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

来源:民福康健康

在现阶段,大家的生活已离不开运动,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武功,同样也是一项运动,一项有益于身心的运动,目前学习太极拳的人比较多,初学太极拳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杨氏太极拳85式的相关学习方法。

目录

1、杨氏太极拳85式 2、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

3、杨氏太极拳85式的特点 4、杨氏太极拳85式的发劲

5、杨氏太极拳85式的步法 6、杨氏太极拳85式松沉劲的运用

7、学习杨氏太极拳85式的四个步骤 8、杨氏太极拳85式三大要领

杨氏太极拳85式

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与智慧,太极拳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杨氏太极拳85式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正因为这些特点,吸引了广大的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当然小编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杨氏太极拳85式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为广泛。

杨氏太极拳85式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可见,学习杨氏太极拳85式,对于我们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促进我们身体各项机能的改善。

杨氏太极拳85式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练拳时,要注意体会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脚心。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用力,小腹一直要松软的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稳。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的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的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适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匀,就是动态均匀。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

练拳要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同时呼吸要配合动作和姿势,保持均匀而自然。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感悟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

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

孙式太极拳对身法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

陈式太极拳又有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快慢相间、顺逆缠丝、拳起螺旋、虚实互换、节节贯串的共同特征,而且特别强调上身中正安舒,劲力对称平衡,逢上寓下,逢左必右,前发后塌,八面支撑;强调走低架子,重视腰胸折叠和丹田内转,发劲松活弹抖,轻沉兼备,倒换虚实,强调裆走下弧,运劲注重呼气,大小动作讲求技击含义,体用兼备。

那么,杨氏太极拳85式传统套路,在身法上更有着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些特殊的要求,体现在由杨澄甫先师口述,陈微明笔录的《太极拳说十要》之中,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些身法要领,条条都很重要,都要贯穿于整个套路之中。

下面,我想根据自己练杨氏太极拳85式传统套路四十年的粗浅感受,谈谈对杨氏太极拳85式如何练习身法的认识,求得与同门的交流和学习。

我自己体会,行拳时要使身法中正,支撑八面,重点应该抓住以下七句话,二十一个字,即:百会顶,大椎领,肩井沉,背脊拔,腰胯松,尾闾收,命门撑。

一、百会顶

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人的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无不以此为向背。

虚灵顶劲,也叫提顶或者叫顶头悬,行拳走架时,身法是否稳定,颈椎是否松竖,背脊是否中正,眼法是否平准,呼吸是否顺畅,步法是否灵活,腰胯是否松沉,无不与头有关。

从生理上来说,百会上顶,可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以及脊柱中脊髓不受压迫,从而能够保证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经络不受挤压,畅通无阻。

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全身各大系统及器官的机能保持正常运转,于发挥对人体的整体平衡作用至关重要。

百会如何上顶?如何做到顶头悬?赵幼斌先生在《中华武术》杂志举办的名家讲堂谈太极拳身法问题专栏中讲的非常清楚。

顶头悬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拔展、松竖,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

百会上顶不是用力去顶,而是用神去顶,用意念去顶,绝非冲头昴首,拔头提气,要意在神而不在形,在虚而不在实,在形、在实容易用力,用力则易神露于外,也易产生僵劲。

因此,百会上顶,竖头虚灵,神敛于内,全在用意,绝非用力。

二、大椎领

太极拳界讲身法时,有一领百沉的说法,一领指的就是大椎向上领劲,百沉指的是太极拳的其它锻炼要领。

如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敛臀收腹,尾闾中正等四肢百骸都要求向下沉垂,即谓之一领百沉。

大椎领劲的具体办法,就是收颌直项,下颌微收,脖颈自然轻轻竖起,第三、四节颈椎向后退贴到衬衣后领上去,这样下颌自然内收,颈椎就会自然竖直松开。

但在实践中应注意,一定要注意先把头部竖直松开,然后第三、第四节颈椎再向后退贴,否则容易造成头部后仰之病,也就是要先竖后退,而不是先退后竖。

三、肩井沉

肩为气之门,上抬则气升,下沉则气降,两肩如能松开,上肢之气自沉,肩在上肢的肘、腕、掌关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而松肩的关键又在于沉肩井。

上肢三大关节肩、肘、腕,以及整个上肢的放松,肩关节的放松起绝对主导作用,没有肩关节的放松,整个上肢其它各关节就不可能放松。

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上肢的两手始终处于从动的状态,不能自动做出各种动作,而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全靠腰身来引动。

也不光上肢的两手,还包括下肢的两腿也都是靠腰身来弓丨动,所以才有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之说,要做到腰带四肢,身使四肢。

所以腰带上肢,关键在于松开肩关节,因为在上肢三大节中,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为梢节,根节动,梢节随。要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象松脱开了一样。

这样,当腰身转动时,让左右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的左右旋转;当身躯下沉时,让地心引力去引动手向下沉降。

当腰身前进后退时,让前进和后退所产生的惯性带动手的向前和移后。

如此等等,都是完全由腰身来带动,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所以沉肩井是上肢放松的关键所在。

四、脊柱拔

杨氏太极拳85式特别强调行拳走架时脊柱的上下伸展,对拉拔长,形成一个百会连接会阴的身体中轴线,也叫中垂线。

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这个中轴线其实就是脊柱,太极拳就是以腰脊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脊柱行拳。

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上肢的根节肩和下肢根节胯的放松,肩胯放松之后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转动,前后张弛三种变化,才能活动自如。

脊柱的上下拉抻可使人体脊柱的S型曲线得到适当的调直和拉开,既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向后突臀的毛病,又有利于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主要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也叫前后折叠)是说脊柱如同弓箭的弓背一样,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弛,称为吐身。

行拳走架时,脊柱随着拳势的起、落、开、合和拳势的呼和吸呈现出节律性张弛。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转动、前后折叠,实际上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的对拉拔长劲。

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上下对拉劲,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体现左右对拉劲。

胯膝与两足之间形成的外曲内直和前弓、后坐的一张一弛,就是前后之间的对拉拔长劲,而且都是以脊柱为轴心的运动。

五、腰胯松

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中,一语道破了腰在人体中和在太极拳习练中的主宰地位和统领作用。

认为:能松腰才能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行拳走架中身体的虚实变化皆由腰来转动。

吴式太极拳大家李和生也说过:腰不松,气难通,气不盈,意难行。强调了松腰和意气的关系。

腰跨位于人体上肢与下肢的交界部位,是身体运动的枢纽,是太极拳运动中劲力虚实转换的调控器。

太极拳架从头到尾都是以腰为轴,身使四肢的整体运动,抓住腰带四肢这一根本要领,就抓住了太极拳运动的总纲,就能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腰胯松和百会顶,大椎领,脊背拔几者共同配合,才能发挥脊柱上下对拉的整体效果。

因此,松腰胯就成为习拳身法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练腰胯松,首先应该弄明白,何为腰?何为胯?腰与胯之间又是何等关系?

我认为:人们习惯上所说的腰,是指平常系皮带的那一圈部位,医家说的两肾之间的命门所在之处,包括人体的肋下胯上部位。

而生理学上的胯,实际上是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胯关节是由髂骨、耻骨、坐骨三块共同组成为髋骨,通称为胯骨。

人们通常把腰和大腿之间的部位叫做胯。

腰和胯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和从动的关系,胯是随着腰的转动而转动的,两胯与腰脊处的左右转动,上下抽挫以及竖向的前后卷曲开合,是基本的腰胯动作。

腰胯能松、能沉,脊柱上下拉抻的效果就明显,自身重心就能降低,下盘就能稳固,卸对方的力就能顺遂,就能周身协调,得机得势,妙不可言。

松腰胯的质量,对于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协调自身的灵活性、稳定性、整体性有着重要影响,并决定着劲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等诸方面的运动质量,所以腰胯放松,实为太极拳身法之一大关键。

六、尾闾收

人体的尾闾位于身躯骶骨下端,与脊椎骨有连带关系,为转动元气升降之要道。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督脉长强穴也正在尾闾部位。

在太极拳行功中,形体上尾闾如蛇,又如推进器、定向标,身体欲向何方,尾闾即从后面对向何方,尾闾中正则立身中正。

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对于尾闾中正有精辟见解,他说:尾闾正中须两股(大腿股骨)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谓尾闾中正即脊骨根向前也。

从整体上看,此即太极拳裹裆、敛臀或叫护臀的技术规范,它就象用臀部把整个骨盆裹护起来,把小腹部承托起来。

这样,再配合上虚领顶劲、松腰落胯、曲膝圆裆,就能使尾闾的舵向作用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脊的弹性。

同时,敛臀也相对降低了身体的重心,有利于动作的平衡和蓄、化、引、拿,有助于专注一方,劲整力浑。

这个身法要领从局部来看,就是吊裆,或谓提肛、缩谷道,就是会阴处虚虚上提,适度收缩会阴底肌和肛门括约肌,以促进下盘的稳定。

陕西眉县一位跟随杨澄甫先生学过太极拳的老中医苏举贤大夫,曾总结了自己的两句练拳体会:一句真诀要牢记,坐提谷道是真丹。可见,敛臀的关键就在于提谷道、收尾闾。

七、命门撑

太极拳身法要领中十分重视和强调松腰、而松腰必然敛臀、收尾闾。

既要尾闾前托,又要命门后撑,这是松腰能否到位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没有命门后撑,松腰就不能松到位,腰以下部位的蓄劲就缺乏饱满,五弓之一的身体这张大弓就无法形成,更谈不上技击上的得机得势。

所以说命门后撑是行拳走架中松腰塌胯的一个重要环节。

百会顶与腰胯松是上下拉抻;尾闾前托与命门后撑是前后拉抻,二者一前一后,才能使小腹部位这个一身的重心所在始终保持稳定状态,也才能使脊柱竖直的力在躯干部位传导无阻,使身体自身之力与大地的反作用力毫无损失的传导出来,形成足够反弹力,全部施加给对方。

太极名师张义敬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气沉丹田时说过: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

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上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

可见,要想做到立身中正,脊柱竖直,松腰塌胯,稳定重心,与尾闾前托相呼应的命门后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本要领。

综上所述,我认为太极拳的身法是一个带全局性的综合表现。

身体这些部位的要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能顾此失彼,相互脱节,一定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太极拳说十要》中对身法的要求。

杨氏太极拳85式的特点

一、立身中正安舒

对于身法,太极拳各门各派都非常重视。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主要是身法要求。

但立身中正安舒这一特点,尤以杨氏太极拳85式为见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能够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就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杨式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地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口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氏太极拳85式名家李迪生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幅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二、拳架开展大方

杨氏太极拳85式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认为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作须到位。

上下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是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三、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氏太极拳85式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杨氏太极拳85式之所以名扬海内外的主要原因。

杨禄禅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数年,后自成一派。

杨氏太极拳85式拳架中没有像陈式太极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幼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四、行功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氏太极拳85式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

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的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的过渡衔接自然协调。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22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40分钟到一个小时,而且起势时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拳架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速度始终如一,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

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85式的独到之处。

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得稍快一些,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速度均匀。即便是转身双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五、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到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85式之重要。

杨式85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

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

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势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氏太极拳85式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半实半虚到全虚全实,全实全虚的逐渐转移。

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着地,后才全部踏实;后退时脚尖先落地,脚掌、脚跟依次着地,后才全脚踏实,就像太极图当中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

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85式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六、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位移,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人们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氏太极拳85式的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个 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去的惯性,右脚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入了手挥琵琶的开始。

拿每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七、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85式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

杨氏太极拳85式检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们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

杨氏太极拳85式亲族传人杨振基老师强调杨氏太极拳85式必须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脚手,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得非常详细,非常到位。

赵斌先生在教我学习杨式传统套路时,多次告诫我练拳时要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

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引动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

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到腰上,下肢的气要提到腰上,真正把腰变为周身运动的发火点。

对于四肢来说,不妄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或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

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赵老师一生研习杨氏太极拳85式的经验之谈,也集中反映了杨氏太极拳85式身法上的显明特点。

八、换步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氏太极拳85式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

上海杨氏太极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85式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85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

我觉得这四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85式区别于其它各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个拳架动作上,而是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表现。

练杨氏太极拳85式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式大架的拳味。

这里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氏太极拳85式第四代传人杨振基老师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

倒撵猴一势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

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成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肘坠,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

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

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

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锤、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有下沉的身势。

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发人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85式拳架动作 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九、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属性主要是技击,是防身自卫。杨氏太极拳85式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

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三代无敌。此外,太极拳又是以体用兼备为特征,它可以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1994年9期《武魂》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文仲的文章,总结了太极拳的十大保健作用,这就是强 心、养肝、补肺、固肾、益脑、健脾、调气、和血、练性、怡情。

我觉得这十大保健作用总结得很全面,很深刻。但从健身的效果来看,尤以杨氏体现得更为明显。

十、套路适应广泛

杨氏太极拳85式适应社会层面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由于动作轻柔缓慢,不是剧烈运动,因而易学易记易练。

二是适应面宽,不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甚至于慢性病患者,均可习练。

三是适宜于各种不同出发点的人,有的入学太极拳是为了防病治病,有的人是为了健身强体,还有的人是为了防身自卫。

杨氏太极拳85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练者的需要;四是杨氏太极拳85式适宜各种身体状况的人,强者弱者均可练习,没有过份的高难度动作。

杨氏太极拳85式分高中低三种架子,身体弱者可练高架子,下盘功夫好者可练低架子,身体状况一般的可练中架子。

正因为杨氏太极拳85式适宜于社会各个不同层面,适宜于各种不同的身体状况,所以国内外习练杨氏太极拳85式的人越来越多。

以上十个特点,概括的不一定准确,但是笔者意在把问题先提出来,引起杨式同门都来重视讨论研究,共同探讨杨氏太极拳85式的风格、特点,以便进一步保持发扬自己的风格。

因此,欢迎大家争鸣,共同讨论,直至否定。因为否定本身就是一种扬弃。只要杨氏太极拳85式前辈及同门不吝赐教,慷慨献出真知灼见,真正能把杨氏太极拳85式风格特点弄清楚,并始终不渝地在行拳走架中以一贯之,坚持不懈,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

杨氏太极拳85式一定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如果丢掉自己的风格,打得不伦不类,甚至把特点当缺点来改正,那么,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位置,也就没有生命力。

杨氏太极拳85式的发劲

杨氏太极拳85式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内家拳术。功夫讲究内外兼修,用劲讲求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做到以心行气,以气催形。

劲分为明劲与暗劲,明劲形与外,暗劲形与内。太极拳的劲指的是暗劲(亦称内劲)。发劲时要内外合一,周身一气,将全身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上,从而达到后发制人、克敌制胜的目的。

杨氏太极拳不仅拳、肘、肩、脚、膝、梢节和主要关节能发劲,而且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

古拳谱中说:全身无处不弹簧。如太极拳中的、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八门劲中的劲,在发劲时肘、肩、膝、胯等主要关节都处于适度的放松、弯曲状态之中,因而全身上下蕴藏着弹性。

这种弹性在与对方相粘着点上就好比安上一只适度的弹簧,当对方向我进劲时,该弹簧便会被压而缩短并由此而产生外弹力;当对方来劲变小或后撤时,该弹簧又会随着压力的减退而项弹出去,并因此而减弱了外弹力。

同理胸部、胯部均可产生反弹力。这就是太极拳的弹簧劲,也是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的道理。

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只有尺劲与寸劲两种。尺劲与寸劲是指力量在对方身上起作用的时间而言。

初学发劲或没有得到沉劲的只会发尺劲,习练久了懂得沉劲的才会发寸劲。

尺劲以后脚向前蹬为主要动力,节节贯串,由下而上,顺势涌出。如与人交手发劲时,劲即起于脚主宰于腰形手达于梢,做到跟节起,中节随,梢节追,重心先偏后腿。

发劲时右腿弓,左肢蹬,重心快速前移产生惯性,催动右手向前发劲。只有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在发劲的一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上。

尺劲由于力的作用时间长,能将对方掷出很远。这在形式上与掷出石头、瓦片不同,但用力的方法很相似。优点是不会使对方受内伤。对功夫不深、腰胯不活的初学者可多用尺劲。

寸劲是快速的弹力,与压缩之弹簧突然弹出原理相同。它是在与人交手发劲时在较短距离内一瞬间将全身力量发到出击点上。

由于时间短、速度快、内劲整,产生出极大的压力与震撼力,能入里透内,使对方造成内伤。因此,寸劲以不轻易发为宜。高手发劲时考虑到对方的耐受程度而不想超过份量,但一般较难做到。

对发劲的时机和部位决不可忽视。要顺依在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将劲在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要紧的部位。

总之,太极拳的发劲有其内在的特定精义,必须细心揣摩、领会。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杨氏太极拳85式的步法

杨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氏太极拳85式中的重要性。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太极拳运用离不开脚步的方向和方位,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根,丢根就失去了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基础。

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半截拳。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首先训练的科目。

拳谚说: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由拳乱。可见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也差之不得。

杨氏太极拳85式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种: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敛步、追步、冲步。步法歌诀为:坐曲步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

当年金锡武先生曾说过:老架杨氏太极拳85式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一足上碾转(卖碾)。其内涵是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步。

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我拳时说:杨氏太极拳85式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在盘拳、推手、散打对练时,注重脚的运用,凡太极拳虚步都暗含着各种脚法。

以当今杨氏太极拳85式新架的弓步为例:新架上步(前进),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前脚外撇、脚掌踏实、脚前弓、重心前移,后脚再上步踏实,体前移。

简言之,即前后移动体重。杨式传统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盘拳上步,不倒体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据测算,新架前进一步为8.5秒,老架前进一步为5秒。

显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在技击运用时,可以发现新架不如老架应急。

当今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弓步,在老架杨氏太极拳85式中,称为斜步(前进步)。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蹿到腰脊之上。

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屈、碾、弧、伸、抓。歌诀为屈腿碾步体侧移,弧行屈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

该步要求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两脚跟相距长度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80厘米)。

走步时,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

无论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为直线步。不少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走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时,容易犯两脚站在一条横线上的错误,产生重心不稳现象。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老架的斜步(即当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挤、按、搂膝拗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等式迈的都是直角步型。

走斜步时要求:前腿膝尖与足尖须成为一条垂直线,且支持全身体重。内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为碾步,是杨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据说杨家前三代特别重视碾步,碾步排在传统杨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杨氏太极拳85式老架中,几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

(1)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时要求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这样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2)使习练者旋转踝、膝,旋转腰脊,同时使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形成螺旋运动。因为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可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斜步,即弓步。

(3)使习练者的脚掌左碾右碾,有利于活动脚部关节。在两脚踝关节以下,分布着与全身健康有密切联系的四十一腧穴,联系着头颈、躯干、四肢的一些组织器官,这些组织与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都受脚部的经脉支配,即一脉不和,周身不适。在足底有三十六个病理反映区,这些反映区受到脚部碾转的刺激,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预防和矫正扁平足和八字脚。

(4)碾步都由大脚趾领劲,有方向、有角度,虚实分明地以脚领膝,以膝领股,既能做到完整一气,也能达到周身一家。

(5)碾步不仅为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重视,甚至军队基本训练的步法,也以碾步为重。如向后转身,则有倒插步,先碾左脚跟,再碾右脚跟。目的在于求灵求活。灵活在于步法,步法在于步型,而其变则在碾步,其用则在应敌之变而变。

斜步中的弧是指出腿、迈步要走弧形。杨式老架、大架拳形象地说是圆形的运动。手、脚都是呈弧线运动,肢体上的圆形才能产生掤劲,才有弹性。脚走曲线弧形才能产生抽丝劲。

胯圆、膝圆、踝圆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老架无论盘拳、推手、散手都强调螺旋抽丝劲的圆的要领,无圆无弧就不像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

同时,全身各个关节在松弛状态下,做圆形运行,使肌肉、内脏进行相互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身功效。

杨澄甫先师在《十要》中所说起落犹似猫行,点明了猫行步(即太极步)核心和要领。猫行步含在弓步中,即弓步内蕴涵着猫之行走,猫迈步举步轻灵,落步轻又稳。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老架要求形神兼备,形如缚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形与神都应具有猫形的身灵、爪利、气实、步稳健的体态。

既要把握猫行步中轻灵、柔软、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如履薄冰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意收回、迈出的灵气。

猫行步是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中主要的基本步型,运动量大,久练能使腿部肌肉发达,且下肢有力,还能防治常见的腰椎骨质增生和跟骨

骨质增生及变形性膝关节病。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难练之处,不在上肢的掌、拳、钩的手,而是在下肢的腿和脚的步法和步型。

总之,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步法的大特点是步桩合一。在练习时,只有时时刻刻牢记走碾步、走弧形的基本要求,才能增强下肢力量,为放松打好基础,达到既增强技击能力,又能增强养生健体的功效。

杨氏太极拳85式松沉劲的运用

杨氏太极拳85式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与轻灵兼备,所以有没有松沉之劲可以看作是太极拳练习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志。

松沉劲在太极拳表演的观赏方面,可以给人以沉稳、踏实的感觉,更可以让人感觉到气势既充足又内敛,打拳者的身体既松柔无骨又劲力内含。

可见,运用好松沉劲,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而没有松沉劲的人,要么松得很烂、软手软脚、形散意懒;要么绷着劲,劲力外现、棱角分明。

练出了松沉劲对于自身的感觉而言,在打拳时会有轻松而内劲相连不断的感觉,有全身松开不须用力而劲力从脚下地面源源传来的感觉。

如随风摇摆的杨柳,柳枝随风摇摆而其根深扎入大地。更会有动作的起落均由身体的一松一沉带动,身体的移动均由脚下推动,就如水流推动小舟一般。

松沉劲用于推手对抗中,当你一沉,对手即会感觉推不动你,感觉你劲很大而又没有力点抛出;而你则会感觉到根本不须用力对抗。

对手的来力均落到脚下,此时你稳如泰山,只要借对方的来力稍一移动身体,就可化去来力借机反击或者让其落空。

松沉劲运用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可以稳定我们的下盘,如泰山一般纹丝不动。

在定步盘手中,当对手用按劲按你,而你用掤劲掤化时,只有在接到来劲之时,顺来劲下沉,方能掤出有质量的掤劲,即人家感觉你很有劲推不动你,而你自己根本没用力。

在散推中,假设对手两手推按你双臂或者其他部位,你也只有顺来劲松沉,将来劲沉到脚底,才能化发自如。

此时,对手的感觉是推到你的力了,心中正在窃喜,希望通过加力推倒你,而这种情况下却正好是你发放的机会,你只须象甩脱沾在身上的泥土一样,把对手的劲甩掉,对手自会落空而倒地。

对于上面的描述,也许没有亲身体会的人会说夸大其词,但练得比我好的人却还会说不仅仅这些。

但作为太极爱好者,我认为重要的是松沉劲如何练习、如何在自己的身上产生。所谓沉劲或者说松沉劲,是产生于身体放松的基础上的,所以,沉劲产生的第一要件是要放松。

如果全身僵硬,仅靠身体的下蹲是不可能产生沉劲的。虽然,在双方对抗的僵持过程中,如果一方身体下蹲,由于体位低可以产生向上的力量将对手浮起而占到便宜,但这不是沉劲,它与沉劲是有区别的。

沉劲的妙处在于体位不需要降低,而也能产生掤浮他人之劲。

沉劲产生的要件之二是放松要有重点,不是全身一样的松,全身一样的松,在太极拳里面可以称之为烂,要产生沉劲的松主要在于松腰,而松腰的重点是松腰的软肋处。

沉劲产生的要件之三是只能偏沉而不能双沉,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也就是说沉劲只能沉到一只脚下,不能两脚同时下沉。

因此,放松的主要也就是实腿侧的软肋,而虚腿侧则可以不管,实腿一沉、虚腿自然上浮,虚实自然分清,身体自然转动灵活,这就是偏沉则随的真正含义。

按照上述三个要点,在打拳走架时,每当一脚要提起之前,就要沉实实腿,即松一下实腿侧的软肋;每当虚腿着地的同时,又要松一下实腿侧的软肋。

在这样有一定节奏的一松、一松中,沉劲就慢慢的出来了。

而在推手中练习沉劲,主要要去掉顶的思想,不可用接触部位去顶人家,而要通过接触部位的感觉。

听人之劲,顺来劲放松实腿侧的软肋,此处一松来力即沉到脚下,此时你就好象是用脚掌在接人家的劲了,你身体的其他部位只是起到一个传导的作用,这样你的劲点自然比人家的低,人家的劲自然就被浮在上面而被拔跟了。

学习杨氏太极拳85式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 盘好拳架

以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而言,动作姿势应符合二十要。即:头要悬、颈要贴、眼要平、身要正、形要准、度要对、肩要沉、肘要坠、臂要弯、腋要虚、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顺、腰要塞、臀要敛、裆要圆、腿要曲。

这二十要包括了太极拳形体动作从头顶到手脚的基本要求,是杨澄甫《十要》中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目的是为更方便操作与实践。所以二十要是杨式拳的基础要领,也是评判形体动作正确与否的硬标准,因此必须不折不扣地达到这二十要。

第二步 练好行拳

当拳架套路的形体动作基本学会,动作的姿势基本正确时,就应进一步练好行拳。

所谓行拳,就是指操练套路。在这操练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拳架套路的单个动作连接好、转换好,使之形成一个和谐、流畅的整体。

这行拳的标准是十六个字,即:松静、轻灵、柔和、圆活,沉稳、慢匀、协调、神合。

这十六个字是全面衡量拳艺水平的标准。由于行拳是动态的,形体姿势变化较快,要娴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个渐进累积和层次递增升达的过程,需要绞长时间修炼,才能逐渐达到圆满。为此下面再赘述几句:

十六字中的重点是行拳松静柔和,松静是基础,柔和是目标。

练拳时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脑松静、皮毛松展、肌肉松柔、骨节松开、筋腱松长、脏腑松舒、血脉松畅、经络松通 (简称八松),全身由表及里,自上而下,没有一点僵力,没有一处僵硬,在无处不松的情况下,进行着绵缓(非激烈的)柔和(非刚猛的)的形体运动。

能柔和方能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和以柔克刚的技击特征,方能显现太极拳轻盈柔美的风格,故应重点修炼。经过这样长时间的锻练,它会促进人体气路和血路的通畅,加速气血循环,通常称之为活气活血。这种两路畅通、气血两活的状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是养生的需要。

十六字中的难点是行拳协调,王宗岳讲: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实际上是要做到五个一,即:一动都动,一静全静,一开百开,一合俱合,一转齐转(一转无有不转)。杨澄甫《十要》中也有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要求。

在行拳中常常会发生:左动右不动、上动下不动、肢动身不动、身动眼不动、外动内不动等情况。此时必然会发生某一部分身肢停顿、呆滞和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行拳就属于不合格。

这种动作不协调不同步的毛病,之所以难改,就在于人们平时大脑是指挥肢体单向运动,不习惯于行拳时大脑要调控身肢同时进行异向运动,所以行拳协调的难度就大些。但是,只要下决心多练多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协调。

第三步 练好用意

太极拳是内家拳,特别注重用意,王宗岳《十三式歌》中写道: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时要把用意放在主导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导作用。杨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体地指明了行拳要用意。

所谓练好用意,是指能够娴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体方法是以意导形,以意导形就是运用意念导引太极拳形体动作的演变,故行拳时意在形先,动在意后。

即先意动,再内动,继而形动,这就是形与意的统一。用意要求无过不及,即用意不能过,过则易僵、易呆、易滞,不能轻灵松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则易丢、易散、易断。

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静,不静则心不专、意散乱,行拳时会发生过与不及现象。心专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处,做到劲断意不断。

第四步 练好呼吸

1)行拳时要求呼吸做到深、长、细、慢、匀、轻。太极拳行拳的呼吸,比人们平时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缓、均匀、深长,达到吸之轻轻,呼之绵绵,没有闭气、憋气、向下压气、强提拉气和用劲逼气的现象。

2)行拳时要求呼吸为腹式逆呼吸。太极拳行拳时的呼吸,是把人们后天的胸式呼吸,还原为先天的腹式呼吸,并且要调整为腹式逆呼吸。

腹式逆呼吸的方法是: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鼓起。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训练,行拳时慢慢习惯腹式呼吸了,进而娴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如果能够再做到腹式呼吸日常生活化,全都还原为婴儿的先天腹式呼吸,那就时时刻刻在练功了。

3)行拳时要求呼吸符合动作配合呼吸的原则。行拳时要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非常协调,做到收吸发呼、起吸落呼、合吸开呼。

那么行拳时是以动作为主,还是以呼吸为主呢?当太极拳发力技击时,是以动作为主,即要呼吸配合动作;而当太极拳以养生为主要目的时,则要以呼吸为主,即要动作配合呼吸。

这是因为太极拳养生要求呼吸均匀,每分钟呼吸的频次基本相等。由于太极拳每个动作行程的弧线长度不相等,只有在行程弧线长的姿势动作加快点速度,在行程弧线短的姿势动作放慢点速度,使动作到位与呼吸完成同步,以保持呼吸基本均匀。

杨氏太极拳85式三大要领

一、如何做到松腰松髋

杨氏太极拳85式动作要领之一就是松腰松髋,这也是身体重心沉下来的根本。要想做到腰髋的松沉,首先要明白主力腿的膝关节是挺直,还是微屈。譬如左弓步,左腿屈膝前弓,主力腿(右腿)蹬直,膝关节向正前方。

既然是蹬直,既然是膝关节向前方,则此时右腿股骨与髋关节是顶髋、僵直状态,必然产生右膝关节挺直,右踝关节紧张的现象,因而出现向后突臀、向前俯身、左右歪髋的现象,不可能达到松沉的要求。

所以说,做动作时,不能让自己有僵直的状态,要让自己放松下来。

同样是左弓步,如果左腿屈膝前弓,主力腿(右腿)自然蹬直,膝关节微屈,膝关节不是向正前方,而是微外撑,与右脚尖在同一45方向,符合杨氏太极拳85式开裆圆胯的动作要领。

此时,右腿股骨与髋关节是和顺、自然状态,从根本上保证了柔韧性和灵活性,避免了僵硬死板。这时,做到腰髋松沉就较为容易,身体重心就可轻松地沉下来。达到呼吸沉下来,重心稳下来,心态平和的效果。

二、杨氏太极拳85式的呼吸方式

太极拳是有氧运动,它就更注重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增强肺活量。在武术运动中,一般采用的呼吸方式是口呼鼻吸。呼吸时,要求舌尖轻抵上牙龈,也就是接通任督二脉,这有利于气血的运行。

可见,呼吸的方法运用正确,可以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这也体现了杨氏太极拳85式的养生功效。

在运动中,结合动作的开合收放,进行相应的呼吸配合,这样可以增强运动效果,比如: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等等,这些都是前辈们的经验总结,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体会。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把这些前辈的经验总结,当成你开始练功时的过程,也就是不要过分地注意呼吸,不要过分地追求什么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如果过分地注意呼吸,反而会影响你动作的演练,影响动作力量的体现。

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应该是纯任自然的,呼吸与动作的结合,是在动作娴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力量的变化。

拳论中有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的说法,就是说打太极拳,如果过分地强调呼吸,则会造成气滞、动作僵硬,也就是心气上浮,横气添胸,耸肩、憋气,久而久之,有害健康。

打拳要意到、气到、力到,首先是意念,用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和肢体动作;然后,经过自己反复练功实践,慢慢体会,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呼吸和动作的有机结合。杨氏太极拳85式也要求呼吸顺畅,不能憋气努劲。

三、杨氏太极拳85式的外柔内刚

杨氏太极拳85式的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绵里藏针,但并不是使练习太极拳的人后形成软塌无力的状态,而是要达到积柔成刚,如绵裹铁,刚柔相济。

那种认为太极拳纯柔无刚的观点是错误的。太极拳缓慢柔和的练习方法,是为了去除僵劲拙力,达到身体内外和谐,获得一种刚柔相济的太极劲。这种缓慢柔和的动作,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它实际是一种蓄劲。

长期进行力量积蓄,达到积柔成刚,后在技击中爆发出来,其速度就不是缓慢了,而是迅捷无比。没有这种周身放松,缓慢协调的训练,是不能产生巨大的爆发力的。比如杨氏太极拳85式的大杆子练习,如果你没有一个放松柔和的动作,不能达到周身的协调,也就不能把力量运用到杆体上去。

所以,杨氏太极拳85式的动作柔和,并不意味着它是软塌无力的。柔和的运动,实际上是放松,是积蓄力量。同时,太极拳的意气结合,意到力到,是内在的表现形式,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

只有这样缓慢柔和,以意识引导动作,内外协调的练习,才能产生巨大的爆发力。除了套路练习,再加上推手训练,练习杨氏太极拳85式,是能够训练出一定的防身技巧的。

练习杨氏太极拳85式,一个是要注意到它的身法,另一个是要注意到它的动作风格和特点,再一个是注意它的力量的体现。力量的体现,要求是用意不用力。

但是,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支撑力,要注意力点的体现。

比如野马分鬃这个动作,首先要注意手的中指的力点,它是一个向前无限延伸的力点;二是要注意中指到前臂、大臂、肩背的圆弧形向外支撑的力点;三是要注意虎口撑圆的力点。

这一个动作,表现出三个不同力量中指的中定向前;虎口的自然撑圆;从中指到前臂、大臂、肩背的撑圆。这样才能从动作的外形上给人一种圆满、柔和的感觉;从内劲上表现出杨氏太极拳85式外柔内刚的特点。

结语:经过上述讲解,想必大家对杨氏太极拳85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太极拳文化博大精深,只言片语是无法将其概括的,太极拳重在学习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取得进步和提高,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广大太极拳的爱好者一起分享经验实现共同进步。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