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 错误的做这动作竟会终生瘫痪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但是很多人对太极拳认知太浅,胡乱练习,其结果是s是伤身,严重可导致瘫痪。正确的练习太极拳,可达到强身健体,太极拳的好处是祛病延年,正确的掌握太极拳的特点,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武当太极拳。

错练武当太极拳伤身

武当太极拳是现代人养生的好拳术,但这是在正确练习的前提下实现的,错练武当太极拳能让你终身残废。

习武改善人的体能,增强人的体质,在改变身体的过程中,一些不恰当的习练方法会导致练习太极拳受伤。习练者只有引起注意,了解太极拳规律,才能不受伤。

练习太极拳,快练、刚练会受伤

慢练、柔练才能不受伤。太极拳"尚意不尚力",身体充分放松、柔和缓慢地练习,人的气血才能跟得上意识和动作的运行,意、气、劲才能一致贯通;快练时气不随意,不利于健身养生,也不利于增长功力。

练武当太极拳讲究的慢练,在慢练中掌握劲的技巧,不会对骨骼造成伤害。

练习太极拳,紧练、僵练会受伤

舒练、圆练才能不受伤。身体紧缩、动作僵硬,说明还没有放松,很容易拉伤肌肉、筋脉;动作舒展,精神放松,才能促进气血贯达四肢。

练习太极拳,身体歪斜会受伤

身法中正才能不受伤。太极拳身法要求"虚灵顶劲""尾闾中正",身法正了,动作才合乎太极拳运动规律;身体歪斜,动作不规范,容易导致受伤。

练习太极拳,心乱、情乱会受伤

心静、情和才能不受伤。练习太极拳,须心平气和,心境宽舒;情绪烦乱、心潮起伏时练拳,容易受伤。总的来说,习练太极拳以"松""静"为心法要求,以"圆""柔"为以身法要求,把握上面四条方法,遵循其规律,练习太极拳就能不受伤。

练习太极拳整个过程几乎处于半蹲状态,若是受力不均匀,不仅会拉伤肌肉,还会导致骨骼断裂,血管爆裂,后果不可想象。

太极拳应该这样练才养生

一、用意放松

太极拳教学时要精神贯注思想集中,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引导动作屈伸开合,使处处能符合要点要求,恰到好处,没有过分或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用意。

放松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除了维持运动速度和保持肢体位置所应有的紧张度外,尽量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节省体力。古人所谓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这多余不必要的力而言。

能用意放松,就能更好地使经络宽畅气血流通,有利于内劲的增长和增进身体健康。

二、连绵不断

太极拳教学时一势一式,要像长江大海一样,一浪接一浪地连绵不断滔滔不绝。成式时动作虽略有停顿而意识仍然不停,下一势紧接着上一式,在两者之间可用小圈圈来贯串衔接。50岁外婆似少女只因做了这运动

所谓小圈圈,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往复须有折叠的折叠。有折叠来来去去就没有断续的痕迹。

这样才能达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要求,给锻炼者以十分舒适的感觉,提高了锻炼兴趣;在技击上也就能达到运劲如抽丝、断而复连、断而能接、不丢不顶、有缝即渗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太极拳教学无论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或摆任何一个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随相合地完整。

所谓相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动脚动手动,眼光也随着而动的上下相随。

所谓相合,不仅要机体在形式上做到不同侧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应着落的所谓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谓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周身一家、无有缺陷的完整。在技击上,也就是使对方没有空隙可乘。

四、分清虚实

太极拳教学以分清虚实为入门第一步工夫。分虚实先要从大处着手。以下肢部为例,如全身重量寄于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寄于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进步时必先转腰合胯,一脚坐实,一脚变虚而进。

否则出步重滞,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说的步随身换、迈步如猫行的要求。

以躯干部为例敛腹吸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腹虚而胸实,拿前后来说是胸虚而背实;拔背呼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胸虚而腹实,拿前后来说是背虚而腹实。

以上肢部为例

如以一手前伸为虚,则另一手辅助或平衡为实,所以在技击上发劲放人,必须先在实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须在刀背加力一样。

这是大的方面.至于小的方面,则正像《十三势说略》所说的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躯干、四肢、一手一脚以至一个指趾,无不有它的虚实存在,要在锻炼者自己悉心体会,由大而小,由面而点,逐步缩小。

在技击上则可结合推手,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来对付对方,达到古人所说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虚实,无论在练太极拳或推手,对于机体感受器灵敏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效的训练,因此,它实际上也是增进机体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敛腹含胸

敛腹含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

敛腹是在吸息时将腹壁有意识地略为收缩,使和膈肌的收缩下降配合起来;含胸是紧接着敛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间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间,稍微有内吸的意思。

这样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敛腹含胸时腹压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内气从尾闾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提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敛入脊骨。

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走化或蓄势的动作。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

六、拔背顶劲

拔背顶劲也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

则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间的身柱穴处,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觉;顶劫是紧接着拔背,由头棘肌的作用,松松竖起颈顷,抬头向前平看,头顶百会穴处有凌空顶起的意思。

拔背顶劲时,可使由敛腹含胸时提敛至脊骨身柱穴处的丹田内气。再从身柱穴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经前顶、神庭、印堂而到龈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脉承浆,再沿任脉而下,回归小腹。

这时丹田落归原位,膈肌上升、恢复原来隆凸状态,腹部内压力增加,腹肌放松而有饱满舒畅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气沉丹田。

应该注意的是

气沉丹田是配合着拔背顶劲的动作,并不单独存在,是意识引导丹田内气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压。拔背顶劲,一般是在动作的终了或成定式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防劲的动作。

七、松腰收臀

太极拳教学以躯干带动四肢,而躯干的转动主要在于腰脊部的旋转灵活。所以古人说腰如车轴,又说腰为纛,腰为主宰,同样说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

松腰就是要在放松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题下,使两胁肋部往下松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所以武禹襄把它称为护肫。能松腰腰脊才能转动灵活、上下不相牵掣,重心降低,两脚有根而下盘稳固。

收臀是在松腰的同时,有意识地使臀部稍微往里收缩,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个曲面上,而不向后凸出。能松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竖,尾间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力向盘一样的指挥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错误的练习武当太极拳会导致身体残疾,甚至是终身瘫痪。而正确的练习太极拳能够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若是身体有不适之处,通过练习武当太极拳具有治愈的功效,因此,太极拳的训练方法非常重要。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