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拉线 羽毛球三大穿线法

来源:民福康健康

经常打羽毛球的人会发现,不管怎么保养自己的羽毛球拍,羽毛球拍还是会断线。这时候就该考虑如何修补自己的球拍,如何替自己的球拍拉线?下面小编教大家三大穿线法,向大家讲解一下中国羽毛球的发展史。

羽毛球三大穿线法

下面小编教大家的羽毛球三大穿线法,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穿线方法来为自己的球拍进行补线。以下三大方法是我们经常用到的羽毛球穿线法,小编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对你以后保养自己的羽毛球拍很有作用。

一、yonex尤尼克斯/YY四点穿线法

常用的穿线法,其两段式穿线过程有效的分配了穿线过程中的压力。优点,两段式穿线过程,空拍上机,竖线从中间开始向两边穿线,横线从下往上穿。(老版本的YY四点穿线法是从上往下穿,容易导致框变形,现在很少人采用)。

这个穿线法主要是克服了两点法对拍的损伤,对线的磨损,因为用羽拍中间开始平均的往两侧施加压力,变形及压力都较恒定,不容易出现拉断羽拍的情况,在横线上也减少了穿线时拉线对竖线的磨损,同时压力变化恒定,羽拍不易变形。

二、张人GOSEN穿线法

GOSEN穿线法不太容易学习,要操作的步骤比较多。而且注意事项较多,拉起线来也比较费时费力。但是这种拉线法不容易掉磅,对拉吊和扣杀都起着很好的作用,弥补了传统两段拉线法固有的横线甜区磅数不足的缺陷。

以下是一位羽球高人的叙述

"张人"HARIBITO是日文汉字,中文意思是专业穿线师。拉线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步骤,1.拍子上机架 2.拉线 3把拍子从拉线机上面取下来,细心的羽毛球爱好者不难发现,平时在商店里面拉线的时候,刚开始架拍时会把球拍与拉线机架拍系统完全贴紧,直至没有空隙,但是在拉拍的过程中,拍子稍微都会有一些变形,到随后K夹与球拍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空隙,但是这个变形是正常的,而且这种小变形也不会影响到拍子的结构。

张人拉线法源自于网球的单线穿法,但是在原来基础上更考虑对拍子整体形状的维持和击球甜区的横线具有更大的张力。张人拉线法的顺序是先拉竖线,拉完竖线后从倒数第五行横线起先收紧球拍下面的三行线,然后从倒数第6行起向上收紧甜区的7行横线。后依次收紧下面后两行横线和拍尖余下横线。

虽然这种拉线法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但是它的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它的拉线核心是把甜区附近的横线尽大的能力放到后再去收紧,但是这种做法的前提是要保证每一条竖线达到高的张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相对于其他拉线法,甜区的横线在同样的磅数下能得到更高的张力。主要是因为,球拍在拉线的过程中,拍框由于框型走势的不断变化,磅数在球拍上会形成实际磅数和理论磅数,理论磅数是不均匀的,因此球拍会受到不平衡的压力而不断发生微细的变形,从而导致早收紧的线先掉磅的缺陷。

因此YY提出横线加磅10%,拍尖头5行横线磅数不得超过25磅的操作原则,就是为了避免拍尖和后五行横线过高的张力导致拍心横线变软。

三、胜利VICMAN穿线法

VICMAN的穿线方法严谨有序、简单易学。

第一步穿线,竖线从球拍顶框中点开始,分别依次向两边穿拉,穿至下9孔时,跳至下12孔穿入(中间隔两个孔),再从上11穿出,从上10孔穿入,由下10孔 出,竖线穿完。一边为预留长线端,一边为预留短线端,短线端预留90~100cm。

第二步拉线,拉竖线时从竖1、竖2孔(拍中心)开始向两侧均衡拉线,以确保球拍左右时受到一样的张力作用,当拉完下9孔时,直接拉下10孔的线,短线端拉下10孔的线后,用阻线夹从拍框外部将线夹紧固定住从而可以腾出一个线夹完成横线的操作。长线端拉完之后,将线夹夹住短线端下10孔的竖线,去掉阻线夹。

后由下8孔穿出,从下7孔穿入打结。后一步打结,打结的线必须跳过几个线孔再打结收尾,为了弥补这段距离磅数的流失,拉后一根需打结的线时请在竖线磅数的基础上增加10%以防止掉磅。

以上三个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穿线方法,张人GOSEN穿法和VICMAN的穿线法基本类似,都是采用1线2结,无非张人是下五条,VICTOR是下四条;2者都没有分两段拉,结点要比四点法少两个,成品美观度比四点法好很多,(与4结点的YY穿线法比较)跨越的线孔少。如果控制好,线不易掉磅;

中国业余羽毛球发展史

70年代初打球现在仍然活跃球场的人已经不多了。许多年轻人经常问我过去打球和现在打球有何不同,问的简单,回答却不敢简单。我觉得这部历史不单独属于那个年代的球友,她应该属于我们大家。下面的叙述若嫌长,请原谅。

一、 中国业余羽毛球的鼻祖

大家如果拜过师傅,你追查几代就可发现师祖是归国印尼华侨(有些除外)。因为,传入中国羽毛球运动的渠道有两个:英联邦国家在华人员和印尼华侨。特别是66年苏哈托军政府排华事件,使得上百万印尼华侨归国,并由国家分配到祖国各个角落。此后,他们将羽球以星星之火燎原全国,连现在的国家队都有印尼教练的身影(汤仙虎)。

二、过去业余羽毛球运动的活动形式

70年代初,文化革命趋于平稳,工厂、各行业单位的群众业余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华侨们平时玩的羽毛球已深入人心,各单位之间的比赛促进了她的发展。但那时的训练和比赛,个人是不用掏钱。

有些大单位会抽出队员,买拍子、发鞋子、供羽球、发补助(0。3元/天)、再加上不上班。那时侯,这几项优待是支撑打球的主要动力。比赛之余的活动,大部分爱好者只需买些羽毛球。

另外,过去(80年前)羽毛球运动与现在的大不同点是:过去的场地不花钱。可以拖熟人找场地,要么借到,要么借不到,但原因绝对不是因为钱。过去,谁也不敢收钱。

二、 过去业余羽毛球运动的装备和场地条件

过去的装备比现在简单的多,木制拍子、不超过2元的网球鞋、一筒球,就是全部家当。

拍子:过去的木制拍的品种很少,70年代我记得有灯塔牌、雁翎牌、航空牌。再以前,听说都是印尼华侨带过来的。灯塔牌的拍子质量差。记得,有次公司内部的比赛,一天中,至少3次球员将拍子甩折,结果往往将拍头甩到对方场内,着实吓人。

过去的球友都以有一支航空拍而自豪,我记得大约7元钱/支,这对于当时20元活一个月的年代是件奢侈的事。大约70年代中期,出现了拍把与拍头用铁管的连接拍子。80年,出现了铝合金航空拍(9元/支)。

拍线:5-60年代的拍线是牛筋做的,价钱2.8元/付,70年代,随着尼龙线的广泛使用,应用到拍线了,价钱0.3元/付,但季节温度的变化尼龙线会变得很松软。

羽毛球:70年代初,影响大的是上海羽毛球厂出品的航空、燕子、蝴蝶、灯塔牌。航空好(0.9元/个),灯塔(0.3元/个)差,燕子(0.45-0.60元/个)受欢迎。70年代末,又出现海狮、冠军、等等牌子的羽球。

绷拍器械:过去打球水平较高的人首先要会绷拍子。三把螺丝刀(头部用砂轮磨尖)、一个指甲刀作为工具。过去,是没有绷拍器的,也没有人天天给你绷拍,一些不会绷拍的人只能请求别人帮忙,过去的绷拍好手高也将拍子绷不到现在的18-19磅。

场地条件:60-80年代初,大约85%以上的业余球员的大部时间在室外活动,甚至比赛都在室外。有室内场地很少,有标准场地的更少。工厂的厂房、仓库,学校、机关的饭堂、礼堂都是我们进攻的目标,而且基本是水泥地面。

三、 过去业余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状况

1、技术交流差

由于过去没有电视转播和频繁的大规模全国比赛,无法得到正确的羽毛球技术动作要领和视觉印象,大家围着一个师父学。至于这个师父动作对不对,都无从比对,基本上错学错用。之后,子传孙,孙传子,子子孙孙从无对也。

在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师傅带着一群徒子徒孙用一个错误动作赢得胜利。总之,传播落后和比赛交流范围的局限,造成近亲繁殖现象。

2、步伐快、球速慢的特点

由于60-80年代的业余生活和业余体育体制的特点(从事体育活动时间充足),从事业余羽毛球人群一般都是其他运动项目的积极分子,身体素质比现在的普通人群要好,腿部力量好,步伐移动快。

但是,过去的业余羽毛球队员的球速观念太差,只知道人要快跑、快跑,快快跑,不知道让球跑快。当时,业余单打中高远球是主菜单,平高球的应用不广泛。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一些正宗印尼师傅是不提倡跳跃性步伐,过去从印尼传过来的羽毛球步伐讲究弹性,不提倡跳跃。

记得,有一本56年出版的《羽毛球技术》(我记不清原名)中,对羽毛球步伐原则是提倡灵活和弹性,强调跳跃缺少弹性。

3、技术战术的应用水平

过去业余球员在单、双打中技战术应用水平应该与现在差距不大,而混双差距较大。单打中:四方球、防守加突击、网前搓球加扣球等等技战术应用基本上都不乏高手。

混双的差距较大,由于男女站位与现在不同(男女平行站位),混双中的女球员成为混双中的攻击目标,混双实际成为女球员之战。

4、全国业余水平的分布情况

60-70年代,由于印尼华侨居住在广东、福建,再加上全国性比赛很少,只知道广东、福建、广西三省的业余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各地。另外,大城市和国家大中型企业所在地的业余羽毛球技术要好一些。

到了80年代,随着国家对羽毛球的投入力度的增加以及电视媒体的发展,全国羽毛球热度逐年增长,但还是线形增长。

非典之后,羽毛球出现了非典巨涨。4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家大到全国任何的角落,随着网络的发展羽毛球的社交平台得到飞跃扩张。今天在北京打球,明天就可在新疆与不曾见面但早就相识的球友切磋。

总结:经过上面小编的介绍你知道如何替自己的羽毛球拍穿线了吗?羽毛球穿线的三大方法你都了解了吗?针对自身拍子的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穿线法吧。后小编想问一下,你对中国羽毛球的发展史又了解多少呢?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