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应如何练习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这个词的历史久远,里面包含了很多,今天三九养生堂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太极的知识,比如太极的由来是什么,太极拳应该如何联系,太极剑的演练方法等等,现在就和小编一起来阅读一下这篇文章吧。

目录

1、太极拳视频之由来是什么 2、太极拳视频之如何练习

3、太极拳视频之太极剑的演练方法 4、太极拳视频教程

5、太极拳视频之三十二式太极剑教学 6、太极拳视频之杨氏太极拳如何练习

7、太极拳视频之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8、太极拳视频之实战注意要点

太极拳视频之由来是什么

太极早出自《庄子》。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

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

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他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给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太极图式说是《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2] 与内宇宙全息。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之后,后世人们据《《周易系辞》相关太极的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着实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

同庄子浑沌哲学一样,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涵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地。

《易系辞传》(西汉马王堆出土版本)记载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内容,意思易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

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

这里讲的是八卦画出的过程。原与天文气象及地区远近方向相关,后来被宋代的理学家以哲理方式进一步阐释。

太极在道家中一般是指宇宙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比较早使用太极概念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

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亦可是阴阳。

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教的易学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概念是道教易学的宇宙论、宗教修养理论和法术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 。

分类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

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称之为太极图。

定义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关于太极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

(1)指宇亩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

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

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

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a、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

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b、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

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太极图说解》)太极者,其理也。"

(《周易本义系辞上》)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

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c、以张载一物而两体,其大极之谓与?为代表,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以此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

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

(5)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 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天道,地道大家根据科学已经证明并且好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

讲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控制情绪,如不生恶念,不怕恶念。探求正确的方法才是我们应该努力。

太极八卦图

外面一个正圆就是太极图,内分黑白两个逗号一样的(术语为阴阳鱼)叫做阴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内经》。

男为阳,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故而有男左女右之说也);上为阳,下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升为阳,降为阴;浮为阳,沉为阴

两个大逗号里面的黑白小圆点,叫做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根据左、上、升、浮、白是属于阳性的,所以左边的一块代表阳,且呈白色、向上升浮;同理,右边的一块代表阴,为黑色,向下沉降,于是中间就形成了一个反S形(注意是反S形,而不是S形。

即便倒过来看,中间也是反S形,除非翻过来看,就是镜象里)。分为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这就是一个太极阴阳图(阴阳鱼互纠太极图)。左升右降,左白右黑。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

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质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

聚集在一起的不知名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碰撞使到不知名的物质产生了高温。体积和温度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终于,温度和体积到达了极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极高温度的物质被瞬间推向外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无空间,古圣先贤在文言文中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太虚。太虚就是现代人所认识的太空。

太空指的是一个极度巨大的虚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已经可以区分出上下,左右,前后。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合或者宇宙。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温的物质被挤压在爆炸的中心点上。这个中心点亦即是太虚的中心点,古圣先贤文言文中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

在太极中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相互吸引,产生着高温,散发着光芒。它就是万物之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贤称之为无极生太极。

2.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

《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魏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4.太初、原始的含义

《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极拳视频之如何练习

太极拳的练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练习太极拳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步法的练习是太极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来学习一下怎么练习太极拳的步法,大家一起来学习下吧!

太极拳步法

初学太极拳的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注意步法,太极拳的步法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初学者很粗心,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教的做,从来不去用心研究拳式结构,上动和下动的关系如何,步法该怎么做才是正确,上下动衔接的拳式结构和一个单动的结构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

现在很少有人去研究太极拳的步法,一是失传的原因是许多的练拳人不知道步法的练法,二是一部分人只是在哪傻练,看不懂步法!他们只想着自己站的多稳,怎样使套路好看,优美,推手时怎样支撑八面,他们认为散手技击,器械技击跟推手一样,左右画画圏就行!

其实太极拳远非那样简单。太极拳的拳式结构是以阴动和阳动的阴阳动组成的,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互相依存,相互转化,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

太极拳的步法与人类走路一致,也是符合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

传统武术中所讲的步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招式,或者是几个步型。

意义上的步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功夫之上的,不是老师告诉你几个脚的摆法,或者是迈步的方法,三两天就学会的!步法练得好叫上步不见步,步步不断劲,虚步是腿法,实脚犹生根,轻灵自然,迈步犹如定步一样,周身相随,拳脚都能随步法的调动发的出劲!但是这是很高的境界了,没有十年的纯功夫,就是一点体会都不会有的!

脚下的步法,上下相随,和谐规范,虚实变化自如。脚的虚实变化,没有显现的形态,似乎不被人注意。有的人走路很自然,但练拳时就见不到自然的步法了,迈出左脚便弓步,虚实重心的变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步幅开得大,不和谐,不灵活。

究其原因,是忘记了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有悖于自然规律。太极拳的所有拳势动作都是被动行功。

太极拳手、眼、身、步四法四功中,脚是其中很重要的功法。太极拳的特性之一是举动轻灵,吴式太极拳的步法就是很轻灵的。

实脚松到了顶,虚脚自然上步或后退,循套路路线行功,自然和谐,看不到刻板动作。太极拳行功有个要求,胯以上肩以下的躯干部位空松,似一个空杯,或是一只灯笼。

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素有牌位先生的雅号。假如他行拳推手前仰后合主动妄动,大家也不会送此尊号了。

太极拳推手的四种劲力

初学者先学会黏劲

作为推手练习的初学者,在这四种劲中,首先应掌握黏劲。所谓黏劲,即常说的不丢。与对方交手时,招式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即知己知彼。

如何才能做到知彼?这就要求使用黏劲,黏住对方的皮肤,体会对方劲的走向和强弱。这也叫听劲和懂劲。拳谱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掌握黏劲,要在平时的推手练习中细心体会。

做到不顶劲,不丢劲,不让先,不落后,静心以求同步,这是感觉双方劲力消长变化的高级知觉运动。

练习者务求两臂放松,周身绵软,不用力,求轻灵,通过长时间的磨炼,去掉身上的强硬、拙力,化僵为柔,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这样就能轻灵奇巧,内劲暗藏,相随不悖,对彼方的劲道了如指掌。

因此,做到不用力几字难。很多练习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喜欢用蛮力,不能做到舍己从人,如果遇到对方力大于己,便败下阵来,这和太极拳要求的四两拔千斤相去甚远。

所以练习黏劲,除了勤习不辍,还要用心参悟。练拳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

走劲虚领顶颈

化劲中的另一种劲叫走劲。所谓走劲,即不顶。在对抗中,一旦感觉到对方使蛮劲向我逼迫过来,千万不可硬顶,而是应该顺着对方劲道的方向,把他的劲引到另一边去。

打个比方,就好像治水,洪水汹涌袭来,光靠筑坝抵挡,毕竟不是良策。但是如果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水流引向低处,便可起到长久的缓解作用。走劲的道理也是这样,对方大力袭来,如果硬顶,势必有受伤的危险。

倘若把对方的劲引向一边,则对方的劲力必然落空,我则可以乘虚出击,事半功倍。

因此拳谱上有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双方使劲硬顶,就是双重,这是我们太极拳练习者要竭力避免的。

走劲练习的高境界,应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稍微有一点劲加在身上,都可以化去。练习走劲的关键在于学会用腰。腰脊要做到垂直中正而放松。

垂直中正,则易转动;拉长放松,则不易受力。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虚领顶颈,指的便是腰脊的垂直中正如放松拉长。

在化劲中,黏劲是走劲的基础,走劲是黏劲的目的。黏劲是感受对方的劲道,为走劲做准备。走劲又是为发劲打基础。

发劲引劲、拿劲

如果说化劲是采用逆来顺受的办法,引人入彀,那么发劲则是后发制人。引劲的动作是圆弧形,随机应变,讲求一个顺字。对方劲道既然已经被我化去,那么制敌之时,只要顺其自然即可。我顺人背,对方纵有千斤之力,也使不出来,这就是太极拳的奥妙之处。

引劲后对方失去主宰,我便以拿劲克敌。拿人须拿关节部位,如指、腕、掌、肘、肩等处。拿劲非常重要,只有拿得准,才能发得狠。发人不准,原因多半是引劲不合,或者拿劲不准。

太极拳拿与发有极密切的关系。陈照奎先生曾经指出,发人的方向、时机都很重要,如果能做到时机得当,方向不误,则发人如弹丸脱手,抛之即出,浑身各部位皆可发人。

太极拳的实战经验

1、多走立体螺旋劲

太极拳是一种浑圆圈的运动,每一动作,不只单单有平圆或立圆,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2、随敌变化而我变

知己知彼:推手练习过程中,要细心体会手上力点的转化。一只手上有九个力点:五指、大鱼际、小鱼际、掌心、掌背。

3、交替运用、处处克敌

推手中不能总想着一招制敌,有的制敌方法在某些人身上并不好使,所以方法得交替使用,这一招式不行,我还有下一招。

4、全身掤劲不能丢

掤劲是一种弹性的、能伸能曲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它是太极拳的基本特征。

5、容吞引化

在推手过程中,必须敢于将对方的劲放进来,放进多少力,等对方失控或撤劲时,再顺势给对方多少的力量。能容吞引化后才能吐、能放、能发。容吞引化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胸前容量加大。

6、能合就赢

先合住、或说先拿住、或说先控制住对方,一定要主动,赶到先这个胜者的位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7、化打合一

要求在化掉对方来力的同时找准发放的位置和方法,将对方击出。

8、下塌外碾

先合住对方,再把劲塌到对方的脚下,然后用一种搓力将对方发出。

9、造势借力

从反面入手制敌。(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用法)

10、意力结合

讲用意不用力不对,用力不用意也不对。应该意气力(精气神)结合好。

太极拳视频之太极剑的演练方法

太极剑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兼有太极拳和剑术两种风格特点,一方面它要象太极拳一样,表现出轻灵柔和,绵绵不断,重意不重力,同时还要表现出优美潇洒,剑法清楚,形神兼备的剑术演练风格。

太极剑是属于太极拳门派中的剑术,具有太极拳和剑术两者的风格特点。太极剑作为太极拳系列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剑术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成。

"四十二式"太极剑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动作柔和、舒缓,美观大方,体静神舒,内外合一。易学易练,运动量适中,祛病延年,健体强身。

手眼身法步

1.手型、剑指

1)剑指的正确姿势

①中食指伸直并拢,向手背方向翘曲。

②拇指压在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甲上,撑圆。

2)剑指的作用

①领劲例:平带、拦剑、云剑等。

②催劲例:独立上刺、平带等。

③用剑指直接攻击对方。

④与剑配合协调,平衡动作。

手法

①一般从右胯经左胯至头上左侧前。

②护于手腕催劲。

③以腰带动剑指领劲。

④定式:剑指指向前方,剑指与手臂成一字、剑指于手腕、剑指置于头上左侧前。

眼法

①定式眼看前方或看剑尖、剑指。

②动作变化时随身体转动要做到精神贯注、势动神随、神态自然。

身型

太极剑同太极拳身型一样,从头部到膝部要注意以下要求。

虚领顶劲头部,上顶颏收、不可僵挺、不可偏歪、不可摇晃,颈部,肌肉放松、不可紧张、不可前伸、不可歪斜。

沉肩附肘肩部,保持松沉,不可耸肩,不可外张,不可内扣。肘部,自然下附,不可僵直,不可外翻,不可扬起。

含胸拔背胸部,舒松自然,不可外挺,不可内缩,不可僵直。背部,舒展拔伸,不可紧张,不可弓背,不可歪斜。

松腰没胯腰部,自然放松,不可僵硬,不可前挺,不可后弓。胯部,松沉正直,不可突跨,不可歪斜,不可晃摇。

收臀开膝臀部,收敛缩正,不可突臀,不可歪斜,不可摇罢。

膝部,自然开活,不可僵直,不过脚尖,不可歪斜。

身法

同太极拳,要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松活,不忽起忽落,动作要以腰为轴,带动上下,完整贯串。

步型

有并步、弓步、虚步、仆步、丁步、歇步、独立步、平行步、叉步等。

步法

同太极拳,有上步、退步、撤步、盖步、插步、跳步、行步、摆步、扣步、辗步等,转换进退虚实分明,轻灵稳健,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前脚掌先着地,不可重滞突然,重心移动平稳、均匀,清楚,两脚距离和跨度要适当,脚掌和脚跟碾转要合度,膝部要松活自然,不可僵挺。

腿法

有蹬脚、分脚、摆腿、震脚、后举腿等。要求支撑稳定,膝关节不可僵挺,上体维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

剑法要求

要求剑法清楚,劲力顺达,力点准确,身剑协调,方法正确。演练太极剑时要求懂剑法、明剑理,做动作要明白剑法和剑法之间的区别。初学太极剑的人,容易混淆。

剑法

点剑

①动作:腕部放松,突然屈腕上提.

②力点:剑尖.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贯至腕.

④要点:松腕蓄劲、肘微屈微上提、肩下沉。

⑤眼看:剑尖。

刺剑

①动作:剑尖向一个方向动作,直取对方。臂由屈而伸,与剑成一直线。

②力点:剑尖。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大臂贯至小臂。

④要点:用腰劲、肘屈大小臂角度由小变大。

⑤眼看:剑尖所刺目标。

劈剑

①动作:立剑,剑与臂成一直线,从上向下用力运动。

②力点:剑下刃。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

朱宣咸太极剑④要点:用腰劲。

⑤眼看:剑刃所劈目标。

挂剑

①动作:剑尖后勾,立剑由前向后上方或后下方格开对方的进攻。

②力点:剑刃前部。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贯至腕。

④要点:含胸,转腰,剑贴身走立圆。

⑤眼看:剑尖。

撩剑

①动作:立剑由后前上方撩出,撩出对方的进攻。

②力点:剑刃前部。

③劲力:从腰经肩贯至臂。

④要点:含胸、转胸,剑贴身走立圆。

⑤眼看:剑尖、对方目标。

云剑

①动作:平剑在头前上方或头顶平圆环绕,用以拔开对方的进攻。

②力点:剑刃。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贯至腕。

④要点:微仰头,剑略靠近头,不超过头后部;绕环要平,以腕为轴,翻腕要松,用腰劲。

⑤眼看:剑尖。

抹剑

①动作:平剑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领带。

②力点:剑刃,顺剑滑动。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贯至腕。

④要点:用腰,协调。

带剑

①动作:平剑由前向侧后方抽回。

②力点:剑刃。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贯至腕。

④要点:先前送,后翻腕划孤回抽。

崩剑

①动作:立剑用剑刃尖端向上点啄。

②力点:剑刃尖端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贯至腕。

④要点:腕突然下沉。

绞剑

①动作:平剑使剑尖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绕划小立圆圈。

②力点:剑刃前部。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贯至腕。

④要点:腕松、协调、腰劲带。划立圆圈不宜过大。

架剑、托剑

①动作:立剑向上托起,高于头部。

②力点:剑刃。

③眼视:前方。

④要点:剑身要平,叉步或上步与绕剑要同时,剑贴身走立圆,动作要与腰的转动相配合。向上托剑时,注意与武当太极的分脚领剑世别开来。

截剑

①动作:立剑或平剑用剑刃切断,阴埠截对方,剑身成斜线。

②力点:剑刃前部。

③劲力:从腰经肩到臂贯至腕。

④要点:腕用横向力,注意用腰劲。

抽剑

①动作:立剑由前向后上方或后下方划孤抽回。

②力点:沿剑刃滑动。

③要点:松腰,肩松沉,协调,腰劲带;剑不要太贴身,手抱圆。

穿剑

①动作:立剑可平剑使剑尖沿腿、臂或身体同方向穿出。

②力点:剑尖。

③要点:松腰,穿剑的动作与步行,腰的转动要协调。

太极拳视频教程

练拳前的起始姿势。传统太极拳谱中,没有单列预备势,以后有的人称无极势或太极势,由原国家体委颁布的《 24 式太极拳》 版本,均没有两脚并立的预备式,但是,在实际的练习和表演中,以及有的教学书如《 太极拳人门》,都习惯从两脚并立开始练习,这和人们的练习习惯、比赛表演的要求有关,我们认为这样做较为规整,

拳论说:无极形者,即寻常不动之立正姿势也。暗合太极者无极而生之理,表明太极拳中静为无极,动为太极。也暗合传统哲理,故增加此势。并步站立:身体自然直立,两脚跟并拢,两脚尖也向前自然并拢,两腿自然伸直;两臂自然下垂,两掌成自然状态,掌心向内,轻贴大腿两侧腿中线;实腹、宽胸、阔背;脖颈后突,头顶虚领,下颊微收,口闭齿扣,舌抵.上愕,精神集中,表情放松;目视前方。

【外形要求】保持正确的身型技术要求,做到头顶虚领,项部松竖,肩松肘垂,腕朦,手指微屈,掌心含空,手掌轻撑,胸含背拔,腰松臀敛等。此要求贯穿始终,以后不赘述。要求百会穴与会阴穴及两脚涌泉穴连线中点成一直线,两耳垂、两肩峰、两胯根、两脚底构成的截面平行,称为四平一竖,即拳中要求的中正安舒。

【内意活动】思想活动平缓,注意力集中在拳上,排除其他杂念。,可以默想动作外形要求,或者想丹田部位,达到心静。待心静后,意想从百会穴到脚底涌泉穴及至两手指尖即四梢, 似有一股暖流贯注之感,引导全身做到体松。根据学练者不同情况也可以选择其他内意活动,不需强求。

【 呼吸配合】 采用腹式深呼吸,调整呼吸做到细、深、匀、缓。在练习中大家可以根据白身情况选择不同呼吸方式,一般宜从自然呼吸到腹式深呼吸,从只注意呼气不管吸气,到完全的拳势呼吸。其中,可以采用顺、逆两种呼吸法,这些都以自然舒适为标准,不要过分强求。

【 技击作用 拳艺以沉着为本,此为意在调整身心状态养成良好心理素质,以静御动,待机而动。

[教学要点】 此势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括了诸多太极拳要求,并将贯穿全套路始终,应引起重视。建议教学时应先做一些太极桩功练习,如意功、气功

起势

拳名释义:由身体未动到身体开始动的第一个动作,称为起势。本势代表由静到动的开始,象征由无极到太极,暗合天地由无极开始。在拳术上代表以静御动, 拳艺以沉着为本,传统套路又称太极势、开门势、初势,表示动即为太极,分出阴阳,露出虚实:,有拳打开关起势之说,以开始动作判别流派。在太极拳中,往往以第一个动作的速度、高低来决定整个套路的练习速度(分快、慢架),架势(大、中、小三种架势)的大小,因此起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动作。

(1)左脚开步:身体自然直立,重心微右移,左脚向左侧横移一步,两脚间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脚平行;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保持基本掌型;目视前方,面部表情自然二此势即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预备势,24 式太极拳称起势。

【 外形要求】 定势,保持预备势基本要求、,两腋下能容约一立拳,两掌不紧贴大腿两侧(微微离开);头颈正直,下须微向后收,胸肌放松,不可故意挺胸收腹,两肩井穴与两脚的涌泉穴_ L 下相对,姿势力求自然,精神集中。动势,提左脚时高不过右踩骨,落脚时由前脚掌轻轻过渡到全脚掌,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落地生根。头顶没有明显起伏。

【内意活动】 意想从头顶百会穴到胸部擅中穴(两乳连线中点)之气,经丹田沿身体中轴线向下行,至胯间则向右脚底下沉,似有磁力相吸,全身肌肉关节依次放松,体重全部落到右脚_L 。同时左胯根微内缩上提,左膝松力,用腰带动大腿,大腿带小腿,小腿带脚,依次上提;然后再反序,左胯微舒伸,左腿用脚带小腿,小腿带大腿,落地。体现节节贯串,此时两脚与地面似有磁力相吸,又如树根植人大地般牢固,重心落于两脚之间。

【呼吸配合】先配合呼吸使内气下沉脚底,当提左脚时吸气,落脚时呼气。

【技击作用】 此势多数人认为无技击作用,其实此势内含用左脚插人对方两脚之间,即脚踏中门用肩靠击对手的作用。

【教学要点】此势要想开步保持头顶平稳,要注意两胯根的缩与舒及膝关节微屈,当脚落地时,腰部也要有沿带脉走后弧划半个圆。教学时,可以用尺子或手置于学练者头顶以检查是否平稳移动。

两臂棚举

重心仍在两脚之间,身体微微下沉;同时两臂微屈慢慢向前、向上平举,两臂间距与肩同宽,两手背高与肩顶平,手心向下;眼平视.但要略顾及两手。

【外形要求】 定势,两肩下沉不可耸起,肘关节微屈,肘尖下垂,两肘尖对地,肘尖始终不可外翻扬起,手臂略呈弧形,大、小臂间可容一食指,手腕与小臂平直,指尖向前,手指自然弯曲,两臂做到臂似直弯非直弯, 屈蓄有余,内含棚劲;两膝盖微微向后抽,形成两膝关节微屈,使两脚自然产生脚心含空,五趾抓地,全身有棚满支撑八面之感。动势,两臂起前要先使两掌向拇指侧内旋移至胯前,手心向身后。起时,双手沿足尖方向,以中指领劲,慢慢上举,两臂前举过程中,动作须轻缓,不可紧张用力。

太极拳视频之三十二式太极剑教学

三十二式太极剑是原国家体委于1957年组织编创的太极剑谱及套路。全部动作除起、收势外共32个动作,整个套路分四组,每组由8个动作组成。这套太极剑内容精炼充实,包括抽、带、撩、刺、点、劈等主要剑法,动作规范,易学易练,易于推广并普及,深受广大太极剑爱好者的喜爱。

预备式

两脚并立,面向正南,身体正直,眼睛平视,虚翎顶颈,

两臂垂侧,左手持剑,剑尖向上,右手剑指,手心向内。

起势(三环套月)

①左脚开步;

要点:点起点落。

②两臂前举,曲蹲下按;

③转体摆臂,丁步挑掌;

④曲肘上步,弓步揉推(前指);

要点:定势方向正东。

⑤盖步穿剑,坐盘展臂;

⑥曲肘上步,弓步接剑。

要点:弓步时两脚的横向距离保持在30厘米左右。

并步点剑(蜻蜓点水)

要点:点剑时,要以拇指、无名指和小指着力,力点在剑尖。

独立反刺(大魁星式)

①撤步抽剑;要点:右脚后撤时,脚前掌先着地,脚尖外撇45左右。

②扣脚提剑;

③收脚挑剑;

④提膝反刺。

要点:左膝要尽量上提,小腿和脚掌微向里扣护裆。左膝要正向前方,与左肘上下相对,右手举剑,手心朝外,剑身水平。

仆步横扫(燕子抄水)

①撤步劈剑;

②仆步压剑;

③撇脚扣脚扫剑;

④弓步定势。

向右平带(右拦扫)

①收脚收剑;

要点:右手手心朝上。

②上步送剑;

要点:上步的方向与中线成30(偏右)左右。

③弓步带剑。要点:右手翻掌手心朝下,直线平带。

向左平带(左拦扫)

①收脚收剑;

要点:右手翻掌手心朝下。

②上步送剑;

要点:上步的方向与中线成30(偏左)左右。

③弓步左带。

要点:右手翻掌手心朝上,直线平带。

独立抡劈(探海势)

①收脚转体,合手抡剑;

②上步举剑;

③独立劈剑。

要点:左膝要尽量上提,小腿和脚掌微向里扣护裆。

退步回抽(怀中抱月)

①退步提剑;

要点:剑柄高度同眼高。

②虚步抽剑。

要点:剑尖高度同头高。

独立上刺(宿鸟投林)

①转体垫步;

要点:方向正东。

②提膝上刺。

要点:剑尖高度比头高。

虚步下截(乌龙摆尾)

①撤步转体摆剑;

要点:右手手心朝里。

②虚步下截。

要点:右虚步的方向是东偏北约30;转头目视的方向是东偏南45;两脚的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

左弓步刺(青龙出水)

①退步提剑;要点:剑尖指向左前方约30 ,剑刃朝上。

②扣脚转体撤剑;

③收脚收剑;要点:右手翻掌手心朝上。

④弓步平刺。要点:弓步的方向为东偏北约30;两脚的横向距离约为30厘米。

转身斜带(风卷荷叶)

①扣脚收剑;

②提膝送剑; 要点:右手翻掌手心朝下。

③转体右带;要点:上步的方向为西偏北约30

③弓步定势。

太极拳视频之杨氏太极拳如何练习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界执大旗地位。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万人练习太极这是杨式太极拳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一家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

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太极拳视频之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明末的汉族拳术。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属于汉族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由古至今中国人所探索的一种人健康身体的修炼方法。太极拳名师亲传有十年不出门之说,而今社会正是处在高科技经济发展时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紧张和忙碌中度过地,太极拳是否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的一个课题。太极拳的这种功夫能不能像我国古人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一样,被各个国家用到了国防上。

我国的火药,从地雷、炮弹、巡航导弹、洲迹导弹,经过一次次地改进,使火药的杀伤力超出了地雷的作用,起增加的能量是无法计算地。如今美国的科学家已经把探测器送上了火星,火药用途的一次次地改进不足百年。瓦特用蒸汽作动力,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从燃煤、燃油到利用风、光、水、电、核反应为动力源的过程也是在几十年内完成的。

太极者,刚柔兼至,浑于无迹,外形似柔内实刚,说柔有柔,要刚有刚,忽隐忽现,刚柔相济,此乃太极成功者之谓。然未成功前,如何积柔、如何成刚,则是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

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极刚柔的内涵;其次,于法要掌握正确修炼的方法,经过长时期的锻炼,逐步达到积柔、成刚,乃至刚柔相济的阶段。

太极二仪,柔之与刚。柔者阴柔,刚者阳刚;刚柔即阴阳之质,阴阳即刚柔之气。常运阴阳二气培养刚柔内劲,阴气流行则为阳,所以刚归至于柔;阳气凝聚则为阴,所以柔造至于刚。阴中有阳而柔中寓刚;阳中有阴而刚中寓柔,阴阳得中,刚柔兼至;所以,阴阳互济,刚柔相济。此太极阴阳刚柔之理也。

所谓柔者,相对刚而言,指松柔、轻柔、柔韧、柔顺之意,其含义是外显和顺而气充于内。非软、非散,非轻浮,软散无力难以长功,轻浮无定难以生根,此皆偏柔之病。

所谓刚者,相对柔而言,指阳刚、沉刚、内刚、至大至刚之意,其含义是气形诸外而内持沉着静重,精神内藏不露。非强为、非努气、非鼓劲,硬发强为气血不和而有损元气,努气鼓劲力刚易折而为人所乘,此皆偏刚之病。

拳经云: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就是说欲成刚先求柔,刚从柔中生,积柔自成刚,此是太极自然循环之理。而欲柔先求松,由松沉人手而得柔顺柔韧劲。

关于松沉人手的要领和方法,可参见前节,这里不再赘述。至于太极柔劲的内涵须重复一下,即太和元气,浑然中伏,充于肌肤,敛于骨髓。气若不能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则无柔顺可言,亦无沉着可言,刚劲终难问津。如何使气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其诀窍就在于一松一紧。

所谓一松一紧乃精神意气的松紧之谓,非筋皮肉骨的松紧之谓。心神意念一松则气敛骨髓、沉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于肌肤。一松一紧的方法,就是柔顺沉着济刚柔的方法,也就是拳经所云的一气运弛张、摩荡柔与刚的道理。

一松一紧,气有弛张。弛者敛气入骨、归人丹田而为合;张者出于丹田、充于肌肤而为开。

一松一紧,神气鼓荡。隐于内是神意鼓荡,显于外是气势鼓荡,行同水流,止似山峙。

一松一紧,势有回环。气运十分似潮涨,此时为紧;气归丹田似潮落,此时为松。潮水拍岸自回头,一涨一落势回环。

一松一紧,折叠往返。欲紧先松,欲松先紧;松紧之中有折叠,往返之中有松紧。

一松一紧,蓄发相变。松时为蓄紧为发,松如蓄水,发似决堤。欲发先蓄,蓄而后发。

一松一紧,刚柔兼至。松之为柔而柔中有刚,紧之为刚而刚中有柔。外形似柔内实刚,阴阳互济无迹寻,外面柔似棉,内坚如钢条。

一松一紧在习拳练功时的运用和体现是:开展时为紧,沉合时为松;运劲时为紧,定式时为松;逆缠相开时为紧,顺缠相合时为松;胸腹开为紧,胸腹合为松;发放为紧,收蓄为松;进为紧,引为松;上一势与下一势之间有松,此圈与彼圈之间亦有松;往返折叠之处有松,转关运化之处亦有松。

总之,一动一静有松紧,一开一合有松紧,一圈之中有松紧,处处皆有一松紧。开合递相承,松紧势相连,一气运弛张,太极理循环。欲向何处寻刚柔,一松一紧运天机。 所以说,一松一紧济刚柔是培养太极刚柔内劲的入门诀窍。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太极内劲。缠丝劲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的螺旋运动。

缠丝劲的特点是:其柔时,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亦难去,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挨着何处何处击,缠绕诸靠我皆依,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浑身上下处处是手,处处咬人。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合乎天体万物循环不息的自然法则。古人谓之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可物。

太极者天地之大道也。物体运动离不开螺旋缠丝的循环运动,只不过有隐有显、有强有弱而已。大者如宇宙间各星球的运行,小者如枪炮子弹的运动。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亦合乎养生保健的卫生之道。人体的经脉互为表里,交联环绕,如腰腹带脉、任督两脉以及行于里的三阴经、敷于表的三阳经,通过内缠丝外螺旋的运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平和阴阳,内壮五脏,而又柔活骨节、肌腱、韧带,外强筋骨。

练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

首先,须明浑身俱要缠丝,即全身上下左右内外无一处不缠,而又以躯体的缠绕为主要,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

上肢两臂如麻花旋拧,下肢两腿似螺丝拧钻,而皆以身躯的缠绕为主宰。若胸腹没有折叠,腰脊不作缠绕,则四肢的缠绕便失其本而流于妄动。

其二,须明基本缠丝法,即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其关键在于由内及外,顺逆匀称。

里缠外缠是核心,由里及表,由中而发,内缠外绕相联合一,显于外是螺旋运动,隐于内是缠丝运行;里缠为体,外缠为用,里缠是心神意气,外缠是筋皮肉骨,心神意气与筋皮肉骨相合为一,螺旋抽丝而为缠丝劲。

所以里缠外缠要合一,由内及外是真诀。顺缠逆缠是总的缠丝法,因方向的变化而有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正斜缠,其实无非是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

顺逆缠丝的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阴阳得中,虽有主客分,一气甚平均。顺逆缠丝的外延表述是:在手,则凡由小指侧经过手心向拇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合即沉肩合肘为/顷缠;

凡由拇指侧经过手心向小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里向外开(非抬肘)即松肩开肘为逆缠。在腿,则凡腿向外旋转为顺缠;

凡腿向里旋转为逆缠;两腿缠丝皆为一顺一逆。在身,则胸腹相合为顺缠(气归丹田);胸腹相开为逆缠(气自丹田出);身躯缠丝即胸腹腰脊皆缠丝。

其三,须明三节九窍十八球。人体全身有三节之分,即梢节、中节、根节。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此一身之三节。

而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三三共九节。九节之中又有九窍,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曲池穴是中节窍,肩井穴是根节窍。身三节三窍:上丹田是梢节窍,中丹田是中节窍,下丹田是根节窍。

腿三节三窍:涌泉穴是梢节窍,阳陵泉是中节窍,环跳穴是根节窍。其中,上丹田主手法,中丹田主身法,下丹田主步法。十八球是指人体主要的十八个关节部位,即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颈、胸、腰、腹。

明三节,就是了解和掌握三节劲的运用,即三节发力螺旋劲,梢领中随根节催;明九窍,就是了解和掌握按窍运气、敛气入骨的运用,即以意行气贯九窍,节节贯穿中气通;明十八球,就是了解和掌握内缠外绕、周身一家的运用,即内缠外绕十八球,混元一体太极成。所以,浑身俱要缠丝就是在内外合一、一以贯之的基础上,通三节、贯九窍、缠绕十八球,从而形成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太极球。

其四,须明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螺旋缠丝的方法,就是运行中气的方法。所谓中气,即气由中而发,不偏不倚,贯通脊骨和四肢骨髓之中,其实是神气得于其中。

螺旋缠丝时,在心神意念的引领下,内气出于丹田,通达三节,贯注九窍,缠绕十八球,入于骨髓,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复归于丹田。

如此缠绕不息,循环不已,功行日久,自然形成一股刚柔相济的缠丝劲。简言之,就是以心意想着螺旋缠丝,内气缠绕于肌肤之中,中气贯通于骨髓之中,即为缠丝运中气,也就是缠丝劲。

总之,浑身俱是缠丝圈才符合陈式太极拳运动的规矩,待到功夫纯熟以后, 自然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没有圈,外形没有圈,而里面有圈,即大到无外之圈,小到无内之境。浑身处处皆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

胸腹折叠运开合

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运化及阴阳开合乃乾坤循环之道。体前胸腹为阴面,任负一身之阴脉;体后脊背为阳面,总督一身之阳脉。任督两脉为大体阴阳、升降循环之道;上下四肢为旁路阴阳、交通往来之路,胸腹开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开,前开后合,前合后开,则任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循环。胸腹一开,上下四肢皆开;胸腹一合,左右两旁皆合。身以腰为界,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上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

由此可见,一身开合首在胸腹,胸腹开合为一身总开合。拳经云: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五脏藏于胸腹,经脉源于五脏。五脏内藏精、神、气、血、魂魄,其中精、血、气是五脏中存在的宝贵的物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精、血、气旺盛并能保持常存不泄,则人的身体健康、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而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肾志为五脏之神,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若得养,则筋皮肉骨均得以养。五脏若壮,则筋皮肉骨亦强;五脏康壮,则其精华养气、养血、养精。气足、血足、精足则养元精、元气、元神,培补先天之不足。胸腹开合折叠以按摩五脏,运化五脏,康壮五脏,并通过所系之经脉,使气血流行,营卫周身。

练到一定阶段,若身上有跳动之象,是心经气足之故;若感到筋有窜动或抽动,是肝经气血精华在行动;若身上有肌肉跳动等感觉,是脾经气血精华在作用;若皮肤有虫爬发痒感觉或气流升降跳动,是肺经气血精华在行动;若运动中骨节作响成精足阳举,是肾经气血精华充足的作用。由此可见,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使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更具完善,更为显著。

一身虚实在胸腹。胸一松,全体舒畅,横膈膜下降,带动两肩自然放松下沉则上虚;胸空自然腹实,气沉丹田则下实。上虚下实,则浊气下降,清气自然上升,阴阳得以分清。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使上体更虚,下体更实,推手较技时则不惧他人推倒;胸腹宽宏广大,则来物皆可顺应。

一身缠丝由胸腹而运。胸腹开合折叠与腰脊左右旋转的配合,使腹中内气、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由内而外、由里及表地渐渐向上下左右四旁盘旋绕转,势如漩涡流转,形似乌龙绞柱、蟒蛇绕树,上则转膀旋腕,下则转膝旋踝,浑身内外俱缠也。

若胸腹不思开合折叠,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脊不做左右旋绕,则内气难以鼓荡发动,中气难以达于脐下,真气难以出入循环,气不能缠绕于肌肤之间、贯通于骨髓之中,则无缠丝劲可言。胸腹能有开合折叠,引化进击方能浑于无迹。

拿住丹田练内功

打拳贵在精神气,精神领起势要惊。精神贯足,内气充足,内劲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冷炸弹脆、见手分离的高级境界,或称太极功夫。拳经云:太极拳中路,功夫为先,不是别有方,只是中气足;

拳谚亦云: 一功二胆三技巧,力不敌法,法不敌功。所谓拳术的术,指的是用的方法,称术法或拳法,也称招法或着法。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

求内气、内劲或内功的方法称功法。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练习,就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动作规范与否的形式上束缚自己。

功法的研究就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无以为拳。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内劲的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太极内劲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神;太极内劲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的质量。

所以,欲培养和提高太极内劲,就必须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精足气足神足则内劲自足。内气、内劲的培养和提高就是修炼太极内功。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有机结合就是太极功夫的内涵。

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舍,主生化,司呼吸,中丹田不能呼吸则中气难以达于脐下。古人称之为中央戊己土,万物由此生。中丹田之后为后丹田即命门穴,中丹田之下为下丹田即会阴穴深处,中丹田之上为上丹田即两眉正中深处祖窍穴内。

上丹田为天门,下丹田为地户。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出入在命门,运化在神阙。此丹窍不可不明。行、立、坐、卧不离这个,打拳练功亦不离这个。所以要虚领顶劲神贯顶(上丹田),会阴内收气下沉(下丹田),虚实转换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气归丹田(中丹田)。能如此,就能拿住丹田练内功,不离丹田运太极。

太极拳视频之实战注意要点

真正的拳家交手,都讲距离,这在孙禄堂先生武学著作中有详解,在此不在多论。

拳师是不可猛然前冲,否则会被人以逸待劳。好拳手是讲究后法先至,而且打拳更本就不是打人,而是打空间距离,更本不需要看人,讲究是一没有二;但如果先下手就有了二,一是引手。

形意拳的引手和其他门派的引手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外形不同而已,其实拳本无拳,凡是只是一理,如果道理明白,自然融会贯通。也不会有什么门户之争。

凡是保留下来的拳种都有他独特之处,只是后人练习的好坏不同罢了。形意拳击人,是以身体近的距离直取对方,可肩、可肘、可膝、可手......,如果用后手劈拳作为防守,也道罢了,如同太极拳之捋,但如果用于进攻可叫人贻笑大方了。

因为犯了拳家之忌!因为大家想想后手的距离就知道了,时间对于搏击之人有关重要,有时一拳之距,胜败生死之事已定。用后手击人是将自己性命看为儿戏。劈拳是在引手的掩护下突法之拳,无论何手在前,一旦引出对手反应,不可停滞,在前之手或拳或掌向下劈击,二后手配合下后劈撕对方被引出之手,这是前后手有一合,下面就是平时大家练的劈拳之动作了。

得手后,往往人被击出而不知何故。此拳甚毒,不可轻用,拳无定法,甚至使人致盲。本人与他派朋友试手是过去往往引手得手后,轻击对方前额,以达点到为止之意,无奈自己功夫不纯,尚没有达到收发自然的地步。

在几次试手时,出现击中对手面部导致对手短暂失明,牙齿松动出血,而对手尚不知如何上手所致。

形意拳有当年形意打死人之说,此言决飞妄语,因出手是周身之整劲,非一拳、一臂之力,动手之时一定要有分寸,切切!形意拳的传授必须要武德好之人方可教之以理。

练太极拳时应该注意事项

1. 练拳之前,必须先做暖身运动。练拳之前先活动筋骨,舒展四肢,使体内血气流畅,体外肌肉松弛,不致因练拳而引起任何体内或体外的不快。古代的五禽戏与八段锦,现在的站桩拉腿与松身等,都是为此而设的。

2. 练拳之前,必须宁神养气,吐浊纳清。练太极拳不是一上场便动手的,必须凝神片刻,调整呼吸,意念专一,口呼鼻吸,气注丹田,一切纯任自然,全身放松,俟心平气和,才可开始行拳。此外场地有无砖头瓦砾石子等,亦需于入场时注意,以维安全。千万不可因为事小而忽视。

3. 练拳之时必须沉肩垂肘,松腰坐胯,出手要略带弯曲,不可太直,推手虽可挺直,应注意将肩放松,劲贯四梢,则手去自长。尤需注意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肘与膝合、步与手合,则无论演练或对敌皆缜密矣。

4. 练拳之时必须默记其方位。不管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应注意及之。因为练拳就是对敌,要想到随时都有敌人从我之前后左右攻来,一人从前面攻来,如何克之;两人、三人或四人从前后左右攻来,又如何克之。练拳时有此想象(无人要当有人在),则实战未有不胜者。

5. 练拳之时脚步不可过高,务必贴地而进。所谓龙行虎牵,吸腹收腰,挺膊舒筋,敏捷神速,尤宜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气沉丹田,根基稳固。能如是,则进退自如,左右逢源,演练时美观大方,对敌时攻无不克。

6. 练拳之时必须严守法度,快慢自然。敌人高来高应,低来低取,快来快接,慢来慢随,所以练拳之时要随时注意对方的行动,必须眼快、身快、手快、步快,着着(招招)不离上中下,步步都要走生门,则所向无敌。

7. 练拳之时必须镇静,不必因其敌众而胆怯(有人要当无人在)。所谓打拳不怕,怕拳不打。大敌当前,不用惊慌,只要有信心,专心一志,运用所学,虽其来势如猛虎,我可逼其势而轻粘之,顺其势而轻掷之,怕则乱矣。

8. 练拳之时必须默想发拳之理与破招之法,并处处采取主动。例如敌人一拳向我心窝击来,我应如何避其锋,又应如何还击

之,并以何法使其败下阵去。如敌系以虚势来到,我应趁其不备而进击之,如敌果用猛势攻来,我应避其锋而还击之。牵之引之,避之击之,在我不在人,在我则活,在人则滞。

9. 练拳之时应假设敌人之力而度其势。如敌人之力强,则应避实就虚,从侧面击之。如敌人之力弱,则可乘虚而入,从正面击之。如敌见多识广,采用五行步法,见我前击攻彼,必取我之死门,我即应走生门采用三元步法以应之,必须注意攻外防内,彼知而有变化时,我即应随其变化而取之,不可拘泥,是为至要。

10. 练拳之时必须攻守相间,不可双手齐出。只知攻而没有守,一旦击空,便成败局,不可不慎。唯招招连击,亦属练拳之秘诀,必须能放能收,以求稳健。

11. 练拳之时必须发挥弹簧劲力。弹簧劲是活的,可以照顾上下左右,直力则不坚。如果练拳用直力,不仅僵呆难看,打人亦无大。陈家拳用缠丝劲,杨家拳用抽丝劲,出手就是圆圈,就是熟练弹簧劲。

12. 练拳之时必须照顾周身上下不容敌人来粘。如己为敌人所贴,便应照其来势用法以解救。尤需注意不追不贴,一近即粘,一粘即吐,周身俱要轻灵,随其势粘贴其身(注意:未粘时勿粘实,粘实后才可贴进),眼毒心疾,动作迅速,攻守在我,使彼莫测高深。

结语:上面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太极的一些相关知识,太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它衍生出了很多种类,比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等,一些相关的,其中又细分出了很多,可以说太极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刻研究。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