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的本质和练习方法

来源:民福康健康

现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见人们成群结队的练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武术,传承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式太极拳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和式太极拳的本质和如何练习和式太极拳。

这里主要是谈和式太极拳的行功走架,不谈论技击技巧。

和式太极拳是太极的一种派生事物,不等于是太极。和式太极拳的动静,只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的其他动静或全部。

和式太极拳是有形有质,是形质相成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和式太极拳的传授不能只讲形,不讲质。既要讲形又讲质,做到形质兼备。这个问题要从历史上对和式太极拳早立论概括说起。

很多太极大家都对太极的本质进行过描述。

和式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和式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层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是和式太极拳早高的精辟概括,对这两句话要辩证地理解。

和式太极拳的本质

对动之则开,静之则合,辩证地理解,即动与静,开与合及其变化,都是对立统一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是平衡统一的。开合体现动静,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平衡统一。

而动静的实体,动是实,静是虚,也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虚平衡统一(以下对动静,实虚,开合,皆要如此理解)。

在练和式太极拳的时候,只有做到虚实动静的和谐统一,才能动作自然衔接连贯。

先辈拳家说:实虚开合是为拳经,经是经入不变的。按《矛盾论》的观点,虚实开合是和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有共同点事物的特殊点,即特殊本质。

和式太极拳是太极的派生事物,不等于太极。和式太极拳的动静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动静的全部。解读演绎和式太极拳时,不要忘记和式太极拳的这个特殊本质。

和式太极拳的动法

用意不用力(用意:即用神经感觉和想像),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即是和式太极拳的动法。

这动法,是动静开合及其变化,和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成为一套和式太极拳的决定性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形质是相成的

动之则开与静之则合,互相衔接(动与静衔接,开与合衔接),多次循环往复过程中,开合成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一套和式太极拳开合两种姿势动作。

这就是和式太极拳形质相成的过程。具体过程如下,动静开合是以腰脊为主宰。①用意不用力,由腰脊内部动起,意气鼓荡,向外动去,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动到周身和四肢末梢,是开。

上肢则弧形分展开或伸展。同时下肢进步、退步,或一脚扬起,皆是开的定势。24式拳的起势,野马分鬃,掤捋挤按中的掤按等皆是开的定势。定势之间,则是合、开或再开、合等动作。

这是动之则开成为开的姿势动作过程。这动是由内到外,由里及表,周身上下左右,皆动、皆开、皆实。

以掌指为例,即掌指微微舒平,不硬不僵,即是实,实中有虚,周身如此。②用意不用力,由周身和四肢末梢静起(静中有动,静也动),意气松沉,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静回到腰脊内部,是合。

上肢则弧形由外向内回合,同时下肢收脚,跟步,扬起的脚下落,皆是合的定势。

24式拳中的手挥琵琶,双峰贯耳,掤捋挤按中的捋挤等,皆是合的定势。定势之间。则是开、合或再合、开等动作。这是静之则合,成为合的姿势动作过程。

这静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周身上下左右,皆静、皆合、皆虚,以指掌为例,指掌稍稍松屈,不软不懈,即是虚,虚中有实,周身如此。

动之则开与静之则合,就是这样组成和式太极拳的,24式、88式等和式太极拳,都是如此,只是过程长短,开合姿势动作多少不同而已。

和式太极拳是动静平衡统一的

和式太极拳的动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平衡统一。开合体现动静,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平衡统一(实虚也是如此)。

掤捋挤按等全部姿势动作,皆是开合组成,势势皆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平衡统一,势势体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平衡统一。

这动静平衡统一遂成为和式太极拳规律。这规律贯穿在和式太极拳过程的始终,直至一套拳的结束。规律,是实践的准则,懂规律则知所以,姿势动作的正误优劣,知所适从,规范到位。

质行兼备,才能收和式太极拳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不老春应有的神奇功效。学练和式太极拳做到形质相成,动静平衡统一,则升堂入室,进入和式太极拳殿堂矣。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