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视频 关于太极的价值和道德情操
太极拳的价值所在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太极拳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的。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把中华武术与健身运动结合在了一起,这是其他拳种没有的特点,正确的对待太极拳的价值观。
太极拳的修炼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性的练习,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人云:修炼之为教。就是说,修炼是一种教育。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养性。通过太极拳本身内涵或外在的美育特点,加强练拳者美的教育,增强其个性、品德、教养的精神美,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习武者都知道,武德是武术家思想美的集中体现,这一方面跟一个人练武之前的本身思想修为有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后天练拳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美的教育,使其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而太极拳在这一方面有其独到的教化功能。
无论是任何一种拳术,它所包含的作用大多只有这三种,攻击,防守和健身。
从其技击手段来看,太极拳以中庸为体,以无为为用,讲究舍己从人,讲究彼不动己不动,讲究随屈就伸。它不仅仅把武德表现在口头或是书面上,同时还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之中。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这一太极宗旨,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达到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正是我国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
从习练拳术的根本目的看,绝大多数拳种都把战场搏杀作为主要目的,所以才出手毒辣,攻即要害。而太极拳却以养生为本,以技击为末。它讲究德术并重,身心合修。练拳的目的主要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正像《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是教人向善的过程,是行道养德的过程,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正因为太极拳以健康身体为本,所以本固而枝荣,打拳技击自胜一筹。
从太极拳的走架看,其要求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动如江河,静如山岳,又要求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这不但可以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融于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时,也使观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正所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这也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内修特征。
武术推手知觉的基本规律:
1、知觉的先择性:当人在知觉的过程中,大脑有一定的反应空间不可能同时的做出反应。
在知觉中对象成了背景。如在推手开始时,对方的手是自己知觉的对象,一会儿对方步法变化了,这时脚步成了知觉对象,而手又成了知觉的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人们意是用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来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给以标志。知觉的理解性依赖于过去的知识以验,知识经验的教练和运动员,在观察一场推手比赛进,能够凭自己的经验,很快认出双方采取的战术。在推手中初经水平的人只能知觉对方劲力的大小,而高手则能知觉对方的劲力大小、方向、速度、虚实、意图等多种,对细微差别和适当与否都能感知出来。
3、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事物进,能从感知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某个部分而获得对该事物的整体反映,并不是把事物知觉分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
4、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被感知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此点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它保证了人在不同条件下的能按照事物的面目去知觉事物,从而依据事物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
打开科学理性的大门我们不能在推手修炼中把听劲说是似是而非、高深玄妙,让习武者绞尽脑汁还是似懂非懂、不得要领。如果我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是自欺欺人,误人误已。有人说传统武术理论大致形成于两个文化层,一层是借助于中国古典哲学模式及语汇形成的高度概念化的理论框架;另一层是在实践积累的要言、秘诀,有的习武者不关注学术分析,讲究个人的心领神会,也就是在概念和要言之后,直接就是个人的感觉体悟,缺乏中间层的理论阐释。我们的前辈在武术推手的实际训练和实战中,运用符合力学、生理学、心理科学的技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如果不注意科学地学习,不会用科学原理去研究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那就不会的有所发展。今人没有权利苛求先人涉足现代科技,但有责侨尊师重道,继承前辈武术大家功夫遗产,与时俱进。继承为了发展,发展必须继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尊重科学,凭借科学眼光审视、衡量,去伪存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