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 简化武当八式太极
随着人们现在运动意识的提高,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运动的身影,当中当然也有很多太极拳的爱好者,他们主要是在清晨的时候进行练习,这是运动的佳时间,今天小编所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武当太极拳,希望通过介绍,可以拓宽大家对太极拳的认识。
目录
1、武当太极拳 2、简化武当八式太极
3、武当太极拳步法要领 4、习练武当太极拳注意事项
5、练武当太极拳如何保持平衡 6、学习武当太极拳的好处
7、学习武当太极拳须知的几个问题 8、武当太极拳桩功的三个要领
武当太极拳
谈武当太极,我们需要知道它是怎么样的一个体系。
武当太极,并非是指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太极、两仪、无极,等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太极体系。
武当太极拳,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气相含,神形俱妙,容武术养身于一体,偕称绝妙玄学。
由此可见,武当太极拳也是相当的具有内涵要求的。
太极十三势
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三丰太极拳
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其它动作特点要领,内修功法,练习要求,尽与十三势相同。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为门下弟子普修之法。
武当太极拳的发展,当然是离不开张三丰前辈的苦心经营,现在一提起武当太极拳,大家就会想起张三丰。
原式太极拳
武当原式太极拳,又称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传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该拳架古老补实,易学易练,具有形态自然,正直平稳,闪躲圆滑,动作柔和的特点。
该拳尚具有矮裆,变化多的特点。矮裆,则使下盘稳实,有利于内气下沉,腿部肌肉得以充分运动,具有很好的健身和技击价值。
简化武当八式太极
这套简化武当拳共八式。全套演练由起势到收势仅一个来回,所需时间约1分30秒左右。演练动作由慢至稍快,再由稍快到慢结束,形成一个高潮之后,静神平气收势。
如果感到演练意趣还浓厚,可按反式再练一次。整个套路演练起来宛如动静自若、神表自在的游龙,轻松奔放地拧转翻裹,使练习者感到明快西藏畅,舒适快慰,神怡爽心。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习练,均能起到养生、健身、防身的作用。
简化武当拳是在武当拳初级综合套路的基础上选编而成的,便于武当武术爱好者初学和入门。一般情况下可在120分钟内基本掌握全套动作;两天训练,可以熟记全部内容。
这套套动作虽少,但每一个动作都隐含养生、技击内容。认真习练到一定程度后,善悟者或对武当拳研练有造诣者,均能阐释或领悟其健身、防身作用。具有隐秘的养生,尤其是技击性。
动作要求
(1)动作阴阳,交合运变,体现势正、招圆、松静、柔绵之功;
(2)手眼身法步高度配合一致,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
(3)动静相间,刚柔并济,蓄气轻缓,发劲快打;
(4)稳定时无物无我,运动时得意忘形,轻松自在。
(一)无极起势
1、预备势
两脚并步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舌轻搭上腭,齿轻叩,口微合,呼吸自然,双目平视,心意纯静。
2、无极桩法
双手从两侧合抱于丹田处,手势成阴阳八卦子午诀(即左手拇指与其它四指轻握,右手拇指从左手空拳眼中插入,指尖顶于食指、中指根节处,其作四指并掌拢覆于左手背上)。然后,用鼻轻、匀、细缓深吸一口气,闭气,鼓荡丹田8次,再呼气。微静,将口中津液分三口咽下。
要点:轻松自然,收腹提肛,含胸拔背(腹微收,肛有自提之势;胸微含,背有自拔之形,调节身体中正);虚领顶劲(意觉脖领中空,并微拉脖领使其中空之气上提百会,调节得法必使百会至尾闾会阴有气贯相融之感,微拉领脖时须配之下核内收,方才奏效)。
说明:无极桩法属道门养生桩法,如得要领,站之得法,全身会有虚无飘渺之感。气之行身,无处不通,无处不透。但初学者不必刻意追求。知此理法,仅做外形即可。
(二)两仪掳带
1、两仪楼丹
①双掌外旋,使掌心向上呈龙心掌型;屈肘后移,双拿后移至两肋旁,然后以肘腕为轴同时拧转外旋。
②接上动不停,双臂外展,双掌向体侧外伸,掌心向上,拇指向后。
③继而双臂内合,同时双掌两臂向内旋转180度,掌心向上;双掌当从体两侧向前旋转摆动至体前时,双掌回抽至两肋。
④接上动不停,如前动作重复两次。
要点:动作要柔和缓慢;展臂旋掌要划平圆,不能中断;意如丹田一股气在随势转动
2、掳带连环
①接上动不停,当双掌又从体两侧向前旋转摆动至体前时,身体向右转90度,同时,右掌向内翻掌下按至右肋外侧;左掌随体转向右横掌,掌心向上;双脚不动,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踮起,身体微薄。
②接上动不停,左掌下按,右掌垂腕上提,当两掌相接触时,左掌附于右腕背部,然后,双小臂同时外旋并转掌,使两掌都成阳掌,即手心向上,左掌附于右掌背,掌指朝前;接着,双掌同时内旋180度,使双掌成俯掌,掌心向下;右掌 在前,左掌在后,接着双掌同时向下,向腹部捋按。
③接上动不停,左掌不变,右掌垂腕上提,如此形成一个运用立圆手法运转徨,连续二次。
(三)鹤飞气沉
1、仙鹤展翅
①接上动不停,双掌向下向腹下捋按的同时,左腿后退一步,并随捋按而将重心移向左腿。
②接着再由左腿向前推动右腿,使重心由左腿再移向右腿,并将左右腿伸直,左脚尖点地;同时,双掌外翻并向内旋,逐渐向身体两侧伸臂展开,至头顶上方时两掌成勾手,二手之间距离约与肩同宽或稍宽,目视双掌。
要点:展臂旋掌时,运动轨迹呈半圆弧形;动作要轻柔舒展。
2、气沉海底
接上动不停,身体向左转动90度,左脚跟落地,重心位于两腿之间,双臂不动,两勾手同时向内旋拧,同时勾手变掌,使掌心相对;然后屈臂下按双掌,掌心向下成俯掌。双掌由头顶下按至腹两侧,高与腹平,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
要点:下按双掌时呼气。古拳谱曰:吸气鹤飞起,呼气沉海底。注意,呼吸是武当拳一大特征。
(四)旋转乾坤
①上动不停,胯向右旋,两腿由马步转换成右弓步,上体随胯右转90度,同时两臂仍成弧形向右摆动,两掌拇指伸直向内,中指相对,掌心朝下,高与腰平,目光平视。
②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成右虚步,同时两肩后沉,两臂仍撑圆,两掌按至胯旁不动。
③上动不停,胯向左旋180度,两腿成左弓步,但双脚不动,脚尖朝正前,上体随胯左转;同时两臂仍成上功姿势,随胯向左转动,两掌仍按于两胯旁,掌心朝下目光平视随转。
④上动不停,上体姿势不动,重心平行后移,身体后坐于右腿,左腿撑直。
⑤上动不停,重心仍落于右腿,身体不起伏,收左腿,在脚尖轻点于右脚旁,呈左丁步,同时,双掌以腕为轴向外旋转360度,双掌心向上,拇指朝外,眼向左侧平视。
(五)野鸡蹿林
①左脚向左侧方横上一步,脚尖朝左前方,左勾手变掌由下向上向左前方呈弧形撩架,掌心向左前方,右掌自然向右胸侧右肋下划弧按掌。
②左脚不动,右脚由后向前方弧形扣步,左右脚呈丁八步;左掌随身体左移,自然回落于左大腿侧,掌心向后;同时左掌由下向上向左上方随各大臂摆动砍掌。
③接上动不停,身体随之向左拧转90度,同时右掌由上向左向下按掌。
④接上动不停,左脚向右脚后叉步,身体继续向左拧转90度,右脚以脚掌为轴心,随之拧转90度,同时,左掌随左转身,以左肘为轴心,抬左掌,使之由下向后胸、向上向左前方呈弧形甩掌,力点在左手背。
⑤接上动不停,右脚向左前方迈进,同时,左掌翻掌下按于左腹前;左掌由于向上塌腕提起,然后向前按掌。
⑥接上动不停,左脚继续向左前方上扣步,重心位于右腿上;左掌内旋上提;右掌同时同旋并微微回收,与左掌呈十字手,环抱双臂,双掌心向内。
⑦接上动不停,上体向右转体180度,双掌呈十字,自然拧摆,同时右脚向左脚后叉步。
⑧接上动不停,重心后移右腿,左脚自然回收到右脚内侧,脚尖虚点地;同时双掌翻转下按于小腹前,掌心向上。左掌压按于右腕之上。
⑨接上动不停,左掌压于右腕上不动,右掌内旋翻掌,使左右掌背相贴,呈十字交叉手法;然后左右掌同时外旋,掌心向下,左掌下按,右掌前劈,但右掌仍附压于掌背上;同时左脚向前急上一步,右脚随之急跟半步。
(六)五龙暗渡
接上势,双臂同时向右向下向左向下向右侧划弧圈,当划至360度时,两掌变换成左掌伏按于右腕上,右掌手心拇指均朝下。同时,重心前移至左腿,右腿向前蹬出,高不过膝,目视右侧前方。
(七)仙人打钟
1、仙人驾雾
接上动不停,右蹬脚向前自然落地,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腿屈膝后撩,脚背绷直,边达脚掌;同时,双掌先内旋成十字掌,双掌心向内,然后再双掌变拳,外旋臂腕,左小臂向前撩架,拳眼向下,力点在左小臂上;同时右臂向下向后撩击,力达拳轮。双目向后平视。
2、压打金钟
接上动不停,左拳的左肘关节为轴,向前外旋打出,力达拳背,拳心向上;然后左脚向向前落步,重心前移,同时收左拳于腰间,右臂抢拳向前盖打;然后,右拳收回腰间,左拳点打向前击出;同时重心后移,成形意三体式步型。目光向前击出;同时重心后移,成形意三体式步型。目光向前平视。
要点:整组动作连贯,架、压动作稍缓,点打动作稍快。
(八)阴阳别翅
①接上式,重心后移至后腿,左腿伸直,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内转90度,同时,左拳变掌,由左向上向右划弧至右肩前,左肘垂肘对心窝,腰顺势右转,上体随之右转;右拳变掌顺带脉向后擦插至命门(后腰部位),掌心向后。
②上势不停,左掌由右肩右侧往下经胸腹前到右肋,再向右侧后腰部划弧,同时右掌后插掌由左臀部向右向上向前至左肩上划弧,成右抱掌。同时,以左脚为轴,向左转脚尖180度,重心随之前移,右脚以脚掌为轴,沿逆时针转180度,上体随之左传180度,目随转体视右掌。
③上势不停,右腿收至左腿侧,上体不许起伏,接着右腿向右侧方迈出一步,脚跟为轴,脚尖翘起,右腿伸直,然后,右脚尖向左转90度,重心由左腿渐转向右腿,脚全掌落地,成为四马步势;同时,右掌自然随身体右移,而回拉至腹前,掌心向上,目光平视。
收式(合抱太极)
接上式,身体不许起伏,重心向腿平移,随之收左脚于右脚旁,屈膝并步,然后慢慢直膝站立,同时,双掌自然放下,然后向两侧平举至头顶,再翻下按至小腹前,掌心向上,目光平视。随后自然站立收式。
武当太极拳步法要领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 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
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如何习练好武当太极走步?除加强基本功锻炼,提高腿部力量外,还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起落要轻灵
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 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 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第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
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准则是四正四隅。
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在四个斜方位中,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成夹角约30;二是夹角小于30,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 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 退,不可偏离。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第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不能过 高过低、忽高忽低。
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 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第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
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 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 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10~30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当
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
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不可有任何勉强。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总结经验。
第六、两脚要虚实分明
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是说,太极拳的每个套路,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
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 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具体做法是: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二者交替进行。要防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 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第七、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手上有圆,脚下有圆,进是圆,退是圆。各式各样的弧和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
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以弓步为例,不论左弓步或右弓步,都应先把 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向左(右)侧前方上步。
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斜向左(右)侧后方45角撤步。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 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第八、脚步要稳固
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拳谚曰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
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上 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
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
(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
(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变。
(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才能将另一脚提起。
(4)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全脚踏实。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第九、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起进行。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内外相合,上 下相随,全身协调。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脱节。拳谚说得好:步动身随手方到,打人动步方得妙。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脚一齐 到,金刚也跌倒。
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经常注意桩功、行步锻炼,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习练武当太极拳注意事项
一、练武当太极拳要注意的是松静自然四字
(一)入门注意基本功练习
太极拳运动之所谓轻、松、静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要有深刻理解。
实质练习起来是要使足下稳重,手上轻柔,松紧交替,静中触动,动犹静。初入门学习先要做到步型准确,步法有度,下肢有劲。
要经常做前进、后退的步法练习使之正确定型。弓、坐为步法的基础,同时可以加强下肢力量,步履有根,功夫才显得扎实,这是舒松自然的根本,如建高楼必先打人深层的基础。
同时要注意自然的含胸拔背,臂成弧形。运动过程中,任何时候肩、肘关节都是放松的,只是屈伸开合的传动关节,而不应有主动的运动。注意到这点就可以避免耸肩抬肘的毛病。
(二)要注意提顶敛臀、宽胸虚腋
读者只要注意一下你身边练太极拳的人或在比赛场上多留意一下,都会发现练习者常会在做定势时姿式不错,一旦提足上步,身形就变。
比如两个野马分鬃,或者两个搂膝拗步之间的上步动作丁步抱球,上体就会躬前,臀部后扬,足下不稳。这就是因为他不曾理解弓、坐的重要性,不懂得提顶敛臀,或者根本没有掌握住弓腿、坐腿的要领。
(三)要强调心为令的练法
学或练都要用心,用心则能致静--不是气功练习时闭目垂帘的静,而是不慌不忙专注一方,淡定娴静的静。
心是心思,是思想,练拳也要思想领先,由心发出号令去做动作,每动都有其一定的意识表现,一定的内涵,不是为划弧而划弧。
弧的轨迹如何走?高低、长短、阔窄都要有一定的法度,眼的视向与其紧密配合。
眼为心之苗,所以练拳切不可目光呆滞、低头望地或茫然不知所措。左顾右盼要得其所,也不要故作精神,形形翼翼,完全违反松静自然的总原则。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神宜内敛与提起精神二者并无矛盾,都是要领,通过反复练习捉摸,自然理解了,所谓拳打千遍其义自见。
二、武当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方法
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方法之一是一动无有不动,动的主要关键在腰--腰为第一主宰。而劲力来自腰腿--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后才是形于手指。如果用电脑作比喻,则手是终端机,反映动作的内容;腰是驱动器;脚和腿是劲力来源的软件。因此从一入门就切勿忽视脚下的功夫和腰对动作的主宰作用。稳从脚下生,能稳才能沉,能稳下肢步履才能轻;在稳和轻的基础上加以腰的主宰作用,动作才谈得上灵活。
三、练拳时要心有坐标,身有平准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心里要永远带着一个纵轴南北,横轴东西的十坐标轴,则动作方向性就相当准确。
尤其在比赛规定套路每个动作的方向性都很强,一个动作的方向稍有错误都被扣分,心中有个坐标轴,方向就明确。
如练云手,是身在纵轴上,沿横轴行进。而练左单鞭时的左弓步推掌,要求在稍偏左15度的方向上完成式,则勾手以后,你的左脚就朝东在横轴偏北约15度的方向迈步。弓步方向对了,整个动作姿势的方向也就对了。
身有平准是中正安舒的诀窍。杨家太极平准腰顶解,应该对所有流派太极拳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可以认为它是太极拳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练拳时要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
立如平准是上下一条线,上则是头顶顶为准头,要求顶头悬;下则为尾闾,腰部尾闾内收下垂,则如天平的指针。
上下一条线,头顶百会穴与尾椎两点连线与地面垂直--自我检查的简易方法是肩与胯两点连线与地面垂直,两臂张展的弧度一致,高低、上下都能相呼应,则身体就无偏侧、俯仰的毛病。
四、演练武当太极拳不是步子迈得越宽,架势蹲得越低越好
目前有一种趋势,或可称为不良倾向--不少人练太极拳时都着意于把步子拉宽,架式低矮,以为这是一种功夫到家的表现。
我虽然不苟同太极拳与道家学说相关的理论,但基本上同意陈立清先生曾在《中华武术》上发表的文章的论点和分析。
练太极拳不是架子绣得越低越好。太极拳要讲求松静自然,这是总的运动原则,所有动作都不可勉力为之。要深入研究太极拳的内涵,有神于中形于外的动作意识和表现技法。
动作要宽大,但不违反柔绵的原则。要展得开,但不违反将展未展的要义。
有些拳师由于童子功深,腰胯松得开,腿功十分好,自然架子就会低矮些,这是个人特点,是功力和运动量大的表现,无可厚非,但也不可以胯低于膝,全蹲下来走架的。
而初学者又在一开始就模仿着低矮,迈步时俯着身子连重心也移出去了,开步以后身子就后坐不回来,形成一动一静,高低起伏,非常艰涩,这种学习法无异于东施效颦,并且是大伤腰膝,拔苗助长。
功夫是一步一步渐渐长进的,不要人跨大步你也跨大步。学习太极拳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要领,做到式正招圆,这是根本的。
刻刻留心在腰间,胸腹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才是行功的法则,绝不是步子越大,架势越低矮越有功夫。
五、练拳既要开展,更要紧凑
开展是形态的舒展优美,不要练起来捆手捆脚,局促得很。动作弧线要圆滑、宽大绵长,表现劲断意不断。
但运动的整个过程尤其要注意紧凑。紧凑不是把圈子向小里练,越小越好--由大圈练至小圈;小圈练至无圈,这叫紧凑?非也! 紧凑是松散的反义词。
紧凑是高度协调之谓也。内外上下密切配合是为紧凑。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中触动动犹静是为紧凑。
这要求非一朝一夕功夫可以练好的,所以前贤提出练太极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即提出学习要分阶段的要求。
求是要求,追求、研究的意思,即初学时要学架子舒展开来,完成架势讲究准确、优美;然后讲究运动方法,要求手、眼、身、步、法紧密配合,意识、呼吸、动作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整体的协调性,不可松散。如果把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误传为先大练后小练,以讹传讹,也是害人不浅的。
初学时,甚至到一定阶段,有些人不懂协调,运动中常出现身、手、步动作速度不一致,常见有先手动后脚动,先转体后划弧的毛病,架子虽宽大,水平也难提高,就是因为缺少了紧凑的正确指导。
练武当太极拳如何保持平衡
松是武当太极拳为重要、也是为根本的一个要领,是每一位太极拳习者所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松柔才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在行功走架的动态中,要全身松柔,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丝毫僵滞之力,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即使有明师指导,也只有经过长时期盘架的磨练,才能逐步达到,而且是没有止境的。
太极拳的学习没有止境,是因为太极拳深不可测,需要大家不断的摸索和提高。
这中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要领,甚至可以说,几乎绝大多数太极拳的要领,都直接或间接与松有关。有一不符合要领处,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走架的松柔。
当然,这不等于说松没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
行功走架首要的就是求得自身的平衡。如果在走架中身势不稳,为了使身体由不平衡变为平衡,必须通过肌肉与关节的收缩,来恢复平衡,这样就产生了力量,造成肌肉与关节的紧张。
因此,掌握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方法,对于实现松这一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能够求得平衡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用当今科学的观点来看,在太极拳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已身体重心的问题。
在走架中,重心不断在两脚之间的上方往复变动,且应始终控制在两脚连线的正上方(在某一只脚脚掌的正上方为其极端情况),绝不允许有所偏离。
重心离开两脚连线的正上方,在力学上叫做重心偏离基底,就会出现身体倾倒的趋向。在行拳开与合的过程中,重心是容易控制的,一般不会发生身势不稳的现象。
但是,当遇开合变换、出脚收脚时,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这时,若按本文介绍的两种方法做,就能有效地控制重心,使重心得以平稳转移,从而实现行拳的轻灵、沉稳。
方法一
如欲收回一脚,先外旋另一脚相应的腰胯,将欲收回之脚跟旋离地,使欲收回之脚全虚或近乎全虚(脚尖不离地);再内旋该腰胯,并将腰部之劲运于胯,达于腿,牵动脚,将脚轻轻提起收回。
注意:其劲必须节节连贯,也就是拳论中所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为了使习者明了此方法的实质,以便更好地掌握它,让我们进一步来剖析这一方法。为使叙述不致含混,设我们要收回的是左脚。先外旋(右转)右腰胯,将左脚全虚或近乎全虚。
它的作用是:通过右腰跨的外旋,使重心平衡地向右脚方向转移。但此时身势已失去完全中正,即便左脚全虚,重心也不在右脚脚掌当中的正上方。再内旋(左转)右腰跨,并运用腰跨之劲将左脚提起收回。
它的作用是:通过右腰跨的内旋,将身势调整中正,在提起收回左脚时,重心完全位于右脚脚掌的正上方。这样,在提收左脚时,右实脚只有垂直向上的承重之力,脚掌满地踏实;全身其它部位的肌肉、关节,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特别是左脚的胯、膝、踝三大关节,得以充分松开,去完成下一个动作。
让我们以左搂膝拗步掌接右搂膝拗步掌为例,来说明这一方法。腰带左脚外撇约四十五度,外旋(左脚)左腰跨,将右脚脚跟旋离地,直到右脚接近全虚(右脚脚尖不离地)。内旋(右转)左腰跨,左跨微沉,用腰跨之劲将右脚轻轻带起收回左脚的右侧。右脚不停,顺势向正前方沉出。
方法二
微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松肩是太极拳要领之一。
但是,武当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常常是应略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
这样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调节身体重心,实现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在前面所举的左搂膝拗步掌转移接右搂膝拗步掌的例子中,倘仅靠左腰跨的外旋、内转,尚不足以轻灵地完成这一转换。若在左腰胯外旋、内转的过程中,再结合以微微着意去松(沉)右肩,则提收右脚就会变的轻灵、圆活。
这就是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所说: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
当右脚不停,顺势向正前方沉出时,继续微微着意去松(沉右肩),让在沉出右脚的过程中,将重心稳稳收控在左脚脚掌的正上方,直到右脚脚触地。这样的出脚,也就会像猫儿般的轻灵。
武当太极拳以分清虚实为第一义。太极拳脚的虚实问题,实质上就是身体重心问题。脚的虚实变化,就是身体重心在两侥之间的往复变动。当重心偏靠在哪只脚的一边,该只脚就为实,而另一只则为虚。
当重心完全位于一只脚的正上方,则该只脚就实到极点,而另只脚则虚到极度。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两脚的虚实变换,应当是渐进的,不可以突变,要此虚一分彼实一分地过渡。
这就是说,身体重心的转移,应当是连接的、平稳的。如此才能使行拳如行云流水,既无断续处,也无凸凹处。
如果在两脚虚实的转换中,略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就能完成身体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实现上述对脚的虚实变换的要求。
学习武当太极拳的好处
一、正骨骼
武当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
这对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适合的,有助于帮助他们矫正身姿。
加上户外空气新鲜及阳光中紫外线适量照射,人体钙质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变形折裂等病症。
二、宣肺
武当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组织得以锻炼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三、健肠胃
武当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动作如抽丝。不用拙力而轻柔缓慢,不会肌肉酸痛、大汗淋漓、口渴难熬。
经常性的舒展动作,也可以调整人们的心情,促进消化。
而且长期有节律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肌活动扩大,肠胃器官蠕动加快,促使食欲增进、消化机能加强。对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疗效。
四、促循环
由于武当太极拳重视呼吸配合,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肺部活动的同时,必然会促进血液循环。
再加上饮食合理,少食盐,减少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就会少患及改善。
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常打太极拳者平均血压13..1/80.5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指标太极拳组为39.5%,一般老人为46.4%。
五、利脑养性
锻炼者完成武当太极拳整套动作的过程,就是大脑记忆锻炼动作的过程。
且练拳者全神贯注、从容不迫、以柔克刚,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验。
太极拳锻炼对失眠、忧郁、烦躁等也有一定疗效。
但太极拳不能代替正规医疗。练拳者也要量力而行:日练三套是对健者而言,中老年体弱者每天认真而心无旁骛地打好一套太极拳已足够。重要的是贵在坚持。
学习武当太极拳须知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松沉
1、坚守武当太极拳的要领: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2、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这样才能达到起码的松沉。
拳架是基本功,想要学好基本功,就得多加练习,保证动作的规范和标准。
3、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二、如何练好腰轴
1、做到主宰于腰:打拳时,要以腰为轴心,用轴心来带动身体。腰轴先动,手脚才随之而动;腰轴不动,手脚不会自动。所以,意念时时刻刻留心在腰际。
2、做到一动全动:能用腰轴带动拳架后,再更进一步注意拳架之细微转折处,哪怕是一个手上细小的圆弧,都是腰走圆弧的外在表现。这时,上下内外,牵动往来,动静虚实,随屈就伸,无不相合,表现出完整一致的功夫。
武当太极拳的学习,就是以腰部带动全身,这是武当太极拳身法的基本要领。
3、架中若有变化转折不顺畅之处,其病必在腰腿,非在手脚,要由腰腿改之,不要一味在手脚上探求。
三、如何练好虚实
1、严守分寸、力求中定:无论前弓、后坐、左顾、右盼均要保持体态端正,重心不只不要超出两脚构成之底盘内,而且还要紧紧系于腰轴。此即是古人所说的「守中」。
2、心转换要缓慢渐变:盘架子时,左右脚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清楚、越细致越好。亦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慢慢地变化。
3、虚实分清:举步分虚实,虚脚应虚得能随意起落,实脚则要自然弯曲保持弹性,重心落在涌泉穴上。
四、如何做到连绵不断节节贯串
1、动作缓慢式式相连:招式变化之间,缓慢地交替,无停顿之形,无滞留之意,一式导出一式,此式之始,乃上式之终;而此式之终,又是次式之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
2、以腰轴带动拳架:自始至终均须贯彻以腰为轴、主宰于腰,则易于前后连贯、连绵不断,久之,必然整套拳浑然一气,只见伸屈起落之势,而无断续凹凸之迹。
五、如何配合呼吸
1、顺其自然:打拳时,绝不要在意呼吸,让呼吸自然即可。由于拳架缓慢,呼吸自然就慢了下来,比平常还要深、还要细、还长。
2、本原则:经过一段时日之后,慢慢的将体会到这些自然的呼吸几乎是:开吸合呼、屈吸伸呼、起吸落呼、收吸放呼、蓄势〈变换招式〉时吸进击时呼。但是有些动作配合不上这些原则,则应任其自然,千万不要强行憋气,以致违反松柔的要求。
3、气沉丹田:要用腹部呼吸,吸时小腹逐渐外突,呼时小腹逐渐内收,以鼓荡内脏蠕动,促进内分泌正常,久之,精神自然充沛,对身体大有俾益。
武当太极拳桩功的三个要领
调身
口诀极简单,一共十四个字:两会一点一垂线,全身体重到涌泉。两会指人身穴位百会和会阴,一点指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上使这三点位于一条与地面垂直的假想直线上,久而自然能全身贯通。全身体重到涌泉基本上属于假想的,或者称感觉上的。因为根据人体的几何外型,重心无论如何不会在身体的下部。
对于感觉上的把握,需要大家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但是长期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很快可以进入上轻下沉的稳定感觉,进而达到脚下双轻。此后即有一阳发动,排除妄动的可能。
操作时,姿势略同于太极拳的预备式,因而老辈拳谱中,预备式又称为无极式。两脚放平,略窄于肩,全身各大关节自上而下放松,不可使一处僵硬,且要注意,各骨节间须是松张状态,不宜软塌。
唯初学很难辨识,因此这一阶段必须经明师校正,否则难得其形。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要在一直线上,自然松垂落地。感觉全身体重落入两脚涌泉处。
太极拳的学习主要就是要善于校正,只有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及时改正和提高。
全身无一处挂力为佳。如果桩式正确,身体不自觉地出现无方向的摆动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须刻意保持不动。要牢记 道法自然的道理。
调心
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口诀有八个字:无念无欲,毋妄毋助。这对很多人来说显得很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想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会在某一时间头脑中出现片刻空白。也许站桩十五分钟只有一秒是这样的,也许连一秒也没有,但随着日积月累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多,渐渐连在一起,站桩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有人主张一念代万念,但我师曾教我,这一念终也必须除掉。习惯了一念代万念以后,要除这一念反而难上加难。这也是要注意的。妄与 助是更难戒除的。
从师学习无极桩时切不可追问下一阶段感受会是如何。老师今天说了,也许你明天就找到了这样的感觉。
但这是你自己根据老师的说法想出来的,就是妄的。排除妄字就是要踏踏实实练功,加上老师的指点,进步会很快的。
助也是练功者常会遇见的。某一天站得很舒服,觉得身上很满,不免会想时间更长一点,身上更满一些,更大一些,这就是助。练功不要心急,要稳步求进,渐次循升,否则得来不是真货矣。
调息
呼吸纯任自然。就是不必去在意呼吸,有人讲忘息,也是这个意思。任无极桩的太极内功来塑造你,而不是刻意去制造某种模式。功夫久了,呼吸上自然就有变化,人为去追求往往适得其反。
桩功的评价 也用八个字:
无形无相,无根无极。
所谓无形无相者,两腿不屈蹲,两手不作势,外不带一丝张狂,秀若处女,内敛一团精神,不怒而威。平和中正,泰然自若,有佛祖拈花之妙,妙处全在无中生有。
无根无极者,指无所思,无所住,真气弥漫,自然发动,随动而动,自然顺遂,无一丝勉强,无一丝滞病。故而有无所不在,无所不是之妙。
能循此操作,渐至评价之境,太极之门可入。真气发动,自然明晓无极生太极的妙理。至此桩功始有小成。然终不可废。须知武当太极拳松则益松,轻而愈轻,并无止境,此不可不辨。
结语:相信通过以上对武当太极拳的介绍,大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武当太极拳博大精深,练习者需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只有基本功提高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其它技法,同时大家也需要培养一个积极的心态,这在太极拳中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