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红眼病怎么办 预防为主治疗次之
红眼病是一种流行性的出血性结膜炎,而且它的传染方式非常多。对于成年人来说,预防和治疗它的方法很多,但是对于宝宝而言,想要防治是比较困难的,宝宝天生好动,好玩,一不小心就会传染上红眼病。那么,宝宝得了红眼病该怎么办呢?让小编来告诉大家吧!
宝宝红眼病怎么办
病症特点
红眼病也被称作病毒性结膜炎,通常多发于夏季,是一种非常容易被感染上的一种流行性眼科传染病。
天气热了,许多宝宝都容易患上红眼病。这种眼病有相当高的传染性。
发病初期宝宝两手经常揉眼,严重时哭吵不安。具体表现为发烧,逐渐出现眼部烧灼、刺痛、怕光等感觉,眼睑轻度红肿、大量分泌物聚集在结膜囊部。
早上起来后眼睛部位有会分泌物出现,而且分泌物会将上下睫毛粘在一起,导致无法睁开眼睛。另外,在眼部可以明显的看见白眼珠,也就是球结膜会呈现出火红色甚至鲜红色的充血症状,而且时常还会伴有水肿的现象。病情严重的患者球结膜下面还可能会出现分散性的出血点,而且有的患儿还会伴有体温持续升高的症状。
治疗照护
1、局部用药
红眼病的治疗主要是局部用药,如用抗生素类的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眼药水和抗病毒类的无环鸟苷、病毒唑等眼药水。眼药水滴眼要勤,每隔半小时一次,待症状基本消失再适当减少每日滴眼次数,但要坚持数日方可停药。
2、正确清洗
清洗眼部时不要用硬性的布去擦眼,不要碰及黑眼珠(角膜)。须用柔软的经过消毒的纱布(家庭里可用煮沸消毒―煮沸半小时即可)蘸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湿润眼部擦去眼睫毛上的分泌物。
发病初期宜冷敷,利于消肿退红,但不要包扎,也不要热敷,因为能加剧充血,使炎症扩散,甚至引起并发症。切忌戴眼睛。
3、清洁用品
宝宝们使用的道具,玩具以及毛巾都是要进行仔细的消毒,而且通常家长们在给宝宝洗过眼睛之后,自己的手也需要用肥皂清洗2至3次,才可以接触其他的物品。在擦拭眼睛部位的分泌物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手帕,可以选择食用清洁的卫生纸或者餐巾纸进行擦拭。
积极预防
预防红眼病要做到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红眼病流行期少到或不到游泳池,公共浴池等。若要游泳,可用氯霉素眼水等眼药水进行预防性用药。
红眼病的预防
眼科专家提醒,一旦发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在正规医院确诊之后,再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因病施治。治疗应以抗病毒为主,3—4天即可见效,病程为两周左右。
抗病毒眼液如氯霉素眼药水,抗生素眼膏如环丙沙星、四环素等对“红眼病”都有疗效,但应避免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自行用药。
预防“红眼病”,首先要避免与患者接触或使用其用过的毛巾、玩具等,公共场所的毛巾、手帕等也好不要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于洗手。
外出或接触公共设施后更应注意手部的彻底清洁;热爱游泳的朋友们可以佩戴游泳镜,以防泳池未经充分消毒而引发眼部感染,并且使用前后要注意泳镜的清洁消毒,以免细菌或病毒附着引起间接感染。
经常使用公用电脑的人要注意及时洗手,尽量不用手揉眼睛;在公共场所,尤其是学校、幼儿园、工厂、医院等集体单位,洗漱用品应做好消毒工作;如果家里养有宠物,好不要让孩子与宠物过于亲密,以防带有病菌的宠物传染孩子。
眼科专家表示,“红眼病”患者治疗期间,千万不要遮盖患眼,因为遮盖患眼后,眼睛分泌物不能排出,会增加眼局部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或病毒繁殖;也不要因为眼睛有焦灼感而采用热敷。
正确的方式是冷敷;要注意保持眼部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治疗,不能间断。因为治愈后免疫力低,所以在症状完全消失后,好再巩固治疗一周左右,避免反复感染发作。
另外,眼科专家特别提醒,患者单眼发病时,尤其要注意另一侧眼睛的感染。
具体做法
点眼药前要做好手部清洁,点完也要洗手,避免自行传染;眼药水瓶盖取下后要反方向放,避免眼药污染;点药时药瓶要离开眼睛,避免病菌感染另一侧眼睛和交叉感染。
从中医来看,“红眼病”是由于感受风邪热毒,侵袭人体眼部引起,所以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尽量忌食烟、酒、海鲜、火锅、麻辣串等辛辣刺激食品饮料。
下面给您介绍几个中医的小药方,您可以在咨询医生之后有选择性地使用:
病轻者,为风热上攻。症状为眼红、痒痛交作、畏光流泪、怕热、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治当疏风散热,佐以解毒。
药方
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叶、薄荷、杜梗、大力各9克,芦根18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
病重者,为火毒炽盛。症状为一眼或双眼满目发红,甚至出现小出血点,胞肿明显,眼痛头痛,眼分泌物多而黏结,或流淡血水,眼中灼热,怕光。治宜泻火解毒。
药方
柴胡、板蓝根、野菊花各15克,黄连、黄芩、陈皮、大力、薄荷、僵蚕、升麻、大黄各9克,元参12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可愈。
总结:经过上述的文章对宝宝红眼病怎么办和红眼病的预防等有关知识的具体介绍,各位家长们是不是对宝宝红眼病该怎么办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呢!如果你家中也有宝宝的话,那么,你一定要时刻关注宝宝的情况,提前做好预防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