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症状 三种症状告知急性肠胃炎

来源:民福康健康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急性肠胃炎所困扰,在发生急性肠胃炎的时候会出现哪些症状,如果我们不及时的治疗就会发生很多的危害,那么在发生急性肠胃炎的时候我们应该怎办,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急性肠胃炎症状

全身症状表现

在很多时候很人会忽略急性肠胃炎,其实在发生急性肠胃炎的时候我们会出现没有精神,浑身会感觉没有力气,有的时候还会怕冷,除了肠胃发生炎症之外,还可以看见失水、酸中毒或是休克出血的严重表现。多数都是在大便十次以下,大便呈现黄色和黄绿色;且少量粘液或是白色皂粘液症状。呕吐物呈现出咖啡样物,甚至是会出现低血钾,可能会有胀腹,或是有全身中毒的症状;不规则的低热或是高热,就会有严重昏迷的症状发生。

消化系统障碍

在发生肠胃炎的时候明显的特征及时会出现想吐的感觉,相信患有肠胃炎的病人一定是深有感受的,经常出现间断性腹部的疼痛、腹胀、腹泻等多种表现症状是此病的主要特征。遭遇到寒冷之后遇到食物、情绪波动;特别是劳累之后表现很明显。同时大便的次数不断的累积增加。日行几次或十几次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发生,严重的甚至是会导致肛门下坠。大便数次之后慢性肠炎的急性的发作,会有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甚至有粘液的冻血便。

身体特征

急性肠胃炎在发生的时候还会伴有一些腹痛的症状在里面,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朋友一定不要忽视,去医院检查,在检查的时候看见腹部、脐周和少腹为主,有轻度的胃痛、肠鸣音的亢进、有脱肛门的可能。急性肠胃炎的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就像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都会导致急性肠胃炎在吃了细菌、毒物等多种食物之后,刺激了肠胃导致了肠胃粘膜的急性炎症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我国的、夏季和秋季发病率较高,一般病发的时间12~36小时。

急性肠胃炎的注意事项

1、急性肠胃炎患者如出现脱水现象时,可喝些淡盐水、果汁、米粥等,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

2、若排气、肠鸣过强时,应避免吃蔗糖及易产气发酵的食物。避免吃油炸、油煎、生冷、含油脂及纤维多的食物。

3、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为宜。可以减轻高纤维素和油脂成份可能给结肠粘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

4、急性肠胃炎病人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忌食牛奶及海鲜,蜂蜜及其制品。

5、柿子、石榴、苹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肠炎患者可经常食用。多吃此有止泻作用的食物减轻腹泻。

6、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

急性肠胃炎怎么办

1.一般治疗

尽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摄人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晶,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食物和调味品等。急性期患者常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失水较多,因此需补充液体,可供给鲜果汁、藕粉、米汤、蛋汤等流质食物,酌情多饮开水、淡盐水。

2.对症治疗

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嚓25-100mgl日。解痉药:如颠茄8n堪11次,1日3次。止泻药:如思密达每次1袋,1日2-3次。可以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和黄连素片和颠茄片对症治疗。腹泻或者呕吐严重需要静脉输液。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

3.抗菌治疗

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如黄连素O.3g口服,1日3次或庆大霉素8万u口服,1日3次等。

4.中药治疗

肠胃舒灵方温通补中,杜绝肠胃炎反复发作。属寒湿型的,宜散寒燥湿,芳香化浊。可服用霍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等。属暑湿型的,宜清暑化湿,调理肠胃。可服用暑湿正气丸等。属积滞型的,宜消食导滞和中。可服保和丸治疗。属虚寒型的,宜温中散寒,补益脾胃。可服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急性肠胃炎是怎么引起的

1.物理化学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是急性肠胃炎的常见原因,其具体原因除我们熟悉的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某些抗生素等外,另外如果患者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本病。所以对于这些因素必须避免,进而降低减少急性肠胃炎发生的概率和机率。

2细菌病毒感染

细菌病毒感染造成急性肠胃炎不可忽视,特备是生活饮食中有吃了被污染的家禽、家畜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等更容易导致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等常见的细菌,病毒的感染。

总结:相信大家在通过上文的介绍,已经对急性肠胃炎在发生的时候会出现哪些症状有了解。同时在发生肠胃炎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急性治疗,急性胃肠炎的原因很多,不排除多种因素造成急性胃肠炎的情形,所以为避免漏诊和错诊的情况发生,要注意全面诊断,进而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