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纵观历史舞台,太极拳在其中是一枝独秀,太极拳不仅有神奇的养生功能,还有超强的技击功能。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太极拳的特点是中正安舒,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原始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太极拳对现代人有特殊的意义,每个人练习的目的不同,练出来的效果也不同,但是太极拳对现代人都有教育的功能。
一、虚静之于审美
练习太极拳,讲究一个静字。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认为练拳要从无极始,虚实开合认真求。练拳的时候,没有太极、没有阴阳的时候就是无极,这就是静。
首先是心静,心不静则不专,要求练习者凝耳韵,忘声返听,不为外界声音所吸引,和周围环境脱开,心静神宁、摒除杂念、进入到一心练拳的状态。也就是达到一种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太极状态。
其次是身竟,初学者要以慢为主,将气沉于丹田,大脑中枢神经要保持兴奋与抑制,达到动静结合。
静,可以使人从急躁与功利、多欲与多思中超脱出来,进入精纯不二的境界,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快感。
特别是当太极拳的练习者达到第三阶段即神明阶段时,人就从以前的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调进入忘身、忘息、忘心这三忘,达到所谓神遇、心听和形无意、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
这种快感与老子美学中的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很相似,是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美感。
美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得失的快感,美感不涉及人的自私欲望,在审美中人必定会超出自己狭隘的自私目的,也不会被使用目的所迷惑。
在达到一定境界的太极拳大师那里,打一套拳就像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一样令人舒心畅神。
其实,这就是太极拳的超越世俗的美感状态。在太极拳的演练中,能达到审美状态,就是潇洒出尘、超然物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演练者能体味到精神的清高与内在精神的感召。
正是这种感召把人提升到普遍尘世的存在处境之上,使人觉察到自己的崇高精神与人格力量。美的光辉是照耀人们心灵的灯塔。
进入审美状态的太极拳演练者可以唤醒自己心中积蓄的伟大力量,所以,当他们进入脱俗的审美状态,成为审美的人时,他们也行走在道德的道路上。
二、中正之于无私
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练习者应遵循的原则之一。《论初学太极拳易犯的毛病(上)》一文中写道:传统杨式太极拳,自陈长兴以下经历杨氏三代,在流传至今的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了立身中正的独特风格。
其它如陈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太极拳,凡是经久流传不衰各学派,尽管架有大小,势有不同,却也无不遵循清初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基本要求。
立身中正是使人体运动时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如盘手时直身竖项,则精神提得起。立身不偏不倚,下盘稳固,就不易被对手牵动。左蹬脚时,身体处于正面,不能偏于正面,也不能倚托其他辅助物体。
如封似闭时,身体上下保持正直,臀部不要外凸,两臂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肩不要耸起。退步跨虎时,右脚向后方退步时,要与上体转动同时进行。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左右摇晃,前俯后仰。
立身中正,也就是说以脊柱作为中心,上体保持正直,正而不偏,不歪邪俯仰,不使身体各部失中,四肢动作无论如何转换,左旋、右转,自头部至躯干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外形正了才能安舒,气正了才能心胸开阔,心不斜。
立身中正虽然是直接地从肉体上要求人的正直,但是它却间接地从精神上也要求着人的无偏(私)。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身体是表现自我的载体,是精神的象,它感性地显现着人的精神。
如果我们不想陷入不道德的境地,我们必须通过意念控制我们的身体。其次,从文字学上看,立身中正的中在中国古代的基本含义就是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写道:中者,不偏不倚。
中国现代美学家陈望衡先生认为,《周易》中的中在伦理学上也有公正的意思。方东美先生认为,大抵孔子及其他儒家所谓中,都是指着大公无私的生命精神。
再次,是因为太极拳要求形神兼备,立身中正包括身正、心正与意正,强调意到心到身到。身正以意正为前提,意念在控制我们使我们身正时,也同时使人们的精神达于正直。
故真正的太极大师不仅立身中正,而且神亦中正。精神上的中正就是无私,也可以说是公正。公正是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并且被认为是美德的总汇。古希腊流行这样的谚语: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整体。
因为有了这种美德的人,他不仅能以德性对待自己,而且也以德性对待他人。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立身中正是一种道德体操,它以肉身的形式要求着高尚的内涵从而提升着我们的精神。
三、均衡之于和谐
《张三丰太极行功说》认为,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余功保认为,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练的就是阴阳,所有动作都是围绕阴阳元素来设置的。太极拳论,说的就是阴阳关系的理论,太极拳势,就是阴阳变化的结构。
太极拳演练中的阴阳的变化其实就是阴阳均衡的问题,如动作上有节奏快慢、空间方位上的平衡,劲路上有刚柔、轻重等力量的平衡,意念上有动静、虚实等方面的平衡。
太极拳中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并且意念上的平衡即形与意的平衡是高层次的平衡,因为这种平衡是一种内和谐状态。
因此,太极拳在演练时,特别强调内外兼修和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形意相随是太极拳的一大特质。太极拳是形意相合的拳。如松,不仅要求身体放松,松肩、脏腑放松,而且要求意松。
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
此皆心意与动作的关系。孙式太极拳的创立者孙禄堂认为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成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
故见其外,知其内,成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太极拳名家孙剑云认为,练拳要讲究内外三合。即在肩与膝合、肘与胯合、足与手合的基础上达于心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气合。
打太极拳时,如果内外相背、形意不合的话,太极拳的演练者就像做广播体操一样,只是形态上在锻炼,动作缺乏神韵。
形意相合就是形与意的和谐。和谐是太极拳的高境界。余功保认为,太极拳的风格可以开展,可以紧凑;太极拳的动作可以刚三柔七,也可以刚七柔三,太极拳的节奏可以行云流水,也可以起承转合、收发蓄放。
但太极拳不能不和谐。太极拳讲求动静、开合、收放、进退的阴阳相济;太极拳讲求形体外动与意识内静的结合;太极拳讲求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招式皆由圆周弧状为主。
太极拳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高原原则是和谐。即各种因素在同一系统中如何和谐相处,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
所以说,和谐是太极拳的主旋律,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助于身体的和谐。《黄帝内经》的讲习者曲黎敏认为,路怒一族多与身体内的不和谐有关,易怒之人是因为肾精不足。
五脏六俯和谐的男人是气宇轩昂的,五脏六俯和谐的女人是温柔敦厚的。形意相合的太极拳有助于人这一小宇宙的和谐。只有小宇宙和谐了,大宇宙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
太极拳的健身魅力
1.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练习太极拳要求做到心平气和,精神内守,用意念引导动作,处处柔缓圆活,速度均匀而有规律。这就需要在与人体各个肌群相应的运动神经中枢之间,以及运动神经中枢与植物神经中枢之间达到高度的协调。
2.对循环系统的调节
常言道:人身血脉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这形象地说明了人体气血畅活对健康的重要性。
太极拳是一种螺旋式的弧形运动,这种运动对血管和淋巴管都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促进加快循环。
3.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太极拳运动中的开、合、虚、实动作,要求与呼吸相结合,即实为呼,虚为吸。练习太极拳时,要气向下沉,即气沉丹田。
这样可以保持胸宽和腹实的状态,使得胸部舒适、自然,腹部松沉,从而能有效地放松紧张的呼吸肌,改善肺通气量,增强肺脏的代偿功能,延缓肺腑呼吸系统的衰老。因此,练习太极拳能有效地防治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4.对消化系统的调节
练习太极拳,要求做到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这样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活动幅度,对胃肠等器官起着一定的按摩作用,进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等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终提高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长期的练习太极拳对改善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5.对运动系统的调节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做到松静安舒,以意领气,用意念引发劲力。这种劲力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呈螺旋式运动时产生的,它发源于腹部,并通过腰部运至四肢,后到达手指和足尖。
这种螺旋式运动过程,能诱发机体内部的自动按摩,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因此,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但能保持骨骼、肌肉应有的弹性和韧性,使各关节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得以改善,而且还对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病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太极拳对现代人具有教育的作用。练习太极拳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同时还能增强体质。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离不开太极拳的帮助,太极拳更多的功能正在进一步开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