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了解陈氏太极技击的寸劲

太极拳中的拳者中在进行推手的较量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距离内瞬间发的劲叫做寸劲,寸劲具有很强的爆发力,这样的劲的优点在短时内可以制服对方让对方没有防范的意识,等到反应过来后已经失去了机会了。

寸劲的独特之处就是发劲的时间短速度快。

一、寸劲解释

我国拳种较多,对于“寸劲”也叫法不一。称之为“寸劲”、“震劲”、“惊炸劲”、“点劲”等等。太极拳则更形象地把“寸劲”比喻为:“劲发一点,点点透骨”。此劲击打的效果对人体表面破坏性不大,主要是对人体内脏形成一股很强的冲击波,使内脏受到打击后产生传导力,因此形成对内脏的穿透力与震动。击中后往往发生心慌意乱、想呕吐的感觉。轻者可使对手丧失战斗力,重者会因吐血而死亡。这是太极技击时打其外、伤其内的特殊技击方法。掌、拳、肘击打都可以产生这种效果。在技击时一旦对手被击中,被击中者体内便会引起震动冲击波的效果,如同山谷中的回声一样,声音受到阻挡之后又折射回来,反复回荡产生回音共震共鸣,久久不散。由于腹部被击中,便于腹腔内引起冲击波使体内产生震颤,冲击内脏后撞到脊柱上进而折射返回,形成再次对内脏产生的冲击。击中心脏时则会出现心慌、心律不齐或心跳加速的现象;击中胃部时则会想呕吐、恶心或吐血;击中肝脏时,则有内出血的现象发生。这是由于受震击后,引起胃、肝脏血管破裂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回声效果很高,震动频率也随之加大。“寸劲”与其说快而重,倒不如说劲发一点更为有效,穿透力越强越能引起佳的技击效果。特别是第一次击中后,不让对手有喘息的机会而连续击打,就会像发生海啸一样,有后浪推前浪之势,使人体内部产生连续冲击力,致使内脏受到乱震后导致心脏紊乱、血管破裂、内脏出血,所以对身体损伤破坏性很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平时,两人练习要点到为止,掌握好尺寸,以免发生危险。在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此技术(在生命受到外来威胁时方能使用)。

太极推手技击是对抗性运动。其发劲主要有两种:一是长劲,二是短劲。长劲可以把人击发出去很远或击倒在地,对人体内部形不成很大威胁,是太极推手时常用手法技巧之一。短劲则是以寸劲的技击手法打击对手,虽然没有将对手打出多远,但是以惊炸劲的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击打形成了对人体内部震动冲击的威胁,进而能把对手的精神意识摧垮,使人体一旦受到震动冲击就会原地崩溃,从而丧失反抗能力。

想要练得寸劲就必须要我们掌握好寸劲的发劲知道,这需要认真的观察。

认真体会、反复实践时,要注意出手做到虚实分明、快慢相间、沾身成拳,要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将内三合与外三合而合为一体,才能将全身的意、气、神、力集中在一起而达到“劲发一点”,如此,“寸劲”才更具威力。

为什么有人动作做对了,道理也明白,可就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功夫不到家,还应刻苦努力,功到自然成。功夫深时,产生穿透力的效果则会更大更强。如果招数运用得当,则能以小力破大力,达以弱胜强、四两击千金、以巧取胜之境域

二、论太极拳动静的开合

关于开合

开合亦称分合,这是用以标示事物运动基本状态的一对范畴,是我们前述动静范畴的直接体现和运用。在人的身体动作中,它表现为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形成的肢体空间位移。这是一种以自身为中心的肢体空间位移。《太极拳论》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指出开合是动静的结果和表现,同时也说明动静开合的形态特征和相应的组合原则。从理论上看,这对范畴跟“太极”模型阴阳相推、刚柔相荡、消息盈虚、阖闻成变、往来不穷、生生不已的运动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文化中,气有聚散,人有离合,物有成毁,兵可分合,一直到整个“天下大势”,亦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如此,人体也不能例外。中国文化中的“太极”模型分阴阳,而开合则概括了“太极”中那阴阳和合、循环往复的基本运动状态。太极图形取圆,其平面是圆、立体是球;在这有限的运动演化过程中,阴动外向为开,阴静内向为合。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它同样可以用来描述太极拳身体空间运动体伸势开和体缩势合两种基本状态。

太极拳的开合含义有很多,是多重性的,要去多角度去理解。

从形态的角度来看,任何拳术所产生的效应,皆赖外形动的屈伸、进退、俯仰、起落、往来、反复等空间变化而实现。一般地说,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扩大;所谓合,则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而这肢体形态的开合,又有赖于整个人体生理生化和生物物理各方面运动的整合,是“内不动、外不发”的。由于人们在探讨太极拳的开合时,注重的方面(外形、内劲、缠丝、呼吸等等)各自不同,区分开合的标准也各有所异,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总体来说,又都从不同的方合,开合看成两股劲。”“此着(搂膝拗步)合上势(白鹅亮翅)论,则合为合。合则合四肢之神,不但既成之形也。既成之形,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足与右足相去几尺,似乎不专谓合。

太极拳的动作多走圆形、弧线或螺旋形运转,基本都属曲线。那么,是否太极拳中就没有直劲呢?是有直劲的,且曲直是相互变化的。一般地说,动作合时蓄劲走曲线,动作开时发劲走直线。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技术要领,就含有这开合曲直的辩证法。通常以射箭为喻,太极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没有弓的曲圆蓄力,箭就不能直射而出。当然,这里的直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太极拳推手中往往是在曲蓄的运转中将自己周身“安排妥当”,对方背势时如落点、方向和时机均选择恰当,笔直发劲,则能应手而出。当然,推手时笔直发力的方向要因具体情况而定,并且笔直中兼有螺旋和转动。反之,对方直力打来,用曲横之力化解或同时以“闪战”身法配合又是小力胜大力,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所在。

因而,动作中手臂上的接触着力点时时变换,如一中心点已过,即改用他点,这样节节是曲线、节节是直线,处处是粘劲、处处是放劲,给人“周身柔软若无骨,忽然撒开都是手”的感觉。在这攻守回旋转化中,双方沿圆的任何点都有可能变成为直线而发或被人发出。若只有圆劲而无直劲,则只能化而不能发;若只有直劲而无圆劲,则遇有化劲者必落空,且对方攻来也无法化解。所以这里的曲直也是相反相成、相生相克、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如果把这开合曲直的空间变化转换为时态过程,太极拳则还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练功方式,亦即所谓在动作上要“由大圈到小圈,再由小圈到无圈”是也。这“无圈”的功夫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它是由无数个常人难以觉察的微圈组成的直线,是曲与直的辩证统一。它是高度紧凑(合)的产物,但同时又表现为“充塞宇宙”的透空大开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练功中要“明规矩而守规矩,守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总之,处处“舍己从人”顺应自然而又“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看来,太极拳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系列上的开合曲直,都同样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式智慧。

上一篇1/1页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