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法有哪些分类 练拳要注意什么

来源:民福康健康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拳法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跟风种各样的拳法,性质、风格也都是不一样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一些关于拳法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来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目录

1、拳法有哪些分类 2、练拳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拳法之泰拳 4、拳法之罗汉拳

5、拳法之咏春拳 6、拳法之军体拳

7、拳法之洪拳 8、拳法之形意拳

拳法有哪些分类

(一)内家拳类

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二)长拳类

查拳、华拳、炮拳、洪拳、花拳、少林拳、戳脚、翻子等。

(三)短拳类

绵张短打、绵张拳等。

(四)南拳类

洪家拳、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侠家拳、咏春拳、五祖拳、太祖拳、鹤拳、罗汉拳、武林脱铐拳等。

(五)像形拳类

醉拳、鹰爪拳、猴拳、蛇拳、螳螂拳、鸭拳、地躺拳等。

霍家拳

霍家拳,中国武术的一种。该拳法始创于西汉,创始人为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其拳法可见《霍氏秘宗技内八修真要》和《霍家武训》等书。

该拳法分为马上、马下、兵器、徒手四个部分,以内外兼修和手法精细为主。后人从该拳法中衍生出了迷踪拳。现代人以该拳法为题材拍摄了不少影视题材的作品。

达摩十八手

达摩十八手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少林。禅宗初祖达摩所传之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几百年来几绝传人,其为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与今之所谓罗汉拳不同,其拳禅一体,内外双修,气武兼备,独具一格。

象拳

中国象拳,象拳是取形练击、法寓形中、形法结合的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峨眉派象形拳,是峨眉武术的精悴。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散传于汉族民间,是急待挖掘、整理、研究和继承的珍贵遗产。峨眉法象拳不同于在中国各地流行的猴子拳。

泰国象拳,泰国电影《拳霸2》中的男主角托尼贾创作的拳法。东尼嘉说,小时候喜欢溜进戏院看成龙的电影,觉得当武打明星很帅气。

所以从十岁开始练武,一心朝巨星之路迈进。现在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希望以电影来发扬泰国文化。托尼贾自创的象拳,以人体来模拟象鼻、象牙的动作,杀伤力十足。

少林五拳拳名大都扼要的反映某一拳术的主要特点,五拳也不例外,五拳这一名称准确地反映五拳这一拳术的外在特点即外部结构特点。

假如不抓住这一特点而启用别的名称则五拳不再是五拳而成为别的拳术的,这一特点是有别于其它拳术而自成一门拳术的重要依据。

五拳称谓的多样性反映着五拳自身所具有的固有特性与历史作用的多样性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不同形式的角色出现过,且拥有过不同的社会功能并起到过不同的社会作用,自然对其理解的不同而解释也随之不同。

五拳拳名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质,五拳既属于象形拳又属于气功拳因此称其为五形拳或内功拳,这是从其自然性出发命名的;还有五拳既属于外家拳又属于帮会拳因此称其为少林拳或洪拳,这是从其社会性出发命名的。

五拳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具体反映在拳名、拳理、拳法等诸多领域,如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匡扶正义的理念。

故称为五行柔术;又如道家导引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吐故纳新的理念,故称为内功五形拳;

又如释家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明心见性的理念,故称为罗汉拳,但传统思想并非总是对其只产生积极影响,如宗派门户之见令其失去和谐性,封建迷信思想令其失去科学性,保守思想差点令其命丧荒野而失传。

练拳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一)姿势准确

长拳套路是由许多动作有机地衔接组成的,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对身体各部分的姿势要求都有一定的规格,拳谚上要求做到式正招圆 。

通常指各种静止姿势。基本要求是:头正、项竖、肩沉、胸挺、腰直、臀敛;上肢动作要挺拔、舒展;下肢动作要求稳健、匀称,轮廓清楚。

主要是指由动到静,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法。它不仅要求做得有头有尾,过程清楚,而且要求身体各部位达到高度的协调、圆满、完整,各种拳法、掌法、步法、身法的变化做到路线清晰、力点准确、攻防有序。

(二)劲力顺达

要有劲力,首先要做到用力顺达,讲究发力顺序。武术中有三节、六合的说法,手和脚为梢节,肘和膝为中节,肩和胯为根节,这六个部位在运动中和谐,称为六合。

一般来说,上肢发力应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下肢则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牵涉到上下肢的动作,则是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顺于肘,达于手,使腿、膝、胯的力量,通过腰力作媒介,以送肩、顺肘而达于拳面,使上、中、下三节都贯通起来。

除了讲究发力的顺序外,还要做到发劲的刚柔变化,肌肉的松紧配合要得当。

通常动作开始时要放松,逐渐加速,力达末端时达到高速,这种劲力既迅速敏捷,又有弹性。

(三)节奏鲜明

一个套路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形成不同的运动节奏。长拳中主要表现为动与静、重与轻、快与慢、起与伏、长与短的变化。

动与静的变化,要做到动迅静定,动则疾风般地迅速,静若山岳似的稳定;重与轻的变化,武术有重如铁、轻如叶之说。

如震脚、砸拳、踏步等动作力沉千钧,而弧形步、跃步前穿则要轻灵,若风飘柳絮;起与伏,则是从动作的空间运动来讲节奏变化的。

高的动作要挺拔,有顶天立地的气概,低的动作要沉得下去,有鱼翔潜底的本领;快与慢也体现了一定的节奏变化。

不能一快到底,为了表现身法和动作的韵律,常出现以慢带快或快而轻慢尔后更快的生动节奏;长与短的变化,就像写文章点标点似的。

武术中的长句称挂串动作,即连续完成多个动作,短句称顿挫动作,有时做一二个动作即停,长短相参,使节奏更加多变。

(四)精神饱满

武术中通常称作为精、气、神,主要指精神、意念和气质。 练套路时,首先,要精神饱满,严肃认真,思想集中,充满信心。

要有假设性的攻防含义和击打形象,表现出勇敢、机智、无所畏惧的气概来。

其次,在每个动作中,要注意手与眼的严谨配合,通过眼睛的传神会意来表现动作的攻防变化。

眼随手动,步随身行,就是说,动作的攻防、架挡、进击、格守,眼神都在贯注中紧密配合,左顾右盼,传神会意;

眼到手到,步到身到,当动作嘎然而止时,眼睛全神贯注,静中含动;通过传神会意来体现人的精神面貌,使动作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形断气不断,势停意不停。

(五)呼吸得法

练习长拳时,动作和呼吸的配合,讲究提、托、聚、沉四种方法。

一般情况下,由低动作进入高动作或跳跃动作时,应该运用提法(吸气,提高重心);

当静止性动作出现时,应该运用托法(短暂地停止呼吸,稳定重心);当刚脆、短促发力动作出现时,应该运用聚法(呼气过程);

由高动作转入到低动作时,应该运用沉法(呼气后短暂停吸,下降重心)。

这些呼吸随动作变化,运用时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慢慢体会,从反复实践中逐步掌握。

太极拳,是气功与拳术相结合的一种传统的健身项目,源于古代导引术,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行于民间。太极拳的流派很多,术势的出入也较大,其中简化太极拳学之较易,锻炼全面,动作圆滑,刚柔相济,练习者可连贯练习,也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术势进行锻炼。练习太级拳应选好练拳时间,做好练前准备,掌握动作和呼吸要领。

锻炼方法如下

1、起势

身体自然挺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胸部不含不鼓,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聚精会神,神态坦然,眼平视前方。

两臂徐徐由体侧向前平举,两手与肩同平,手心向下,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按与两膝相对。眼平视前方。

2 、左右野马分鬃

上体微微右转,重心移到右腿上。同时右手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左腿随之收到右脚内侧,脚跟提起,脚尖落地。眼看右手。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顺势上体左倒,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慢慢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后腿屈膝下坐,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尖仰起外撇,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右转,重心再移到左腿上。同时左手翻转向上,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之收到左脚内侧,脚跟提起,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右腿向右前迈步。左腿跟后蹬成右弓步,同时左右手分别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高于眼平,肘微屈;左手放在左胯旁,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5、6式分别同3、4式,只是左右方向相反,前后共做三个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在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

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同时两手慢慢地分别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头部右侧,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在左胯前,手心向下。眼平看前方。

4、左右搂膝拗步

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眼看右手。

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在左胯旁。眼看右手。

上体慢慢后坐,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尖跷起微向外撇;随之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到左腿上,右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4.5分别与2、3式同,只是方向相反。

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

5、手挥琵琶

右手下落,后拉至右胯旁,重心前移,右脚跟进并步下坐。

两臂由体侧分开仰掌向上托起,两手顺势向胸前划弧,坠肘合抱,左手斜仰掌前与眼同高,右手俯掌落于左前臂内侧与左手相对;同时重心右移,屈膝坐臀,左脚伸出脚跟点地成虚步,眼看右手。

6、左右倒卷肱

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体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肘微屈同时左手翻掌向上,左脚尖落地。眼看左手。

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下;左手回收经体侧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之再翻掌向上。左腿向左后方退一步,重心落到左腿上,成右虚步。眼看右手。

3式与2式同,只是左右方向相反。

7、左揽雀尾

身体慢慢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经腹前划弧至右肋前,手心向上;右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到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左脚收回靠拢右脚。左脚尖点地。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微向左转,右脚跟向后蹬,脚尖微向里扣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推出,高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眼看左前臂。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之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前伸至左腕下主;然后两手下捋,上体稍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方划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于肩平,左手手心向后平屈于胸前,同时重心移到右腿上。眼看右手。

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收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推出,左手心向后,右手心向前,左前臂要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变成左弓步。眼看左手。

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与左手齐,手心向下;左手翻掌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上体后坐,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尖跷起。两手屈肘回收到胸前,手心向前下方,眼平视前方。

上式不停,两手向前,向上接出,手腕部高于肩平,同时左腿前弓成弓步。眼平视前方。

8、右揽雀尾

重心后移,右腿微屈,左腿伸直脚尖仰起,顺势上体后移;同时屈肘两腕翻变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成掌心相贴,后拉到胸前,同时重心再移到左腿上,右脚向左脚靠拢,右脚尖点地。

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上体微向右转,左脚跟向后蹬,脚尖微向里扣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向右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左手向左下落放于左胯旁,手心向下。眼看右前臂。

身体微向右转,右手随之前伸翻掌向下,左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到右腕下方;然后两手下捋,身体稍向左转,两手经腹前向左后方划弧,直到左手手心向上,高与肩平,右手手心向后平屈于胸前,同时重心移到左腿上。眼看右手。

上体微向右转,左臂屈肘收回,左手附于右手腕里侧,双手同时齐向前慢慢挤出,右手心向后,左手心向前,右前臂要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变成右弓步。眼看右手。

左手经右腕上方向前左伸出与右手齐,手心向上;右手翻掌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上体后坐,重心移到左腿上,右脚尖翘起。两手屈肘回收到胸前,手心向前下方。眼平视前方。

上式不停,两手向前,向上接出,手腕部高于肩平,同时右腿前弓成右弓步。眼平视前方。

9、单鞭

右手变托掌,向右划弧回经胸前转腕向右伸出成勾手,与头同高;同时上体随右手向前转动,重心左移,屈左膝直右腿,脚尖仰起,重心右移,右脚尖内扣,上体转向前方,屈右膝直左腿,左脚跟进于右脚内侧成跟步,坐臀,眼看勾手。

左脚向左侧跨出,前脚掌先着地,屈膝坐臀成骑马步;同时左手经胸前向左划弧,掌心向内,渐向外转于左肩前上方成立掌,眼看左手。

10、云手

重心右移,上体右转,顺势左手俯掌下落经腹前向右划弧与右手相对,两手右上左下,掌心相对,眼看右手。

重心徐徐左移,左手掌心向内,向上经头前向左侧划大弧,随之掌心向下变俯掌;同时右手紧随,向下经腹前向左手时下划弧变仰掌与左手上下相对;顺势上体左转,屈左膝,右脚向左脚内侧跟进成跟步,眼看左手。

重心徐徐右移,上体右转;同时右手经胸前向右划大弧到右侧,高过肩,顺势左手紧随,经小腹向右划弧与右手上下相对。

左脚向左跨出一步,前脚掌先着地,脚尖向前,重心徐徐左移,左手掌心向内,向上经头前向左划大弧,随之拳心向下变俯掌,同时右手紧随,向下经腹前向左手肘下划弧变仰掌与左手上下相对;顺势上体左转,屈左膝,右脚向左脚内侧跟进成跟步,眼看左手。

11、单鞭

重心右移,上体右移;同时右手向右侧划弧成勾手,左手紧随与右手搭腕,坐臀成左虚步,眼看勾手。

左脚向左跨出一大步,前脚掌先着地,屈膝坐臀成骑马步;同时左手经胸前向左划弧,掌心向内,渐向外转于左肩前上方成立掌,眼看左手。

12、探马

重心移向左脚,右脚尖内扣直腿,上体左转;同时右手向左划弧与左手相交成十字手,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两手食指伸直,其余四指轻握,掌心向前,眼看手。

重心后移,屈右膝坐臀,直左腿脚尖仰起转向左,上体后仰;同时两手收到头前,眼看手。

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两手向体侧分开下落贴近地面;同时右脚向左脚并步下蹲,两手收于膝盖前,伸臂仰掌成托球状。

徐徐立起,同时两手在胸前由托球变抱球,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顺势上体稍右转再向前时,右手立前,臂微向前托出成立掌。

13、右蹬脚

左手手心向上,前伸到右手腕背后,两手相互交叉,随即两手分开自两侧向下划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进步成左弓步。

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两手心均向后。同时右脚向左靠拢,脚尖点地,眼平视右前方。

两臂左右分开平举,手心均向外,同时右脚提起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14、双峰贯耳

右腿收回,膝盖提起,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右手心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手心均向上。

右脚向右前方落下变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下垂,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脸前成钳形状,拳眼都斜向后。眼看右拳。

15、左蹬脚

重心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上体向左转,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重心再移至右腿上,左脚靠近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视左前方。

两臂左右分开平举,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16、右抱球独立

左脚向左前方着地,右脚尖外展,屈膝下坐成仆步;同时两手在左腿上徐徐下捋于右后方成抱球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上体随之转向右后方,眼看右手。

两手抱球,沿左腿内侧向脚尖前运行;同时上体随之转向前方,重心移向左脚屈膝,蹬直右腿,顺势提起右脚成独立步,两手抱球于右膝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上下分开,右手举向头上,掌心向上,左手向下撑成压掌,眼略向上望。

17、左抱球独立

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腿蹬直,右手俯掌划向右前方,左掌仰掌伸向右臂下,眼看右手。随之重心移向左腿,屈膝下坐成仆步;同时两手向左下捋至左膝前成抱球状,上体随之左转,眼看左手。

两手抱球,沿右腿内侧向脚尖前运行;同时上体随之转向前方,重心移向右脚屈膝,蹬直左腿,顺势提起左脚成独立步,两手抱球于左膝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

18、玉女穿梭

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跨出半步,脚尖外展,右脚跟离地成半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然后右脚向左脚内侧靠拢,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

右脚向右前方迈出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面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与鼻尖同高,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右脚尖稍向外展,随即体重再移到右腿上,左脚跟进,附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看右前臂。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成弓步,左手由面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左额前,手心斜向上;右手先向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与鼻尖同高,手心向前,眼看右手。

19、海底针

右脚跟进并步,两脚尖相距25厘米,屈膝坐臀,面向前;同时两手于胸前交叉成十字手,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掌心向外。

两手下落经腹前向两肩外侧划弧分开,掌心向上,接着两手划弧于头前交叉成剪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时臀部顺势微起再下坐屈膝,左脚伸出半步,脚尖点地成虚步,上体稍前倾,眼略视下方。

20、闪通臂

臀部上升,左腿提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于左膝上抱球,顺势左手仰掌伸向前方,右手搭腕;同时左脚向前慢落成弓步,上体随之前倾,眼看左手。

重心移向右脚,左脚尖内扣,上体向右转九十度成骑马步;同时两手向头上划弧交叉成十字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向前。接着双手向两侧拉开,左手拉伸至左前方,掌心向外成立掌,右手拉伸至右肩上方,掌心向前,两臂呈拉弓状,臀部下坐两膝外展,上体松立,眼望左手。

21、搬拦捶

臀部上升,上体向右后方移动,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微屈膝,右腿蹬直,重心移向左腿。右手随着转体向右向下变拳经腹前划弧至左肘旁,掌心向下;左拳上举于头前方,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

向右转体,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同时右脚收回后再向前迈出,脚尖外撇眼看右拳。

身体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腿向前迈一步,左手上起经左侧向前平行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收到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左腿前弓变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看右拳。

22、如封似闭

左手由拳变掌,插入右腋下,掌心向上,贴在臂外侧向右手捋出与右手平行仰掌,肘微屈,眼看双手。

重心后移,上体后倒和前腿成一斜的直线,伸直前腿,脚尖仰起;同时屈肘前臂立起,指尖朝上,向后卷收到胸前,掌心向内,眼看双手。

两掌心相对再转腕向前,两手似波浪向前推进成立掌,与眼同高;同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上体前倾,眼看双手。

重心后移,上体后倒,屈右膝坐臀,伸直前腿,脚尖仰起;同时双手交叉成十字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收贴于胸前,眼微上望。

23、十字手

向右转体,右手随着转体动作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肘部下垂;

同时右脚尖随着转体微向外撇,成右弓步。眼看右手。

两手向前划弧,收到胸前交叉,掌心向内,指尖斜向上成十字手,右手在外,左手在内;蹬左脚收回与右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膝微屈,上体转至正前方,眼平视前方。

24、收势

两手缓缓下落经腹前向两侧划弧分开与肩同高,掌心向前成侧掌,顺势两腿挺起。

两手向前合搂,指尖相对,如抱大球;同时两脚跟提起,上体略有前倾,眼看双手。

两手缓缓收于胸前,两指尖横对,掌心向内,顺势两手下落于上腹处,两手仰掌向上举过头顶,掌心向后,指尖向上,眼上望两手。

两肘外展,徐徐下落,掌心相贴,指尖向上成合掌,眼平视前方,静默片刻。

两手缓缓伸向前方,松开合掌,掌心向下,轻轻下落,收于体侧,自然下垂,掌心向后,眼平视前方。

首先要注意因年龄、因体质而异

练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体质情况来决定动作架势的高低和动作幅度的大小。

年龄适当和体质较好的人可以尽可能把动作做得能高即高、能低即低,动作幅度也要符合常规要求。

例如,在做摆脚跌叉的时候,腿要仆地;在做金鸡独立的时候,手要伸展充分、膝要提至足够高度;在做转身摆莲的时候,腿的外摆幅度要到位等等。

年龄较大和体质较弱的人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但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

在做摆脚跌叉的时候,腿可以不仆地,但不要低头撅臀;在做金鸡独立的时候。

手要尽可能伸展、膝可以提得不那么高,但不要弓腰弯背;在做转身摆莲的时候,腿的外摆幅度可以适当减小,但不要弓腰够脚等等。

其次要注意因时间、因地点异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有比较固定的锻炼时间,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工作等原因并没有相对固定的锻炼身体的时间。

那么,对于那些练习陈式太极拳的人来说,如果可以在公园、广场按照预定时间参加晨练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来安排自己的练习内容或动作架势。

再次要注意因目的、因能力而异

也就是说练习者还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自身的能力等因素来决定练习中的个人标准。

有的人是为了比赛,有的人是为了健身;有的人拳龄时间长,有的人拳龄时间短;

有的人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体质差;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身体有病。

拳法之泰拳

泰拳即泰国拳术,杀伤力大。泰拳(Muay Thai)是一门传奇的格斗技艺,是一项以力量与敏捷著称的运动。

主要运用人体的拳、腿、膝、肘四肢八体作为八种武器进行攻击,出拳发腿、使膝用肘发力流畅顺达,力量展现极为充沛,攻击力猛锐。现在人们口中所说的泰拳一般指现代泰拳,而并非指古代泰拳(Muay Boran)。

泰拳是泰国的传统搏击技术,使用双拳、双腿、双膝、双肘进行格斗,被称为八条腿的运动、八体的科学。

在武学里有文练、武练和横练之分,而泰拳属横练,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近年由于瘦身热潮的带动,有健身教练提议利用泰拳的高热量消耗来代替带氧舞踏带来的消耗;在帮助女士瘦身之余亦使她们习得一技之长,以作个人防卫用途。

泰拳当然是一种武术,而且堪称格斗技中的极品格斗技。一个技术成熟的拳师,能运用自己的四肢八体作为武器于俄顷之间击倒对手。

威力大的腿法:泰拳的扫踢比赛的决胜条件是其技艺、气力、智谋及精神力量的总结合,其高领域为机巧圆通、变化无常;而且不局限于任何拳术技法或招数。可见泰拳是一门十分独特、精深和完整的武学体系。有人说泰拳不外乎是泰国的格斗技,没有什么奥秘可言;

但是现意大利泰拳天王:乔治佩托西奥泰拳已经成为了一项源于泰国,属于世界的搏击运动,习练者遍及世界各地。任何武术之所以扬名世界,必有其独特性质及个别价值。泰拳闻名于世,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其珍贵之处,绝非三言两语可以尽其精华。

拳法

泰拳拳法和西洋拳击中拳法基本一致,可以分为直拳,钩拳,摆拳等。只是由于泰拳在进行现代化改造时参考了西洋拳击的拳法技术体系缘故,所以泰拳拳法在改造时是从西洋拳击中引进。现在分别以右直拳和左钩拳为例来分析,以左直拳为例,即左脚在前右脚在后。

1、右直拳

方法为右脚掌蹬地,身体猛向左拧转,右拳向前直冲而出。由于身体地拧转,脚的前蹬,使发出的右拳力量大,速度快。

2、左钩拳

方法为猛右转髋和肩,左肘稍抬。呈弧线向目标击打。在此特别强调向右拧转身体同时以左脚脚前掌为轴,脚跟外旋,使左拳发出产生鞭打效果,如同子弹射出一般。

腿法

泰拳腿法刁钻凶狠,变化多端且组合模式多变。正正应验了中华文化当中的连续三腿组合踢向对方比得上打对方连续三拳的组合拳更让人受伤,一腿的杀伤力与杀伤范围超过一拳的原理。

腿法的应用原理是用先锋腿施以探扰或阻截对手的蹬技作为前奏,用后方腿按弧形路线迅猛扫体对手的要害。

由于泰拳在进行现代化改造时参考了西洋拳击的腿法技术、古希腊格斗术与来自东亚的跆跟体系的缘故,所以泰拳在进行现代化改造时;有识之士们尝试将原来的古泰拳拳法保留下来。

并通过振藩截拳道与中国的南拳北腿功夫与散打、日本和琉球与朝鲜半岛的古武术及西洋拳击、古希腊格斗术的反关节格斗技一起融入到古泰拳拳艺技术的腿法及擒拿格斗技术当中,以供各位泰拳手在进修学习古泰拳拳艺时接触。

同时花大力气派人到国外引进西洋拳击体系当中的街头格斗腿法技击防守体系及加入其他以腿法为主的格斗技例。

目前泰拳的腿法正逐步向朝鲜国际跆拳道及韩国世界跆拳道两者的混合体靠拢,并逐渐在技术上升华到两者混合体的高层次境界。

1、扫踢技:以右横扫踢为例。方法为抬起右脚,身体向左拧转,左支撑腿以前掌为轴,脚跟檫地内旋配合身体左拧,右腿呈弧线向目标击打,力达脚面及胫骨。

在此特别强调身体左拧和支撑脚跟内旋,使身体协调一致。出腿时拳手也可选择连环踢出攻击的腿法,可随机选择使用单腿或双腿连环扫出;可选择上下或左右,比起跆拳道更有实战效果。

2、蹬踢技:以右蹬腿为例,方法为提右腿膝至与胸同高,身体略向左拧,支撑脚以脚前掌为支点脚跟内旋,右脚向前蹬出。支撑脚形如横扫腿,旋转幅度略小些。

膝法

泰拳膝法分为冲膝、弯膝、扎膝、穿膝、飞膝。尤以箍颈膝撞为有名。并有一句谚语来形容其威力:宁用肘膝勿用拳。

现以右冲膝为例:方法为左支撑脚跟抬起向内旋转,身体左拧转,利用左脚掌蹬地,脚跟向内展转,身体左拧,协调一致,使右膝向前上方向猛冲,力达膝尖。支撑脚如同横扫腿,幅度要小一些。

肘法

泰拳肘法分为平肘、迫肘、砸肘、盖肘、反肘、双肘等。并有一句谚语来形容其威力:宁用肘膝勿用拳。

现以左平肘为例,方法为抬起左臂屈肘与7肩平,左脚以脚前掌为支点脚跟外展,身体向右拧,右脚跟内旋,左肘呈弧线向前横击,力达肘尖。

拳法之罗汉拳

罗汉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中南拳之一。

因少林门人供奉释迦牟尼,并视此拳取十八罗汉之姿,故称罗汉拳。主要手法有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

腿法讲究腾、滚、扫、弹。罗汉拳要求上下相随,步随手变,身如舵摆,灵活多变,出手注意夺中和护中,劲力要求刚柔相济。

拳谚讲:要想罗汉好,三正里面找。所谓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马(即步)要正,这是基础功夫。

练好三正,才能保持稳定,罗汉拳中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罗汉和一百零八工罗汉等。

罗汉拳发展自少林拳的红拳、长拳及短打。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门。

因为清初禁止汉民聚众学习拳术,只有私下传习。

其罗汉散手,初只有八势,分左右两路,到了广东佛山,当地洪门人士演变成十八罗汉手,融会其他地方拳术,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故有称佛拳,预意为佛山洪门拳术。

少林罗汉拳罗汉拳,一如洪拳,先是练习坐马桩架、运气发劲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

据传罗汉功夫,有十八金刚捶金刚掌、点穴术、有大小红拳、六路短打等。

罗汉手,原属入门操练身手肌肉养气站桩之十八种势,亦称十八叟。

沧洲仍有人声称家传罗汉拳。在南方有称神拳、佛家或佛掌。

清期间由福建传入广东,创五(形)拳;即龙、蛇、虎、犳、鹤拳和以套路方式传习,因而广泛流传。

罗汉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一。拳中刚阳有力,一派北派拳的特色。

硬桥硬马,使人感觉到其中的孔武有力和阳刚之气,加上套路的编排精巧,使整套拳打起来非常流畅,美妙。

一字马一片身是罗汉拳独特的攻守方法。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罗汉拳以自己的侧身对准对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随机应变以寸劲或防或攻;

后手相随,或上或下,守中护肋。这种技击观念和格斗技术异曲同工。

俗说南拳北腿。一般认为腿功不是南派武学所长,但罗汉拳的腿上功夫却不容忽视。

与北腿的高起飞踢不同,罗汉拳为低腿劲踢,配合多样化的步伐,隐蔽性大,重心颇稳,每每能出其不意,一招制敌。

罗汉短打

民国三十年后出现了所谓《罗汉短打拳谱》之手抄本。

说是山东升霄道人,清乾隆年间着。

七星螳螂拳传人尊升霄道人为其先祖。跟着又有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出现,书中指升宵道人初学于少林寺福居禅师、后又学于峻山某少林高僧。

(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螳螂拳后学所编。《少林衣钵真传》说是咸丰时之弗遑道人所着。

罗汉螳螂拳

罗汉拳另一分支,在清初期间由李氏(李元赞)家族由福建传入山东,后发展成罗汉螳螂拳。

当罗汉拳传至山东后,其短打手拳法(五花手/梅花拳)演生出更加实战之拳术,罗汉螳螂拳十八掌配合十八种步法,手法七长八短,一手化五手,也被称为梅花手(拳)。

罗汉螳螂拳又称七星螳螂拳。之七星螳螂拳内容包括;十八罗汉气功、十八(手)叟拳(十八罗汉手)、五花手(梅花手)、崩步拳、插捶等。

祁家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内容亦有大量罗汉拳因素。其《明堂膀切手》法,包括四妙之短打手法。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十八串通(手、掌)法。

通背拳保留了原始之练习方法,以单操散手为主。

基础有三十六手。

南少林拳术

漳州地区罗汉拳属南少林罗汉拳,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支。

一、少华堂罗汉拳。现由林增辉以少华堂为名传下。

二、一清师罗汉拳。在漳州由南山寺一清和尚传下。

三、林有才罗汉拳。由漳州岳口理发师林有才(永春籍)传下。

拳法之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个人自卫防御系统。

尽管咏春拳流传有多个发源地的说法,但其太子拳的雅称是一致的,其源于明朝皇室贵胄、秘而不传。

在中国近代内外战乱中、以叶问为代表、在广东民间、香港发祥开来、才得以流传于世 ,更通过其子弟在全球的广泛传扬,形成出一套的中国武术实战型修习课程《梁挺咏春》(WingTsun),在通过咏春时代平台(Wing Times)线上修习+线下辅导进行学习;

并通过《飞翔岁月》 栏目进行咏春拳培训的职业发展与传扬,为当今咏春拳、乃至中国武术培训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大平台,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咏春拳以其中线等理论内容为基础而颇有特色的拳术,其套路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械为木人桩。

(一)理论和心法

(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

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

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

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短行轨。

(2)朝面追形

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踭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踭紧贴着中线平面的。

好处如下

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短距离和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短距离之防守。

(4)收踭理论: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为收踭。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

①不消过笼(过头):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三)黐手练习

(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肾气归元

现将肾气归元的练习法,共14式介绍如下。

预备式

两腿自然分开站立,略与肩宽。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关节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尤其是中指与无名指并紧(沟通中指手厥阴心包经与无名指之手少阳三焦经),鼻呼鼻吸,不故意压抑。全身入静,无须意守丹田,顺其自然。嘴唇轻轻合拢,舌尖自然轻顶上鄂(沟通任督二脉),两目微闭平视(高视则气上,下视则气下)。

深呼吸

在预备式的基础上,两手掌四指并拢,拇指翘起,曲前臂缓慢地自体侧运至体前贴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翘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缓慢放下至还原。自然呼吸,还原后再做第二次,如此回圈,可连续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阴、三阳经脉的气机同时运行,促进脏腑气血运行。由于大拇指向上翘起,可使手太阴肺经的气机从少商穴移动至中府穴,促进肺循环,加速肺内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促进吐故纳新的作用。

提腕纳气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础上,双手垂直成勾手,紧贴股骨,用手腕向后屈上提。同时两脚跟向上提起,用前脚掌支撑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随后,慢慢还原成预备式。连续回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后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后都要重复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肝经,使足三阴三阳经脉气机运行。

体侧左右

在上式的基础上,双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为轴向左侧 转体,右手弯曲置于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转回正面。双手放下 还原。完成左转体后,接着做右转体,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调理肝气,主治肝气郁逆,胸肋疼痛。

提腕纳气

同第三式。

左右体屈

紧接上式,两臂在两侧成一字平肩举,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后以腰为轴,躯体缓慢向左侧斜侧倾,同时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随体侧连续上举过头。呼吸自然。身体缓慢恢复成双臂在两侧平肩举,呼吸自然。双臂下放还原。然后作侧体右侧倾,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侧3次,右侧3次。此次功能可以调理脾胃,中散气。主治:脘腹胀滞,消化不良。

提腕纳气

紧接上式,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转腰云手

在上式的基础上,双手上提,自然呼吸。身体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从右侧向左划弧。

呼吸自然。接着,身体向后仰,左手随身体后仰划弧从背后绕后上头顶过百会穴,躯体转回正面,左手随身体回原划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终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后,即出右手划弧回揽腰际,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左右各3次,交叉进行,一式完成后掌心才慢慢向下,双臂慢慢下垂至体侧还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阳生气;舒筋活络,主治气滞血瘀,经络壅塞(尤其是腰部损伤)。

提腕纳气

在上式的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扩胸纳气

在上式基础上,两臂上提,掌心朝天,经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时,手掌背相对,指尖向上,呼吸自然。双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过头顶。

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后,手掌转向正面,半握拳,从正面慢慢下降至与肩平。双拳化掌,掌心朝地,双肘分别向背扩胸一下即恢复原状,然后从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着双手从腹部下垂到身侧还原。接着再做第二次,反复做6次。此调理肺气,舒胸解郁。主治气紧、气喘。提腕纳气

在上式的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升降桩法

在上式的基础上,两臂上提,掌心向上,经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时,手掌背相对,指尖朝天,双掌沿耳旁向上伸臂,过头顶,呼吸自然。

两臂伸直向左右外侧划弧下降,同时双腿蹲下,双手掌划大弧到膝前合拢,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随即慢慢站立起身,双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两臂亦慢慢垂直还原。然后再做第二次,反复回圈做6次。此式可养阴活血。主治气血亏虚。

提腕纳气

在上式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收功

两手掌心互搓10次,双手以指为梳,梳头5次。功毕,休息10分钟,可再练第二遍。

上述功法所介绍次数仅作常规考虑。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图,次数可根据身体情况 决定。9和6为补;7和8为泻;9补阳,7补阳;6补阴,8补阴。1与6共宗,与7为朋,3与8同道;4与9为友。以上数字可作练功时参考。

拳法之军体拳

军体拳是由拳打、脚踢、摔打、夺刀、夺枪等格斗动作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术。经常开展军体拳训练,对培养军人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战争中,我们面对的是穷凶极恶之敌,不是束手就毙的羔羊。在执行侦察、反潜、摸哨、伪装等特种任务,以及在保护人民合法利益免受侵犯的见义勇为的行动中,我们往往须徒手对敌。

1、套路长短适中,动作精练,有技击含义,节奏分明,易学易懂,既能单人打又能集体表演。

2、不需要任何器材,对场地要求不高,一块平地即可练习。

3、第一套军体拳主要特点是由格斗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而成的套路练习,它动作精练,有技击含义,适用。有一定锻炼价值,有防身自卫作用。

4、第二套军体拳主要是由摔打、夺刀、夺枪、袭击等格斗基本动作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动作精练实用,每一动都是一招制敌,能保护自己,同时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5、第三套军体拳具有第一、第二套的特点外,还有长拳舒展大方,动作灵活迅速有力,节奏明显的特点,又有南拳步稳、势烈、动作刚劲有力的特点。动作数量等于第一、二套总和,运动量也较大,动作难度较复杂,都有技击含义,它不但能锻炼身体,又是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

作用

1.打军体拳有一定活动量,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都有积极作用,因此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作用。

2.因为军体拳是由踢、打、摔、拿、拧等格斗的基本要素所组成,因此学好军体拳一招一式,能防身自卫,克敌制胜,有保护自己的作用。

经总参军训部批准,1989已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训练教材》,在全军推广的军体拳共有三套。第一、第二套各有十六个动作,第三套有三十二个动作。

第一套

第一套军体拳主要特点是由格斗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而成的套路练习,它动作精练,有技击含义,实用。有一定锻炼价值,有防身自卫作用。

第二套

第二套军体拳主要是由摔打、夺刀、夺枪、袭击等格斗基本动作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动作精练实用,每一动都是一招制敌,能保护自己,同时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第三套

第三套军体拳具有第一、第二套的特点外,还有长拳舒展大方,动作灵活迅速有力,节奏明显的特点,又有南拳步稳、势烈、动作刚劲有力的特点。

动作数量等于第一、二套总和,运动量也较大,动作难度较复杂,都有技击含义,它不但能锻炼身体,又是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

手型编辑军体拳手型主要有三种,即拳:主要用于击打和砸;掌:主要用于推、砍、劈、抽打等;勾手:主要是打、勾。

常用步型

军体拳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仆步、歇步、骑龙步等。

训练计划

制定训练计划时,首先要了解学习对象的基础如何,有一定基础的,进度适当快些,基础差的进度慢些。一般先教基本功,再教基本动作。臂功、腿功搭配适当。

好隔一天安排一次课为宜。学习新动作之前,要复习前一课的内容,使套路动作衔接、连贯。后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检查考核评定成绩。

军体拳课

军体拳是由十几个或几十个单个动作按一定原则合理组成的套路练习。不但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学会,同时还要完成整套的套路练习。因此实施方法通常是:

示范讲解

示范、讲解是练习者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的基本方法。讲解语言要通俗精练,讲解的内容有:讲解动作的规格和标准;讲解动作的环节;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讲解动作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示范是使练习者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来获得正确的动作概貌的手段。为了使练习者比较清楚观察示范动作,教员对示范位置的选择和示范面的运用都要合理。

示范要有连贯动作和慢动作示范,连贯动作使练习者了解动作的完整性;慢动作看清动作的细节和方向路线。

拳法之洪拳

洪拳属于汉族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另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其中第二种说法广为接受。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

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老洪拳

又有南北地域之分。

洪拳 鹤拳洪拳,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

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南方洪拳先在广东流行,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龙、蛇、虎、豹、鹤五形编成。

可以单形练习,如龙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练习,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其特点:腿法比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声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鹞,鸡,鹰,燕,马等拳势,以四平大马,跳跃腾娜,闪展灵活,拳势威猛,大开大合。

洪家拳

洪家拳南拳拳种之一。俗称洪拳,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东流传甚广,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届公认为南拳中之精华,其流传区域亦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

据说系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相传创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传起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

推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练习武艺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此说尚未得到可靠证实。出现了九官手、老君堂

洪拳学士打躬(正侧起步式)等套路。洪拳气势刚猛、劲道十足而又十分实用,因此作为南拳代表,国标武术南套路很大一部分之架势拳路,就来自洪拳拳套。

洪拳是以龙、虎、狮、豹、蛇、鹤、象、马、猴、彪的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

套路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杂,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龙拳、虎拳、豹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鹤拳、蛇拳、彪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五行拳(分别是伏虎金星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和土地拳)、铁线拳、闯少林拳、铁功三线拳、叠掌、洪门拳、青龙手、武松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

主要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根、铁包金棍、七点半棍、十点半棍、八封棍、二十四枪头棍、海底藏针棍、十七连枪棍、十八连棍、平西棍、飞龙棍、桥梁棍、中栏棍、洪家伏虎凳、青龙刀、洪家二龙刀、大斩四门刀、关刀、大刀、双龙拐、洪家双刀、雪花盖项双刀等。主要对练套路有:十二连拳、六合棍对练、棒对练、棒对凳等。

练习要诀

该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鹤顶手等。

手法中有沉桥、圈桥、封桥、冲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马为主.还有三角马、子午马,吊马和熙城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步。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区域影响

洪拳在广东省各市、县、区均有流传尤以湛江、花县、广州、佛山、南海、顺德较为广泛。

花洪拳

另一枝由梁二娣传入佛山而至顺德,顺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兴,当时称为花洪拳。二战后,黎三兴的外孙陈家廉后正式定名为永春拳。

花红拳极有可能是从东莞之莫家拳衍演出来。并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桩,钓鱼及盘龙棍。

拳法之形意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心意六合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形意拳为宋代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太谷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

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从原先家传的奇门拳中发展出来的,期间吸收的山西戴氏心意拳的部分内容,并加以定名。

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

长劲亦是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形意

形意拳拳具有以下特点

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做到三节的要求,就能保证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

八要是

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吞象容)

三扣(肩扣,则力气到肘;膝胯扣,则全身气凑;手足指掌扣,则周身力厚)

三圆(胸要圆、背要圆、虎口要圆)、三敏(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三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肋抱)、三垂(肩下垂,肘下垂,气下垂)

三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三挺(颈要挺,脊要挺,膝要挺)。

这样,就可保证身体各部姿势正确舒展。 形意拳包含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战术内容,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

拳谚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在战术思想上,主张快速突然,以我为主,交手时先发制人,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在攻防技术上,提倡近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脚踏中门裆里钻,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

形意拳主张头、肩、肘、手、胯、膝、脚七法并用,处处可发,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并且要求虚实结合,知己知人,相机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

形意拳的技击理论有6项原则,即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脱),称为"六方之妙"。

这6项原则对培养攻防意识,训练技击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形意拳注重力量的训练。第1步功夫是筑其基,壮其体,使骨体坚如铁石,为技术提高打下良好基础,这称为明劲功夫。

第2步要练暗劲和化劲功夫,要求周身完整,刚柔相济,精神贯注,形神合一,以意导体,以气发力。

可见,形意拳对人体各项生理功能要求是相当高的。形意拳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锻炼。

训练方式

拳博

形意拳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和表演价值,早已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学练者遍及神州大地,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了帮助初学形意拳的朋友们纠正和克服在学练形意拳过程中较常见的毛病,现将这些毛病归纳为十病,一一列举,望朋友们注意克服:

1.歪头缩颈,其势不正,前俯后仰,皆身是病。

2.张口吐舌,双目无神,任督难通,视物不清。

3.左右歪斜,驼背弓腰,重心不稳,步法不灵。

4.挺胸吐腹,努气拙力,气难下沉,心身受损。

5.出拳直臂,双肩高耸,三节不明,劲力难顺。

6.肛门不提,丹田气散,内中空虚,元气亏损。

7.胸腹暴露,两肋开张,自身不严,敌易入侵。

8.突臀挺胯,敞膝开裆,中门无守,敌攻难防。

9.腕成死弯,出拳上扬,攻击无力,易被人拿。

10.虚实不分,阴阳不明,开合无度,变化失灵。

以上为初学形意拳易犯的十病,望朋友们注意纠正和克服。

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为十目?车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动作和形象名称而言。

它的具体内容是:斩截、裹挎、挑顶、云领,这四项为动作名称;鸡腿、龙身、熊膀、猴相、鹰捉、虎扑,这六项为形象名称。

凡学练形意拳的,这十目就是规范动作的标尺,故必须认真体会,循此去做,不可随心所欲,另辟蹊径。十目与十六练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几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论的全部精华,务需认真体验,才能使拳艺精益求精。

克服了十病,又明白了什么是十目和十六练法,就要在练字上下功夫,在车氏形意门中,将练归纳为十练。

练头

头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头脑的指挥。头为六阳之首

形意拳,五官百骸,头为总领,所以,在演练形意拳的各种套路时,必须做到头要上顶、颈项要直、下颏要微收,以利领起全身,上下协调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脉畅通,气沉丹田。

这样既利于手臂的自然发力,还可以利于保护喉部,以防不测。不仅如此,头在总领手法、步法、身法变化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保护面部的五官。

拳谱上讲:五行真如五道关(这里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无人把守自遮拦,蔽住五行克他人,四两可以拨千斤。

由此可知头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来研究头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眼,拳谱上有:眼有监察之明与眼观六路之说。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交手,双目要全神贯注,紧盯攻击目标,做到无人似有人,攻防意识逼真,久而久之,可使双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锐如猴鹰。

特别是与人交手时,必须注意对方的眼,预察机宜,手脚未动眼先行。拳谱上有眼无神,拳无魂之论,充分说明了眼睛在练功和交手中的地位。

车永宏宗师把猴相列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锐,这是对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发展和完善。耳,有耳听八方之论。我国的中医理论以为耳通肾,肾气充盈则听觉灵敏,遇敌必先觉,尤其是夜间,耳可闻风而趋避。

历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听觉的修炼,所以,平时演练要养成悉心用耳,凝神静听的好习惯,日久天长,可使听觉灵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无论行功演练,还是静坐养神,口要自然闭合,以利呼吸。

舌要顶住上腭,以利津液生出,随时下咽,以防口干舌燥,更利于接通任脉,使周身气血运行畅通,所以拳谱上有舌有鹊桥之说。

练身

人之身躯,以腰为主宰,无论进退转侧,吞吐化泄,侧身调膀,均由腰来协调。身法,身躯变化之法。

车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对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动,腹实含胸,腰活背圆,提肛敛臀,尾闾中正。

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吞吐、趋避,这十二法皆有其具体的含义和要求:纵则放其势,其勇如猛虎;

横则裹其力,开拓无阻拦;高则扬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则俯其身,刁拿显其能;进则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则领其气,回转伏敛身;反则顾其后,后面变前迎;侧则要调膀,左右皆顾及;

吞则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则身向拥;单双手推击;趋左也避右,避实击虚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义,凡学练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谱讲: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

机关在眼,变通在心(即脑),而把握其要者则在身。身进则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则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见身法在演练和与人较技时的重要性。

练手

手有拨转之能,两手打遍全身,其为攻防之本,故谱有手如刀枪

形意拳之说。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论,有单手、双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顾手,此为手之七法。

何谓单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后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

何谓双手,谱曰: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此双手之法也。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

筋梢发,起而未落者,谓之拎手。筋梢发,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谓之起手。顺起顺落,参以拎搓者,谓之截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顾手。

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坠,腕塌手灵,两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这样可保持两臂的伸缩弹力,利于变换手法。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心口),出洞入洞紧随心;手高不过头,肘高不过口;

一手攻击,一手顾破,拧裹而发,包裹严密;手之一发,打有目标,招不虚发;手之一回,肘护两肋,手护心前,各归其所,手起撩阴,拳从心出,起如猛虎扑食,落如鹰抓猎物;肩催肘、肘催手,力达筋梢如钢钩。

练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脚上的功夫。步为一身之根基和运动之枢纽。

形意拳谚讲:心是统帅(心即大脑),眼是先行,腿是战马,手是兵刃,无论攻防进退,全凭腿脚之力。谱曰:脚去手不去为无主,手去脚不去为无根。身为主宰,而形之于步。足见步法的重要。

车永宏宗师所传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马步、立马步、立叉步、寸步、垫步、虚步、箭穿步、践步、迂回步、盘根步等多种步法。

这些步法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进步要低,退步要高。进步时,以前带后,以后促前,行如槐虫;退步时,以后带前,以前促后,前后相随。

出入磨胫,快而敏捷,谨防敌手从中门而入。前后两脚,有虚有实,可起可落,可进可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以退为进,可守可攻,虚实变化需见机而作。

落步时,要做到胯塌、裆圆、膝扣,脚趾抓地,犹如大树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护严密,下盘稳固。拳谱上讲得好:学拳先学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则拳散。

机关在眼,变通在心(大脑),应变在手,而千变万化不至于窘迫者则为步。

练梢

在车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称人体的血、肉、筋、骨之末端为梢,总称为四梢。

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变其常态。

常言道,怒发冲冠,虎须倒竖,是指人在极端愤怒下的外在表现,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讲究心一颤而四梢齐,内劲出。

毛孔的开合,可使血液循环畅通而力量充实,舌顶上腭,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气浮,不口干;手指脚趾扣,可使气注于筋而四脚有力,齿叩可使精神贯骨,而身坚力发。

所以在行功时,要做到发欲冲冠、舌欲催齿、甲欲透骨、牙欲断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势,四梢齐一,气聚力实,下盘稳固,勇猛外宣,使敌胆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练精

精,指人体内维持生命的高级物质精液。我国的中医理论和历代武林高手都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

精为生气之源,气为养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充,神充则阳刚外溢;若精枯则气竭,气竭则神无,神无则命休。

可见人生有精则生,无精则死,充分说明了精对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难生易耗,明知是宝而珍惜锻炼者极少。

故车氏历代先师谆谆告诫门人:要节欲,以保精养精。形意古谱上讲精养实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要练形意真功,必须节制性欲,若性欲无度,必造成精元气虚,身体衰弱,抵抗力下降,易发疾病,这就失去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本条件,欲达上乘功夫则可望而不可及。

练意

意,即人的大脑之思维过程。拳谱上讲:心(指大脑)所发为之意,意之所向为之拳。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指挥人的一切活动,习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为三个方面:

1.意动身随

无论是演练套路,还是与人较技,一举一动,都是以意领先。攻防进退,吞吐趋避,动作规范,凡一举一动,都在意识指导下进行。

2.以意领气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内三合与外三合,动作与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随意转,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手到、足到,方显功夫为妙。

3.以意显形

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扑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飞,有拨草之能等等,无论何种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导下来完成的。

通过意的活动,可以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刺激,进一步强化大脑的思维反应功能,从而大大有益于身心健康。

结语:上面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拳法上的练习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我相信只要坚持经常练习的话,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经常练拳,还可以强健身体,同时增强自卫能力。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