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极拳 常练太极拳让你不用找医生

来源:民福康健康

由于环境污染,家人的健康常常令我们担忧,如何让家人更健康呢?太极拳有妙招,太极拳养生功效已被医学认可,不论男女老少练太极拳都能各取所需,太极拳是一项完美的健身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原始太极拳吧!

全家练原始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有的时候,一个人做运动会感觉到非常无聊,而且很难坚持,如果有家人的陪伴,效果会更好,做什么运动好呢?当然是原始太极拳,原始太极拳让你身心健康。

1、改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

原始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小孩练原始太极拳可以健康的生长发育,还能增强免疫力。老年人练习原始太极拳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年轻人练习原始太极拳能缓解压力,练原始太极拳能让全家人气血足,心情好。

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

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原始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这是因为原始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

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原始太极拳通过缓慢、细长、均匀的腹式呼吸,使人体肺部的氧气充足,肠胃得到蠕动锻炼,增强消化和排泄机能,所以经常锻炼原始太极拳,对心脏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疮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

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但是由于现代人不爱运动,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有关节毛病,因此,多练原始太极拳预防缺钙,让骨骼更健康。

原始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原始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所以经常练习原始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

原始太极拳的中医原理能防治多种疾病

1、原始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

原始太极拳理论源于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因此,阴阳之道乃是原始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也是核心。

因此, 有原始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原始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原始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原始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终享年85岁。

原始太极拳运动无不体现了对称变化,老年人练习原始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并能促进钙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原始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

原始太极拳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 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 经络疏通, 气血流畅。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 以意导气, 以气导动; 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 毫无杂念, 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

事实上原始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 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总之, 意念不止, 动作不息体现了原始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练太极拳的两大好处

弥补了人体机能后天不足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在不经意间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些习惯定势,一方面提高了动作效率,一方面也酿成了人体运动的缺陷。也就是说,凡是习惯动作多属单向偏颇运动。

如日常生活中上肢运动:端、握、提、捏、抓等单手动作,一般多用右手;下肢运动:弹、跳、蹦、踢等多以右足发力;中上盘运动:扛、挑、抬等多用右肩,左撇子者反之,无论是左还是右,均系单向运动。

经常练习同一种运动,时间久了,就会很容易导致大脑的思维和神经固化,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

由此势必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左右失衡。右强则左弱,左强则右弱。强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发病上,有句男左女右俗话。此说虽未必科学,但人体患病多集于一侧确为常见。

太极拳的造型结构,恰恰是有上即有下,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形成内外如一的对称运动。

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讲求前吐后撑、上枯下踩。

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身型对立统一,大脑所想和思维要浑然一体。

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大脑的逆向调节功能,保持了人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克服了单向运动致病的缺陷。

保持了人体能的中和态

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来说法不一,通常以为:生命在于运动,其理取自流水腐、户枢不蠢;也有人认为:生命在于多静,以减少机体的磨损和功能的消耗。

持此观点者,多以龟龄鹤寿作比。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生命在于运动不错,但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无疑会使机体疲化早衰;而多静少动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气易侵,故多常年不断药。

所以说,过分地强调动或过分地主张静,均于人体健康不利,只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的运动;行功走架,进退往来为动,但用意不用拙力,消耗不大;就心境而言,行功走架中强调放松入静。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走架或推手时须摒弃杂念,动中求静,神意专注一才,以一念代万念,所以说外形别动心犹静。

太极拳的这种独特运动方式,对保持人体机能的中和平衡态量为适宜,故而久练可使人延年。

练原始太极拳让血液产生六大生理功能

一是气体的交换功能

它通过呼吸的作用,经肺部吸人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再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排出体外。

二是营养功能

血液通过氧气运输组成细胞和供应细胞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盐类等。

三是排泄功能

细胞的代谢产物,如肌肝、肌酸、尿素等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肾脏排出体外。

四是调节功能

主要是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稳定方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调节血液中的酸碱平衡度,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生物催化剂一酶等,也是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机体各部位,以发挥他们的调节作用。

五是体温调节功能

因人体组织的导热性很差,身体不同组织的热量,也是靠血液循环运送体表组织而散发出去。

六是防御功能

血液中含有白细胞和各种免疫抗体,当细菌和毒素浸人人体时,有的可被白细胞吞噬分解,有的可被抗体凝聚、沉淀或溶解,以清除细菌或病毒对人体的侵害。

人们在锻炼时,由于人体各部位肌肉和关节的放松活动,一张一弛,使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的血液回流加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另一方面有些锻炼形式如原始太极拳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呼吸时横隔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加强心肌的营养作用,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况且横隔肌的一升一降和胸腹腔的一张一弛,可以促进肝脏、肠胃的蠕动,使肠、胃、肝、肾都发生适当运动,促进肝、胃的血液循环。

提高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体内物质代谢,增进食欲,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增加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对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都有明显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相信您对原始太极拳的功能已有了解,全家人练习太极拳不仅增加彼此的交流,还能增进感情培养,让全家更和睦欢乐。坚持练习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可以说太极拳是治病小医生。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