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会传染吗 带状疱疹的治疗

来源:民福康健康

很多人都听说过带状疱疹这种疾病,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很多人都想知道带状疱疹有哪些症状,带状疱疹会传染吗,带状疱疹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过去的观点认为,带状疱疹是不传染的。但是,近年来国内外临床观察发现,带状疱疹还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尤其是与带状疱疹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婴儿、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和从来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及没有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有被传染的可能。

水痘和带状疱疹看似两种毫不相关的疾病,其实都是由同一种病毒,也就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有些人在儿童期感染此病毒后就会出水痘,少数人也可呈现隐性感染状态而并不表现出症状。此后病毒会在体内长期潜伏下来而不发病,到成年期后如果机体免疫力下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被激活并繁殖,继之引起神经病变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

国外研究显示,在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接触疱液后可能会发生水痘。虽然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低,但有带状疱疹的老年人还是应当避免与孙辈婴幼儿密切接触。而对正常健康的成年人而言,由于已有比较健全的免疫机制和抵抗力,故一般不会被感染,所以不需要刻意隔离。

带状疱疹的危害性

发病期间,患者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神经疼痛明显,使人寝食难安一般医疗机构无特效疗法,加上高额费用,更使人难以承受。如治疗不当或体质虚弱诸多因素所致,会转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少则年余,多则数年,患者将长期忍受痛苦折磨。

一人发病,全家受累,影响生活质量。带状疱疹还有其特殊类型:眼疱疹、耳疱疹、内脏疱疹、疱疹性脑膜炎、无疱疹型带状疱疹等。这些疱疹既有特殊性,又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性,有些可致失明、耳聋,甚至死亡。这些病早期极易误诊,医患双方均应重视。

带状疱疹特征

带状疱疹的特征是痛性水疱性皮疹,多见于身体、臀部或面部。但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皮疹消退后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这种情况被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起来比较困难。特殊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以及止痛剂等可缓解疼痛,缩短疼痛时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半数以上带状疱疹患者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

带状疱疹病因

通常,只有得过水痘的人才会患带状疱疹。一些科学家认为,水痘好了之后,水痘病毒会在体内休眠,倘若原发病部位受伤或者病人情绪不佳、身体不适,病毒会重新活跃。

还有些人认为,时间越久,机体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生成的抗体的数量和强度就越小,从而导致机体容易遭受病毒的再次攻击;但由于仍有部分抗体存在,此时就会发生带状疱疹,而非水痘。

如果从未得过水痘的成年人接触到该病毒,那么他会患上水痘,而非带状疱疹。病毒再次发作的原因还不清楚。有些医生认为当免疫力暂时减弱时会得这种病。带状疱疹多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因为老年人的免疫能力会下降。创伤或刺激也会引发带状疱疹。免疫抑制的人(例如:器官移植或者癌症、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上带状疱疹。

西医治疗的原则为抗病毒、消炎止痛和防止继发感染。而赵建军中医认为,本病因情志内伤,肝经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

1.热盛证

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疼痛剧烈,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等,宜用清泻肝胆火法。

2.湿盛证

皮肤淡红、疱壁松弛、疼痛较轻、腹胀、苔白厚或白腻等。宜采用健脾除湿法。此外,中医针刺疗法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作用,对后遗神经痛亦有疗效。

另外,有的患者皮肤上可能会出现大疱、血疱,甚至糜烂,但是不必过分紧张,如果治疗得当,10天左右就能痊愈,治愈后一般不会复发。

治疗

1.药物疗法

(1)抗病毒药物

可选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

(2)神经痛药物治疗

①抗抑郁药

主要药物有帕罗西汀(塞乐特)、氟西汀(百优解)、氟伏草胺、舍曲林等;

②抗惊厥药

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③麻醉性镇痛药

以吗啡为代表的镇痛药物。可供选择药物有吗啡(美施康定)、羟基吗啡酮(奥施康定)、羟考酮、芬太尼(多瑞吉)、二氢埃托菲、路盖克等。

④非麻醉性镇痛药

包括NSAIDs、曲吗多、乌头生物碱、辣椒碱等。

2.神经阻滞

重度疼痛药物难以控制时即应考虑用直接有效的感觉神经阻滞疗法。阻滞定位的选择应取决于病变范围及治疗反应。总的原则应当是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末梢到神经干、神经根。

3.神经毁损

射频温控热凝术行神经毁损是治疗为直接有效的方法。神经毁损治疗还包括内侧丘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玛刀或X刀),手术硬脊膜下腔脊髓背根毁损治疗、垂体毁损、交感干神经节毁损等。

结语:由此可见,带状疱疹是有一定传染性的,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重个人卫生。而对于此病应该要提高警惕,,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尽量及早就诊,但不可急于求成,以免病情加重。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