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再论太极拳的传统与现代的演变
太极拳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厚厚的记载内容了,太极拳一直是我国的骄傲,太极拳的特点不仅吸引了很多国人,很多外国朋友也被我国的太极拳教学所吸引,太极拳的套路更是大家喜欢练习的健身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吧!
再论太极拳的传统与现代的演变
传统的太极拳能否用时间来规划呢?其实也就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之说。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太极拳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变化。
人们在传习、演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会发现,来自同一地的传授者,传授同一拳,其拳套乃至拳技方法相差很大,若用太极拳音像制作品,相互间进行比较,不仅在传统的套路程序上有不同,尤其在技术技法上差异更大。
其实这也不奇怪,试想一个师傅带十个徒弟,十个徒弟对师承的理解不同,潜心研究的程度不同、拳技演练的功力不一样,创新、变革早在其中,虽然师出同门,而所练技艺已各异。
一传十,十传千都是不便的动作,不能说流传的就不是太极拳,对有太极拳考证并无多大意义。
后来者,不论师承如何?那怕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但在未背离传统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编创出来的套路,而被公认太极拳家的也大有人在,流派的形成或已在演变中了。
可见,有所变化,变革无须指责。就近代而言,在民间改编出许许多多太极拳的版本,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可以说从传统套路中删繁就简,或添加进新动作,虽与原传统拳相去甚远,然自称之为正宗,却也不少见。如果我们从另一侧面看,也有值得重新认识、评价这些拳套与技术的地方,它们大多在原有传统拳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并留下许多痕迹,也浸透着创新者的心血与智慧。
因此,仅以存留下少数有根有据的太极拳套方为传统拳,其它均排外,似乎太过自闭,对套路的改编,是形式,如果在运动特点、演练的技法上仍未脱 拳格,那么,应框在传统拳之范畴。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体育部门组织太极拳创编,为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术竞技运动制度的确立后,依据太极拳竞赛规则由现代太极拳家们在原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创编而成的48式太极拳太极拳竞赛套路(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42式)。
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为民间选手编创的竞赛太极拳套路,更加贴近传统太极拳。推出的现代太极拳套路。,毫无疑问。与"传统太极拳"相对而言有新的动作技术和难度要求,也曾被传统太极拳的卫道士抵制过。
而几年之后,人们还是接受了。所创编的太极拳为传统太极拳,也是无可厚非的。当年在武术太极拳竞赛场上难度较高的套路,如48式、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等,成为运动员们展示太极拳技能、功力的角逐地,並涌现出一批至今还留在太极拳习练者心目中的丁杰、陈思坦、王二平等太极王子;林秋萍、高佳敏、李荣梅等太极金花。此后,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发展,更多民间高手也大胆尝试进入了过去不敢问津的竞赛套路领域,成为太极拳的新高手。
然而,此时上述套路却又淡出赛场,取代的是为应对武术入奥,套路中带有目前民间太极拳习者难以完成的指定动作。我认为,传统太极拳是对竞技太极拳相对而言的。
广义些讲,己退出竞技场上的原竞技太极拳套路,回归传统赛场了,可入传统太极拳范畴。由此可见,就套路而言,并非以传人、套路、传授时段等,作为是否属传统太极拳的依据。而传统应以是否保留传统演练的风格、特点、技法等为依据。说到传统太极拳,也顺带说一下太极拳的流派。
近有学者指出,近些年来,一个重要现象出现,是不断有新的流派衍生出来,海内外都是如此,大有门派越来越多、大师纷至沓来之势。
有人统计在原有的陈、杨、吴、武、孙等几大流派之外现在至少增加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流派,有的名目怪异,令人茫然不知所云。
拳家中有习武数十年,颇有练拳的功力和技术,也有研究的心得,而创编的套路中不乏有优秀的创新拳套,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传播,或许会产生独创流派的思路,此动念,其实並不为怪。但殊不知,仅此并不一定能成其流派,一般人会支持这种热心太极拳事业,又有果敢、创新精神的武术人。
正确看待太极拳的现状和发展
想切实解决太极拳在发展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是发展和继承的关系
近年来,太极拳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大好形势。这些发展,给太极拳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太极拳的发展出现了四种形式
1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传统套路。这些套路,较多地保留了各式太极拳的原生态的东西。
2是根据竞赛需要改编的竞赛套路。这些套路比较讲究动作的规范性,注重外在的欣赏价值。
3以太极拳的动作为基础,改编的各种艺术套路。如2007年春晚的《行云流水》 等。
4是为了方便学习,为初学者提供的简化套路。
从理论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要发展的,继承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又是更好的继承。但当前的问题是在发展中对太极拳原生态内容继承不足。
哪些属于太极拳原生态的东西
主要是两个方面
1属于技击功能部分的传统拳谱和套路,属拳法范畴。
2拳理,就是指导太极拳演练和运用的传统理论。
这些理论,由技击理论和健身理论两部分组成。
这些东西,是太极拳技击、养性、养生和健身的完美结合。
第二要继承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习练太极拳,必须了解太极拳的性质,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理论是那些。
尤其要了解它的阴阳平衡、相互转换、中庸思想、入静清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理论,欲要健身,先要养性,身心合一、内外兼修。
不然,就消除不了浮躁的心理,进入不了太极的境界,追求身心健康只能是一句空谈。
在处理好太极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太极拳应确立什么样的发展对策。
首先,应重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取消禁忌,鼓励民间传统太极拳的交流。
有些人,对传统太极拳不屑一顾,将它打入另册,甚至出现不主张将传统太极拳作为民间太极拳交流比赛项目的荒唐事情。
要摒弃这种观念,以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媒体宣传等形式,为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
太极拳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其精髓在民间,其生命力的源泉也在民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近些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太极拳遗产保护者的保护和支持的力度。
中国太极拳已风靡世界,靠的是各地太极拳传人的积极传播。没有他们,太极拳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财富。
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他们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和研究,还可以让他们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对他们的贡献,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以奖励。
其次,要尽快地建立太极拳的研究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太极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当前,太极拳传播的市场混乱,一些所谓新、特、奇的观点和种类泛滥,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误导作用。
确立正确的理论导向,规范太极拳的发展市场,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所以,除了国家专门的行政机构外,还有必要在民间建立较有的太极拳研究机构。
建议在太极拳发源地温县,建立传统太极拳的研究发展机构,由国家武术研究机构牵头,人员由有关专家、太极拳专业人员和民间拳师及太极拳研究者组成,专门从事太极拳的研究。
之所以建议将此机构建立在温县,因为那里的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众多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向往和聚合之地,太极拳的氛围浓厚,政府重视和支持此项工作。
我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一提陈家沟,它几乎是太极拳的代名词。
太极拳的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有很多,再加上每一任太极宗师都会自己想出一些特殊的招式,所以太极的方法除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之外,还有这很多其他等待开发的新招式。
太极还有一个需要练的就是练气,这么多的劲法中重要的是掤劲。这是太极拳为根本的东西。想要练好太极,一定要将掤劲练对。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这7种劲发只是辅助的作用。
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
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
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结语:所以说太极拳主要动作和要领掌握好才是重要的,太极拳的发展史虽然悠久,但是一代一代传承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联系好,太极拳对我们的有非常好的健身效果。而且病人也可以练习太极拳能够得到很大的疗效,练习太极拳还有很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