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 太极拳桩法练习

来源:民福康健康

随着现代人运动意识的提高,从养生的角度看,太极拳已经成为了大家首选的运动方式,关于如何练好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好基本的技巧和方法,相信通过下文的学习,大家学习太极拳一定会更加规范和标准的。

目录

1、太极拳教学 2、太极拳桩法练习

3、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 4、太极推手引化劲论

5、太极推手连随劲论 6、太极拳技击十大要素

7、太极拳速成要领 8、太极拳如何做到放松

太极拳教学

学习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当中的特点,练习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能慢慢的提高。

太极拳是涉及人体全方位锻炼,并将其特点归纳为七点。

一、神情安详、意识主导

练习时要保持神情安详,排除思想杂念,避免情绪干扰,以神领气,以气领形。这样做是因为只有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畅通。

可见,学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机能具有协调促进的作用,是非常好的养生运动方式。

二、气沉丹田、含胸拔背

含胸,即胸略内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拔背,气则更能沉于丹田。

三、全身放松

身体自然放松到上要沉肩坠肘,下要松胯放腰。体松则可使经脉畅达,气血周流。

四、形气神协调、浑然一体

要求外动于形,内动于气。在外在的形式上,太极拳强调根在于脚,发于腿,轴于腰,形于手指,只有手、足、腰协调一致,浑然一体,才能上下相随,流畅自然。

太极拳的练习,讲究全身各部位的协调,只有协调好了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五、以腰为轴

太极拳中,腰被作为各种动作的中轴,要求始终保持中正直立,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所以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则两腿有力,正直则重心稳固。

六、连绵自如

太极拳动作要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不得用僵硬之拙劲、宜用意不用力。动作连绵,则气流通畅;轻松自然,则意气相合,百脉周流。

七、呼吸深匀

太极拳要求神、气、形的统一和协调,神、气、形的统一协调关键在于气的作用,而气的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呼吸。呼吸深长均匀则意味着气能达于根,气机和调。通常,吸气时,动作为合;呼气时,动作为开。呼气均匀,气沉丹田,则气血舒畅,开合有度。

太极拳桩法练习

武术行家们说:未习武,先扎马。还常说:未习拳,先打桩。可见练习桩功的重要性。桩功是太极运动的重要基本功。

常练桩功,一可增强下肢力量,使重心稳固;二可使内劲饱满,提高功力。根深才能叶茂,根基扎实,日后才能枝繁叶茂。三是利于巩固正确的动力定型。桩功基础打得牢,才能为日后提高太极拳水平奠定可靠的根基。

太极拳基本桩功大体可分三类

一、定桩(也称静桩)

(1)太极桩

站平行步,即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臂在胸前捧圆,指尖相对,约距10厘米。目视两手之间。

要求:立身中正,头正悬顶,下颏微收,沉肩垂肘,松腰敛臀,膝脚相对。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心静,体松。

初练时,可先站3分钟,休息2分钟后再站,共做3组,即3分钟3组。以后可增至5分钟等,以腿部感到酸胀为宜。

(2)开合桩

该桩乃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自然伸直,从太极桩动作开始,两手五指指尖相对,徐徐向外拉开,使两臂与胸部连成大弧形,如抱大球状,目视前方。

然后,两腿缓缓屈膝半蹲,重心均落两腿之间,同时两掌向内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指尖朝前,目视两掌中间。

要求:开吸合呼,起吸落呼。呼吸要深、长、匀、细,动作要柔和、饱满,开时似两手中指指尖系细橡皮筋向外柔缓地拉开,很好地体现运劲如抽丝;合时好比挤压打足气的大气球一般。

(3)升降桩

该桩亦是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自然伸直。

升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微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降时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同时下按至与腹部同高,两掌与两膝、两脚均相对。目随手而动。

要求:呼吸为升吸降呼,上下肢配合为举臂伸腿,按掌屈膝。一升一降为1组,动作升降要有水涨船高、水落船降的感觉。

或升起时好像把一根下端踩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细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降时则似欲将漂浮水面的一块木板按入水中那般。初练时,可先练3一5组,日久递增。

(4)抱球桩

该桩亦是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右臂屈抱于胸前,右掌心向下。

同时左臂屈抱于腹前,左掌心向上,两掌心上下相对好比在两臂和前胸之间抱着一个大球一样,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3一5分钟后,左右臂互换。

要求:抱球时应心静、体松,尤其肩部应松沉,肘部略低于肩,形成沉肩坠肘。

手腕、前臂同胸部之间应有20一30厘米的距离,即抱捧圆球,勿抱过于近身的扁球,呼吸自然。

左、右互换一次为1组,初练时可先站1一3组。日久渐增。

(5)弓步桩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型中的弓步相同,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反之亦然。左弓步、右弓步各站3分钟为1组,初练时可先练3组,日后每组时间及组数渐增。

站弓步脚时,两手可插腰,也可背于身后。目视前方,呼吸自然。

(6)虚步桩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型中的虚步相同,左腿在前为左虚步,反之亦然。

左虚步、右虚步各站30秒至1分钟为1组(单腿支撑,时间应略短),初练可先3组,日后渐增。

其他两手位置、眼神、呼吸均同弓步桩。

二、活桩(也称动桩)

(1)上步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法中的上步相同。活桩,则是在若干分动上,静止5秒至8秒钟左右。如:

背手立正--屈膝摆腿--上步左虚步(左脚上步脚跟着地),停5秒一8秒--前移左弓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停5秒一8秒 ---经坐身虚步和摆脚碾步--屈膝收脚(重心全落屈膝之左腿,有脚提收至左腿内侧)停5秒一8秒。

然后上步成右虚步,再前移成右弓步,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2)退步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法中的退步相同,活桩要求与上步同。

叠掌开立(开立平行步,两掌在腹前相叠)一退步右弓腿(重心移有腿并屈膝,左脚提起向左后方退一步,前掌着地)停5秒一8秒一后坐有虚步(重心左移,屈膝后坐,右腿自然伸直)停5秒一8秒。

然后,退步左弓腿,再后坐左虚步,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3)侧行步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法中的侧行步相同,活桩要求与上步同。

如:背手开立--屈膝左跨步一 右屈腿侧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脚提起侧向开步,脚前掌先着地)停5秒一8秒一左屈腿侧步(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半蹲,有腿自然伸直,脚跟提起)停5秒一8秒一右丁步(提收右脚,在左腿内侧并步,相距10一20厘米,脚前掌着地)停5秒一8秒一左丁步(重心右移,左脚后跟提起)停5秒一8秒。

然后再右屈腿侧步,初练时,先做3一5组,日久渐增。

三、动作桩(也称基本动作桩)

将太极拳中常见的基本动作,抽出来左右连续进行,每动定势静止5秒一8秒。

如上步类的有:左有野马分鬃,各停5秒一8秒。左右搂膝拗步,各停5秒一8秒。

退步类的有:左右倒卷肱,各停5秒一8秒。

侧行步类的有:左右云手,各停5秒一8秒。

虚步桩类的有:手挥琵琶,停5秒一8秒。

在桩功练习过程中,都需注意进退转换,做到虚实分明,既轻灵,又沉稳,均匀柔和,不可重滞突然;移动平稳,不可忽高忽低。定势静止时,凝神静气,气沉丹田。

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

一、练拳须从无极始

修炼太极拳应处处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来修炼。太极由混沌无极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通过阴阳的变化,化生出自然界万事万物。

因此,修炼内功和拳术时,必须从无极入手,由无极而太极,然后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合一而返无极。无极象始,无极象终。

修炼方法一是要专练一个时期的无极桩,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

二是每次练功练拳须从无极开始,由静生动,自无生有,练毕回归无极静站片刻,再练下一趟拳。

三是每一式、每一动、每一圈均有无极始,再松回无极。

式式如此,圈圈如此,修炼无极就是修炼静功、内功,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不修无极,难成太极。

二、练拳似练桩功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练桩功的过程。功夫来自桩功,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

太极拳是内功拳,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如无极桩、混元桩、采气桩、开合桩、虚实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使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即拳功合一。

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定步桩又称静桩功,活步桩又称动桩功。无极桩是定步桩,练拳是活步桩,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所以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

因此,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桩功的方法来修炼,易慢不易快,易缓不易急,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合是开合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

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以静待动是定桩,顺势化发是活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也。

三、练拳似画太极图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太极是螺旋运动的环形混元体,通过旋转开合达到阴阳的变化。

万物运动皆依此理,太极拳也不外乎此理。拳术套路中贯穿着各种螺旋缠丝和环形开合的动作,其实就是不同方向、不同方位运动的太极图。

一动一静无不符合阴阳太极图之法像,一开一合无不都是缠丝混元圈。时而画平圆太极图,时而画立圆太极图,时而画螺旋开合太极图,时而正画,时而斜画,处处似画美丽的太极图。

画图时必须与意气结合,使太极图像与意气运动结合起来,以至于只要一想太极图像,意气神形就会整体统一地描绘该太极图。

同时凭着肢体描绘的感觉,再去练神、练气,进而使意、气、体三者紧密结合,逐渐进入不知有我,惟有太极图像的境界。

四、练拳似休息

练拳似休息是讲: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全身内外周身协调。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全身内外不得紧张,处处筋肉放松,做到心静安神。

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心情、松弛神经的功能,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应当是越练越舒服。

练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练拳时,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四肢全体、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

松则气通无阴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目不外视(也可两眼微闭),耳不外听,忘却鼻息,随意漫行,无拘无束,只在意不在形。

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气、神的过程,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五、练拳似练丹田功

练拳的过程也是练丹田的过程。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所以古人说:练好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都不怕。丹田功有两种练法。一种是静练,即意守丹田,这是过去道、儒、释三家常用的方法,称之为修真炼丹。

一种是静动练,即气沉丹田和丹田呼吸,这是过去练内家拳的人常用的。丹田呼吸是指丹田自然呼吸,是练先天之气,故又称先天呼吸,气由此集散出入。

拳书言: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与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丹田一呼一吸即为哼哈二气。

练功时,意达丹田后,阴阳便会相合,加上哼哈二气一呼一吸,丹田混元气就逐渐发动,再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推动肢体筋骨肌肉,产生拳术运动。

丹田是练精、气、神之窍位,分上、中、下三丹田,又有五丹田之说。上丹田在眼眉间祖窍深处,中丹田在脐与命门之中间,下丹田在会阴穴深处,前丹田在肚脐神阙穴,后丹田在两肾中间命门处。

上丹田主练神,中丹田主练气,下丹田主练精,后丹田主练精气转化,是内气出入之门户,前丹田主练神气转化,是心神、肾志交通之门户。

练功练拳时,这些丹田都会在发生作用。待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下丹田则沉重如山,注神于中丹田则得中和之道,凌神于上丹田则至虚至灵。

六、练拳似自我按摩

练太极拳的过程亦是自我按摩的过程。古人称之为气血周流自按摩。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即腹内松静气腾然,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膀胱、脾胃、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

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地一伸一缩,而且发热跳动时,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

练拳时旋腰转脊,两腰抽换,命门与肾发热,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胸腹开合折叠,运化胸中太和元气,调节了胸、腹腔压力,起到了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

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起到了伸筋拨骨,舒缩肌肤、血管、神经,滋润骨膜、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

当练到身上发热、或筋肉跳动、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热流串动、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筋韧和穴位的作用。

另外,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

七、练拳似吐纳换气

练太极拳就是在练吐纳术,练功练拳的过程就是吐故纳新、采气换气的过程。古人说:开合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开合是由内而外的开合,是意气开合带动肢体内外、脏腑经络、筋骨肌肤的开合。

开合其实就是吐纳,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内气与外气的出入交换。首先是丹田开合。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哼哈二气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一吐一纳。呼吸往来气通周身,从而带动了全身之气的开合呼吸吐纳。

再进一步,周身内外、脏腑器官、经络窍位、肌肤毛孔也都在开合呼吸、吐纳换气。

一开气开、窍开、百脉开、肌肤开、毛孔开;一合气合、窍合、百脉合、肌肤合、毛孔合;一呼气呼、窍呼、百脉呼、肌肤毛孔皆呼,排出体内浊气;一吸气吸、窍吸、百脉吸、肌肤毛孔皆吸,纳入清新氧气,甚至眼、耳两窍都参与吐纳换气。

这种由丹田先天自然呼吸法形成的周身一家的吐纳呼吸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增强细胞再生能力,营养内脏组织器官和肌肤骨骼,培植太和元气,涵养浩然正气,充实混元内气,增强卫气能量,形成护体气膜。

不仅能防病抗疾,而且能延缓衰老,还具有抗击打能力。

八、练拳似调剂阴阳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平衡阴阳,转换阴阳,调剂阴阳的过程。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体本身,都由阴和阳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统一的太极整体。

道是关于世界本原和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太极即为阴阳之大道。太极拳是太极中之小道,是调剂人体阴阳的方法。阴阳平衡,在体则气血两旺,身体健康;在用则周身稳固,不惧他人推撞。

偏阴偏阳,在体则气血不和,身患疾病;在用则顶瘪丢抗,受制于人。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故上为阳,下为阴;水为阴,火为阳,故血为阴,气为阳;肾水为阴,心火为阳;柔为阴,刚为阳。

从事物运动来看,动为阳,静为阴;开为阳,合为阴;虚为阳,实为阴。所以练拳时,必须阴阳相合,上下相随,气血调和,心肾相交。必须阴阳匹配,左右对称,高下相召,屈伸相应。

必须阴阳各半,刚柔各半,虚实各半,不可过阴、过阳、过实、过虚、过刚、过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必须阴阳互为其根,转阴成阳,积柔为刚,由静生动国,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生,欲开先合。而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开中合,合中开;静中动,动中静,虚中实,实中虚;柔中刚,刚中柔。阴阳互济,太极为真。

九、练拳似舒通经络

练拳的过程是气满开窍通三关,以意行气通经络的过程。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存联系的有机整体。

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动的通道,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且又有阴阳之分,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宛如一阴阳太极球体。经络具有通行气血,营卫全身,温养脏腑组织器官,濡利筋骨关节,调节阴阳平衡,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

太极拳混元开合、螺旋缠绕的环形运动,完全与经络的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相合关系以及循环流注次序相一致,如环无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如立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任督两脉循环周流;平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带脉环绕盘旋;环形双分开合时,气沿冲脉环周流行;而又同时沿手足阴阳十二经络循环周流。

开时,太和元气胸中化,由内向外,沿手三阴从胸开至手,与手三阳交;合时,由手三阳返回,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相交,并一起从头走足下交足三阴,再从足走腹而相合,复又交手三阴。

如此交接循环,周流全身,疏通经络。这是气满开窍自周流,无须专门导引,只用心意旋转混元太极拳圈即可达到阴阳循环、疏通经络的目的。

十、练拳似在气中游

练太极拳好比是在空气中游泳一样。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肢体运动、外形运动、拳术运动,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运动的结果。

当练到内气流动与肢体外动相一致时,这才叫内外合一,就会感觉到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我之为身,身之为我,惟有意气在流动。

意开气亦开,意合气亦合,意转气亦转,意升气亦升,意降气亦降,意动全身内气都在动,这才叫周身一家,就会感觉到虚而灵、灵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虚空、空而飘缈之内景,飘缈欲仙,似脱胎换骨一样,手虚、脚虚、身虚、心虚、意虚、神虚,处处虚灵。

此时内气与空气融合为一体,如同在空气中游泳一般,进退沉浮,左右盘旋,忽上忽下,一片神行。修炼至此感觉,是佳状态,是高级运动的享受。

十一、练拳似修心养性

练功练拳是修心养性、静养身心的全过程。求无极、养内气、练桩功、调阴阳、通经络、运开合、吐故纳新、丹田用功,这些都是与修心养性分不开的。

人有三宝精、气、神,又有七情和六欲。三宝无损身健康,三宝有损则生病,耗尽即死。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欲之忧,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宝。

到成年后,眼、耳、口、鼻、舌、心、意等七窍的活动逐渐增多,太过了则精、气、神三宝逐渐有所损伤,导致阴阳之气不平衡,阳衰阴盛,身体渐衰,抵抗力减弱。

若受到六邪外感与七情内伤,就会生病。六邪外感首先是风,一风可生百病,由皮肤毛孔侵入肺,再传至其它各经脏腑。受风后极易感受其它五种邪气,亦可同样传至其他各部位,产生病症。

内伤之七情都是由气引起的,一气能生百病,气不顺则血凝,气血不通畅,滞于何脏,何脏即生病。所以要外避风寒内避气,修心养性保三宝,即以修心养性之法来静养三宝、炼化三宝。

修心养性,全凭心意用功,锁心猿,拴意马,四门紧闭(指眼、耳、口、鼻),静心修炼。意者心也,心者神也,神者性也,四者为一体也。心神意性贯身中,使精不离位,气不离体,神不离身,养精养气养神,此为静养三宝。

眼为见性,耳为听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为灵性,静养灵根气化神,养灵养性见天真,使神向下走,精向上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此为炼化三宝。

气血全身通畅,三宝复亏不愿,既可祛病养生,又能延年益寿,打拳自有威力。同时,修心养性的思想和方法要贯串到人的整个生活中去,十年修炼,十年养气。

十二、练拳似天人合一

修炼太极拳是使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过程。太极是天地阴阳之大道,太极是化生万物之祖气。道即气,气即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

太极拳是小道,本于太极阴阳之大道。修炼太极,不仅要修炼拳术之小道,还要修炼太极之大道。道无止境,修无止境。用大道思想来修炼人体自身阴阳,修炼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的相互阴阳,不断完善自我,超脱自我,升华到与天地同在。

修炼时,要将自身小太极融于天地大太极之中,逐渐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动静开合犹如天地阖辟,静则似天地合壁之混沌,动则似轰隆一声天地开。

开则人与天地同大,合则天地与人同小,转则似日月乾坤螺旋环绕。站立如顶天立地,好像头顶于天而足踏于地,上天、下地,人居其间,上、中、下一气贯通,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

气化循环亦同天地,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气化循环。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温存守之,心肾相交,水火升降,犹如天日之阳下照江海,阴水得阳火照煦,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

升降收放亦连天地,长则清气上升通天阳,降则浊气下降入地阴,收则采收天地日月精华之气,放则内气与外气融为一体。另外还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时制宜修炼。

太极推手引化劲论

引的概念

引,即牵引之意也,是在推手或散手搏击运动中引动彼劲,是有意诱敌深入。

引劲实为引化劲,无引则不能化,不化则无所谓引。

引与化的关系

所以引与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建立在沾、粘的基础上,将对方劲纳入自己的轨道上来,使敌千均之力化为乌有,自己在引进落空的基础上同时发劲,即化即打,从而取胜。

引化应做到不丢不顶,随着对彼劲变化的感知,自己无论前进、后退、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无形无迹,舍己从人,顺随彼劲,沾粘连随,使彼劲陷入被动局面。

然后用肩、肘、胯、膝、手、足,或拿、或打,任我发落,此时彼即落空失势。

具体运用

陈鑫说过:引进落空合击出,这是讲在运动中如何将彼引化到落空而发挥不出威力的境地,而我在引化过程中劲已合好,蓄而待发,随时都可以从任何角度、方位,恰到好处地弹抖出来。

例如:对方双手按住自己的右臂,那么自己应该立即走下弧线顺缠,渐而向上引,将其劲化空,在引的过程中,身则下蹲,继而右脚插入彼裆,背先内旋而后向外击之。

这样的引化技击方法甚多,演练时可根据招势变化,练习单势,反复练习,认真揣摩,熟透于心,娴悉于手,才能接敌交手,出手即太极,一运一方圆。

神鬼莫测,变化多端,四两拨千斤,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向无敌。

陈长兴说过:滚栓搭扫,闪惊取巧,声东击西,都不外乎诱敌落空,化劲制敌。但凡交手引进时,劲必须合好。

陈鑫说的蓄劲如开弓,出劲如放箭。这句话的意思是发人要想干脆利落,那么蓄劲地弓拉地越满,劲引得越空,化得越净,箭就放的愈远愈有力。

在练习推手和散手时,先学习引、化、蓄之劲,渐而才能达到蓄发相兼的更高境界。

太极推手连随劲论

连随与沾粘的关系

连随离不开沾粘。连随是在沾粘的基础上紧紧顺随的对方,使之不能摆脱。

沾、粘、连、随四字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在沾粘的基础上做好连随不断,才能天衣无缝,与人交手时才能使对方无隙可乘,然后可随时引进落空,化空打人,得机制敌。

连建立在粘得基础上,只有粘住对方,才能连,否则如粘不住对方,让其滑脱而走化,就谈不上连。

连时不断之意,在推手中紧紧连住对方,不丢不顶,动急则应急,动缓则缓随,使敌无法逃脱走化。

这就是将自已动有意识地与对方动相互连接在一起,此起彼伏,此浮彼起,连绵不断,并借机探窥对方沾粘程度和劲别。

随是建立在连的基础上的,推手时如不能与对方连贯,就不能达到随的效果!随是彼走我应、我顺、我跟。

在推手时随从彼动,缓急相随,进退相依,只要与对方搭手,就不能使其逃脱,无论对方如何企图摆脱,都要紧紧顺势跟随彼动,沾粘不离,不丢不顶,此时正是窥隙乘机战胜对方地大好时机。

所以说,连、随是诱敌陷入被动机面地手段,连与随不可分割,无论行功练拳和推手,都要重视二者的结合。

初学者在推手时只能做到一般地连随,那只是跟随对方动的一面。

真正做到连随住对方,使其不能逃脱或出手击我,主要还是看自己周身上下内劲相连相随如何,能否达到标准和预期目的。

拳论曰: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随,前后相依,能一气贯通者,其活为贵。

总而言之,这里说的是自我连随,周身一家。只有做到自身主观上地自我连随,周身一家,才能做到与敌交手中的客观连随,顺随敌劲,连绵不断。

太极拳技击十大要素

技击之道,百般打法,随机应变,全在于手。手之作用,不仅在拳术上占重要位置,而且刀法之变化多端也都依靠手上功夫。

手法之多,不能尽述,然不外高挑、平衡、低砍、直斫,送带横迎,虚实吞吐。善用手者,出没无常,虚实莫测,使敌眼花神乱,则我手到功成。

善技击者眼必明,不然受制于人。故未交手前,必先审察已明,乘虚而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事半功倍。

同时留神敌人之意向,伺隙蹈暇,乘机而起,皆为眼之作用。如视敌之左肩一偏,即知其必发右腿;右手一扬,即防其必发左拳。

彼如强壮,我有偏门;我较彼强,始走洪门。视其眼神,彼注我左,防其左攻;彼注我右,知其右击。

张口进攻,其劲必松;闭口进攻,其劲必足。右腿在前,防其后足;后足既来,备其再攻。

身为四肢之主,无冲锋克敌之技能,有斜偏内让之功用,左回右转,俯仰底昂,挺吸吞吐,动静雍容;不同手足之劳动,而有指挥之能力。

其身左闪,宜备右攻;其身右让,谨防左击。回身之击,其力必猛;翻身之脚,来势愈雄。

身蹲者,其气必蓄,低攻应知其变;身立者,其气必张,高击便知来势。身之作用相当重要。

肩宽腰细必定素练拳功,吸腹柔腰自是身精技击。手足能相应者,皆是腰之作用,迂回折曲,软转弯斜,联络上下,首尾相衔,来之则气沉于丹田,提气时则劲注于肩臂。

练功时,务求柔软如绵;练刀之时,方能起顿得势。颠起倒插,运用自如,踊跃挪移,俱能应变。虽无直接击敌之能,但有间接补充之力,是腰之作用。

步为一身之根,运动之本,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跳跃起落,进退封逼;可吞可吐,能守能攻;虎蹲猿跃,各有专长;鹤落鹰扬,难言其状。

带铅者,能拔足飞腾;踢树者,能碾人致命;正反前伸后蹬,还可逼返连施;或则左偷右进,皆能开合自如;以敏捷为主体,合腰肩为步骤;沉静之时如山岳,追逼之势如脱兔;变化多端,翻腾莫测。

刀术虽为臂腕功夫,然得力于步法。与其说拳法胜人,莫如说步法胜人。

弱者,我知其能逼;强者,我知其宜防。是非在于智识之辨别。

练功于拳掌者,其手臂必较常人粗壮;练功于腿足者,其步法必较常人轻固;精于外壮者,其体质必魁悟;神于内功者,其筋络多干枯。

矮小之人,防其用腿;高昂大汉,必惯使拳;见其姿势,即知破其法门。运用器械也应以拳理为准绳,遇隙即攻,见空必补。

由此可见,应敌之际切忌心慌,心慌则意乱,意乱则手足失措,攻守失当。

因而习刀术之人,当先治心。治心之道无他,沉着而已,不以危急而色变,不为强敌而心惊。争斗较量,毫厘之间,胜负可定,关键是在智识高低。

见其有隙可乘,而不敢攻;知其有空可进,而不敢进,此为胆怯之病。胆小即无取胜之心,胆大能习制人之技。

恐怖于衷,畏缩于外,敌乘其怯,必攻其虚。我见其虚,反攻其怯,转败为胜,反弱为强。然亦恒见技小胆泼者败技高胆小之人,说明若言技击尚须胆壮。

若谈技击,气沉者胜,气浮者败。收招之始,吸气为佳;发招之时,吐气为妙。运用则奔插于周身,蓄之则坟隆于一处;击之不能伤,推之不能去;提之则来,放之则散;若离若合,能聚能分。

苟无气行筋络之间,则所击之处必无劲。是虽见其有隙可乘,敢于发手进攻,而气不能蓄,只有坐失其时机,实是可惜。

故首要练气,则能收能发,用之不竭,借以持久,以免气喘上浮之弊。

气有沉浮之别,劲有乘蓄之分;刀走乘劲,宜用拦、滑、扇、缠;刀走蓄劲,应用冲、砍、披、劈。吸劲紧缩,一紧即发,使敌劲不及提防,我刀已逼进;吐劲发招,一发即收使敌不及来,我刀已变化。

开而复合,吐而复吞,集于臂腕之间,抛于拳脚之外,亦有伤人之能。

一指之微,能蓄全身之劲;两方角逐,全仗乘劲之机。势若点水之蜻蜓,而力可透诸肺腑;形同离弦之箭羽,而锐可贯达人身。劲之作用,宜悟得之。

神清者技必精,神昏者艺必浅。以面迎敌,知其发招。视其神情者,即知动作,察其态度,即识其方针,料其姿势之变更,其快慢之行止。

名家可预未来之势,是熟能生巧,而又在于博学广记,熟极自能得心应手,心感神悟,而阶及神明,非空谈所能体会。

太极拳速成要领

当今太极拳早已深深融入了现代生活中,拥有着众多的爱好和支持者,有资料显示全球习练太极拳人数已逾一亿。历年来太极拳的教学、习练方法因人而异,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如按传统的十天学一招、三年一小成而言,大多初学者早已闻而生畏。想要适应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太极拳须要有科学、快捷、灵活辩证的教学和练习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首先,理论上要了解太极拳的渊源流派、明白所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风格特点、运动规律、技术方法和招式动作名称。

各派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拳路安排、风格特点等都各成一体。

有拳共同之处,也有着明显不同的区别,了解清楚所练拳式的手法、步法、身法、劲法等方面的要求与规律必不可少,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先言明也很重要。

例如:陈氏拳的掌为瓦拢掌、开步要脚跟内侧先着地,而其它太极拳就不同了。思想上有了正确认识、习练过程中做到符合要求就容易多了。

有了认识还须多练、多体会。有的人因为做不好记不住而不好意思练。

要知道太极拳看起来较易,要练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一定须要大胆模仿,多跟多练多体会方能掌握好。待到拳练熟练好,整个人在练拳和生活中都会变得更加自信。

二、基本功、拳路和推手同步进行

基本功包括关节活动、拉韧带、基本手法、腿法、步法、桩功以及单式动作和几个动作组合等的练习。

每天安排部分时间练习基本功是非常有助于太极拳的全面提高的,自古就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

除基本功外,重要的是练好拳路。拳路习练应先学练简短的入门套路,再学练较长的传统套路,如此省时又便于掌握。

在学拳的同时配合推手练习收获就更大了。现实中很多人认为练好拳才能练习推手,那是保守的不科学的说法。

其实练拳是知己功夫,推手是知彼功夫,知己知彼也是要走由浅入深的过程,练拳和推手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

三、先方后圆、先高后低、先简后繁

练习时先方后圆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之一。初学时所走的弧线总是带有凸凹,断续之形,要走之圆总是偏来摆去,做不到平滑圆活是很常见的。

不妨先放宽要求,只要将大概路线、方向做对即可,待到熟练后渐渐力求圆活饱满。

拳架有高中低之分,采取何种拳架练习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练功时间的长短、功夫的深浅等都要区别对待。

初学的、体弱的和基本功不好的一般宜采取高或中架练习,待动姿势正确,腿力增强、体质提高后再慢慢向低拳架发展。

高架便于灵活,低架有助于长功。但不管采取何种拳架都应尽量做到舒展大方、中正自然。做到身法与相应步法要配套,也就是高架步子小些,中架步大些,低架步幅要更大。

开着小步子下着低身法练拳是常见的错误,原因是练功时间长了,身法能下低却忘了把步子开大。另外,还要合理安排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所谓简就是将肢体动作的手型、步型和路线、方向、位置简单做到就行。

如一个起势动作:只要做到平开步、手型为两掌、路线为前上弧、方向为掌心向下,位置起到与肩同高同宽即可。

随着手脚动作的熟练、正确后,逐渐将身腰转动、眼神、呼吸、劲路运转和节奏韵味等方面配合练习,一招一式分步掌握。

然而,有些习练者一开始就想面面俱到,每个动作啄磨半天,出手开步犹豫不决,结果是手忙脚乱,反而欲速则不达,掌握提高很慢,对学习对记忆都不利。

四、先分后整,先外后内

对于太极拳的要求很难一下子全身各部位都注意得到,不管是记动作或是找体会,要是分解开来练习就易得多了。

所谓分就是将整个人分为头、上肢、躯干和下肢四个部份,每部份逐一掌握后再将两个或三个部份结合起来练习或体会,后才进行全方位整体练习和体会。

另外,或是将一套拳分为拳架动作、攻防含义、劲路运行、呼吸配合、眼神顾盼等方面,分开逐一练习,体会上身后再将几方面组合练习,直到整体练习。

时间上也可以用一周、一月或季度分配好任务,安排好完成每期的任务练习。

太极拳有着明显的内外之别。外是姿势动作等外形的具体表现,内则是意识意念变化、内气内劲运转的内在体会,两者缺一不可。

对初练拳者而言,外形是很关键的。有些习练者一开始就沉迷于对内气的追求,在些细微的内劲感觉中留恋,这种做法是徒劳和无益的。

常言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没有正确的形,就很难体会到太极拳正确的内在的变化。习拳姿势动作正确到位,周身协调统,才能得到正确的内劲运行。

随着外形的熟练正确,已经完成了外练的大部份,然而没有内在的太极拳是空洞乏味的空架子,还须从内在去体会、印证和完善。寻找、体会内劲、内气的感觉是进入内练的起步阶段。

在内练过程中,要找的是身体某个部份或整体的感觉,并非某条经络、某个穴位。

首先从气沉丹田入手,做到真正的气沉丹田后,进一步体会周身的上下松沉劲,大开大合的开合劲,由丹田发出又收回丹田的出入劲。如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内外兼修,拳架逐步定型完善,内劲慢慢饱满壮大。

五、口勤、耳勤、眼勤、身勤、脑勤

口勤是要用语言讲出自身体会,多与老师和拳友交流,不止下问,虚心请教。

耳勤则是听得进老师的教诲,多听他人的见解,吸取他人经验。

眼勤就是开阔眼界,细心观察,多看理论,多看别人练习。

身勤是勤练苦练,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将所学拳艺勤练不缀。

脑勤是指开动脑筋,放开思路,自我定好位,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分清所处阶段,一招一式细心揣摩。总之惰性是人皆有之,要练好拳必须学会克服。

方法对路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练起拳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以上几点个人之见,若能对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帮助,我心足矣。

太极拳如何做到放松

拳论云: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而复柔,刚柔相济。由此不难看出,太极拳的入手功夫,是以求松开始的,没有松的基础,没有松的深化和长期积累,要练出太极拳:极柔、极刚、极虚灵的功夫是无法实现的。不仅如此,离开良好的放松状态,就健身而言,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松的基本含义

太极拳功里对松的要求,有它自身的含义,或者说它特殊的要求,一般意义上的松指能通过放松来消除紧张的东西,使我们身心达到安静、轻松、舒适之目的,这些对于修炼太极功夫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这些共性的东西之外,还必须达到:松散、松开、松活、松通、松透、松空的目的。

可见,太极拳的松字是包含多方面的,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放松来实现。

常常会听到一些初学太极拳,或入道有些年头的人说:想松就是松不了,想松不知道该如何松?哲理首先要搞清楚,太极要求的松是一种极为协调、极其均匀的自然状态。它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它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为什么习练太极功夫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放松?开始的松,中间的松,功成后的松,尽管同是一个松字,其内涵与层次都有着天壤之别。有的先贤直接把太极概括为灵在俱静,妙在俱松,可见灵由静而生,妙由松而出。

其次,许多练拳的人,把松理解为动作方面的东西,故:一讲到松便不自觉的下就,以为下去了便做到了松,岂不知,这是:软、塌、陷。不仅没有放松,反而使局部更加生硬、紧张。

二、怎样做到放松

太极拳强调心为一身之主。心宰乎肉,心为令,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用意不用力,它的一切活动,一切要领的贯彻和融入,都是通过心意相合,以意导之,以意运之来完成的,就放松而言,也不例外。

放松的关键,就是运用自己的意念,内心放松下来,肢体自然也就可以放松。

(一)先从静心入手,心不静则不专,心不平则气不合,去掉一切拘心束身之意力,心不妄则神舒体松,求静得松,不松而松。

(二)从轻开始,以意走拳,运劲抽丝,轻轻缠绕,勿用丝毫拙力,潜心求轻,轻到极处是真松,以轻求松。

(三)泻力求松。初学用功,难免拙力,有力则僵,有力则滞,在操练中应刻刻存心留意,处处用意不用力,见力就泻,泻力求松。

(四)以活求松。拳决云:轻灵活泼求懂劲。行若流水,活泼的毫无滞息,水之性极活、极灵、总是随变而变,极其自然,不论动静,绝无僵硬之态,人身运动,若能如是,何虑不松。

(五)以开求松。人身上下内外,皮包肉,肉包筋,筋锁骨,层层相束,节节相扣,加上后天自护之意识,欲求得天然灵动之活性,并非易事,如不开其锁,断其绳,何以获得自由之身,若时时注意,肌肤骨节处处张开,放长走宽,每一动静若能活便自如,虽曰求活而松在其中。

(六)以通、顺求松。太极拳之修炼以调节气血为根本,要求气遍周身,无微不至,全身有一处不通,一处不顺随,便是一块僵硬之地,气血就无法营卫于此。

故:行功走架之际,总是千方百计的令四肢百骸通透、顺随,细细的体悟,默默的用心,以使僵硬之力无法相参,当气血舒缓运行之际,松柔已相伴其中了。

(七)以均匀缓慢求放松。太极功夫,理精法秘,为功颇多。故在行功走架过程中,需缓慢均匀,恐有遗漏,唯其匀方能走的细;唯其缓方能走的清,忌心浮气躁,匆忙行事,路数不清。太极拳用功,决不可失去松柔缠绵之意,果能如此细心周全,又何愁松与不松!

(八)以透、空求放松。用功之前,人心多存功名利禄之念,迷而不明,人身皆后天之力,拙而钝,僵而不灵,如同结冰,虽水为之,却失水性。

有的先贤把太极功比喻为:太极一片是玻璃,通透明亮,有照必应。因此,入道之初,用功之始,先要空其心,去妄念,心诚意真,然后再求三化:一化冰成水,二化水为气,三化气归神。若三化得之,内外空空,无思无虑,无形无象,处处神清气爽,神而明之,大松之功以成。

结语: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功,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去学习,不仅是它的外在招式,同时也需要学习它的内在思想,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太极拳学习的质量,同时学习太极拳重在交流,不能将自己限制在一个人的圈子里面练习。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