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拳集我国传统文化和武术一体,是现代人养生的首选运动。练习太极拳的好处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太极拳的特点缓慢柔和,男女老少皆宜,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吧!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想要通过太极拳达到健身效果,首先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先谈谈太极拳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吧。

(一)太极拳的起源及文化背景

根据史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一族精习武术,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明武庠生,自幼从先辈习文练武。

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长期刻苦锻炼中肯钻研、勤切磋,深得家传武术精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文,堪称文史武备卓越于时。

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有众多的好处,其能陶冶情操,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能预防老年痴呆,防治骨质疏松。

他根据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中医经络学的原理 ,并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把导引 吐呐阴阳 变化融会一体,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并总结撰写了有关论述。

遗憾的是,由于天长日久,使这些宝贵资料多以失散,今传下来的仅剩长短句和拳经总歌。

河南位于我国中原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也是早期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太极拳在我国历史上已有几百年,在未来的发展中,太极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其不仅能健身,还有教育的意义。

值得河南人自豪和珍惜的是,在河南温县陈家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汇聚太行山之阳刚,吸纳黄河水之阴柔,诞生了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太极拳术。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既吸收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又含涉了中国传统的医学,形成独特的太极文化体系。

可以说,太极拳包涵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和成份,东方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在太极拳中都有集中的体现太极拳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而创编,致使太极拳的发展必然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色为载体。

(二)太极拳的演变及发展历程分析

陈家沟陈氏十四世在太极拳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但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改拳势在必行。

到清乾隆年间,陈氏太极拳已威名四海。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年)来陈家沟师从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习练陈氏太极拳近二十年之久。

学成返乡后,开始在永年、北京教拳授徒,杨露禅出任北京京师旗师营武术教师,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的体质,扩大练习范围,删除了拳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作了一套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

太极拳创编后成为陈家沟陈氏家族的独得之秘,陈姓老幼妇孺习拳之风,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且名手辈出。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太极拳被提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为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极拳成了深受群众喜爱,普及好的健身项目。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太极拳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

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

(一)建设太极拳的发源地,打造太极拳的文化品牌

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由于地处农村经济落后,其硬件建设不能与太极拳当今发展相适应。近年来焦作市和温县政府做出了一些投入,至今只有陈氏家祠和杨露禅学拳处两个景点能供太极拳的爱好者参观。

所以应尽快加大景点建设,要划出特定地域,结合现实修建太极拳文史馆、太极拳文化研究中心、太极拳擂台、太极拳名人陵园,恢复陈家沟的东沟、西沟原貌和保护陈家沟古朴的原貌,通过这些景点建设,使陈家沟成为太极拳爱好者的圣地。

(二)太极拳的产业化发展

太极拳产业开发潜力巨大,非一般体育项目可比。而美国的NBA联赛一年创造的价值就达上千亿元。

还有职业拳击赛、职业网球赛、欧洲的足球等,国外这些体育赛事主要是商业操作得好。如果我们也完全按照市场化操作方式,使太极拳成为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将太极拳与跆拳道、泰拳、空手道对抗,其可观性会更强。体育赛事对抗性愈强,卖点越高。

建立太极拳人才市场。成立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培训各主要流派太极拳教练员、优秀继承人、建立起完整人才资源库。

聚拢人才使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成为国际太极拳人才的信息交流的中介中心,使太极拳的传播更加规范,为太极拳今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群众基础。

(三)太极拳的学科体系建设

太极拳是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一体创编的拳术,同时与军事、医学、民俗等文化理论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在太极拳极大发展的当今。

在各大体育院校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太极拳理论体系,所以建立起太极拳的理论学科体系是太极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太极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以文化提升太极拳品位,太极拳发展三百多年,有关太极拳理论方面的著述处于散乱和不系统状态,对太极拳的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怜。

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项大产业,没有厚重的文化做基础支撑,其影响力将显得很单薄。同时,太极拳文化的形成决不可能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壤。那将失去自己的优势。

(四)太极拳社会化、国际化发展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项目其传承方式主要是以言传身教为主,一直延续至今,后来随着太极拳文献的出现以及书籍.报刊杂志和专门太极拳网站的出现,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形式,极大的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

引导太极拳团体组织的健康发展,建立太极拳社会化传播网络,以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大趋势。

太极拳项目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辅导站点已成为太极拳发展主要形式,要对此加大管理和引导力度,促进其规模化,创造条件促成太极拳组织的社会化的形成。

太极拳健身的好处

一、改善神经系统

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二、提高呼吸质量

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脏腑功能

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

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

四、增强肢体活动

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 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

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五、疏通经络隧道

太极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

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经。

练太极拳的四大注意事项

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

虽然太极拳的招式动作是外在的但是如果动作不正确,那么必然会影响动作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但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运动量不宜过大

多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专业人士指导

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极拳时出现了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因此,练太极拳时好有专业人士指导,或按运动处方练习,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

结语: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历史悠久,国外有报导说,瑜伽本是美国人热爱的运动,自从太极拳流传到美国后,美国人将注意力全部投放到太极拳上,而今,太极拳已经成为美国人第二个瑜伽,有的人每天必练太极拳。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