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三种内涵

来源:民福康健康

人们常说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究竟是何含义呢?小编今天和您一起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讲练太极推手需广泛用到刚柔相济,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刚柔相济的三种内涵

刚柔相济是练习太极拳不变的思想,尤其是在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中,若是没有刚柔相济,则无法练习。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功成之时呈现的理想状态

主要表现在意识上形成不偏不倚,身体姿势时时处在刚与柔交界的中正状态(亦可称临界状态)。正如陈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意识上只有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状态,才能够做到欲刚能刚,欲柔能柔,刚柔随心所欲。又如先严罗基宏先生所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意在人先。隐为柔,现为刚,隐现莫测,擒纵在我。

练习太极拳要求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即刚柔相符而生。刚柔相济是习练太极拳的灵魂,也是其要领。

富有弹性和韧性是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特点

甚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术,就是运用这种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来克敌致胜的技术。众所周知,对纯阳纯刚的坚石或纯阴纯柔的棉花来讲,不论采取任何训练手段,都不可能产生出理想的弹性力。

只有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如弓、弹簧、注满气的轮胎、皮球等,才能产生弹性力。太极拳的练习,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锤百炼,将自己的身体锻炼成一个刚柔相济、高度协调的弹性体,从而产生强大而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

在实际应用中,不管是外力作用于这一弹性体,还是以这一弹性体主动作用于外力,它通过弹性变形,能吸能蓄,有效地缓冲外力,并将外力转化为弹性势能,后反作用于对方身上,起到借力打人之妙用。

练习孙式太极拳要做到刚柔相济,在练习中要注重力的转换,和力的柔和度。

这种刚柔相济的弹性状态,为达到技击应用中不丢不顶的要求,创造了基本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将自己锻炼成刚柔相济的弹性体,是太极拳功成之时所呈现的基本状态,那么将此弹性体的质量分布,调整成外柔内刚,棉里裹铁,棉里藏针,则是刚柔相济的高级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位于中心的丹田保持强大的质量,质量的强度系数,由内及外逐级递减,使内外逐级递减,使内外环节产生质量差。

当运用相对柔软的外层去接受外力时,使对方感觉是作用在一个柔性体上,起到十分有效的缓冲化解作用,如外力继续加大,弹性体由外及内作弹性变形,积蓄的弹性势能以叠加的趋势增长。

反过来。外力受到这一弹性体的逐级缓冲转换,作用力及作用速度均逐级递减,无法对我的质量中心产生破坏和威胁,形成彼消己长的形势,达到我顺人背的制人目的。

此外,当外力受到有效的缓冲和转化的同时,自己的内劲得到有效的加强,因而所产生的内外质量和压力的反差,保证了发 劲是由内及外的定向性,就像当枪膛里的压力大大超过枪管外的压力时,子弹才能定向高速向外发射,有效地打击目标。

太极拳技击应用时刚柔相济的技巧和特点,就是在太极拳功成之时所呈现的弹性状态上体现出来的。拳论曰: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棚、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故在对抗之时,必须处处注意适当地运用刚柔,对方刚时,不能以刚应之,而应以柔化之;对方出现丢时就逢丢必打,此时必须显刚,以强大的内劲将其打出。

当然,在用柔用刚和刚柔转换之时,必须柔中寓刚,刚中有柔,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拳认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含义。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这也可称为技能形成的3个阶段。

摧僵化柔阶段

初学者在完成动作时,往往会因兴奋的扩散和泛化,肌肉紧张僵硬,大大减低了身体的柔软性和弹性,赞成动作的不协调。

所以在初学阶段,要特别强调意识和肌肉的放松练习,通过一系列心法和身法调节,以及缓慢松柔、圆活连贯的动作,化去拙劲、僵劲,以培养节节贯通、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劲,为意、气、劲毫不阻滞地抵达全身任何一个部位打下基础。

这就是催僵化柔阶段的任务。因而说松柔是太极拳入门的一个重要环节。

积柔成刚阶段

在摧僵化柔的基础上,首先是以意导体,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各种身法的调整,以五把弓原理为依据,建立五把弓模式的身体姿势,即把人体各部分调节成由躯干和四肢共五把弓组合的一个统一的弹性体。

在意识的支配下,使身体由内及外,由近端环节到远端环节,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从而产生弹力。完成以意导体的过程后,再以意导气,通过空胸实腹、气沉丹田等练习。

先是在丹田聚集强大压力,然后再将丹田的压力贯通于身体各部,形成雄厚的整体劲,也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内劲。这种积柔成刚以松柔的形式锻炼出来的劲力,为发挥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刚柔相济阶段

这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经过摧僵化柔,只柔成刚的练习将身体锻炼成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并产生了在意识支配下源动于丹田的极富弹性的内劲。

进一步通过制人功夫的练习,在技击对抗的过程中,做到如拳论所描述的那样: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相交,无端可寻。到了这一阶段,刚柔相生相济,变化无穷,自成法度。这才是太极拳所要追求的境界。

后谈谈以柔克刚的问题。以上我们谈及太极拳功成之时外柔内刚的弹性状态和技击运用时柔运化刚发劲的技术特点。

使我们真正认识柔在太极拳的训练和运用中的重要性,而太极拳的柔是刚柔相济的柔,是具有浑雄内劲的,能伸缩,能运化,能沾粘的有法之柔。

若是软塌的,无法的柔,又何以能克刚?所以,以柔克刚,就是指用有法之柔去克僵硬无法之刚。这是不可混淆的。

孙式太极拳特点

一曰中

其一是守中,就是不论动作怎么变化,重心都要稳定,虚实转换合理自然 自己掌握好节奏,不失于中。

其二是取中,就是在双方搭手的时候,就立刻掌握住另一方的重心,不偏不离,结合动作随化随进,稳定两者之间的重心。其三是适中,就是无论进退与否,都要把握好重心,发力的大小都要适中。

二曰敷

一是聚神于彼之重心,使我始终能掌握彼之重心变化。

二是,摄神于彼之精神,此时即使彼重心未动,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动,我亦能有所察知。

三是敷神气于彼之周身,使彼顿感呆滞不灵。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气合一,内劲精纯不可。

三曰整

整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协调一致,混融一体。推手中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气势鼓荡。其二是周身始终不离六合。

虽为柔化之中,周身内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孙式太极拳在推手中是通过松肩、松胯来主宰自身虚实阴阳之变化。

四曰活

孙式太极拳推手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来例肘靠组合而成的四隅练法,后由两人对练,搭手即擂即走,两人可以自由互换,但是这需要八卦拳的走圈基础,没有中而已基础不太好练习的。

走时需两胯放松,重心上下无起伏。走时之要为动中求静,虽为移动之中,两足两胯虚实变化要自然,搭手要不离不即,不丢不顶,身体内外六合不散。灵活多变无定法。

五曰空

太极拳之特点空中也,所谓引进落空。若要引进落空,需使彼觉着能取我中,然而一经粘身发劲,始觉走空。故太极拳之变化需隐蔽,走暗圈转换虚实不见其形。

起手练习,即从根节练起,一身之虚实转换俱从根节开始。何为根节,两胯之根与尾椎之根构成一身之根节,一身之松转开合,由此而发也。

此空中之第一层意思。至若习者能练至神气合一,内劲精纯,则可身体不动而重心已动,所谓周身无处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称得着空中之精义。

孙式太极拳拳架优雅伸张,动作刚柔并济,平滑圆活,上下动作自然连贯,一气呵成,轻巧灵敏,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众多太极拳中为广泛流传的一种拳路。

练孙式太极的三大训练步骤

第一、初始熟悉套路后,行拳走架时就要做到缓慢、连贯、悠然

缓慢、连贯是孙式太极拳的特点,这是练孙式太极拳的起码要则。悠然这是在缓慢、连贯基础上的意境。

第二、当能达到悠然境界时,就应进入松静自然意境

松、放松,每个动作体味到松。有些动作肌体是在紧张状态,但也要在紧张的肌体中体味出松的感觉来。

松是相对的,肌体的生命活动都是紧张状态的,所以紧是绝对。这就是要在绝对的紧张中找出相对的松静来。紧中有松,松中仍松。

第三、在做到意识松动时,行拳走架就会到达一个真气激发境界

这时每举手投足都会有种斥吸力,象在水中做运动一样,还有一些动作会有自发性灵动。

这时就不能再拘泥于孙式太极拳架式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应任其自由自在灵动,有时它不动由它不动。有些动作偏离固有轨迹,任顺其偏离。顺其自然,任由其动,任由其静。

结语:看了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孙式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已有了解,在今后的练习中,要把刚柔相济贯彻到拳法中,这样能帮助你快速找到练习的感觉,也能帮助你提高太极境界。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