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宝宝吃中药要注意什么

来源:民福康健康

现在有很多人选择中药来治疗疾病或者养生保健,中药治疗疾病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方便实惠,物美价廉。但是你知道在吃中药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吗?怎么吃中药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中药的一些知识。

宝宝吃中药要注意什么

现在小孩子生病了都选择吃中药来养生了,那么小孩子生病的时候吃中药要注意什么呢?我们怎么才能让宝宝乖乖的吃药呢?但宝宝们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常常并不领情,不是哇哇大哭把药吐了,就是紧闭着嘴,怎么也不肯吃。其实,只要按照婴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婴幼儿服中药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中医小编提醒您喂宝宝吃中药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由于婴幼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等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二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

三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四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阳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五宜选安全无毒的品种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等中药。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

小儿常用中成药

1、儿童清肺口服液

主要成分:苏叶、麻黄、贝母、青礞石。

服用方法:一次2支,6岁以下一次1支,一日3次。

适用于:素有肺胃内热的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有白痰、流鼻涕、嗓子肿痛、口干声哑的宝宝。特别注意凡体弱感冒久咳,大便泄泻的宝宝应慎用。

2、健儿清解液

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杏仁、山楂、陈皮。

服用方法:1岁一次4ml,5岁以内8mI,6岁以上酌加,一日3次。

适用于:受凉引起的感冒咳嗽,特别注意3个月以内的宝宝应禁用。

就医指征:当宝宝咳嗽,并出现喘憋时,要及时就医。尤其是有哮喘病的宝宝。

3、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主要成分:山楂、枳实、瓜蒌、槟榔。

服用方法:1岁以内一次5ml,1岁至2岁一次10ml,3岁至4岁一次15ml,5岁以上一次20ml。一日3次,5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宝宝停食着凉引起的咳嗽。对于宝宝素有胃热食积引起的咳嗽,夜间咳嗽加重,喉间有痰鸣、流黄鼻涕有效。特别注意3个月以内的婴儿应禁用。

4、启脾丸

主要成分:人参、大黄、莪术。

服用方法:3岁以上一次1丸,一日2~3次,3岁以内宝宝遵医嘱。减量服用。

适用于:宝宝脾胃虚寒引起的面黄肌瘦、腹胀、呕吐、泄泻,特别适合于宝宝平日食欲差、食量少,大便清稀不成形,手足不温的宝宝。

小宝宝服用中药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幼儿服药要注意的五大要点,科学健康的服用药物,可以收到更好的治病功效,同时还可以保护幼儿的肝肾健康。

儿童服用中药时的禁忌食物

服消导药或补脾益胃、消食理气的健脾丸、启脾丸就忌食油腻厚味;服补血药忌茶,因为补血制剂均含有铁,而茶叶中有丰富的鞣酸,与药物中铁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复合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有的药品的产品说明上就印刷了禁服和忌服的食品名称。那么,服用西药有哪些食物禁忌呢?

治疗菌痢的药物痢特灵以及治疗肾性高血压的药物优降宁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不得与含酪胺的食物同时服用,如腌鱼、蚕豆、啤酒、陈奶酪、酸牛奶、红葡萄酒、牛肉鸡肝、咖啡、巧克力等。因这些食物与药物同服后,会使血压升高,引起头痛等症状。

相关信息

儿童中药的煎服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儿科领域疾病格局的重大变化,目前中医药防治儿童常见病、难治病症的优势已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由于中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越来越多的家长求治于中医中药。水煎中药口服是传统的方法之一,又是基本的给药途径。若不掌握煎服儿童中药的方法,不仅给服药治疗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对儿童的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儿科临床工作者和患儿家长都应明确儿童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

发散类药,如花、叶类煎药时间要短,一般煎沸后可继续前5~10分钟;补益类药及仁、壳类中药的前煮时间宜长些,煮沸后宜再前20分钟。无论发散药,或是补益类药物均应以文火(慢火)为度。煎煮儿童中药汤剂,有的需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医师应给予详细的说明。尤其对需要特别处理的药物,应按医师的要求认真执行,以求获得确切的良效。

2煎出药量

由于儿童胃容量小,尤其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药量掌握不准确就容易造成儿童呕吐,甚至呛咳,影响儿童的恢复与治疗。因此,煎出的药量应以儿童的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煎出药量,婴儿60-80毫升,幼儿100-150毫升,学龄前儿童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200-300毫升为宜,药量应尽可能浓缩至儿童所需要之药量。

3服药时间

儿童喂服中药应在两餐(或两次喂奶)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和利用。饭前服药容易刺激胃肠黏膜,饭后服药容易造成呕吐等不良反应。原则上应在饭后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喂服为宜。根据儿童耐受情况,少量多次喂服更好。

4服药方法

煎好中药汤剂后,家长应先尝一下,过热容易烫伤儿童咽喉、食道、胃黏膜等,过凉又会造成胃部不适,还会影响药效。儿童服汤剂时,尽可能鼓励自取,或用小勺将药液顺嘴边慢慢喂入。服药后尽量休息一会儿,有利于药物吸收,以免因活动量过大而引发呕吐。服药引,药中尽可能不加糖,以免影响药效。

若方中确有苦寒药加黄连、黄芩等,可加入适量甘草以减轻苦昧。儿童喂服汤药难是儿科的一大问题,但它又是古老、传统、基本的给药途径。在努力进行小儿中药剂型改革的同时,熟练掌握喂药的正确方法非常必要。对儿童喂服中药汤剂既要有耐心,又要细心,不可再喂几口水或甜食。对拒服中药汤剂的儿童,可固定其头部,用小匙将药送至舌根部或舌两侧,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提鼻或顺舌面在倒喂药,以免呛入气管。

5儿童药量

儿童应用中药剂量,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与缓急,医者的经验不同而有差异。由于小儿服药多有浪费,所以药用剂量相对大些,但辛、热、苦寒、攻伐之品用量须谨慎。如麻黄、附子、细辛、大黄、巴豆、黄连等。为计算方便,可采用下列比例折算儿童应用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婴儿用成人量1/4;幼儿可用成人量1/3;学龄前儿童可用成人量1/2;学龄期儿童可用成人量3/4或成人用量。儿童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服药时须谨慎。虽然以上简单介绍了煎服中药的方法和技巧,但具体到某一方、某一药、某一病证或某一儿童的身体状态,则需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区别对待。

可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不免会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需要了解儿童服用中药时该注意哪些的事项。

宜选安全无毒的品种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等中药。

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由于婴幼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等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阳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

在患病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黏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辣椒等,都应避免食用。下面是几种与常用中药相忌的食物。应用时要注意:

1、人参忌萝卜、大蒜

西洋参等都是常见的补药,而萝卜有顺气、促消化的作用,同时服用,萝卜会化解人参的药力。同理,在吃其他大补的药物时,前后一小时内也不能吃萝卜、大蒜等促消化的食物。

2、双黄连忌大蒜

双黄是清热解毒、治疗外感风热的常见药物,性凉,而大蒜性热。服双黄连的同时如果食用大蒜,会降低药效。

3、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

醋和生冷食物有收敛作用,服发汗药物时若与之同时食用,就会与药效相抵。

4、龙胆酊等苦味健胃药忌蜂蜜、大枣、甘草等甜味食物

因为蜂蜜、大枣等食物的甜味可掩盖苦味,从而减少苦味对味觉神经末梢的刺激,降低其健胃的作用。

结语:通过上文小编写的小孩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相信大家只要仔细阅读完小编写的中药的知识,作为父母的你一定受益匪浅。父母在给小孩子选择吃中药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小编写的注意事项,不可以随便的乱吃药,要根据孩子的健康情况来选择正确的中药。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