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气功 太极拳气功修炼的方法及要领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拳气功一直带有神秘的面纱,我们今天详细剖解一下。太极拳气功修炼的方法及要领有哪些呢?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掌握太极拳内功能提升太极拳气功境界,下面随着太极气功练习一下吧!

太极拳气功修炼的方法及要领

太极拳和气功本是不同派别,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发现,太极拳和气功非常相似,两者皆是为了养生。

一、太极拳气功的外练与内调

太极拳吸收了我国古代养生法术之精华,如道家的性命双修,动静兼修,武术家的练气易筋,特别是传统医学导引吐纳,使太极拳更加符合医学养生的要求,成为以拳为体、以拳为用、以功为本的整体锻炼项目。

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门防治疾病的科学技术。太极拳一旦练到能防治疾病的程度,它就是一门气功。实践证明,不论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力学、医学和拳学上,太极拳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康护体法宝,是其他一般性体育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太极拳气功重视内在修炼,学习太极拳气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有助于身体毒素的排出。

太极拳是以形体、呼吸、意识密切结合来锻炼形气神的高度身心整体运动,其以外练和内调两个功能促进人体健康。外练是以深沉匀细的腹式呼吸和连绵柔缓的腰腹扭转对体腔内的脏器进行按摩,以手臂的旋扭和腿脚的屈伸对全身关节和肌肉进行锻炼的机体活动。

内调是通过头、手、腰三位一体的同步圆运动使脑进入宁静状态,对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进行调理的气功医疗。外练和内调在促进人体健康上,两者各有千秋,但相辅相成。

外练通过全身活动锻炼机体的力量,对一些病症起到治标的作用,而内调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病和康复的能力,从而消除头痛、失眠、肠胃不适、气血不畅、关节不遂、精神不振等病症,能起到即练即灵的效力,这就是两者相辅相成的体现。

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不仅有艺术欣赏价值,也有健身价值,修炼太极拳气功能延年益寿。

二、太极拳气功状态

太极拳的习练分为初级、高级两个层次。拳路不纯熟,练拳时要考虑动作的顺序和准确性,或是拳路纯熟,但练拳时头脑另有所思,或是练拳场所不静,致使脑意识未进入宁静状态,这样的拳练均属于初级层次。初级层次的太极拳只能起到外练作用。

拳路纯熟,不需要用脑导引动作,而是脑意识跟随动作。此时,如果外景和声响对视、听等神经中枢的刺激减弱到低程度,脑意识便进入极佳的宁静状态,这时的拳练便进入了高级层次。高级层次的太极拳就升华为气功,具有调理免疫系统、防治疾病的内调功能。

圆活是在连贯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即圆满活顺。就是在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动作中,不凹不凸,不起棱角,没有缺陷。拳的冲、贯、栽、撇、撩,掌的( )捋、挤按、抱分、搂椎、架撑、压托等,均要求匀、柔、缓在圆的运动形式上体会手法、步法和身法,体会肢体参与由内向外的弧形运动的规律和要领。

双目轻闭,脑在圆运动中处于晃悠状态,全身犹如躺在吊篮内缓缓摇摆,又如同鹰翔高空,升降起伏,左右盘旋。身体不时产生失重感、脑内产生清爽感,全身仿佛有源自于脑的无数清凉细流流淌。

脑的虚无清静感、全身的失重感及清凉感,这三感就是太极气功状态。太极气功状态下的这些奇妙感觉,是那些伸伸腿、扭扭腰、发发热的一般机体活动不可能产生的。

三、太极拳气功进入

练拳时,要全身放松,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以腰为轴心带动四肢活动,腿脚虚实分明,步子轻灵稳健等,是练太极拳必须做到且比较容易做到的。

在静、松的前提下,要逐渐做到用意念指挥行动,用意不用力,和动作是圆弧轨道则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是太极拳由拳升华为气功必不可缺的条件。经过较长时间地习练,还会感到自身的一些穴位如劳宫穴、涌泉穴等发热,这达到了意到气到的境界。

用意不用力的主旨是用意,不用力只是用意的必要条件。力是大脑指令下的肌肉骨骼活动。用力的表象是肌肉紧张,实质是指挥运动的中枢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

气功之所以有助于防治疾病,就是因为在气功状态下,脑意识入静、肌肉放松、外感神经中枢进入尽可能达到抑制状态,从而使包括以脑为主的各个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得到很好地调理,促进全脑进入轻松脑波状态(现代脑科学认为可分泌有益激素脑内松果腺素等)。

因此,高级层次的太极拳习练不可用力,包括实为拙力的暗劲、内劲。手臂的一招一式、腿脚的起落进退,均要求意识跟腿(手)而不是力气驱使。只要不单纯是为了外练强身健体,而是从防治疾病的内调为主要目的,即使是酷暑,在练完一路简化太极拳之后也不至于气喘嘘嘘,大汗淋漓。

否则,太极拳就练成了单纯活动筋骨、锻炼肌肉的强身运动。当然,不用力并不是要求躯体软绵绵、两臂轻飘飘,只是不刻意发力。只要用意到功,意自然会生力,不用力决不会导致全身无力。

四、太极拳气功习练要点

以圆为中心

练拳的全过程,处处是圆、无时不圆,故太极拳又称圆运动。要以脊腰为轴不停地左旋右转划半圆,手臂随腰的扭转上下左右划整圆,没有一处直来直去。

头既做180度自传半圆运动,又随着身躯的前后左右进行360度的周转圆运动,所有圆运动使得脑仿佛在无际的天体里绕着圆漫游,产生一种晃悠感只是,致使脑意识进入一种虚无缥缈、一切皆空的境界。这正是医疗气功所要求进入的静界。

动作整体连贯

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是单个动作的连接,从起势到收势,手臂和腰身的运动形成一个接一个绵绵不断、周而复始的圆,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停顿,动作的定势只是每个动作的终结姿势,仅用于教学上的分节和短暂停顿。

练拳过程中的停顿,必然使脑在圆运动中产生的晃悠感不时地中断、脑意识的宁静状态不时地被破坏。形停则意断,意断宁必乱。

环境宁静

宁静的外部环境是习练太极气功的重要保障。绝对的自然之静甚是难寻,但可以通过闭目(微闭)塞听、独练等创造一个心静。塞听并非塞住耳孔,而是对外界的一切声响不于理会。

拳路熟悉后,练时好不要使用音乐伴练,容易分心,不利于听觉神经中枢的抑制,容易受束,迫使动作紧跟音乐节拍。所以,音乐伴练不适宜太极气功。

习练随意

习练太极拳的速度和套路随意性很大。简化太极拳快速练完一路需5-6分钟,中速需要20-30分钟,慢练则可用40-60分钟。动作的随意性也大,某些动作按套路规定只有左、右共两次(如揽雀尾)或左、右、左共三次(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但实际习练中,次数可多可少,速度可快可慢。

单独练习

集体练拳意味着速度一致,就要靠音乐伴练或口令指挥,此种方式只适合于教学和表演。练拳时,动作受束、脑意识难静,必然减弱甚至收不到太极气功的医疗保健功效。独自习练,是气功习练的佳方式,也是动中求静的必然要求。

意念引导

太极拳从头到脚,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规范。每一个动作的起点在哪里,经过的路线是什么,在转换过程中要掌握那些要领?这一切都要在意念引导和支配下完成。

初学者,须有老师口授引路,力求动作规范、准确,更需努力钻研,掌握一些太极拳的理论知识,以提高意念指导的自觉性。经过一番刻苦的训练,练到精神集中、意念贯注时,就会慢慢打出太极拳的韵味,就会觉得浑身舒坦,有极大的愉悦感。

五类人不适合练太极拳气功

1、个性素质有缺陷者

过分关心自己健康、敏感多疑、性格孤僻、容易激动者,平时性格内向、做事小心谨慎者,或固守己见、爱钻牛角尖的人,都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这类人练功易出现偏差。

2、对练功朝三暮四者

练功前一定要仔细对照,选择合适自己的功法。一旦确定,就要潜心练习,不可同时练几种功法,也不可今天练一种,明天练一种。几种功法相互影响,或换来换去,搞得心神不定。不但会影响练功效果,还容易造成气乱,出现偏差。

有的人将太极气功看的太重,认为什么病都能治,其实不然,想要体现练功效果,还需长期坚持。

3、有精神障碍倾向者

比如曾有过或现仍不时出现意识障碍、忧郁状态或痴呆症状的老人,这类人不应该练气功。因为练功入静之后,体内精神障碍因素容易被激发,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兴奋灶,会使练功者出现精神异常,并且不能自主恢复到练功前的相对正常状态。

4、有潜在精神病发病因素者

在直系亲属中有患过精神病的人,或练功者本人曾患过诸如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性抑郁症者,或在个性特征上具有暗示性高者,一般均不宜练气功。这类精神素质的人练功时易诱发精神障碍。即使患病已经康复,练功也易再次发生偏差。

5、长期心理过于压抑者

在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下,因解除了内心抑制,易出现情绪激动,个别病人还容易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失调,导致精神障碍。

练功前,一定要调和心态,人在激动的情况下,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练功危险系数太大,因此,应该在心平气和的条件下练习。

结语:综上所述,上文详细讲解了太极拳气功,练功前,阅读上文对你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太极拳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修炼太极拳能提高身体机能,预防多种疾病,同时还能延迟机体衰老。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