染性肺炎后,呼吸道异常症状更多一些,因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就是呼吸道。

4、发烧

发烧是大多数炎症都具有的表现症状,肺炎也不例外。但是,新生儿肺炎的发热症状并不强烈,多为39以下的低热,而且两三天后便会消失。情况严重的患儿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热。

5、其他表现

如口吐白沫、精神不振、胃口不佳、上吐下泻等。

中医治疗方法

1、风寒袭肺

方药:三拗汤加减。炙麻黄1g,杏仁、前胡各5g,陈皮、半夏、炙甘草各3g。鼻塞流涕加荆芥、防风,喘憋明显加苏子、炒白果,面白肢冷加桂枝。

2、风热犯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1g,生石膏lOg,杏仁、前胡、芦根、炙甘草各5g。热重加黄芩,痰多加黛蛤散;口唇发绀加丹参。

3、肺热血瘀

方药: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知母各6g,黄芩、鸡血藤各5g,芦根、杏仁各3g。精神萎软加太子参;皮肤瘀点加丹参,喘促明显加苏子、蝉蜕。

新生儿脐炎

病因

每个人都有脐带,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亲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通道。胎儿出生后,医务人员会将脐带结扎,切断。断脐后,脐带残端会逐渐干枯变细,慢慢变为黑色。

一般宝宝出生后3-7天脐带脱落。在断脐前后,如果消毒处理不严,护理不当的话,很容易造成细菌污染,引起脐部发炎。

常见的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或混合细菌感染等。脐带上本来就有血管,因此脐部血管是与新生儿血管相通的。

脐炎似乎是小病,但局部感染容易扩散,导致新生儿腹膜炎或败血病。

症状表现

1、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流水,这是脐带发炎的早表现。

2、脐带脱落后伤口不愈合,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

3、脐周皮肤红肿,深及皮下,重则蔓延形成蜂窝织炎或脐周脓肿,甚至继发腹膜炎。

4、轻症者除脐部有异常外,体温及食欲均正常,重症者则有发热吃奶少等表现。

5、慢性脐炎时局形成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粘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如何判断

1、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潮湿渗液,为受感染的初症状,继之脐围皮肤红肿,波及皮下。残端有脓性分泌物,脓汁恶臭,还可见腹壁水肿、发亮,形成蜂窝组织炎及皮下坏疽。

慢性炎症常形成脐肉芽肿,而妨碍脐创愈合。

2、辅助检查 脓汁涂片可见细菌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脓汁培养阳性率很高。

中医治疗方法

1、五味消毒饮加减

银花3克,野菊花3克,公英3克,地丁3克,青天葵3克,荆芥穗3克,赤芍3克,生薏米6克。常用于脐部发红,脓液浸淫,低热或不发热,精神食欲尚好,舌苔薄白,舌略红,脉略数,指纹紫红的脐炎患儿。

2、犀角消毒饮加减

水牛角粉0.5克水磨冲服,荆芥穗3克,防风3克,双花5克,公英3克,地丁3克,川连3克,炒栀子3克,制乳没各3克,人工牛黄0.5克分冲。

对于那些发热,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精神欠佳,脐部红肿,不断溢脓,亦有异臭,甚则体温不升,面色发灰,精神萎摩。苔黄,舌红。脉细数。指纹紫滞的患儿较为适用。家长可根据宝宝的情况任选一种方药。

3、清热解毒汤

黄连0.9g,黄芩2.4g,连翘4.5g,生甘草3g,板蓝根12g,地丁9g,薄荷1.5g,荆芥3g。水煎服,日1剂,分4~5次服。

4、黄连解毒汤

黄连1g,山栀5g,连翘6g,当归6g,赤芍6g,生地6g,银花6g,甘草5g,防风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5、黄龙乌贼散

川黄连2份,煅龙骨2份,乌贼骨1份,共研细末。先将脐部以双氧水清洗,再将本药均匀撒在创面上,并以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6、三妙散

槟榔、苍术、黄柏各等份,研细末。撒于清洗后的创面上,每日2次。

7、脐带粉

黄连20g,枯矾30g,朱砂1Og,冰片2g,炉甘石粉1Og,氧化锌1Og。以2%甲紫溶液适量调脐带粉少许,涂于患处,外以纱布包扎,每日换药2~3次。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

新生儿期其他导致溶血的原因还有红细胞酶或红细胞膜的缺陷,这些都有专有的名称,只有血型不合的溶血称为新生儿溶血病。

症状表现

黄疸

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为明显,也就是黄疸。

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

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患溶血症的宝宝都有轻重不等的贫血。

肝脾肿大

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胆红素脑病

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严重的合并症。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发热

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中医治疗方法

1、 湿热胎黄

症状:目皮肤颜色黄而色泽鲜明或因湿重于热而见黄色略显晦暗、色泽不鲜,可有烦躁、哭闹不安、口渴、纳乳少、尿少色黄如桔色、大便秘结、唇红、苔黄腻,指纹滞。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常用药方:茵陈蒿汤加味。茵陈、大黄、栀子、茯苓、大腹皮、泽泻、连翘。

2、湿热内蕴、气血虚损

症状:精神萎弱,嗜睡,呼吸困难,不能进乳,皮肤欠温,肤色黄,腹部膨隆,内有腹水,大便溏,舌淡,脉细弱。

治则:清热利胆, 益气生血。

常用药方:茵陈蒿汤合当归黄芪补血汤加减。方用茵陈、黄芪、生栀子、当归、茯苓、白术、丹参、党参、甘草、黄芩、大黄。

3、瘀积胎黄

症状:神倦肢厥,身目色黄而晦暗,肌肤可见瘀点、瘀斑、拒乳或呕逆。可见吐、衄、便血,腹部膨隆,可触及微结,舌暗紫,指纹紫滞。

治则:活血散瘀, 疏肝利胆。

常用药方:血府逐瘀汤如减。桃仁、红花、赤芍、当归、柴胡、鳖甲、枳壳、莪术、茵陈、茯苓。

4 、胎黄动风

症状:身目黄色日渐加重,神萎,嗜睡,尖叫,双目凝视,口角抽动或角弓反张,唇舌紫红,苔黄,指纹青滞。

治则:清热退黄、平肝熄风。

常用药方:茵陈蒿汤合羚羊钩藤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钩藤、羚羊角、茯神、竹茹、菊花、生地。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

病因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极易发生感染,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病情进展较快。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

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发生

1、黄疸

有时可为败血症惟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黄疸迅速加深、或黄疸退而复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

2、肝脾肿大

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

3、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针眼处流血不止、呕血、便血、肺出血、严重时发生DIC。

4、休克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

5、其他

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6、可合并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中医治疗方法

一、辨证治疗

1、正盛邪实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各9g,赤芍、黄芩、黄柏各6g,栀子、甘草各3g,黄连1.5g。黄疸重加茵陈、柴胡,抽搐加钩藤、石菖蒲,衄血、便血加白茅根、仙鹤草。

2、正不胜邪

治法:益气温阳祛邪。

方药:四逆汤加减。生地、败酱草各6g,人参、炙甘草各3g,附子2g,干姜1.5g。出血明显加阿胶珠、白芍,额出冷汗加黄芪。

二、专方验方

1、清宫粉

广郁金30g,生山栀30g,寒水石30g,黄芩30g,黄连3g,玳瑁30g,琥珀1.5g,朱砂1.5g,冰片9g。共研极细末,过筛为散。每服3g,每日2次。适用于本病见惊厥者。

2、火府丹

生地1og,木通6g,黄芩1o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银翘生脉散

银花6g,连翘6g,人参6g,陈皮3g,麦冬4g,五味子4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4、茵陈茅根汤

茵陈1og,白茅根15g,茯苓6g,车前草6g,猪苓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

新生儿黄疸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

症状表现

1、生理性黄疸

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

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

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

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

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中医治疗方法

1、脾湿型黄疸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2、湿热型新生儿黄疸

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3、瘀滞型黄疸

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新生儿用药注意事项

一、宜选安全无毒的品种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

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等中药。

二、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由于婴幼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等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三、宜配服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四、宜配服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阳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五、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新生儿容易患的疾病,你都找到有哪些了吗?及早的发现和正确的治疗为孩子减轻不必要的痛苦,孩子生病千万不可盲目用药,一切都要遵循医生的叮嘱。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