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怎样掌握太极拳中的松沉

太极拳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传承至今必有它独特之处,太极拳深深的吸引着武术界的朋友,甚至是国外的武术爱好者们。太极拳有着丰富的内涵修养,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体会其中的奥秘,心静的学习是关键。

一、初学太极拳时才知松

太极拳的初期学习松沉是很重要的一项,要领有很多,看着挺简单的,做起来却很难的。

练太极拳与“松”有关的要领就有:放松、要松、松净、松舒、轻松、松柔、松开、松心、松身、全身放松、松软、松透、松沉、大松大软、似松非松、松弹……。初学时,老师说不会放松。练了几十年,老师仍说松得不够,没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还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我这些年练拳的体会,“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有自我感觉的松,有推手对杭中的松,有散手博击中的松,有日常事务中的松。

二、自我放松

练拳开始,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第一,就是在思想的放松,达到排除杂念的意义,心要静是关键。

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再次,从头、颈、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检查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各个关节是否松活,肌肤是否松柔。身心稳静后,才按照太极拳要领行拳。一般地讲,练完一套传统杨氏太极拳需时半小时左右,不能因工作忙,时间紧,为赶时间,忽忽忙忙,为练完整套拳架套路而练,那样是达不到锻炼效果的,对身体反而有害。若时间不够充分,可练其中一段或进行单式练习。

放不松是顽固的,反复出现的。在练拳的过程中,思想上会产生些杂念,神经系统又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身体的某些部位也紧张僵硬起来,但自己还不觉察。易紧张的部位因人而异,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肤不容易放松。思想上注意一些,这些部位就放松些了。因此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要有意反复几次检查自己不易放松的部位,当然有明师指点,会更快发现那些不易放松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易觉察一样。久之这些易紧张的部位就逐渐自然放松了。当然用意也不要太过,要无过不及,太过又紧张,反而放不松了。这样日日练拳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检查,日日放松,时时放松,克服紧张情绪,放松自身肢体,在练习太极拳架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松”的滋味。

有些练习过举重,健美等项目的拳友,其肌肉像青蛙腿状,长期紧张习惯了,硬梆梆的,肌肤不容易放松。我有个学生,上肢肌肉发达,能倒立行走,是学体操专业的。由于运动性的伤害,体操不能练了,但又爱好运动,跟我学太极拳。叫他全身放松,那手臂上的肌肉,紧张惯了,哪里放松得了,我教他骨架练法,别人练太极拳架,他则练太极拳骨架,练时放松肌肤如同毛巾搭在手臂上,肌肤依附在自己的骨架上。经一段时期锻炼也放松了。

练习太极拳的拳架的时候,讲究的就是用意不用力,重要的就是身体的放松,达到身体放松的结果,再按照步骤练习。

三.在推手中找松

我认识的一些太极拳友,有的练拳时已有五十多年,年纪已七、八十岁了,仍每天练拳不辍,从外表看拳架也十分优美。大家都是朋友,彼此都比较了解。他们知道我爱练拳、练内功、爱好推手,加之我态度好,时常到我身上来摸摸劲。感觉一下何谓松腰转胯,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较难做到的要领。无论如何推我,肢体放得很松,脚下立地生根,用不上劲,有力使不出。甚至推我手指能感觉到手指与脚跟连接在一起,将他的推力从手指传递到支撑脚入地而去。反之,我轻推,对手立即脚下不稳,叫你哪只脚动,哪只脚必动,累试不爽,有VCD为证。拳友发问:“我们都在练太极拳,练的还是传统套路,都练了几十年,怎么达不到你那种程度?”我讲:“大家练了几十年传统杨氏太极拳,有的年纪都八十多岁了,无病无灾,精神好,身体健康这也是功夫,健康就是财富。”仅练太极拳架,不练推手,对松的理解是不够的,别人的手刚搭到身上,身体的本能反应就顶,这是练习推手中找松不可缺少的过程,经常与推手的高手过招,顶得凶吃亏得凶,认识到顶在推手中是要吃苦头的,吃亏多了不敢顶了,不顶也就放松了。当然在学练推手的初期,刚一放松,容易产生懈和丢的毛病,与人推手输得多,不要气馁,认识到懈不对,由顶到不敢顶,继而达到不丢不顶就放松了。这种在推手中得到的松较仅练拳架自我的松要高一个层次,也是对松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松得彻底了,易体会到气沉丹田,若再松到脚底,身体便会产生沉的感觉,与人推手,自己感觉稳沉多了。郑曼青大师讲:“能松透,即是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李雅轩大师讲:“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静,还有拘滞之力牵制。”墨根大师曾跟我讲,他在跟雅轩大师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历,那是还是国家困难时期,一次墨根大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看望师父,雅轩大师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莫非师父嫌少?惭愧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正言:“拿去掂量”。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方才恍然大悟,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牵挂,自然浑厚沉重。经于悟到松则沉,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前辈大师已为我们指明一打练习太极拳放松的检验标准,松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沉,松得愈彻底,沉劲也愈大,有了沉,你的松才是真松。

拳架为体,推手为用。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若仅练拳架,不练推手,仅靠自我放松是松不彻底的,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容易觉察。有明师指导,一搭手便知你身何处没有放松,毛病在哪里,就要在该处下功夫,克服自身的缺点,按照老师传授的太极内功法专门练习肩、胸、腹、腰、胯等不易放松的部位,长期用意修炼,真松了,沉劲出来了,脚下有根,身桩扎实,上虚下实,推不动,拉也拉不动,立如秤准,成不倒翁之状。既便个头小,身高力猛者来推,才能松化掉,。几年前,日本冲绳某武馆教师及弟子四人,澳大利亚太极访华团到成都拜访林墨根大师。林师叫我第一个上场,我身高1.62米,体重63公斤,对手向高1.8米,体重近100公斤,众目睽睽之下,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着,条件还是只准化不能发,动步为输.我上虚下实,立地生根,任随友人推肩、胸、腹、胯等处,均能松化之,友人无不称奇,对太极拳的兴趣更大,要向墨根大师学习太极真功夫(有VCD资料)。在推手中,有外力的情况,能放松了,松彻底了,松透了,有了沉劲,练拳时脚下有根,才真正体会到立身中正,十三势中“定”的作用,有了沉练拳时渐生一种气势,上身会放得更松,练拳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从“花架子”中脱颖出来,拳架的太极味更浓。继续练下去,松出一种浑厚之劲,一种贯穿劲,一种透劲,这种沉劲,具有穿透性,推手时,将手臂搭在人身上,对手若用力抵抗,抗力越大,透劲越大,甚至透入骨里,痛得钻心。有了这种沉劲,个头小的才能抵御那些身高力猛者,否则很易被人推动,让人瞧不起太极拳。从松到沉有了理解,对前人留下的拳经老论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很多先前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论述,会茅塞顿开,理论认识提高了,拳架和推手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上一篇1/1页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