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视频 杨氏太极拳中架与内功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拳是一种很好地养生运动,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学习太极拳了,太极拳的招式有很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杨氏太极拳以及杨氏太极拳中架与内功的运用,一起来看太极拳视频吧。

杨氏太极拳中架与内功

杨氏拳中架螺旋折叠、乱环迷眼、动作优雅细腻,健候先生是该拳系代表人物。健候性情祥和,民国初期太极拳面临发展机遇时年事已高,大部分弟子遵嘱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2006年永年官方撰《永年太极拳志》173页载,健候传人除长子少候、次子兆元(早死无传)、季子澄甫外,门下只列许禹生一人。

健候拳架是何等样式,从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观览,书中图片,虽有中架粗框,却非中架原样,反而与杨澄甫1919年拳照(详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无大区别。

由此可证许禹生亦对杨健候所传之太极拳做了改革,且改革的思路与杨澄甫基本相同(笔者按:清末民初,冷兵器时代结束,是中国武术各种派别图生存、谋发展而互融借助、兼包并蓄的时期、故有识之士,特别是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们,如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王茂斋等,不约而同的在探索太极拳发展方向,从而掀起了太极拳改革浪潮),而且改革的思路基本相同。

吾师言,健候架和缓畅舒,不快不慢、不刚不烈,拳势如长蛇盘旋飞舞,练之极长功力,是杨氏拳快架、用架的基础架,在杨拳体系中占极其重要地位。

只是许禹生在民国初期为(北京)武术界领军人物,在北平体育研究社、讲习所、行健会、国术馆任副社长、副所长、副会长、副馆长(笔者按:正职多由北平市长兼任。许虽为副职,却是上述机构的实际负责人),工作极忙,社会活动极多,直接从事太极拳教学机会极少,其传人除山西王新午、北京张虎臣外,不见有其他传人的信息披露。

若议杨氏拳大、中、小架间有何联系?笔者以为三种架别练法不一,功能有别,其实质均为杨氏拳技,只不过各有侧重面而已:小架致用、偏于技击,中架主功、偏于增长劲力,大架体用兼备、利在普及。大中小架三者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组成了完整的杨氏太极拳体系。

1、太极拳是练腰的拳

太极拳运动中,腰的动态处于极其特殊地位,诚如《永年太极拳志》(2006年版第95页)所言:“腰是全身之轴心和重心,也是丹田之所在(余按:此说混淆了丹田与命门的关系,即与《心会论》更强调“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相悖)。

‘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以腰为轴,才能带动全身构成一个整体,节节贯穿,灵活稳健,力由脊发,步随身换……太极拳的动作实际上不是四肢的动作,而是腰的动作”。

腰是太极拳势上下体转动的关健,腰动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协调乃至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太极拳是练腰的拳,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贯穿于太极拳势运动全过程。

2、太极拳是练圆的拳

太极拳运动是“太极(阴阳)图”的模拟再现,太极图(圆)的几何图形无始无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拳势行云流水,绵润悠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因此,太极拳是练圆的拳,无圆不太极。

“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昔年杨少侯宗师曾对吾师张虎臣(1898一1979)先生言,“太极拳势无处不是圆,无圆不太极。圆从何来,皆腰所为也。

腰为轴,轴转带动肢体圆运。轴为旋转之蜡烛,手足为旋转之灯罩,以腰脊为轴心,画圆裹为灯笼也。灯笼愈小愈妙,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也。”

少侯还将太极拳势的圆喻作时钟,说“习长手者,为钟之长针走大圆,习短手者,则为针之轴,无圆之形式,而有圆之妙用。”太极拳势这种腰主动、手足随动将身体裹成“灯笼”的运动形式,在少侯传与张虎臣的太极小架——太极家手(练架)、太极小式(用架)套路中,形正势圆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