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拳发源久远,一直以来也都是颇为的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你了解陈氏太极拳吗,作为太极拳分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陈氏太极拳应该怎么练,需要掌握哪些要领等等,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目录

1、陈氏太极拳基本功怎么练 2、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

3、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4、陈氏太极拳教程

5、陈氏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6、陈氏太极拳练习的好处

7、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8、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如何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怎么练

中国六大太极拳流派中,河北邯郸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是在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北京吴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形成,河北保定孙氏太极拳源于武氏太极拳。故多认为陈氏太极拳为中国太极拳的早雏形。但仍存在部分争议。

自然太极拳:以京城吴式太极拳松柔大师杨禹廷的八十三式为基础,吸收了大江南北各派吴式太极拳之精华编著而成。

根仍然植在吴式太极拳上。早年吴式太极拳是八十一式,被杨禹廷大师增加了二式,成为八十三式。八十三式第一段有两个提手上势,两个白鹤亮翅。

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庄哲学。老子《道德经》云:虚极,守静;复归于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极拳要虚极守静,太极拳修炼到神明境界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自然是修太极拳大道。

吴图南大师说,太极拳要顺先天自然。杨禹廷大师说,练太极拳不要拿劲,要自然,越自然越好。

心意太极拳: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涵深奥,拳种众多,心意太极拳是其中上乘的攀法之一。

心意太极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心意太极攀的理论源于道家、儒家、医家、兵家的思想,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陈令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太极之理者古之神圣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

所以,心意太极拳文化中包含有阴阳太极、四象八卦等的天人合一的内容。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具体参见《杨禄禅太极拳谱》)。

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

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根据拳的特点,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改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快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四隅捶、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散手、太极一时短打。

其中太极拳中架有四个套路,太极拳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杨禄禅经过多年的演练,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具有独特风格的杨式太极拳得以形成。杨式太极拳十五个套路的拳谱如下。

太极拳是祖国传统健身方法的之一,它以身、心、意、气的配合达到人的整体统一。而陈氏太极拳基本功恰恰融合了人们需要的传统健身方法,为大众健身创造了积极向上的一种热情,也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该如何锻炼,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希望大家在练习之前,要明白基础的练习方法。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步骤与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基本功训练、套路训练、推手训练和自行修炼。

1)基本功训练陈氏太极拳基本功主要包括:基础桩功、基本单式、手型步型及基础缠丝劲。学员在学习套路之前必须先学习并掌握太极拳基本功,因为基本功的训练可为以后的套路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套路训练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包括徒手与器械;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该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练阶段、校正提高阶段和精练阶段,现将这三个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学与练。初学时主要侧重于套路练习,方位基本正确及姿势基本规范,同时注重缠丝劲的训练以培养元气。

练习陈氏太极拳基本功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起鼓荡。

《太极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灵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静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键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初学太极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比倚;步法上要求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

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力争做准确。这样,每天根据自身情况坚持练5-10遍左右,大约在2-3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

第二阶段:校正与提高。学员在练熟套路后变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进一步校正套路中每一个动作姿势,调整身法,练熟套路和练习打发力。

在校正动作的同时,也可进一步学习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使每个动作都配合正确的呼吸方式。

这样,再进一步的熟练,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变可熟练并准确掌握每个套路的要求。

这一阶段练习,大约需有6-8个月的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第三阶段:精练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员对所学套路的每一个动作更加准确,对每个动作精益求精,要求意念、动作、呼吸进一步配合好,加强练习。

同时注意对气修炼。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人体的气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三是通过呼吸所得之精气。

《太极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通畅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的效果。

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习中必须注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串;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

一招一势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保持一致,与呼吸相配合。

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的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以意念、呼吸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

达到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条件,达到这一阶段大约需要1-3年时间不等。

3)推手训练套路练熟之后,便可进入推手阶段的训练。陈氏太极基本功推手是在练好陈氏太极拳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练习高超技击技能的方法。

推手主要包括两大类:定活步推手(五种推手法)和散手推手。推手训练既不用护具,又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还可以避免伤害性事故,并能得到技击、健身和娱乐的多重效果。

陈氏太极推手,就是两人搭手互相缠绕,根据太极拳粘、黏、连、随、松、活、弹、抖,不丢不顶,圆转自如,避实就虚,持巧不持力的原则,将抓、拿、摔、踢、打等基本击法融为一体,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

练习全身皮肤触觉和体内感觉的灵敏性,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意在人先,乘势借力,克敌制胜的目的的。

通过推手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帮助准确掌握套路中每一式的用法,进一步提高太极拳的技艺。推手训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和散手推手。

第一阶段

定步推手。所谓定步推手是指两个人按推手规定的手法和步法在原地进行定步练习。这一阶段练习主要包括单挽花、双挽花和打轮(合步推手)三种推手法。

该阶段主要是在太极理论和套路的基础上通过两人相互搭手训练皮肤触觉和听劲,就是通过训练在定步范围内探测对方劲力和用劲方向。

第二阶段

活步推手。活步推手是在定步推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习者的触觉与听劲,以达到懂劲。该阶段训练主要包括进一退一、大捋和花脚步。

《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在推手时应在松活弹抖、不丢不顶、周身合一、圆转自如、避实就虚、以小胜大的原则指导下,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熟练掌握沾、粘、连、随四种功法。

所谓沾、粘、连、随就是说:与人交手时必须作到无过能及、随屈就伸,无过称为沾劲,过则称为顶病;能及称为粘劲,过则称为匾病;随曲称为连劲,不随而曲称为丢病;就伸称为随劲,伸得太早称为抗病。学习者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反复揣摩、实践和理论研究,便可掌握推手的原理,在实战中能够作到知己知彼,随机而动,运用自如。

第三个阶段

散手推手。散手推手是指在熟练掌握定活步推手的基础上两人或一人与多人交手的一种对抗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基本上是模拟实战进行的一种练习,没有固定招式。训练时要求学习者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实战中加以运用。通过训练进一步增加功力以达到根基稳健、周身相随、内外一致。

4)自行修炼自行修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上述三个方面的学习后,基本上可以不再依靠老师的指导而自己通过自身所学与研究所进行的一种精益求精的自修训练,主要包含技击与养生。

在这一阶段里,也可以走访名家,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该阶段为太极拳训练的高阶段,但功夫的高低、进步快与慢除了刻苦修炼外,还取决于本人的知识与悟性。

学习太极拳永无止境,所谓功夫练的精、练的好也只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只要努力学练,每个人都可能达到理想的神明境界。活到老、练到老才能终身受益。

一、手型与步型

1、手型

陈氏太极拳的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

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虚、要空。

2)、拳

陈氏太极拳的拳与大多数拳种基本一样,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握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

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

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压于食指上。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

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

陈氏太极拳的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

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2)、仆步

分左仆步和右仆步,是基本步法中较低一个步法。做仆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殿部距地面约5公分,另一腿向侧面伸直仆于地上,约平行于地面,脚尖里合90度,与另一脚平行。

3)、虚步

分左虚步和右虚步,左脚虚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做虚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幅度应根据动作要求控制在90-150度之间,支撑身体约90%重心,另一腿向侧前方跨半步脚尖或前脚掌虚虚点地,支撑身体约10%的重量。

4)、马步

要求两腿向左右两侧分开,宽约三脚长或80公分左右,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成90-120度,但不小于90度,两脚平行或略向外摆。做马步时要注意上半身要垂直于地面,不要翘臀前倾。

5)、独立步

与仆步相对应,是一个高步法。独立步就是一腿伸直站立,支撑全身重量,另一腿向上提起,膝部略高于胯,脚部与另一腿膝部高度相对。右腿支撑为右独立步,反之为左独立步。

6)、坐盘步

就象人单腿盘坐在凳子上,就是一腿在前,另一腿在后与前腿交叉,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弯度在90-120度之间,前腿和后退支撑中心比例为7:3。右腿在前为左盘步,反之为右盘步。

二、基础桩功

桩功在陈氏太极拳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它会伴随练拳者一生,因为站桩有助于培元养气,增加内功。桩功有两种,出学者一般先练习的基本桩功是无极桩(也叫浑元桩),以后,随着功力的增加,再练太极桩(也叫开合桩)。

三、基础单式

陈氏太极拳单式很多,除了共同的单式外,不同的教练所教的单式也有所不同。根据多年的实践与教学经验,现归纳出陈氏太极拳基本功单式5种。

1、进步

一般要求是:凡是进步,前脚都向左前方或又前方成约45度角向前铲地滑出,同时脚尖上翘里合,脚跟内侧先着地,然后根据需要踏实。

2、退步

一般要求是:凡是退步,后脚都向左后方或右后方成约45度角向后铲地滑出,脚前掌内侧先着地,然后根据需要再踏实。

3、云手

分左右单云手和双云手,具体要求见示范。

4、冲拳

主要是左右冲拳(掩手肱拳),练发力。

5、打肘

主要是左右打肘,具体见示范。

四、缠丝功

缠丝功是陈氏太极拳独有的一种功法,也叫螺旋缠丝劲。在整个套路当中随时都能体现出缠丝劲,而这种缠丝劲也是体现高技击水平的重要因素。

缠丝劲非常深奥,费短时间能练成,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但缠丝功也有基础功法,初学者必须按要求一步一步地学习,随着功力的增加,再进一步体会其奥妙。

缠丝功的训练是在单式训练基础上进行的,其实每个单式里都有缠丝劲,而缠丝劲又是通过单式和套路进行联系的,所以单式练习和缠丝功练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缠丝劲有顺缠和逆缠之分,拇指领劲为逆缠,小指领劲为顺缠。缠丝劲练习方法有定步缠丝(如单云手、双云手)、活步缠丝(如进步、退步、并步等)。

以上就是陈氏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指导的基本方法,只要大家按照这些方法去练习,熟练掌握训练技巧再配合一些教学光盘或太极拳教练的指导,那我们就可以扎实的学会陈氏太极拳。为自己的身心健康迈出成功的一步。

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

1、做到放松

放松是练拳的主要要求,首先是肩裆放松,各关节放松,肌腱放松,周身放松,周身才能活而不僵。对放松精神未能领会时,不应先要求用丹田气,应在练拳的长久日子里找丹田之气的来源,所以应先掌握练拳的要领。

2、身躯端正

练拳应注意身躯的轴心端正,不可拗身吊腰,前俯后仰,头偏斜眼等不规现象。应顶劲上领,颈不硬。含胸塌腰合裆泛臀,周身放松,架子舒展宽大,神聚百合,精意贯一。

3、臀泛合裆

练拳要以腰为主宰,要臀泛合裆,裆圆膝曲,足尖内合,才可以达到裆前合臀部泛起,臀沟放开不可夹,为之提肛合裆。

4、步法

有勾、点、跨、着、趾。勾用于转动时步法;点用于虚足;跨用于进退、左右进步;着用于前进时足未落实之前;趾用于变换足步时。另有:跳跃、摆扫分扣拍等灵活变化的步法。

5、手法

运行着内缠外缠的阴阳变换。手运行不要翻摇,足运行之旗,进程的斥兵。手形以掌、捏、拳、勾、扫等五种,总之为听其动静知其要义之作用。

6、虚实变换

运行有虚实,以左虚则右实,而右虚则左实,虚实变换非则一。足,虚则实、实则虚,虚实变换人未知。

7、呼吸运用

为气之运行,气为疏络通经,调血理气。呼吸为气之新陈变换,为人生理之常规。在初练拳的人,应依原自然呼吸做拳术运动,不应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在形体上应以外柔内刚、刚柔互剂之。

8、周身相随

太极拳论日:习拳周身相随,一动皆动,百骸无不动,劲于腰和肩,行于肢、动于腿、稳于足、领于顶、运于身、手于旗、窥于目,谓之一气也。日周身相随。 9、意劲合一:拳论述:以意识之劲,意行形不止,为柔而外形内实。要意劲合一,周身放松,活而不僵不拙,为之以意领劲,意劲合一。

10、气之运行

气为疏络通经。肌筋之气,在练拳时气要上下相通,胸膜活动时要有适当运动,胸膜不可提高而不落、扩而不收,不然形成了提肩吸腹的不当运气活动。

11、眼目运用

在练拳时要做到眼窥八方,目触识意、辨明虚实、平视前方、灵活不致。

二、太极拳要领讲述诗句

(一)

拥捋挤按,沾粘连随。

採捌肘靠,掌捏缠切。

勾点跨着,震跳扫拍。

出步如猫,发劲如虎。

刚柔相济,周身相随。

(二)

以意领形,以气运身。

气沉丹田,周身放松。

全神贯注,全意入境。

合吸开呼,自然呼吸。

阴阳变换,虚实运劲。

(三)

虚领顶劲,身躯端正。

双目视手,手眼相随。

口唇轻闭,舌抵上颚。

(四)

运行如抽丝,劲断意不断。

出放得其时,畜发适其当。

只园无方是不滑拳,只方无园是硬拳。

方园相依,方园相生。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节呼。

气协体合,一气呵成。

一)熟练套路 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 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

《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 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

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

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 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

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调整身法 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

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

《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

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

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

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

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 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疏通经络 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

《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 一气贯通。

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前面已经说过,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阶段后期,体内已有内气流动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时隐时现。

经过一段时间,甚至会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通流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习中必须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

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

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形气结合 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从医学 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

《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

努力做到, 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

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 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

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 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

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 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

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 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

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周身相随 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陈长兴在 《十大要论》云: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 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 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的整体表现。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 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

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 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

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 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

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 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 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

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以外,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沾连粘 随,挤按的劲别,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

每天还可以增加练习几遍炮捶,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

从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阶段练习,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不走弯 路。继续深入研究,就可逐步进入奥妙境界。

陈鑫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 到。

稳固根基 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

《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

《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

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

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练拳时周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但在配合呼吸上不能恰当自然和细腻。

在第一至四阶段,由于动作姿势的僵硬不协调,及内气外形不结合,要求动作配合呼吸是做不到的。到了第五阶段,虽然周身相随,内外结合一致,但在动作加速、疾变,或者快慢相间时,动作与呼吸就难以配合。

在这一阶段的练习时,随着练拳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必须严密配合。

要特别指出,此阶段的腹式呼吸形式与医学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就是要做逆式呼吸。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是由肺、胸膜、肋间内外肌、隔肌等来参与完成的。主要表现以胸式呼吸为主,同时在腹肌配合下完成。在胸腔脏器病变时,由于胸式呼吸受到限制,则代偿性地使腹式呼吸加大加强。这咱腹式呼吸的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膈肌收缩,腹腔脏器下移,腹内压升高,腹部向外突出;呼气时膈肌舒缓,腹腔脏器上移回位,腹壁收敛。

太极拳中的腹式逆呼吸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其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旋转,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结合一致。发劲时呼吸的配合,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如:练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厘米,长3米的白蜡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

触觉灵敏 知已知彼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肢感受的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也随之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

人体的反射活动基础称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接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产生兴奋。兴奋又经过特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射过程。练好这种功夫,必须以充实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充盈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肌肤毫发,周身各部如电充身,触觉极其灵敏。格斗时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这一阶段,仍应按前段练习套路和辅助功,还应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中,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劲。在练习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庆内收与缩小。

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拳架练习,应缓慢柔和,平稳舒展。陈复元说:学时宜慢,慢不家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快后复缓,是为柔,柔外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和济。

这段练习,就是快后复缓阶段。积功日久,就可做到静如山岳,急如闪电。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无比。

这一阶段后期,可以做到: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这鹰,身形轻灵矫健, 意识反应及皮肢触觉十分灵敏,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

得机得势 舍已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恰当的时机。得势就是得到已顺人背的形势。舍已从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对方控制住我的手(梢节),我以肘肩来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裆劲与手臂来化解。陈鑫在单鞭一势中写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形象地说明要周身相随,蓄发相变,舍已从人,顺随化解。所谓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就是利用杠杆、滑轮、离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运动以腰为主节节贯穿,以掤、捋、挤、按为主,采、列、肘、靠为辅,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则百骸无有不静;运动如行云流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虚实分明。以缠丝劲为核心,外表走弧形,内劲走螺旋。

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练时沉肩坠肘,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全身重量压诸涌泉,有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却不随波逐流;意气力三内合,肩胯、肘膝、手脚三外合,折叠缠丝引进落空,一丝不可马虎。

陈氏太极懒扎衣另有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此两路拳为公认的陈式太极拳精品。

陈家沟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第一式太极起势;第二式金刚捣碓;第三式揽扎衣;

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金刚捣碓;

第七式白鹅亮翅;第八式斜形;第九式搂膝;

第十式拗步;第十一式斜形;第十二式搂膝;

第十三式拗步;第十四式掩手肱拳;第十五式金刚捣碓;

第十六式撇身捶;第十七式青龙出水;第十八式双推手;

第十九式肘底看拳;第二十式倒卷肱;第二十一式白鹅亮翅;

第二十二式斜形;第二十三式闪通背;第二十四式掩手肱拳;

第二十五式六封四闭;第二十六式单鞭;第二十七式云手;

第二十八式高探马;第二十九式右擦脚;第三十式左擦脚;

第三十一式左蹬一根;第三十二式前趟拗步;第三十三式击地捶;

第三十四式踢二起;第三十五式护心拳;第三十六式旋风脚;

第三十七式右蹬一根;第三十八式掩手肱拳;第三十九式小擒打;

第四十式抱头推山;第四十一式六封四闭;第四十二式单鞭;

第四十三式前招;第四十四式后招;第四十五式野马分鬃;

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第四十七式单鞭;第四十八式玉女穿梭;

第四十九式揽扎衣;第五十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云手;第五十三式摆脚跌岔;第五十四式金鸡独立;

第五十五式倒卷肱;第五十六式白鹅亮翅;第五十七式斜形;

第五十八式闪通背;第五十九式掩手肱拳;第六十式六封四闭;

第六十一式单鞭第;六十二式云手;第六十三式高探马;

第六十四式十字脚;第六十五式指裆锤;第六十六式猿猴探果;

第六十七式六封四闭;第六十八式单鞭;第六十九式雀地龙;

第七十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一式退步跨肱;第七十二式转身双摆莲;

第七十三式当头炮;第七十四式金刚捣碓;第七十五式收势。

陈氏太极拳教程

第一部分

拳架要点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陈式太极拳练习的始终。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陈式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另外,从拳架外形美观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给人一种大不一样的感觉。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 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4. 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 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 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 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第二部分 发劲

中华武术丰富多采,虽各有风格特点并自成体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刚。何谓刚?在发劲时,内外和一,意气风发,将自己的力量发到出击点乃为刚。

能将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发到出击点就是刚劲的高标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也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仅拳、肘、肩、脚、膝、稍节和主要关节发劲,而且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

拳谱中说; 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可见拳术水平练到高级境界,不仅周身处处都能发出劲来, 并且是劲由内换,连化带发自然顺遂。 陈式太极拳是刚柔并用之拳。

发劲只是陈式太极拳中刚的一面,陈式太极拳练好,劲自然就能发得好。因此,欲练好发劲须从练拳入手。练习陈式太极拳分两个阶段: 其一,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 内气和动作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初学时,要按其具体要求力争动作合度,就是遵循陈式太极拳对各个部位的要求。

运动规律和逐渐的运动标准,寻求和进一步掌握内气运行的方法。先在定势时(如预备式,单鞭等)思想专一地按照陈氏太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来对照。

目前出版的一些陈式太极拳书中对此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在详述。其中介绍的虽然比较具体,就是尺度较难掌握。例如;松肩,究竟怎样松?松到什麽程度;含胸,究竟怎样含?

含胸过了影响塌腰,含多少为过?这不是象木工,指出准确的尺寸。 在古拳谱中说: 只可神会不可言传。说明对于这些细节用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数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没有理想的条件。因此我们须用辨证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为什么陈式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明确了这一点,定势时体会一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已合格。

如果感到重心不稳,气向上浮,便可以检查一下,看是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影响了气沉丹田。然后调整一下,以达到气沉丹田为止。用这种方法做自我校正,掌握陈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则较为容易了。

在定势时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能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运动时再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及其对身法的具体要求和手足运行的路线进行练习,可以导致内气出入丹田,按照具体不同的动作变化,动如流水地循行周身。

陈式太极拳的要求比较严密,初学者往往会顾身不顾手,动作不协调,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用陈式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就是动作中产生了丢和 顶 (过者为顶不给者为丢)。陈式太极拳要求按其运动规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运动中产生了丢和顶,就直接影响了内气的运行。所谓下功夫,就是不辞劳苦地走拳架,细心揣摩,对照遵循法则,逐渐缩小运动当中的误差。

运动误差越缩小内气的流量就越能增大。并且受到的阻力减小,动作能够按其法则基本协调,内气则可以勉强贯通。

其二,以内气催外形动作基本协调,内气能够贯通,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度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

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 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意识指挥, 内气贯通使肢体较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

到此阶段,练习陈式太极拳一些要求和法则已经是不思而得,不会出现明显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和运动误差。

但这种体系在技击当中还不能完全适应,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乱套,因而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

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 "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部分 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

陈式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

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

我认为,用意不用力,是要去除天生的蛮力、拙力,譬如练习举重时,屏住气,使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那种力。

陈式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

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陈式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

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要练好陈式太极拳的爆发力,必须先在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基础上下功夫。

所谓放松,即是指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口松开,肌肉全部放松。

拳论上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是指这种放松还必须有一种相互协调配合的力在里面,建立在拥劲的基础上,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时可以调动周身任何部位,随时发力,完全不加一丝勉强,挥洒自如。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是一种意念和气力的运动,所以,必须要做到内气与外形的协调统一。

练习陈式太极拳开始要先以外形引动内气,然后再练到以内气催动外形,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结合的境界。

拳论中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只有达到内气与外形结合,才能够收发自如,随心所欲。

拳论中讲:劲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

这里的梢指的并非四梢,而是各个出击点,因为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能够发力。

太极拳讲究落地生根,要求脚下要稳,如果不稳,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只有脚下稳健了,在发劲时,脚下蹬地发力,才能够借地面的反弹力,源源不断地将力传输到发力点。

拳论中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导致全身僵硬,所以腰部要放松,放松则气脉畅通圆转自如。胯关节也要放松,松则腰部圆活。

两胯与两膝要撑开撑圆,又有相合之意,这样裆劲才有力而又圆活。

拳沦上讲: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问求之。所以,要想将弹抖爆发力练好,关键要腰档的配合。

发力时拧档转腰,腰部旋转要快,要迅猛,以腰为轴,瞬间向一侧旋转产生离心力。

劲到落点时要注意前后左右配合对称,不要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要保持重心的平衡。

陈氏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

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

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 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练习陈式太极拳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第一,练习陈式太极拳要重视动作技术的规范性

可以说,陈式太极拳的防治疾病、健身的功效直接来自于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本身。

所以,练习陈式太极拳首先要做到动作正确,只有动作符合技术要求才能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效果.大家知道,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以腰为轴、肢体沿弧线运动;劲力要求是:缠丝劲要节节贯穿,周身一致。

那么这些要领和要求对防病、健身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不妨作以下分析: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那么我们的颈椎、腰椎、尾椎就会相对拉长、舒展。

而我们的中枢神经就是贯穿于我们的脊椎中间从大脑连接于我们的肢体各部的,因为颈椎、腰椎、尾椎相对拉长、舒展,神经传导就会更加通畅、大脑和肢体的神经反射速度就会加快。

颈椎和腰椎疾病大多是由于相邻的椎间盘长时间处于受力不匀的情况造成的,如果颈椎、腰椎、尾椎被相对拉长而变得舒展,那么颈椎、腰椎的间盘之间就会趋于平行,相互受力也会趋于均衡,再加上以腰为轴的旋转运动,就会改善它们之间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防治关节疾病的功效。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我们的颈椎、腰椎、尾椎被相对拉长的同时,我们的胸、腹腔也就会相对扩大,那么胸腹腔内的心、肝、肺、脾、肠、胃、肾等内脏器官就会恢复到相对原始的状态,再加上从腰为轴的旋转运动,就会对这些脏器起到有效的按摩作用,从而使呼吸系统、微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因此也就达到了防病、治病的健身效果。

其次。演练陈式太极拳的劲力方法要正确。只有演练的劲力方法正确,才能真正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拳种特点,也只有演练的劲力方法正确,才能真正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的目的。

第二,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注意量的适度和量的积累

练习陈式太极拳,运动量一定要适度,既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陈式太极拳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运动量过大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即使是为了比赛,运动量也不应该过度超量。除了整体运动量不要过度以外,还应该注意身体局部运动量的适度,特别要注意下肢受力不宜过度,以免膝关节形成运动性损伤。

健身者更应该注意运动量要适度,一般情况下,练习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练习后以感觉不累为原则。另外,练习陈式太极拳还要注意量的积累,在注意每一次运动量适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运动量的长期积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长期坚持。

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太极拳健身也是一样,只有长期的运动量积累才能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第三,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注重养生

养生是指全面提升生命的存在质量,它不仅包含防病、治病、健身的内容,还包括修身养性的深层涵义。学练陈式太极拳,不仅要注重防病、治病、健身,还应该注重个人的修为。

在陈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中,包涵了许多优良哲学思想。其中,一些哲学思想不仅对提高技术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超出指导技术的范畴,延伸到个体指导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现实生活当中。

例如:立身中正、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等这些都是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如果把它们与为人处事、修身养性联系起来,也会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身中正可以指导人们为人要坚守一些原则,不能偏离为人宗旨;内外兼修则可提示人们德才兼备,既要注意内在知识的积累,又要加强外在能力的提高;刚柔相济可以告诉人们处事既不可过刚,也不可过柔,刚柔相济方能大成;动静结合可以劝诫人们不要以一时之得而喜,更不要以一事之失而忧,应该以动静、发展的辩证思想来看待世事,

第四,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注重理论学习

练习陈式太极拳不仅要注重动作技术,还应该重视对陈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太极拳理论,才能用它来指导技术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陈式太极拳的技术水平。

反过来,通过动作的练习来体会和感悟太极拳理论,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理解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和加强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演练是全面提高陈式太极拳技术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陈氏太极拳练习的好处

1、增强精力

疲劳与否均可以练,以便精力充足,方法是利用满吸的呼吸形式。当吸气完毕后意念注意到会阴,而后上升上升到肚脐的深部,停留在此处,停留的时间一般要达到10-14秒以上。

如果加上意念在肚脐中转一下,正转反转均可,则更好一点。当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即停留14秒不觉得憋得慌了),再加一个短促的吸气加发嘶字音,舌尖抵住门齿,做是会觉得丹田一鼓,这即道家的倒吸嘶字加气罡,即吸气加罡劲。用此法可增加精力。

若有意识地同时将肛门、会阴一收一缩,效果更好。如愿配合姿势,吸气时抬手也可以。忍不住14妙时,则先不要发嘶字音。做此功法需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

2、增加脑力

头脑疲倦时及平时学习中均可用此法。也与上述方法有相同之处,但不停吸。具体方法:用满吸法,吸气时腹部膨胀,当胸部张开,肺底、肺中、肺尖充满后称满吸。

尔后头上台后仰,直到不能抬时,随吸气意念从前头到后枕部再绕至鼻,一个吸气在里面绕三圈半,停在百会穴深一寸处,此时意念头脑清新(心念),百会处会觉得动一下,呼气时慢慢还原。

此法可在开始看书时做,也可在学习半小时后做一次,养成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思维能力也会增强,做完此功倍觉头脑清醒。

如每次练功收功时做一次效果会更好。这种呼吸法每次做3--5个就可以了,做多了气冲的可能会不舒服。

3、增强勇气

有些人胆小、不敢走夜路,碰到悲惨景象难受,精神对外界刺激承受能力小,有人甚至呆着就有恐惧心理,这属于肝胆气、肾气虚弱的表现,除以内脏着手外还要从神经着手配合呼吸调理。

方法:用满吸法挺胸吸气,一个吸气当中加上几个强度,一般一个吸气用三股吸气吸气办法,吸完后忍住气,不得少于10秒,一般14以上,20秒则更好,呼气时发啊字音。

胆小的人如果想增强勇气,吸气时发短促的嘿字音,余气再慢慢吐出。一般连续练7-10口气,少不低于5口气。这是降气法,可以充盈肾气。注意要在没人的地方练,集体练功会影响别人。

4、祛除害羞怯弱心理

有的人在人多的场合说话脸红,有的人上台说话手心、腋窝续而脸红汗出,有的人不敢去和生人办事,有的人性格太内向,过于压抑,这是心、肾阴虚的表现,如何改变这种气质而使性格开放点,办法是自然吸气。

吸气时收缩肛门与会阴,吸满后用力吐气,一口气分三次吐,吐完后不要马上吸气,少停5-7-10秒。

呼气时加上发撑字音,发音时舌尖顶贴于上颚,同时意想把自己撑大,发三个撑字音后口腔唾液出来,闭住气咽掉再吸气。

现在平时练可以,遇到事情胆怯了,练几个这种调息,情绪就平稳了,自己精神镇静,气机充足,说话表达就准确了,做事就顺利了,其实有些事,并不是事情本身难办,而是自己觉得难办,把自己的气给拴住了。

用此法呼气发撑字时把自己撑起来,就(情-青+术)头了。

5、克服骄傲

有的人总想表现自己、总想自己知道的多,含不住,体内有点兴奋度就受不了,不自觉地用语言把这能量散发出来,这也是不健康、心阴虚的表现。办法是用自然呼吸,吸气时不要舌抵上颚,而舌抵下颚,吸满了停5~7秒。呼气是舌抵上颚,要慢、要细、要弱、要含胸、低头,这样任脉的气容易往下降。

总的说是多吸少呼,意即吸气时意念紧跟着,呼气时意念轻点,往往有不少爱表现的人平时就喜欢昂头阔步、神气十足,这是心阴不足,任脉下不去的缘故。如督脉升起来降不下去,或任脉升的多自然会出现血压高,若不是病态,从小习惯了,就会爱表现自己,把气往上冲,过不去,任、督二脉交通不了,多余的能量就从嘴里放出来,这是任脉降不下来的缘故。

用多吸气把气补起来,吸气时慢一点使里面充足,再含胸低头,把任脉气降下来,气从正常道走了,虚也补了,往上升的逆气也降下去了,任督二脉就容易平衡了。

6、快速入睡

当你要睡之前做几个调息,侧卧、仰卧都可以,坐着想睡也行。

方法是先从意识中发出睡觉的指令,而后慢慢吸气,腹要放松,不要达到满吸,胸微微一动,张一半就可以呼气了,呼气时默念喝、哩(li)音,同时配合意念从印堂深处向上一转,从眼球分开向下一落,从两乳头一直到涌泉,做几个呼吸,做不完即可入睡。

此法有似于催眠术自我催眠,睡不醒的再用增强精力的办法。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流动性

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次飞跃,在某一天的某一时间陈式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内劲贯通后的第感觉是身体内部出现股新的力量,这股新的力量随着意念和动作在体内不停地涌动、流行,流到哪里哪呈都很舒畅,此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内劲出现了。

此时练功者心情豁然开朗,有一种拨云见目的感觉。

从内劲贯通后的体验看,流动性是它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前人把内劲的这个特点描述为浑灏流行。

完整性

内劲初步贯通后,再继续努力修炼段时日后,就会感觉到内劲在不断增加、质量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中间以丹田为核心、上至双管双手、下至两腿两足的一股整劲,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节节贯穿。

发劲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感觉到内劲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劲路,正如经典拳论所讲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由此可见,完整性是陈式太极内劲的重要特点。

轻沉兼备

内劲贯通后,练拳时能清晰地感觉到内劲以丹田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开合聚散,时轻时重,轻沉兼备。

肢体时而如充满氨气的气球飘然欲起,时而又如灌满水银的袋子分量极沉,真是轻灵沉重兼而有之。

太极拳界的前辈曾将内劲的这个特点描述为轻如杨花,坚如金石。

刚柔相济

不了解太极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太极拳,总认为练拳的人是柔软无力的,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事实上,柔是为了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内劲贯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觉到太极拳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杨澄甫讲臂膊如棉裹铁,太极拳乃绵里藏针之艺术。

武式太极拳开派宗师武禹襄则讲得更加到位,他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九曲珠讲出了陈式太极内劲柔的一面,百炼钢讲出了陈式太极内劲刚的一面。

而且,太极拳在推手、技击中的柔化刚发也清楚体现了陈式太极内劲刚柔相济的特点。

陈式太极内劲的第五个特点是渗透传导

练太极拳内劲贯通后,随着内劲质量的不断提高,会逐渐感觉到内劲具有明显的渗透和传导的特性。

手握剑柄时,会清楚地感觉到内劲由剑柄传至剑身,直达剑尖,剑的分量瞬间增加,宝剑舞动时浑厚沉稳、震弹有力。平时随手拿起一个物件,比如竹竿,稍沉气,竹竿霎时就会变得沉甸甸的。

与人推手时,搭手后内劲迅速渗透传至对方体内,对方会感到脚下发飘、重心不稳、身体失衡,很容易被牵动。

l、通过四步功的训练、练习,可以出现内气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力量大无边,消化积食,祛病延年。

2、触觉灵敏,眼神如电,动作如翱翔之鹰,身形轻灵矫健。

3、发人时不现于形,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跌例,周劈上下不敢挨,挨着何处何处击,浑身都是手,出手不见手。

4、借力打人,四两拨动千斤转,触之则松柔如绵。

5、身如火药,一动即发,变化无方,神鬼莫测。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如何

历代名师

自陈王廷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

陈小旺大师功夫惊人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

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

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太极拳二十世正宗传人张华庆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

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

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

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之子陈小星大师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

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

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

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二十世传人陈自强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

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

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

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

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结语:上面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陈氏太极拳的一些练习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平时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关注这方面的相关知识,那么就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太极拳练习的乐趣与带来的无穷好处。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