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教学 咏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

来源:民福康健康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分为很多流派、很多套路。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一种拳法咏春拳。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咏春拳。那具体怎么练呢?今天小编就教大家咏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以及咏春拳的四门原理和咏春拳的特点。

咏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

咏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是咏春拳入门的一种基本功,对练习咏春拳者来说是不可缺之的,但是又经常被咏春门人所忽略。咏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包含了咏春拳上三路的主要心法、手法和身法。

通过藤圈有限的空间来规范练习者出手的角度,方位和力量。增加肩,肘,腕三个关节和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加强双手配合使用的流畅协调性别。并可通过藤圈和桥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桥手的听劲能力。并可快速,准确,自然地表达咏春拳的守中用中,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要求。从而使咏春拳手能潜意识应用子午线攻防技巧的习惯。为以后练习小念头,沉桥,标指,木人桩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你掌握了咏春拳的十二式藤圈手的话,就基本上知道了咏春拳的核心思想。为你以后在近身搏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还望各位学习咏春拳的武者,不要忽视它,好好学习它、珍惜它,对你以后拳法的加强有着很大的作用。

总式

代表了整个藤圈手的主要思想,咏春拳术的手法的主要难度都包含在内,只要练号总式,基本解决咏春拳术的招式的定型问题。

松肩

主要练习肩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里练阴阳掌

练习归铮的原理,更易表达咏春拳的中线原理。

圈手

练习腕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咏春拳的招式变化大多表现在腕部。

枕手

练习向下切桥的发劲方法。

外廉

为咏春拳的主要手法之一,练习在中线直出直入的攻防技法之一。有里练阴阳掌为基础,就较易解决此式。

耕手

为咏春拳的代表手法之一,特点在于中线切面转换手桥,难度不大,但常用,建议多练。

扑翼掌

两手腕挂在藤圈,限制两手桥的变化空间。主要学会左右转腰化劲和发劲。

三品掌

为咏春拳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法。主要表达拍打、耕打和摊打。练好此手法,就更易在运作中变换手法。

半摊膀

和耕手为姐妹手法,方向相反。

内廉

和外廉手为姐妹手法,外廉手是一手桥由中线向外遮拦发劲,一手配合冲拳发劲的攻防手法。

三星捶

以藤圈挂在手腕上,利用藤圈的限位和圆的原理连续冲拳,产生的离心力,自然地增加出拳的频率,同时增加手桥的力量。

咏春拳四门原理的运用

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估计是咏春拳给人的大印象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这两点呢?以及怎么用他来有效地保护自己呢?这里就涉及到了咏春拳挡四门原理了。

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各种格挡法的依据(如右图所示/本图为李小龙早年所绘)。此四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

具体施用标准如下

一、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二、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记住,此时须一手防御另一手迅即攻击,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挡的同时,身体尽量不要有左右的摆动动作,以免影响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

四、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

咏春拳的特点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就其理论、心法、手法等创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后的感觉和反应。咏春拳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以下是咏春拳特点之逐项陈述

(一)理论和心法

(1)中线理论

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短行轨。

(2)朝面追形

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踭理论

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踭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

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短距离和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短距离之防守。

(4) 收踭理论

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为收踭。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

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 甩手直冲心法

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

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

①不消过笼(过头):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

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三)黏手练习,其目的是

(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

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总结:经过上面小编的细致解说,你知道咏春拳的基本功十二式藤圈手了吗?知道练习它有什么要求了吗?咏春拳这门拳法的特点有哪些呢?什么是咏春拳的四大原理呢?相信看完文章之后,你对咏春拳有了更深的认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