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肝最好方法 太极拳神奇护肝功效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拳,是现在一种非常盛行的养生运动,现在练习的人随处可见,单从养生的角度讲,当然是以老年人居多,的确,经常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我们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同时还对我们的肝肾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想要实现太极拳的养生和祛病效果,就需要我们正确掌握学习太极拳的要领。

大家都见过,经常会看到老年人朋友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练习太极拳可以调理气血,护肝养肝,放松身心,提升免疫力,延年益寿,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保健方法。

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所以说,学习太极拳我们一定要掌握意、气、身三者之间的联系。

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出现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症状。

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红光满面,并无病容。然而,由于气血虚亏,腿脚发软,行动不便,走路时间一长,易导致足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疼、浑身乏力。

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肝肾易亏,犹如根枯而叶黄。烧水灌肥应从根本着手,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

所以说,肝肾的功能对于我们人体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保养。

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和药品外,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

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正是人体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化为精血的关键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强小腹、腰、裆部位及下肢运动正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的基本的环节。

腰脊和腿部增强,自然血脉流畅,精神旺盛,长久不衰,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诸症。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结合,而且它还有利于心态平衡。

太极拳护肝依据

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方式,融合了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养生法则,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主张用意念来支配身体,长期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调节我们的心态。

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突然、强烈的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讲究的是完全的放松身体,这样长期坚持有助于经络的疏通。

其次,太极拳全身性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提高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再者,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练太极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

虽然太极拳的招式动作是外在的但是如果动作不正确,那么必然会影响动作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但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运动量不宜过大

多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专业人士指导

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极拳时出现了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因此,练太极拳时好有专业人士指导,或按运动处方练习,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

结语:由此可见,太极拳的确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练的,不仅可以治愈疾病,也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自古以来非常难得的一种养生功法,小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一起学太极拳,使太极拳发扬光大。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