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敏24式太极拳 这简单小动作让你睡得香
吴阿敏24式太极拳大家都很熟悉,练习的人也很多,24式太极拳是现代拳家总结了前辈们的精髓编排的。24式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多,对强身健体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对慢性病及缓解精神压力有很大的疗效,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
目录
1、吴阿敏24式太极拳 2、吴阿敏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吴阿敏24式简化太极拳 4、吴阿敏24式太极拳教学
5、吴阿敏24式太极拳口令 6、吴阿敏24式太极拳教程
7、吴阿敏24式背向太极拳 8、吴阿敏24式扬式太极拳
吴阿敏24式太极拳
练习吴阿敏24式太极拳对心血管等疾病有很好的作用,夜间练习还能改善失眠的症状,降低夜间疾病的突发概率。
吴阿敏24式太极拳的好处
心静体松
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圆活连贯
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
24式太极拳要求肢体连贯,其以腰为枢纽,转化中体现出一动无不动的特点,提高身体的协调性,降低摔跌的机率。
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虚实分明
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
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太极拳的创编是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其实人的五脏六腑及外在都是阴阳对立中和存在,练习太极拳调节身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呼吸自然
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
24式太极拳是国家本着弘扬国粹、发扬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而编制的一套入门级的太极拳,它动作简练,浓缩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老少皆宜,实在是居家晨练之必备佳品!
吴阿敏24式太极拳的优点
太极拳的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太极拳的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太极拳的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得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吴阿敏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如何练好吴阿敏24式太极拳
1、步法和单个动作的练习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武谚有之:未习拳先习步,未练武先练桩。可见步形步法的重要。步形步法的学习看似简单,所以易被初学者忽视。
步形步法是稳定中心的关键,步形不正确、步法不得当都会造成重心不稳。如迈步过小、过窄,出脚的位置、方向、角度不对,都会形成上身不正、重心不稳等现象。
所以步形要准确,出步要适度,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始终保持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
正如拳论所讲: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立如标杆,活似车轮。因此步形步法的练习有利于下盘动作的稳定性及培养身形、步法的协调性,可为进一步学习太极拳打下基础。
初学太极拳时不要贪多求快,潦草从事,如果贪多求快造成错误的定型,再进行纠正就困难了。错误的姿势如臀部外凸,就会牵连出现腰和胸的前挺、腹肌紧张等问题,不但对身体无益,对将来提高拳艺也是大敌。
因此,初学者应该从基础学起,从单个动作一招一势地认真学起。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一些动作如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搂腰拗步,左、右倒卷肱,左、右揽雀尾,左、右云手,左、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均可提取出来单独练习。
逐一练习这些单势,不但便于动力定型,而且有助于专心体会动作细节。这些单势动作是套路的核心、骨架,练好了就等于构筑好了套路立架。从健身效果看,单势重复亦能达到预期效果,单势动作同样涵盖了完整套路的要领和作用。
因此,初学者不要贪多求快,要耐心体会每一单势的要领和感受,做到学会一势,掌握一势,并能够运用这一势进行健身锻炼。
单势练习还有一个便利因素,即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无论室内、室外、时间长短,少则左右重复三五遍,多则数十遍,总能随心所欲,真所谓拳打立脚之地。把这些单个动作练纯熟以后,就可以学习完整的套路了。
2、完整套路的练习
在掌握了步法与单个动作后,就可以结合一些过渡动作学习简化太极拳的套路了。在练习套路时,可分成3个阶段来练习。
第一阶段塑形
在塑形阶段,首先要讲究立身端正,心静体会。所谓端正,就是体要正直、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要保持尾闾和脊椎呈一直线,始终处于端正状态。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重要环节,立身端正才能稳住下盘重心。初学时可能会出现动作死板与不够灵活的现象,但是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由拙变巧,在中正的基础上求圆匀。
所谓心静,就是心平气静;体松就是身体舒展。在练习过程中,思想上要尽量排除一切杂念,,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把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上去,做到专心练拳,肌肉、关节、韧带都尽量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使其不受任何拘束或压迫。
第二阶段匀劲
当大脑逐步建立了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形体外表符合太极拳的技术要求,即动作规范、立身端正、心静、体松、套路熟练,达到自如的程度时,就应当注意动作的匀劲。
要使动作表现出匀劲,必须注意连贯圆活、上下相随两方面的练习。圆活就是动作不能直来直去,练习时动作要做得灵活自然,衔接活顺,动作路线能按不同的弧线反复交换。
在动作要领上要特别注意由腰背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体会转腰、旋臂、松肩、垂肘、屈膝、松胯。
连贯是指各动作之间都前后衔接,不可出现停顿、突变和断续的痕迹。全套动作要势势相连,运转不停,犹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像行云流水相连无间,节节贯穿,一气呵成。
上下相随指的是上肢、下肢和躯干等各部的配合要协调一致,上下连贯,手腕相随,周身协调、完整;运动时,必须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须完整一气,腰背领动,手脚随动,眼神随之,浑然一体。
针对这段练习应该是先从理论入手,阅读有关太极拳理论方面的书刊,再观看一些名人的太极拳录像带,尽量多了解太极拳术的特点、方法以及练习要领。其次,反复练习套路,由感性练习上升为理性练习,逐步使动作走出匀劲。
第三阶段求意
求意阶段是练好简化太极拳的高阶段。在本阶段的练习中,主要强调意识与呼吸、动作的协调一致,故有意、气、神合一之说。而呼吸自然,虚实分明是求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大要领。因为柔、匀、细、长的腹式呼吸符合太极拳动作要求。
在太极拳运动中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吸满当呼,呼尽当吸,呼吸均匀。根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大体上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通常在完成两臂上伸外展、扩胸、提肩、展体时吸气,完成与上述动作相反时呼气。
太极拳里所说的虚就是灵活松软的意思,实就是紧张、坚实的意思。虚是松、实是紧,虚实在太极拳动作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从动作上来讲,一般上动作结束的定势为实,动作变换过程为虚;发劲为实,蓄劲为虚;支撑体重腿为实,移动换劲腿为虚;体现动作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动作配合的手臂为虚。
分清了动作的虚实,在练习中就能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当然,这个规定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因为太极拳的走劲形式变化多端。
有时出手蓄劲,收手发劲;有时沉降落劲,提升发劲;有时连续发劲或连续蓄劲,即连续数次走化敌意,借以争势,伺机而发等等。
那么,什么时候当实,什么时候当虚,应以行为中的真意为准,方能完成好动作,使意识、呼吸与动作能巧妙自然相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轻灵沉稳,势换劲连,劲换意连。
24式太极拳特点及练法规则
一、立身中正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讲究立身中正。所谓中正就是要使身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阊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
拳经上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中正则能稳定下盘重心,下盘重心不稳,运用中则易为人借力失势,受制于人。因此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内则必须精神内固,神不外驰,稳定心性。在处则必须拔,松腰塌胯。如此则自然保持立身中正的姿态。
二、安舒松静
太极拳是练神、练意、练虚灵的拳,练拳时始终保持精神安然舒适,体态轻松自然,松要松得彻底。要松透,松得毫无拘滞之力。松得百无所有,从预备式开始到整套拳的终了。
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上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拳经中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高深境界,正是在稳静安静的练拳中悟出而得到的灵敏感应。
练太极拳还要求练时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并须贯以神气率领。放松要先松心,后松身.从头颈脊背、肩、腰、胯、膝、手、肘、腕、脚各部关节都须完全松开,松透,毫无拘滞之力,要大松大软。
拳经所谓一松百松,柔若百折若无骨,百骸舒泰。气血畅通,神清骨爽,久之则内劲增长。后将能生出极柔软化为极坚刚的松沉柔弹之内力。达到太极拳技能的上乘境界。
三、虚灵顶劲
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神贯于顶。所谓虚灵顶劲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恨绳索将头顶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便起一硫水,不使它西下来,此全是神意领着,下颚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颚,时时保持灵醒轻妙的感觉。
有头顶青天,下踏黄泉的气概。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顶劲必然拘滞僵硬,失掉灵感,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了虚灵顶劲的感觉。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流通矣。
四、气沉丹田
练太极拳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三寸处,练习原时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用意沉下丹田。练习太极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初学者切不可着意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决不能故意去憋气,以鼓荡腹部。
须知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只要全身松开,安舒松静,先松其心,后松其身,心身俱松。气则自然下沉注入丹田,学者切记之。
五、松肩垂肘
松肩垂肘又叫沉肩坠肘,松肩者肩部放松向下沉塌,又叫塌肩。两肩忌耸起,耸起则意气上浮,妨碍内气的运行和气血的流畅。垂肘者即是肘部有松坠下沉之意,故练太极拳时。
两臂决不可挺直,臂部微屈,保持弧形,肘部松坠,感觉到有一种内在的沉劲。绵软沉重。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练好之后,入里透内。威力无穷。
六、含胸拔背
练太极拳强调要含胸拔背。所谓含胸者,即是胸部向内涵虚,舒松自然。使气能沉于丹田,胸部不可外挺,处挺则气易阻滞,妨碍呼吸的畅通,但又不可故意内缩,故意内缩易成驼背,驼背则胸腔缩小,使横膈肌不能下降。
妨碍呼吸和血液回流心脏,影响拳势动作和健康。含胸在太极拳技击中很重要,常运用于防守中含化对方来手之不可缺少的手法。
拔背者,即是背部舒展。并向上拔伸,常须顶头方能拔背,《拳经云》:尾闾中正神意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顶悬则背自拔,拳势赠气魄壮,且拔背畿使气贴背面敛入骨,推手技击中,则能力由脊发,发人至远。
吴阿敏24式简化太极拳
练吴阿敏24式简化太极拳的十个误区
一、过分用意
意念过重容易出偏差。有人认为,传统太极拳论中说用意不用力,就反复强调用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以偏概全。太极拳的用意是云淡风轻的,若有若无的,意念重就滞,其危害尤甚于用力。用力只是功夫不高,用意过分则伤及精神。
二、贪多求全
太极拳流派众多,每一流派又有很多套路。初学太极拳容易犯的一种心病就是看这套路也好,看那套路也好,割舍不下。前面的势子还没学好,就想学后面的,学了拳术又想尽快学器械。
学拳一要沉住气,二要能舍。一通百通是太极拳一个重要特点,练到一定程度就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三、萎靡不振
太极拳论中讲含、收的较多,这是针对人后天的张扬因素过多,通过练拳要懂得收敛。收的本质是守中,中气充沛,再鼓荡全身,达到神全意足。有的人练拳,一味地收,不懂得守,精神不敢提起,仿佛神气一抖擞就违反了太极原则。
实际上恰恰相反,练习太极拳就是要练得精神饱满,气宇轩昂,如果越练越萎靡则是适得其反,功得其反。
四、追求感觉
太极拳是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感觉。这些感觉有的是正常的,有的不正常。对于不正常的感觉就要及时纠正,否则越练越偏。即使是正常的感觉也是练拳的自然现象,不能过分去追求,过分追求感觉就是着相。
就会跟着感觉走。太极拳要领是一致的,长久不变的,而感觉是临时的,是不断变化的,追求感觉就会失去原则,终走入迷宫。
五、软弱无力
太极拳提倡以柔克刚,但并非软弱无力。有些人练太极拳不敢用力,出拳伸腿软塌塌,这样越练越松垮,这是没有解决好柔和弱的关系。太极求柔但不求弱,是通过练柔,把弱变成强。其练习也经历了
用力、运劲、用意、行气等几个过程。特别是在太极拳初期,不要怕别人说用力而把拳练软塌了。
六、技击为上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拳种,自然有很强的技击功效。但有的人练太极拳一切从追求技击效果出发,每一式必究如何技击和怎样应用技击。如此,心中总有努气,难以放平,难以放下,难以舍却。
太极拳并非每个动作都有确定的技击应用,有些动作是练功力、练敏锐、练意气,是整体上提升身心的活力水平,这样对健康、对技击都有根本性的帮助。而过分关注每个招势的技击应用,则流于表面,在练拳中也容易一叶障目,因小失大。
七、出手怕错
这是很多初学太极拳者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主要是把太极拳看得太难、太艰涩的缘故。太极文化很深奥,但太极拳是一种很亲民的拳,学会并不难。太极拳是一种放松的拳,学拳届要有一种放松的心态。
太极拳几项大的基本要领要掌握,动作上不要有太多的负担,只要符合要领,出手就是对的。步子大小、手臂高低都是细节问题,可以随时间长久而慢慢打磨,那是如何练得更好的问题,而非对错。所以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大胆、放松的练拳,这才是太极原则。
八、回避刚猛
很多人由于长期练习太极拳,学习了很多太极拳理法,柔、慢的观念深入骨髓,于是把刚、猛视为洪水猛兽。其实太极拳并不避讳刚猛,特别在技击上。柔、慢只是练习的方法,而不是终极目的。
所有拳种,在技击的终环节上,刚猛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以慢打快,是要比快更快才行,以柔克刚,是比刚更刚。通过练习太极拳身形应该更加敏捷,反应应该更加快速。
九、故弄玄虚
太极拳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在技击、养生上具有突出效果。但太极拳是一门科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析。有的人练拳中毫无根据地随意演绎,故弄玄虚,将他人也将自己引入岐途。
太极拳有很好的养生作用,但不可能包治百病。太极拳有独特的技击能力,但也不是包打天下。只有客观地认识太极拳,才能科学地练太极拳。
十、急功近利
太极拳是慢拳,练起来慢悠悠的,它的作用、效果也是逐步积累、显现的。它不是吃西药、打点滴,很快就有效果。这种快速的效果,同时对生命机体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太极拳对生命质量的改善是长期的,它的作用过程也是长期的。练太极拳要有耐心、恒心,不能追求快速成功,而应追求长远成功。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放松练习
1、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沓的,不能把放松做成松软漂浮,也不能把内意收敛理解成无精打采,甚至闭目养神。
2、放松的练习要始终坚持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将由内向外放松贯穿练拳的始终,不能虎头蛇尾,打打就忘了放松,或打这套拳放松,打那套拳不放松。也要培养集体练拳、配乐练拳时的积极放松。
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是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交替完成的,完成动作的力,在放松意念的引导下,应该是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就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内劲。
即在动作蓄发转换过程中要大限度放松,在动作定势时应是沉稳、贯劲,但是这种沉稳是含蓄的,这种贯劲是轻灵而富于弹性的。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桩法练习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站桩分为无极桩、马步桩、川字桩、踩腿法四种。站桩要站的时间根据练习者自己的身体情况来站。
无极桩也就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预备式。从外表看,它是极其自然地垂手站立着,两脚左右平行分开,距离与肩宽相等;膝关节不要用力挺直,要放松微屈,两膝坚实点、韧带、肉、骨只是轻轻相会。
对胯部要求尾闾自然中正,整个躯干要自然放松,既不挺胸收腹,也不弯腰驼背。两肩的坚实点、韧带、肉、骨放松自然下沉,肘部不要用力伸直,任其保持坚实点、韧带、肉、骨的自然的略微弯曲。
两掌轻轻向前翘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态;手指坚实点、韧带、肉、骨自然分开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坚实点、韧带、肉、骨舒展的状态下略为内凹,整个掌指如贴在一个大圆球上。
两臂勿贴身,有分向左右松开的思想,两腋有空虚的感觉。按照以上姿势站定之后,全身的重量应落承在两脚跟和两脚的外圆上,脚掌和趾不要过分的着力,只是轻贴地面即可,如果掌、趾过分着力,定是身体前俯所致,应予纠正,否则影响全身各部坚实点、韧带、肉、骨的松弛。
无极桩是在坚实点、韧带、肉、骨、满体松弛的状态下,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会力学支点的原理,安定得则像搭积木一样稳置的摆放着,不要过分依赖肉的着意紧张来支持,然后把全身的皮、肉尽量放松,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犹如一件衣服搭在一个安定的衣架上那样。
无极桩的重点部位是躯干。躯干的松弛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状态下才能办到。而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求脊柱的姿势要端正。脊柱,它作为躯干的中轴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
整个脊柱(颈椎、胸椎、腰椎)由24块零碎而不规则的骨头所组成,动摇性很大,是人体受压力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腰椎韧带调节好后。
它和全身的坚实点、韧带、肉、骨,松静稳实、饱满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宽舒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整体。躯干的松弛重要的是建立腹部坚实点以代替胸部坚实点,是中华武术运动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术功法使用内劲(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根本之点。
只要有了这个功夫,就是找到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劲法(心静出来的方法)的真谛了,这时那怕你走架的动作还不熟练,甚至很不像样,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数。
反之,如果不会建立腹部坚实点,那么,不管你练拳的动作多么熟练,规范化,优美,也是不及格的。因为这只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形,没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质,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也不可能练出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功力来。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不仅把无极桩作为拳架、推手的起式,而且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功法来练习,由于它的价值很高,不少人终生锻炼不厌。在此必须指出。要练好无极功夫,不是轻而易得的,需要长期耐心的锻炼,才能获得它的深效益。
吴阿敏24式太极拳教学
24式太极拳四大步法
一、前进
这个前进步法中,就包含了三大动作,分别是弓箭步、逼步、连枝步。
人体的对应窍位是会阴穴,属肾经。如欲前进,意想会阴,眼神向前上看,有助于顺畅前进。弓箭步为今名,即后脚尖外移约45度,踏实,腿略伸直,前脚向正前方迈出步,脚尖朝正前方,全脚掌着地踏实,膝前弓至小腿垂直为度,身体正向前腿的正前方。如搂膝拗步等拳式。
旧名(上面坫,下面瓦)步(音店,支也),较形象、准确,因它也点明了运作之法,旧称这是吴式太极拳的独特步法。
腿膝曲蓄,足尖略扬,前进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适,要既轻灵又沉着。
如果想要学好这种步法,就必须考后面腿的力量,只有后腿的支撑,这样才能快速踢腿。
腿膝曲蓄,足尖略扬,前进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适,要既轻灵又沉着,虚迈实放,即运作轻灵,落地后沉着。
初练者如真能循规蹈矩,会感到运动量很大。吴式太极拳前进之步,均原于此步。逼步,乃是旧 名,现不见有此名称。
此步乃前进后随进之步。腿必须有前之劲,进而逼之。如中架子之如封似闭便是,现之练大架子者,大都已舍去 不用。
上面所说的连枝步在如今很多流传很广的招式中,已经不见踪影了,但是老架子里面还是存在的。
方法是两足均略下蹲,前足才出,后足即紧跟而上, 前足向前,后足外撇,两足呈45度。 前足为实,后足为虚,足尖点地。如 高探马穿掌便是。
二、后退
此步法中,只有一个半马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祖窍穴(即印堂穴),属心经。如欲后退,意想印堂,眼神向前下方看,便会顺畅后退。
半马步为两足并立,右足退后一步,足尖外移45度。踏实,曲膝下蹲,前足尖朝前,身体半斜向前腿方向。倒撵猴拳式便是。半马式,旧名后(上面坫,下面瓦)步。
因吴式太极拳有进生退死的说法,因而拳式中向后退步,只有倒撵猴一式,乃是以足尖点地,足跟后落实。其余与(上面坫,下面瓦)步同,不过反其方向而已。
三、左顾
此步法中,含有碾步、撤步、敛步、斜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夹脊穴,属肝经。如欲侧转前进(向左向右均一样),意想夹脊穴往实足滂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如地侧转前进。
碾步,是旧名,现已很少有此提法。凡拳势左右转换时,均以足跟为轴,足掌贴地随身而向左右移动,产生如碾之摩擦力,使不致发生前倾后仰与虚浮之病,因名曰碾步。
如揽雀尾、野马分鬃式便是,搂膝拗步与倒撵猴之前进、后退,在
左右转换时亦须用此顾、盼之步 法,老架子之搂膝拗步更为明显。 以上(上面坫,下面瓦)、碾两种步法,为吴式太极拳的 基本步法,在运、接、蓄、发四劲之 圆圈内,均离不开这二种步法。
撤 步、敛步、斜步,均旧名。撤步是由 里往外开之步,腿须含有圆圈和开 的搠劲,如抱虎归山式便是。敛步 与之相反,为由外往里合之步,腿 须含有圆圈和合的劲,如十字手便是。
斜步,乃是左右斜挪之步,腿须有上下相随之劲,如斜单鞭式便是。
四、右盼
此步法与左顾基本相同,除去碾步、撤步、敛步、斜步外,尚有一翻身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膻中穴,属肺经。如欲侧转后退(向左向右都一样),意想膻中穴并向内微收,眼神顺着食指往下看,便能自然侧转后退。
翻身步,亦旧名,乃是回身以脊背领起向后转移之步,如翻身撤身捶、白蛇吐信二式便是。
吴阿敏24式太极拳口令
动作及口诀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举臂,③虚步分手。
四、搂膝拗步
A.①左转落手,②右转收脚举臂,③出步屈肘, ④弓步搂推。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六、倒卷肱
①两手展开,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错手,④后坐推掌。(重复三次)
七、左揽雀尾
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①后坐扣脚、右转分手,②回体重收脚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转随臂展掌,⑥后坐左转下捋,⑦右转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挤,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单鞭
①左转扣脚,②右转收脚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举。
十、云手
①右转落手,②左转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转云手、⑤出步按掌。(注:重复两次)
十一、单鞭
①斜落步右转举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马
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①收脚收手,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划弧,④合抱提膝,⑤分手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①收脚落手,②出步收手,③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①后坐扣脚,②左转展手,③回体重合抱提膝,④分手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①收脚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
①落脚左转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①落步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推架。⑤后坐落手,⑥跟步抱球,⑦左转出步,⑧弓步推架。
十九、海底针
①跟步落手,②后坐提手,③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①收脚举臂,②出步翻掌,③弓步推架。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①后坐扣脚右转摆掌,②收脚握拳,③垫步搬捶,④跟步旋臂,⑤出步裹拳拦掌,⑥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①穿臂翻掌,②后坐收掌,③弓步推掌。
二十三、十字手
①后坐扣脚,②右转撇脚分手,③移重心扣脚划弧。
二十四、收势
①收脚合抱,②旋臂分手,③下落收势。
吴阿敏24式太极拳不用力的练习方法
我以为用意不用力,是一种手段,是一种练拳方法,但绝非练拳目的。它只是为了习拳方法正确,身心放松下来,需要用力时能立即发出。
正如弹簧,平时是松的,但一紧起来,力量很大。又如皮鞭,平时是松的,但甩起来却威力无穷。为达此目的,要逐步做到用意不用力。方法如下:
1、注意力要集中,静下来
练拳时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要始终保持安静状态,精神贯注,既严肃又活泼,不要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否则很难做到用意不用力。
2、放松,不用拙力
初学24式太极拳,往往心情紧张,周身僵滞,所以须从舒松柔和入手。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大限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
除按要求用力外,其它部位肌肉尽量放松,使身体各个关节都舒展开,力求圆活。松,可以说是24式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它是无限度的,松应逐步与心、意、气、神相联系。
3、技巧
对于24式太极拳来说,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太极名家、我的师公洪先生曾说:学拳,特别是陈式拳,的确要用意而不用拙力。但并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与巧相结合,不能偏废。
平时学拳要求姿势正确,就是使学拳、练拳、用拳的形式与时间、方向配合好。比如,采、挒、捋实际都是随对方来劲向自身左右两方引进落空的方法。只有把技巧练好,才能达到刚柔相济,进而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
吴阿敏24式太极拳教程
24式太极拳八大要领
一、虚灵顶劲气沉田
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
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
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二、含胸拨背意内敛
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
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
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即往下沉,两肩中间脊骨鼓起上提,这便是拔背。
所以拔背能使肩背的部分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能使脊柱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获得很好的锻炼。
意内敛就是太极拳古典著述所说的全凭心意用功夫。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
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盘拳走架或揉手时,意有所感,气必致动。
这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心,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信息,在一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将结果(指令)通过神经系统迅速地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做出的相应反应。
三、沉肩坠肘松筋骨
沉肩者,肩松沉也;坠肘者,肘下坠矣;松筋骨,即松筋松骨。
沉肩指肩要松沉,肩松开下垂,即将两肩井穴下沉,两肩必须平齐,不可端起,反之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
沉肩须将肩胛骨松开,使肩胛骨肌出现一个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长度,增大曲伸缠绕的灵活性。
坠肘,就是肘要有往下松坠之意,垂肘的前提是沉肩,所以肘不能悬起,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肘关节是起重支点,肘与膝合又是外三合的重点;坠肘就是要使肘关节松开,上肢气血更加流通。
若能做到肘不贴肋,便有松开我劲勿使屈的强性和韧性。如白鹤亮翅,其手臂上举虽然超过肩部,而肘尖仍然使其有下垂之意,若是肘尖向上抬,那就是挨打的架子。
坠肘是肱二头肌的轻度转动,使尺骨与桡骨进行绞剪式运动,通过对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
肘要松垂,保持略低于腕的位置,要符合屈中求直和处处屈蓄有余的要求。沉肩坠肘能保护胸肋部的要害部分,并使攻防两宜。
松筋骨,要松开四肢百骸、八段九节。筋骨不松,经络受阻,意气受滞,则功夫不但不长,人到中年还会导致疾病缠身。如何松筋骨,其关键的关键就是松腰胯。
四、松腰开窍旋之足
松腰者,腰松开也。腰松开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古人日:命意源头在腰隙。又日:腰如车轴气如轮。开窍者,打开也。
松腰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先松胯,然后松膝、松踝,后是松足,也就是旋之于足了。
所以,松腰开窍旋之足这一要领,是针对腰胯与整个下肢而言的,并不是只讲腰与足。
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太极的功夫在脚下,必须练好脚下的功夫。
(一)足要求两脚虚实互用(五趾抓地则脚心虚,五趾舒展则脚心实),双脚各大小关节要逐一松开。
(二)若要达到脚下轻灵,踝不松开是很难实现的。采取瑜伽锻炼和古代道家养生家所通常采用的双盘和金刚坐是松踝的好方法。
(三)膝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转膝及上下蹲起等都是松膝的好方法。
(四)站大马步桩是松胯的重要方法。
(五)松腰有很多方法,如无极桩、直腿坐、俯身拱腰等法。腰松了,练拳时就能做到以腰为轴,旋转自如;腰松了,则对养生很有帮助。
五、以意引气缠丝
以意者,心意也;缠丝劲,进如螺旋,退如抽丝。即螺旋劲,也叫抽丝劲。
以意引气的螺旋缠丝运动,亦合乎养生保健的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互为表里,交联环绕,通过内缠丝外螺旋的运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节三焦。
平和阴阳,内壮脏腑,而又柔和骨节、肌腱、韧带,外强筋骨、皮肉。
以意引气缠丝劲,只要精心修炼,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刚柔相济,练就心如明镜,身似金刚,从千变万化达到万紫千红。
初学者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太极拳架学好,这其中,步法走弧形,手法松柔圆活,内旋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随腰;外开时以腰催肩。
以肩催肘,以肘领手,轻轻地将劲运于手指,使关节在弧形变化中回转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六、分清虚实调阴阳
分清者,清楚也;虚实者,变化矣;调阴阳,即调和阴阳。人之有形,不离阴阳,更有虚实的变化。在形体上,脚分虚实,腿分虚实,手分虚实,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
人的心理、思想、精神、意识在不同的层次中都有虚实之分。虚实的变化,即是阴阳的调和。
24式太极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久练不疲,张弛轻重,均匀转换,不致困顿。
比如,在左右旋转时,如果重心移至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重心移至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站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所以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
24式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腰,转换在腰,首先就要松腰、塌腰和虚腰。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骨节和肌腱、韧带能放松,松开则不收。
塌腰的反面是瘪腰,腰部能松开下塌(配合敛臀)则不瘪;虚腰反面是束腰,虚者空也,腰部能不硬不软、折中而得虚空则不束。
要塌腰须敛臀,能敛臀则能塌腰。塌腰、敛臀自然尾闻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自然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虚灵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上下前后合住劲,转动时自然无所偏倚。
七、上下相随内外台
上下相随,即人体以腰为定点,腰以上为上。腰以下为下,腰脊为联系上下体的主动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则中间自然 相随。
上于两膊相系,其一在于两臂之间须相系.其二在于两腿与两臂相系。两臂相系即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筋相辅,左右相系,对称相连,互相吸引。
下于两腿相随,其一在于两腿之间须相随;其二在于上动下随,下动上领。其内涵就是上虚下实,下虚上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其一在于上下动而中间应,其二在于中间动上下和。
比如云手,其内涵就是手动、足动、胸腹腰脊一齐动,手到足到身体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内外一气贯通。
上虚而中间应,即胸腹腰脊随手足动,其关键在于以胸腹腰脊的虚实、松活和中正为前提。中间动全凭腰脊带动,其关键在于以肩活动为臂的转关枢纽、以胯活动为腿的转关枢纽。
总之,中间不动,阴阳合德;中间一动,阴阳分清;一上一下,上下相随;一开一合,开合相乘;一动一静,动静相因;一屈一伸,屈伸相宜;一虚一实,虚实分明;一左一右,左右相连;一内一外,内外相合。
内外合者,即内外相合。要使上下相随,必须内外合一。内外合一首先是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内外三合称为周身六合。内外相合就是在周身六合的基础上,使皮肉筋脉骨、五脏六腑、心神意气相合为一。
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才能使太极运动周身一家。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神意贯顶;属于外者,周身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沉肩坠肘,气达指端,节节贯通。
《拳论》云:发令者心,传令者手,观色者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其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每招每式,必须要做到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
手掌旋转以大小指划圆,以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
说动,全身无处不动,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滔滔不绝,动中有静,静中有韵,明朗豪爽;说停,周身都停,身体稳健似巍峨屹立的高山,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故动静分明,静中有势。
八、松慢圆
松慢圆,实际上讲的是两句话,即松慢圆匀,沾连粘随。这一要领无论在养生中还是太极揉手(推手)上都是比较重要的。
(一)松
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大多数却不懂得松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
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初学阶段呼吸自然,周身顺随。
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
专项放松比较有影响的太极拳都有专门的放松训练,比如陈式太极拳就传有放松操。而笔者所练太极拳,负IJ通过定势松八段九节。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
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
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
(二)慢
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 体动作的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
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前人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
又说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 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
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三)圆
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
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②气势的圆活。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
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
所谓十方,是指人体 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下两方,共为十方,这就是古人所讲十方虚空、十方界。
吴阿敏24式背向太极拳
24式太极拳修炼的八大准则
1、拳要多练
所有的拳法都必须经过千锤百炼,这样才能练出真功夫。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凭多练,拳理靠勤思以拳入道,以拳演道,以拳修道,以拳悟道,以拳证道,以拳得到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
忌三日打鱼,五日晒网清晨一趟拳,余时不粘边。
2 、书要多看
对于一些经典的理论基础知识,我们一定要多多学习。
以王宗岳《太极拳谱》五篇拳论原始文字为指南,认真学习杨澄甫《太极拳十要》等,多多阅读太极拳术有关书刊文字,提其精要,充实自己。
忌光练拳,不读书。
3、手要多推
架子天天走,见面就推手。走架为体,推手为用;走架推手,相辅相承。走架不推手,体用脱节,难以学有所成。
忌只注重练习拳架,不注意推手的练习。
4、友要多见
任君聪慧如严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亲师近友求进步,敬业乐群惜分明。
忌闭门练拳,固步自封。
5、理要多悟
习拳明理,人可入道。只有明理,才能得法。明理、得法、多练,为太极拳修炼之三步曲。
忌光苦练,不求理。
6、着要多求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着若不熟,无法懂劲。不求着熟,妄求懂劲,则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
忌不求着熟,妄求懂劲。
7、劲要多懂
走架、读书、推手、访友、悟理、求着,目的惟一,求取懂劲。心懂身懂,方为真懂。
忌只求发人放人之术,不求懂劲走化之妙。
8、帐要多算
不算争高论低帐,多算团结友谊帐;不算胜负得失帐,多算虚心求教帐;不算战无不胜帐,多算不战而胜帐;不算大有作为帐,多算无为而治帐;不算发人击人帐,多算引进落空帐;不算个人英雄帐,多算健康长寿帐。
忌以拳论拳,谈拳不离打,技击第一。
24式太极拳的四大思想
一、练拳须从无极始
首先如果想要练好24式太极拳,就必须懂得24式太极拳的阴阳结合的道理。
太极由混沌无极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通过阴阳的变化,化生出自然界万事万物。
因此,修炼内功和拳术时,必须从无极入手,由无极而太极,然后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合一而返无极。
无论是什么样的运动,都需要有始有终,这样才能成功。
修炼方法一是要专练一个时期的无极桩,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
二是每次练功练拳须从无极开始,由静生动,自无生有,练毕回归无极静站片刻,再练下一趟拳。
三是每一式、每一动、每一圈均有无极始,再松回无极,式式如此,圈圈如此,修炼无极就是修炼静功、内功,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不修无极,难成太极。
二、练拳似练桩功
其实,说的简单一点,练习24式太极拳的过程主要的就是练习24式太极拳的内功和桩功。
功夫来自桩功,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
24式太极拳是内功拳,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如无极桩、混元桩、采气桩、开合桩、虚实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使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即拳功合一。
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
定步桩又称静桩功,活步桩又称动桩功。无极桩是定步桩,练拳是活步桩,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所以24式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
因此,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桩功的方法来修炼,易慢不易快,易缓不易急,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合是开合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
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以静待动是定桩,顺势化发是活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也。
三、练拳似画太极图
练24式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太极是螺旋运动的环形混元体,通过旋转开合达到阴阳的变化。
万物运动皆依此理,24式太极拳也不外乎此理。拳术套路中贯穿着各种螺旋缠丝和环形开合的动作,其实就是不同方向、不同方位运动的太极图。
一动一静无不符合阴阳太极图之法像,一开一合无不都是缠丝混元圈。时而画平圆太极图,时而画立圆太极图,时而画螺旋开合太极图,时而正画,时而斜画,处处似画美丽的太极图。
画图时必须与意气结合,使太极图像与意气运动结合起来,以至于只要一想太极图像,意气神形就会整体统一地描绘该太极图。
同时凭着肢体描绘的感觉,再去练神、练气,进而使意、气、体三者紧密结合,逐渐进入不知有我,惟有太极图像的境界。
四、练拳似休息
练拳似休息是讲: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全身内外周身协调。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全身内外不得紧张,处处筋肉放松,做到心静安神。
24式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心情、松弛神经的功能,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应当是越练越舒服。
练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练拳时,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四肢全体、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
松则气通无阴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目不外视(也可两眼微闭),耳不外听,忘却鼻息,随意漫行,无拘无束,只在意不在形。
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气、神的过程,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吴阿敏24式扬式太极拳
如何学习24式太极拳的松腰法
第一种上下蹲起
这种功法是练24式太极拳腰部力量的关键一个点,必须要保持身体均匀的运动,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
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很多人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动作都做不到位,这没有关系,只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练习就可以了。
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
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第二种直腿坐
练习直腿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放松腰部肌肉,帮我们更好的练习24式太极拳。
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
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特别说明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
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
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第三种行走松腰
行走人人都会,但是,通过行走松腰,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行走松腰法,可有效的促进我们的生命活力,实现身心健康。
基本姿势保持上身与地面垂直的姿势,不要前俯后仰,将体重慢慢放松地移到后腿,在体重移动的同时,前腿随着渐渐地放松并被动地提起脚跟,使脚尖点地,直到将体重完全移至后腿,前脚完全放松,腰部骶椎呈后凸的弯状。
随之,体重移向前腿。依然保持上身与地面呈垂直状的姿势,在将体重慢慢前移到前腿。在体重前移的同时,后腿逐渐地随之放松并拖得脚跟提起,使得脚尖点地。
直至将体重完全移至前腿,后脚完全放松,腰部呈竖直状。在行走的过程中,好能不间断向前走。
特别说明走的过程,要放松身心,可数着步伐走。如果能按照8步到10步一圈的方法走,则效果更佳。转圈走,不仅仅能松腰,而且松胯的效果也很突出。
走的时候,要像古人说的:行如盲无杖,自然依本份,举步低且稳,踏实方可进。初习者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次走30分钟-1小时左右,逐渐增加,如为了治病,则好能达到一次连续走转1小时30分钟以上。如身体不适,可适当休息一下再走。
24式太极如何做到虚静空灵
一、要想虚静空灵,先虚静
24式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陈鑫论述:心中一切无所着,一念无所思。他说的心中一物无所着,就是不在心中存放任何东西,心不执着于任何事情,因为有了任何的执着都可能会失去平静的心。
虚静,首先是心能虚静。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百骸皆从心也。
只有你的身心能够做大到虚静了,这样你的心神才能得到安宁。
神宁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
24式太极拳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静待其动。
静待其动
一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
二在推手的时候,要能够沉下心来,做到静待彼动。怎么做到静待彼动呢?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三是实战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二、要想虚静空灵,就要意守丹田后撑命门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练24式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练24式太极拳达到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不是目的,而后撑命门穴,让脊背鼓胀,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使气血通畅,内功上身,防身健身,才是终目的。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
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缠绕腰一周的带脉相交。带脉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
顾留馨讲道, 一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
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气贯注,中定不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身弓对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转周身皆动,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起中定作用。
因此,只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气多了,才能后撑命门穴,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
气撑命门后,内气上行贯大椎、肩、肘、腕,内气下行贯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太极的发力方法就是气撑后命门用意把命门外撑,同时取得足蹬地的反作用力,合力发出爆发力,全身发力。
三、要虚静空灵,就要让气团旋转
要虚静空灵就要让气团旋转,让气团旋转,就要畅通经络,要畅通经络,就要打通大小周天。
通过不断提高24式太极拳运动水平,气撑后命门才能打通大小周天,疏通经络,使体内之气随心所欲的运行于全身或蓄聚到任何一个部位,灵活无滞,强化内劲,修身养性。
提到气团旋转,就是说让手臂带领身体内气旋转,而在体外感觉有一个更大的气团也在旋转,好像将沙石树叶都骤了起来。
这要求行拳走架时,动作要舒展,抱球要大,有气贯山河的虚静空灵感。而太极起势和收势时,要体现内气的小周天运行。太极行拳走架时,要体现内气的大周天运行,意领气随,气走经络,贯通周身。
提到小周天,是指按人体子午线,即前南后北,前任脉后督脉,两脉所构成的环状脉线。先通过24式太极拳的练习,气沉丹田,让小腹膨胀。再进行行气。
气在体前下降,过会阴,气在身后上升,后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复归丹田,正好一周。
小周天有什么作用?小周天主要是练精化气,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中年人以后练此功有医疗保健推迟衰老的作用。小周天在24式太极拳起势和收势中有明显的运用和作用。
大周天是相对小周天而言的。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继续打通八脉中的其余六脉,以及手足十二正经。
子午小周天为人体南北前后方向,而卯酉为东西左右方向,象征人体左右两手两足上的十二正经。任督二脉一旦疏通,内气循环运转就畅通无阻了。
人体十二正经在任督二脉行气的作用下,使十二经脉之间相互联系,变得通畅。同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练习吴阿敏24式太极拳对身心都有很大的作用,长期坚持练习不仅能改变人体亚健康,还能改变世俗的心态。激发大脑的潜能,在世俗中的烦恼也会在练习中通通排出,练完拳后会觉得全身轻松,而且心情也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