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视频 太极拳的三大文化内涵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经常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免疫功能,当代人将太极养生作为每日必备运动。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柔和缓慢,没有人群限制,我们今天随着太极拳教学视频,掌握太极拳的三大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三大文化内涵

太极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已有几百年的时间,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稳定性和协调性,还能预防疾病。

(1)自然思想

综观太极拳对身型动作的要求,无一不要求自然而然,不可用拙力努气之说。这正是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要求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要求天人合一,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之相合,在拳中则表现为每一动作的要求都要自然,不妄使拙力,达到自然而为。

(2)中庸思想

勾勒太极拳的基本身型动作,不难发现其造型动作的中状态,从头到脚体现出中正不偏,自然舒畅的良好体态;从头部的不偏不倚到脊背对正,即使在身体仰俯中,也同样要求尾闾中正,求劲的中正,中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中庸》把中作为一种处世方法,不偏谓之中,中者,天下之正道,这中的含义引伸到拳术中,成为拳中的重要身型及动作要求,从太极拳身型动作中又折射出一种中的哲思。

太极拳是中国古人养生的智慧结晶,对未来人类的健康发展有重要贡献,掌握太极拳的文化思想,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阴阳思想

阴阳原本是哲学概念,《周易,系辞》上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互用,天道所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太极拳的身型动作要求充满了阴阳思想,部位之间的要求体现着阴阳思想,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转变对立,有对背的拔,就有胸的含,有对上头的领,就有对下肩的沉,正因有了胯的开才有裆的圆,这一切都反映着一种传统的阴阳思想。

太极拳的精神要领

一、精神上要用意

打太极拳要求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眼随手转,步随身移;动作连贯、圆活、稳健、协调;动中取静,静中有动。这些要领,十分有利于大脑功能调整休息。太极拳行拳时要求做到用意不重用力,这是太极拳的特点。

打拳完全不用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以什么方法用力,方法不同,锻炼效果也不一样。用意不重用力,是说练拳时,应当多以意识意念去带动作,以意识引导动作,而不是靠多用力气(拙力)去求得锻炼效果。

太极拳是一种意念运动,要求思想和身体完全放松,用意念带动身体四肢运动,达到周身一致。

二、动作上要用柔

太极拳是一种柔性武术,其动作以柔劲为主。柔、缓、松,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柔的运动方式,可使肌肉用力少,不致过分紧张,对于肌肉锻炼,对于调节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有独到的作用。

从锻炼效果看,可能小一些、慢一些,然而,由于其运动过程、呼吸不会过分急促,体力消耗不会过大过快,因而很适合年老体弱者、有病或者患病初愈的人的需要,是一种合乎生理要求的保健运动。

三、身形上要用缓

太极拳要求以慢动作为主。这种缓的运动方式有三大好处:缓与柔在动作时密切配合,对调和呼吸有积极的控制作用;缓可以节制体力消耗,是健脑强身的有效方法。

同时,缓还是用意识引导动作的基本要求,动作快了,意识便来不及引导,这也是太极拳必须用慢动作的主要道理。

四、行拳要用松

太极拳要求行拳须放松。太极拳的松,要求在行拳中做到无处不松无时不松。这样,练拳时,不但动作的主要部位,如手腕、臂、肩、胯等部位首位放松,胸、腹、腰、背等处也必须做到无处不松。

运动时,下肢要承载体重,虽然不能要求全部放松,但也要力求做到自然不紧张,更不能出现怒目强项挺胸拔腰等紧张姿态。

松的好处,首先是不会引起情绪紧张,其次是保证在呼吸运动时,胸腹肌运动不会受到牵制,可以发挥部肌肉和膈肌运不会受到牵制,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