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和豆腐能一起吃吗 吃虾需要注意这些

来源:民福康健康

虾和豆腐在日常的餐桌是上都可以看到,龙虾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提高人大免疫力,那么,虾和豆腐能一起吃吗?吃虾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虾不可以和什么一起吃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虾和豆腐能一起吃吗

豆腐是虾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物,而食物相克方面没有认为豆腐和虾不能同时吃。另外,豆腐和虾搭配也往往有很多的菜肴,诸如青菜豆腐虾肉汤,虾子豆腐、虾酱烧豆腐等。由于豆腐和虾同时烹饪都是安全的,所以一顿饭中有豆腐和虾分别不同的菜肴,那么更是安全的。另外,豆腐不宜和菠菜、苋菜等同食,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这类物质中含有草酸,生产草酸钙,而这类物质容易导致结石。

吃龙虾好处

1、龙虾富含钾。有助于维持神经健康、心跳规律正常,可以预防中风,并协助肌肉正常收缩。具有降血压作用。

2、龙虾富含磷。促进成长及身体组织器官的修复,供给能量与活力,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3、龙虾含有丰富钠元素。能调节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压正常。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

4、龙虾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调低血压 ,缓冲贫血,有利于生长发育。

5、龙虾富含铜。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子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龙虾吃多了的坏处

1、消化不良。小龙虾属于高蛋白食物,在食用之后就不是很容易消化,一次性食用过多也容易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之症。

2、横纹肌肉溶解症。小龙虾属于淡水虾,对水中的毒素有富集作用,部分毒素会引起横纹肌肉溶解症,若是食用过多会增加吃到毒虾的几率,有可能引起横纹肌肉溶解症。

3、感染寄生虫。龙虾属于杂食性淡水虾,其生活环境和杂食的习性导致了龙虾很容易感染寄生虫,除了外表会携带寄生虫外,其头部也含有较多的寄生虫,部分人喜欢吃虾黄,若是食用过多可能引起寄生虫感染。

4、重金属中毒。小龙虾具有富集作用,由于其食物杂乱,除了吃饲料外,也会食用水中的水藻或其他的残渣,因此,若是水体不是很干净,很容易引起小龙虾重金属富集,虽说主要富集在其脑部,但是其肉里也会相对增高,这种小龙虾食用过多可引起重金属中毒。

5、皮肤过敏。虽然龙虾属于高营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果多吃龙虾蛋白质摄入过量会出现异种蛋白反应,就可能造成全身过敏,出现红色的风疹团。这样会引发一些其他的症状,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少吃为好。

6、急性肠胃炎。吃不干净或未煮透的龙虾很容易得急性肠胃炎。

7、龙虾的颈、头寄生着多种寄生虫,切忌生吃,严重的可导致肺吸虫病。

8、痛风。吃龙虾时不要喝啤酒,因为龙虾蛋白质高,嘌呤的含量也非常高,如果吃龙虾同时大量喝啤酒就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引起痛风发作。

吃龙虾的注意事项

1、小龙虾虽然美味,但不宜多吃,适量食用即可。

2、小龙虾在烹饪之前需进行充分的浸泡,冲洗,以清除体表的寄生虫和污渍。

3、小龙虾的寄生虫和重金属大多聚集在脑部,因此,小龙虾脑部好别吃。

4、小龙虾养殖的相对卫生安全,野生小龙虾不建议食用,感染和中毒的风险较高。

虾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虾肉中含有高浓度五价砷化合物,其本身对人体无害,但若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时,五价砷会被还原成三价砷,也就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会导致急性砷中毒。

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柠檬、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西红柿,胡萝卜,青椒等。

2、鞣酸含量较多的食物

虾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素,如果同含鞣酸量较高的食品一起吃,不仅会降低虾肉的营养成分,而且会使其中的钙类与鞣酸结合。

生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导致呕吐、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

鞣酸含量较多的水果:柿子、葡萄、石榴、山楂等。鞣酸含量较多的饮料:各类茶水。鞣酸含量较多的蔬菜:空心菜。

3、不能和虾同吃的其他类食物

①南瓜

虾的营养价值极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性功能,补肾壮阳,抗早衰。但是虾不能和南瓜一起吃,因为同食会引起痢疾(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可以用黑豆、甘草解毒。

②果汁

果汁(特别是橙汁,梨汁等)含维生素C较多,则易出现维生素C过量中毒现象。

③黄豆

黄豆富含蛋白质,有助消化的功效,但是和虾同时则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④红枣

红枣富含维生素,同食红枣和虾则会使红枣中的维生素将虾或虾皮中的五氧化二砷还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从而引起中毒。

⑤金瓜

金瓜性寒,味甘,具有下气平喘,清热利痰之功效。但是虾性温,味甘、咸,具有补肾壮阳、健胃补气、祛痰抗癌等功效;若二者性味功效相左。

同食会引起拉痢(比拉稀还厉害的一种病症),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结语: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没有明确的说豆腐和虾不能同时吃。另外,豆腐不宜和菠菜、苋菜等同食。虾具有降血压,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在吃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要多吃多吃会引发过敏等症状。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