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综合症的病因是什么

来源:民福康健康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呢,在我们生活中,想必大家对于彼得潘综合症的了解不是太多的吧,那么大家知道彼得潘综合症患者是怎么样的吗,彼得潘症候群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彼得潘综合症的病因

在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斗争,面对成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为幼稚,渴望回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了极致,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其特点是作为一种心理障碍。

发病群体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来自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与皮特潘综合征的人往往是平庸,他们的症状可能不仅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很容易使自己获得暂时的满意度和酒精和药物成瘾的损失。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

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精神病专家来引导。

彼得潘综合症的症状

1、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2、患者会有喜欢依赖别人的情况,他们的自理能力会比较差,不能独立的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的照顾。

3、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5、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彼得潘综合症的渊源

说起彼得潘综合征就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治疗方法

专家们一致表示,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因为这类人本身想要自由,觉得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做法无法让人放心,所以需要长时间建立责任感。有些患者已经意识到了,也表示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但苦于无法改变。

我们可以促其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由此可见,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综合征惟一的途径,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的症状不但会像本文开头描写的主人公一样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

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心理咨询师来引导。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彼得潘综合症的症状也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彼得潘综合症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情况了,要想杜绝彼得潘综合症的发生,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