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病理 了解病理的主要变化

来源:民福康健康

今天和大家说的是缺铁性贫血的病理变化,虽然这是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我们缺铁性贫血患有有兴趣的话还是可以了解一下的,那么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和治疗,帮助大家了解缺铁性贫血吧。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理变化

那么缺铁性贫血到底有哪些病理变化是我们不知道的呢,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些变化吧。

一、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红细胞系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粒系及巨核细胞无改变,骨髓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明显减少。

二、骨髓组织学

骨髓增生正常或较低下,亦可较活跃。以红系增生占优势,其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晚幼红细胞体积很小,胞核浓染。

本病主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铁缺乏所致,红细胞成熟障碍,故出现有核红细胞生成正常而外周成熟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症状,故又称增生性贫血。

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无异常,铁染色阴性,但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铁剂治疗是否有效来决定。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患者患上缺铁性贫血的呢,其实患上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身体里面缺少铁元素而已。

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1、铁吸收障碍

饮食中铁的生物利用度变化颇大。除血红素铁外,其他铁形式均需转变为亚铁形式才能被吸收。铁的转变和吸收受诸多因素如肠道环境、饮食内容和还原物质的影响。

胃酸有助于二价铁和食物铁的吸收。胃酸缺乏、胃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他胃肠道疾病可造成铁吸收障碍,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2、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病因。失血1ml丢失铁0.5mg。慢性失血的原因众多,包括消化道出血、反复鼻出血、月经过多、频繁献血、出血性疾病等。消化道是慢性失血的好发部位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恶性肿瘤、胃肠道憩室、痔疮、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及钩虫病等。

消化道慢性失血有时表现隐匿或部位难以确定,应尽力查找。慢性或反复的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人造心脏瓣膜和疟疾时,铁随血红蛋白尿排出,从而造成缺铁。

3、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的含铁量大致与其所含的热量相关。以混合饮食为例,维持铁平衡,成年男性应含5~10mg铁,女性应含7~20mg铁。如无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饮食因素并非是缺铁的主要原因。

育龄妇女因月经丢失、妊娠及哺乳铁需求量增加,每次月经约丢失20~40mg的铁,胎儿体重每增加1000g需母体供给80mg的铁,哺乳期每日约丢失0.5~1.0mg的铁,如饮食供给不足,则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生长迅速而铁储备量较少,作为主食的各种乳汁均又含铁甚少,如喂养不合理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总之,以上就是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三大原因,大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含铁食品,预防贫血。

那么很多缺铁性贫血患者很想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预防缺铁性贫血,预防缺铁性贫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做好很多事情才行。

缺铁性贫血应该如何预防

一、合理安排膳食,增进铁的吸收。安排膳食时,首先要保证每日的食物中有足够的含铁量,同时还应注意膳食种类的搭配要有利于食物中铁质的吸收。

二、制备和应用铁强化食品,预防缺铁性贫血。天然食品中几乎没有一种单纯的食品能满足人体营养的全面需要。因此,铁强化食品的制备和应用对于预防缺铁性贫血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去除可能导致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积极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可防止此类病人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重视铁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防止铁缺乏的加重,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四、重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铁质的补充,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铁的需求量大于平常需求量,此时应进食含铁丰富食品或予以预防性补铁,防止母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尤其是对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孕妇进行有效的治疗,可降低缺铁性贫血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

缺铁性贫血会致孕产妇死亡

我国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状况严重,其中约1/3未孕未哺乳妇女贫血,近一半孕妇及哺乳妇女贫血,她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育龄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分娩、哺乳、避孕等多种原因,成为贫血高发的特殊人群。缺铁性贫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孕妇贫血易发生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母亲贫血,其胎儿肝脏贮存的铁量少,婴儿出生易发生贫血。

资料表明我国约1/3的未孕未哺乳妇女贫血,而哺乳及孕妇近一半贫血。我国育龄妇女的贫血情况是比较突出的,哺乳母亲及孕妇的贫血情况较未孕未哺乳妇女更为严重。

孕妇贫血患病率与孕周关系密切。城市孕妇13周前贫血患病率为16.4%,孕28-37周为高峰,贫血患病率41.4%,但孕37周下降为32%。资料提示,孕妇妊娠13周后,尤28周后要增加铁剂的补充,矫治孕妇贫血。

孕妇贫血随孕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随孕周增加,血液容量增加,血液相对稀释;

(2)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对铁的需要量增加,母亲铁营养相对不足,而致贫血。铁缺乏是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

缺铁性贫血病人饮食有六忌

一忌食物单调或偏食。正常人体内含铁总量约部分来源于饮食。铁与食物蛋白结合后,变为血红蛋白。如果从饮食中摄入的铁减少,血红蛋白也就缺乏,造成缺铁性贫血。平常饮食多以大米、小麦、玉米为主食,这些食物含铁量少,而苋菜、菠菜、大豆、鱼虾、瘦肉、蛋类等食物含铁量却很丰富。所以人们(尤其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食谱应该广泛,而不应偏食。偏食就容易引起某些营养成分的缺乏。

二忌长期使用铝制炊具做饭。铝制炊具不含铁质,长期使用铝制炊具炒菜、煮饭、烧水,铁摄入减少,也可造成缺血性贫血。这是我国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铁制炊具是无机铁,极易为人体吸收和利用。曾有人用铁锅炒100克大葱,放入植物油,加热3分钟做试验观察,葱内含铁量可增加2倍;如加入番茄、酱油和食盐加热7分钟,葱内含铁量可增加11倍;加入醋和盐,葱的含铁量可增大至15倍, 说明铁制炊具炒菜、煮饭、烧水,对缺铁性贫血病人来说是有好处的,特别是炒菜加醋后更为优越。

三忌饮浓茶。茶叶中含有鞣酸,会与食物中的铁和蛋白质结合,转变成不溶性的物质,不易被消化吸收,长期下去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四忌铁剂药物与茶、咖啡同服。因茶叶和咖啡中含有鞣酸,鞣酸与铁结合形成鞣酸复合物,影响铁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五忌铁剂药物与牛奶同服。牛奶中含有大量的磷,磷与铁结合成不溶性铁盐,影响铁的吸收。

六忌长期哺乳。有的家长对小儿过分溺爱,以为母乳营养丰富,长期让孩子以母乳为主食,甚至到三四岁还全靠母乳喂养。

结语:关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所以就很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对待缺铁性贫血,做好预防工作。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