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常识 练习气功如何修心和入静

来源:民福康健康

现在有很多的人练习气功,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练成的,有很多的人其实到后都很难练成,要么是因为功法的不正确,要么就是因为没有坚持下去,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后没有练习成功,其实气功以前不叫练,重点是在于修心,而大家也都知道心理是很难修的,这需要正确的方式。

所以说如果你想要心理变得健康,让心理的素质还有承受能力得到加强的话,那么身体自然也会恢复健康了,这个就是气功的宗旨,强身健体之前先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得身心更加健康,这样疾病也就少了,下面就来跟小编了解一下练习气功,应该怎么修心。

心身并练,重点练心。而练心又不是靠练的,是靠平常的修养涵养来实现的,因此气功的要点不在于简单的比比划划的动作,而在于复杂的心灵训练过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气功爱好者理解气功这个方法,理解气功心身并练的学术价值和技术价值。它注重一个人的心灵深处的这种痛快,就是没有包袱这种心若止水的状态。

不要看很多人练习气功的时候好像就是随便的比比划划,其实其中蕴含了很多的道理,每一次动作之前的呼吸,都是有着它的规律,还有遵循方式的,强调天人合一,顺着体内经脉的练法,到后达到一种强身健体的功效,并且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到心智。

要让每一个气功爱好者在气功活动中间真正做到所谓解脱,所谓没包袱,不是一个简单的四大皆空这么一种简单的认识,真正的空实际上并不是空,真正的真空是不空的,真空也有很多很多的物质。气功中的一些清静无为,忘我,恬淡虚无它不是厌世,不是消极悲观去看待人生和宇宙,而是更加精明强干,更加就说有效益,只不过它要符合人的一般的常理,符合人之常情,符合人的本来的愿望,符合人根本的共性个性。它首先是要照顾到他人,照顾到全社会,照顾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在这么一种照顾过程中间,使自身的心理活动融化在众多人的共同性的愿望中,融合在大家的心理活动之中去。

也就是说你并不是你,我并不是我,自己与大家是一致的,是一体的。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我们的心理状态保持一种没有包袱的状态,不能够轻易受到平常人容易受到的过分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么一些心理方面的干扰,而是身体自动的恢复健康,而是身体自动的调节有序化,它是这么一种锻炼的特点。重点是修心养性,使我们的精神情操、道德水准有一种高度的提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间,你就逐渐逐渐体会到到底怎么样子才能够身体健康?怎么样子才能够延长寿命?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简单从炼上去理解,要从心字上去下功夫。它有若干个方面心的修炼方法,包括了洗心、童心、明心、补心、锁心、正心、扶心等等名词上的东西。

许多人练功都会杂念萦绕,难以入静,因此特将田诚阳道长的《静功如何止念》转载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工科惯性。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入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至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入静状态?根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方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即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先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上之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它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日:损之又损,直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的不可招架,一加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收归身内,然后忘掉,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

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我心性层次的一种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卫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辩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

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 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静境。中间猛然一觉,心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

就象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了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若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方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强烈。

以上几种办法,以末一种方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因为练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杂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架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都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二种属于收回忘掉,属于微意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入静的功夫,

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种为下善,第二法为中善,第三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使用。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各种内外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都可经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地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广泛的兴奋,起到维持清醒的作用。所以各种具有阻断这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措施,都有促进入静的作用。

从接受外部刺激产生外部感觉的环节来讲,这些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其中 80%以上的感觉信息来自视觉和听觉。因此可以通过轻闭双眼以及选择安静的环境练功等措施来阻断视觉、听觉刺激,减弱神经冲动帮助入静。当然,对于那些有益于入静的良性视觉、听觉刺激,仍可保留和利用,如悦耳的轻音乐、悦目的君子兰花等。

其次是采取阻断机体内部刺激的措施。这类措施可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主动地放松肌肉,这样可以减少因肌肉紧张引起的肌梭向中枢传导的神经冲动。一般来说,卧式静功能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因此初学气功者可以先练卧式静功。但是初学者由于自控能力差,在躺着练静功时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所以也需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才能恰到好处地将意识保持在不同于清醒与睡眠的气功入静状态。

另一方面是调整好练功时的精神状态:

首先要避免情绪激动,当情绪激动时练功是无法入静的。

其次是避免主观上急于求成,一味想放松入静,反致精神紧张,有碍入静。

除上述两种应避免的精神状态外,还有三种良性精神状态调节手段可以被利用来帮助入静:

其一是练功时要保持心情舒畅。

其二是练功时要采用合适的意守方法。意守的方法很多,可以只选一种,也可以选用多种依次进行。不论是选用一种还是多种,都要做到似有意,似无意,勿忘勿助、勿贪勿求。而急于求成,用意过强,在气功中称之为着意,则是入静的重要障碍。

其三是主动地利用良性自我暗示手段。例如可想象宁静的夜晚,站在绿草丛中

以上方法运用时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随着方法的熟练,会形成一个有利于自我心身平衡的条件反射,到那时,入静就不再是难事了。

结语:练习气功需要每一个气功爱好者都能够深入的了解它,在练习的过程中,在练习之后的感悟中,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并且遵循正确的方式,一定可以取得成效,这些都是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道理的,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