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吃这些如吃夺命砒霜
夏天了,很多人都喜欢在傍晚喝点小酒,吃点夜宵。但是在喝酒的时候,有的食物是不能吃的。一旦搭配在一起吃,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危害,甚至会中毒。今天小编帮大家总结了不适宜做下酒菜的几类食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喝酒吃榴莲如吃砒霜
一口榴莲一口酒,不要以为这样很爽,一不小心可能命都丢了。这榴莲加酒,怎么就变成了夺命砒霜了呢?
因为榴莲含有硫的化合物,这种物质能够使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降低70%以上,也就是说不能把酒精完全代谢成对人体无害的乙酸。
饮酒之后,正是因为人体分泌了乙醛脱氢酶,酒精才能被消化,进而排出体外。
可是榴莲却抑制了这种酶的产生,吃完榴莲再喝酒,人就更容易喝醉,甚至引起酒精中毒。
当然了,医生也说,这种情况只有在食用大量榴莲,才有可能发生,只要不过量,大伙不必过于担心。
但是,也要特别提醒一下糖尿病患者,榴莲加酒,危险更高!
专家说,糖尿病病人应该吃含糖量不高的水果,但榴莲含糖量非常高,吃了以后血糖明显升高。
如果这时候再饮酒,引起血压升高,血糖也升高,对心脑血管产生危害,严重会导致中风心梗。
常见的不宜下酒的菜有以下几种:
1、胡萝卜
因其所含的胡萝卜素与酒精在肝脏酶的作用下,会生成有毒物质,危害健康。
2、凉粉
因其在加工过程中要加入适量白矾,而白矾具有减缓肠胃蠕动的作用,用凉粉佐酒则会延长酒精在胃肠中的停留时间。
因而增加人体对酒精的吸收,同时也增加了酒精对胃肠的刺激,减缓了血流速度,延长了酒精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促使人醉酒,危害健康。
3、熏腊食品
因其含有较多的亚硝胺和色素,与酒精产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食道与肠胃粘膜,还会诱发癌症。
4、烧烤
冬天,很多人喜欢和亲朋好友到大排档聚会,边喝酒边吃烤串,其乐融融。然而,在饮酒时用烧烤食品做下酒菜,这种吃法对健康不利。
在烧烤过程中,不仅食物中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了,同时还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
而且,肉类中的核酸经过加热分解产生的基因突变物质,也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当饮酒过多而使血铅含量增高时,烧烤食物中的上述物质与其结合,容易诱发消化道肿瘤。此外,过节由于酒的饮用量大,诱发这种疾病的几率往往更高。
原因一,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它能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并溶解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蛋白,使致癌物质极易被人体吸收。
其二,酒精能降低肝脏的解毒功能,促使致癌物发生作用。
此外,酒精还能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加强致癌物的活化。因此,喝酒好要适量。
烧烤食品致癌性大小与食入量有关,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不多于100克。
喝酒都要有个度,不过这个度可不是酒精的含量,而是指喝的量。
专家指出,白酒多不能超3两葡萄酒以4两为宜,啤酒每天别超两瓶。
啤酒:每天别超过两瓶
啤酒是一种酒精性饮料,每升热量为400千卡,其中一半来自酒精成分,一半来自糖分。
啤酒中的营养物质包括17种氨基酸、12种维生素等,人们称之为液体面包。
啤酒中的啤酒花还能增进食欲、刺激胃酸分泌、提高消化能力。
不过,啤酒在人体中的代谢较快,热量较高,且能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因此过量饮用易使人发胖。
正确饮用量:每天多不要超过两瓶(1250毫升)。
白酒:不超过3两
白酒中的成分很复杂,其主要成分为酒精和水,一般来说,乙醇含量越高,酒度越烈,对人体越不利。饮适量的白酒,可缓和忧虑和紧张心理;
有失眠症者睡前饮少量白酒,有利于睡眠,并能刺激胃液分泌与唾液分泌,起到健胃作用。但过量饮用白酒,对身体的危害很大。
正确饮用量:度数较高的白酒每日好不要超过2两;度数较低的白酒每日好不要超过3两。
葡萄酒:4两为宜
葡萄酒也是一种低度酒,酒精度一般在12左右,维生素含量很丰富,并含有锰、锌、钼、硒等微量元素。
美国科学家对葡萄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作用。
心脏病专家也证实,每天喝200毫升红葡萄酒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栓不易形成,预防动脉硬化。
正确饮用量:葡萄酒的度数一般为1012,饮用葡萄酒以200毫升为宜,多不要超过300毫升。
其实,葡萄酒也属于果酒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苹果酒、杨梅酒、梨酒、荔枝酒、椰子酒等。
果酒的度数由于不尽相同,所以饮用时应根据其酒精度数适量饮用。
饮酒助眠不靠谱
饮酒催眠很不科学。酒精进入人体后,先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随着酒精中毒程度的升高,又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昏昏欲睡。
这是中枢神经受损害的一种表现,它破坏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对人有害无益。不少老人因体质弱怕冷,常以酒御寒。
其实饮酒不但起不到御寒作用,反而会使全身血管扩张,使体内热量散发更多更快,一旦防寒措施没跟上,更易伤风感冒,诱发多种疾病。
睡前饮酒的人,若出现两次打鼾(即呼吸性障碍),每次窒息十几秒钟,不但能使血压升高,还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因心脏功能紊乱而猝死。
睡前饮酒,酒中的很多有害物质(如甲醇乙醇经体内氧化后会变成甲醛和乙醛,这些都是致癌物质),易在体内积存,毒害身体。
而白天饮酒,由于人体新陈代谢速度较快,这些有害物质易排出体外,对心、肝、脑的伤害相对也少。
猪蹄美白无科学证据
一位24岁的女性趁着元旦炖了三天猪蹄汤,想趁机补补美白一番。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由于啃猪蹄时嘴张得太大同时撕扯太用力,导致下巴脱臼。一直以来,猪蹄美白木瓜丰胸的说法在宣传阵地上几经更迭,至今被不少女性奉为经典并忠实贯彻。但吃猪蹄真的能美白吗?答案是:没有科学证据。
皮肤的弹性与美感并不只取决于胶原纤维层
人的皮肤在承担抵御外部伤害生理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反馈人体健康状况、表达人体美感的感官功能。皮肤从外到内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每一层又从外向里分为不同的次层,真皮层中有一层被称为胶原纤维,主要含有胶原蛋白,为真皮的主要成分,约占95%,简单笼统地归纳一下可以表述为:皮肤的含水量和滋润度与表皮层有关,而皮肤的弹性则更多与真皮层有关。
猪蹄中由于富含胶原蛋白,因此常常被认为是增加皮肤弹性、让皮肤更年轻态的给力食材。但如同图中所示,胶原纤维层仅仅是皮肤许多次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皮肤是否处于健康、有弹性、有水分的正常状态,往往并不仅仅取决于胶原蛋白的多少,还与其他诸多成分紧密相关。因此,仅仅靠补充胶原蛋白就想获得美白有弹性,光滑又滋润的皮肤,并不靠谱。
胶原蛋白进入人体并不能直接成为皮肤成分
蛋白质对人体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构成人体多个部位的重要成分,皮肤表皮层主要以角蛋白为主,而真皮层以胶原蛋白为主,胶原蛋白在人体中占25%-30%左右,但它并不仅仅供职于皮肤,它还同时具有诸如信号转导、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的运输等功能,对机体和脏器起着支持、保护、结合以及形成界隔等作用。也就是说,即使退一万步人吃进身体中的胶原蛋白能够直接被人体利用,也未必一定能够利用到皮肤上去,吃了猪蹄能不能增加弹性甚至美白,还两说。
然而,营养界大多数专家之所以对猪蹄美白的说法多次辟谣,原因就在于人吃进身体中的胶原蛋白能够直接被人体利用的说法并不成立。胶原蛋白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而人体能够吸收的只有蛋白质和一部分小分子多肽,像胶原蛋白这样的大分子进入人体后,胃、胰脏等消化器官就会分泌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将大分子结构的胶原蛋白切碎、打散成为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等或小分子多肽,再根据人体对不同氨基酸的需要,重组为新的蛋白质。而新的蛋白质可能是酶、可能是身体器官组成部分、可能是激素也就是说,胶原蛋白进入人体后,不可能直接变成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对皮肤的影响,自然也微乎其微。因此吃猪蹄能美白的作用,大多数属于安慰剂作用。
告诉你吃鸡的6个真相
真相一:鸡汤营养远低于鸡肉。在很多人眼中,喝鸡汤补,剩下的鸡肉营养都已经被炖到汤里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芮莉莉指出,炖完汤的鸡肉营养要远远高于鸡汤。鸡肉为我们提供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还有脂肪、维生素和钙等矿物质。在炖鸡过程中,大量的鲜味物质会溶解到汤中,因此鸡汤会变得好喝,但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等营养成分只有一小部分溶解在汤里。有数据表明,每100克鸡肉和鸡汤中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是25.1克和1.37克。
真相二:鸡心安全。在崇尚美食的中国,鸡身上的各个部位被烹饪成各种美味佳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指出,鸡的很多部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应减少食用量,甚至不吃。
首先,鸡皮中的脂肪较多,胆固醇较高,好少吃。其次,鸡脖子是血管和淋巴腺体集中的部位,偶尔吃些解馋没有问题,吃时好去掉皮。
再次,鸡屁股的淋巴中暗藏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因此不建议食用。后,鸡胗负责储存和磨碎食物,鸡肝负责代谢、解毒有害物质,鸡肾与有害物质排泄有关,因此,尽管鸡胗、鸡肝和鸡肾营养美味,但应减少食用次数和食用量。而心脏与有害物质代谢无关,所以鸡心安全性较高,可适量食用。
真相三:母鸡炖汤,公鸡快炒。人们在选择鸡肉时往往比较注重鸡的品种及新鲜程度,对于鸡的雌雄却不太关心。
杨力表示,公鸡和母鸡在吃法上略有不同,母鸡一般用来炖汤,而公鸡适合快炒。因为母鸡脂肪含量较高,肉中的鲜味物质容易溶于汤中,炖出来的鸡汤味道鲜美。反之,公鸡的肉质较紧致,很难熬出浓汤。人们吃公鸡更喜欢细嫩的童子鸡,这时更要旺火快炒,保持其鲜嫩美味。另外,公鸡和母鸡在食疗功效上也有所不同,中医认为,公鸡性属阳,温补作用较强,适合阳虚气弱患者食用;母鸡性属阴,滋补效果平和、缓慢,适合产妇、年老体弱者食用。
真相四:与蘑菇和土豆是绝配。鸡肉是一种比较百搭的食材,但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指出,鸡肉与蘑菇和土豆是绝配。这是因为,蘑菇中含有丰富的鸟苷酸盐(一种呈鲜物质),鸡肉中则含有丰富的肌苷酸盐,在慢炖的过程中它们都会释放出游离的谷氨酸钠。三者协同作用,产生的鲜味要远大于各自单独使用时产生的鲜味之和。土豆含有较多的谷氨酸盐,和鸡肉搭配也会增强美味。
真相五:烹饪完再去掉鸡皮。为了减少脂肪摄入,很多人在烹饪前就去掉鸡皮。芮莉莉指出,在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薄膜,它在保持肉质水分的同时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因此,应在烹饪后再将鸡肉去皮。
真相六:柴鸡安全风险可能更大。很多人在购买时偏爱柴鸡,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从营养补充来说,柴鸡和肉鸡的营养差别可忽略不计。从风味和口感来讲,柴鸡确实口感更好。但从食品安全角度来看,由于柴鸡长时间放养,无法溯源,一旦控制不好,安全风险更大。
火锅汤煮太久还能喝吗
很多人都听说,火锅汤不能喝,其中含有毒物。有些朋友问,是什么时候不能喝呢?刚煮的也不能喝吗?煮久的汤一点都不能喝吗?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数据说话。火锅汤中的危险,除了让痛风病人担心的嘌呤类物质,还有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类。
我找到了一篇国内的研究论文(作者:王苏雯,题目:火锅烹调过程中亚硝酸盐的调查,发表于《上海预防医学杂志》),研究人员测定了4种火锅汤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测定时共采集4个点的数据,即开始吃时,及涮各种食品后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时。
测定结果发现,随着测定时间的延长,涮锅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的确是在不断上升的。到90分钟用餐结束的时候,酸菜汤底的上升倍数多,为9.83倍,海鲜汤底也较高,为7.06倍。骨头汤底和鸳鸯汤底的上升幅度小一些,分别为2.88和3.05倍。
从亚硝酸盐的含量来看,开始时的汤底浓度相差不大,在1.3~1.8毫克/升之间。但随着涮锅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含量差异越来越大。酸菜汤底的终含量高达15.73毫克/升,海鲜汤底也达到12.70毫克/升。所以说,煮时间太长的涮锅汤不利健康,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
如果喝这样的汤,会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吗?按照高的15毫克/升来算,如果喝2小碗(400毫升)的汤,摄入的亚硝酸盐为6毫克。加上所涮食物中的数值,应当也不会超过20毫克。这个数值还不足以令大多数人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中毒的剂量通常在200毫克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给人体带来不良作用。在火锅汤中,氨基酸和胺类物质的含量是比较高的,它们在加热条件下可能与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等致癌物。虽然汤中的亚硝胺含量没有测定数据,但它的存在仍然令人担心。如果经常吃这样的涮锅,不能排除其促进消化道癌症发生的风险,所以久煮的火锅汤还是少喝为宜。
素食爱好者警惕三大饮食误区
如今,有很多朋友的饮食习惯,是以素食为主,甚至一点肉都不吃,我们将这类人群称为素食爱好者。素食爱好者的饮食以蔬果、水果为主,这看似很简单的饮食习惯,却有可能危害素食爱好者的身体健康。
误区一:坚持素食有助于长寿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而动物蛋白质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是优质蛋白,这是植物蛋白不能取代的。应食用适当的优质动物蛋白,如鱼、奶、蛋、瘦肉等,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误区二:素食中不含动物脂肪,有利减肥
不少素食者以为,只要不含动物食品原料,就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实际上,不少加工食品都是以植物性原料制成,但是其中大多用精白米和精白面粉制作,除去了其中的膳食纤维,并添加了大量的油、糖或盐,并不能替代新鲜天然食品的健康作用。针对人们对素食和植物性食品的青睐,一些产品甚至以使用植物奶油等为宣传卖点,而就对血脂的影响而言,这类素油比动物油更糟糕。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这些产品中所含的氢化植物油成份会引入反式脂肪酸,而它会大大增加人们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危害大脑的健康。
误区三:以为所有蔬菜一样好
对于严格素食者来说,蔬菜的营养意义更为重要,不仅要担负供应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重任,还要在铁、钙、叶酸、维生素B2等方面有所贡献,所以,应当尽量选择富含这些营养素的蔬菜品种,绿叶蔬菜是其中的佼佼者,例如芥蓝、绿菜花、苋菜、菠菜、小油菜、茼蒿菜等。为了增加蛋白质的供应,菇类蔬菜和鲜豆类蔬菜都是上佳选择,如各种蘑菇、毛豆、鲜豌豆等。如果只喜欢黄瓜、番茄、冬瓜、苦瓜等少数几种所谓的减肥蔬菜,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温馨提示:虽然素食不会生成脂肪,但是单单吃素食导致饮食不均衡,对身体是很不利的,肉也是维持身体的必须品。
粗粮吃太多小心五大坏处
随着人们健康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吃粗粮的好处。然而,过分迷恋粗粮,也会导致诸多问题。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教授于康指出,"粗粮可以降血糖"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过量食用粗粮还可导致五大坏处。
粗粮不能降血糖
于康指出,粗粮和细粮含有几乎等量的热量和糖分,吃到体内后,无论是粗粮还是细粮对血糖都有升高的作用,只是粗粮里面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的结构特性使得糖的释放没有细粮那么快速和猛烈。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粗粮能够延缓血糖的升高,而非强调粗粮可以降低血糖。
粗粮在胃里的排空速度比较慢,这就会造成一种轻度的饱胀感,使得人们得以减少食物的摄入,从而控制一天摄入食物的总量。因此,减肥的人、血糖和血脂偏高的人适合每天都吃些粗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常摄入过精、过细、过油腻的食物,导致了"富贵病"的平民化。而对于精细食物产生畏惧的老百姓,开始把健康饮食的希望寄托在粗粮上。但过多地食用粗粮对健康也是不利的,归结为下面五大坏处。
1、影响消化
粗粮吃得过多,影响消化,因为粗粮里面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成分,过多食用粗粮会导致上腹胀,影响食欲,严重的还会导致肠道阻塞、脱水等症状。
所以吃粗粮时要注意多喝水,粗粮中的膳食纤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后盾,才能保障肠道的正常工作。人如果多吃了一倍的膳食纤维,大概就要多补充一倍的水。
2、造成反酸
粗粮食用过多,会明显延缓胃排空,引起胃反酸,各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反酸的症状。
过多的粗粮进入到胃里面,可能导致食物积存。当胃里有食物积存的时候,这些食物就会裹着胃里的胃酸,反到食管里,造成反酸,对食管黏膜产生损害。
3、干扰药物吸收
过多的膳食纤维还具有干扰药物吸收的作用,它可能降低某些降血脂药和抗精神病药的药效。
4、导致营养不良
长期过量食用粗粮,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使人体缺乏许多基本的营养元素,导致营养不良。
5、引发肥胖
有些人误以为吃粗粮对血糖、血脂的控制有帮助,于是拼命地吃粗粮,平时细粮吃三两的人,粗粮可以吃上半斤,结果就造成能量摄入过多,引发肥胖。
食物的基本属性是一样的,分解之后提供能量,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但如果没有一个量的控制,过于迷信某种食物,反而会走向一个不好的极端。
一次吃得太撑 身体七处难受
有人认为,偶尔吃多一次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事实上,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在短时间内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会给健康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美国注册营养师詹尼弗麦克丹尼认为,在每天2000千卡热量的饮食中,晚餐热量占600~800千卡就算有营养。但有些人的晚餐热量会在2000千卡左右,如果餐前吃了开胃菜、喝了点酒,摄入的热量更惊人。在11月的一项调查中,有88%的人表示,他们在节日时会放松对自己的食物限制,还有10%的人说他们完全不会控制饮食。然而,一旦贪恋美食,即使只是一顿饭也会让你不舒服。
喘气艰难:吃撑了时,胃部会挤压隔膜,占领肺部空间,导致肺部无法完全扩张,让人喘不上气。
想吐:如果吃得太快或没有彻底咀嚼,就会觉得恶心。尤其是油腻或平时很少吃的食物,会搅乱你的胃,释放出一些令你恶心甚至腹泻的化学成分。
昏昏欲睡:过多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会降低其他器官的功能,胰岛素和其他激素被释放出来分解碳水化合物,血糖含量达到高峰,接着会大幅下跌,使人产生困意。
心脏负荷过重:消化系统占用太多资源,导致心脏工作艰难。如果吃得油腻,甘油三酯粘附在血管壁上,血细胞和血管功能下降,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胀气:当你大吃大喝,尤其是喝碳酸饮料时,会吞进额外的空气。另外,肠道细菌分解糖类和淀粉类食物时也会产生气体,让人胀气。
畏寒: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统,肌肉和皮肤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畏寒。
行动迟缓:吃进去的重量会令你行动迟缓,如果你不经常暴饮暴食,情况会更严重。
永久长胖:身体会将多余的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成人在节日期间平均会胖0.9斤。
喝酸奶这四大禁忌要注意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饭后一瓶酸奶有助消化,那么,这句话对于经常喝酸奶的我们来说是否可靠呢?
据果壳网的资料,从科学概念上说,饭后一瓶酸奶有助消化。虽然在科学证据上,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保健作用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定论,但是这些东西也没有显示出有害。如果喜欢它的风味,喝一喝也无不可。至于它们是否有传说的保健功能,消费者需要注意:科学概念上的可行,跟商品广告中的宣称是两回事。那么平时我们喝酸奶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喝酸奶的禁忌
1、并非量越大越好
许多人喜欢喝酸奶,甚至把它当成了饮料,每天好几瓶。专家指出,喝酸奶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保健食品身份的酸奶,更要控制量。
蒙牛冠益乳所标示的适宜人群为肠道功能紊乱者、免疫力低下者,用法用量为每日二次,每次一杯。专家指出,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功效的功能性食品,不能像普通食品一样随意大量食用,而是要注意适宜人群和用法用量,不要过量食用。
2、空腹别喝饭后喝
由于胃酸有杀菌功效,因此,好不要在空腹时喝含有益生菌的酸奶,一般选择饭后喝效果比较好。为了保留酸奶所含益生菌的活性,喝酸奶前后好别喝热饮。
3、只能冷藏不能加热
很多人知道酸奶里千千万万的菌是好东西,但却不知道如何留住它们。专家介绍,在酸奶刚生产出来时,里面都是活菌,只有冷藏才能将活菌很好地保留下来。还有人喜欢把酸奶热了喝,这种做法更是暴殄天物了。
4、酸奶不是越稠越好
很多消费者认为酸奶越稠越好,但其实很多很稠的酸奶只是因为加入了各种增稠剂,如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果胶、明胶,过多的增稠剂虽然满足了口感,但对身体并无益处。
食用变性食物易致癌症
肿瘤是怎么引起的?和肿瘤有关联的食物有哪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细节或许就成了引起肿瘤的主要杀手。一起来看看你是不是吃了这些食物,很容易让你得肿瘤。
1、过食温热性食物
所谓的温热性食物,一是指直接感受到的温度过高、过烫的食品;一是指属于中医药性划分中的温热之性食物。因为过于辛热,容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所以这类性质的食品易诱发的是消化系统的肿瘤。
1)过烫饮食是导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饮食过热,会损伤、刺激食道黏膜上皮,长期刺激下将诱导组织恶变。中国人的消化道肿瘤明显高于西方人,就是与中国人多喜热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热汤,如菜汤、面糊等有关;相对于中国人,西方人的饮食较为简单,平时少见热汤,而多饮用果汁、可乐等冷饮。
2)酒为辛热之性,长期饮酒,是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常见的因素。山东西南地区为食道癌的高发区,就与这一地区饮食中嗜热、嗜酒有关。
其实,早在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为酒精饮料的过度消费与口腔癌、喉癌及食道癌有关。在分别对江苏启东县肝癌相对高发的通兴乡与相对低发的西宁乡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前者肝癌病死率是后者的2.5倍。而两乡只有一路之隔,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吸烟率也相当,所不同的是肝癌高发区的人们爱喝酒,低发区的人们则喜欢饮茶。
3)同样属于中医热性食物的还有煎炸、熏烤的食物,这类食物因经过高温的油炸和烤制,亦随之变为热性食品。经研究证实,长期食用此类食品,易于导致胃癌、肠癌、肝癌等。
4)还有咖啡,就像中国人嗜茶一样,西方人多喜喝咖啡。美国学者在经过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后认为,咖啡因对胰腺癌和膀胱癌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经常饮咖啡的人比不饮咖啡的人患这两种癌的可能性大2~3倍。在胰腺癌患者中,至少一半是由于过多饮用咖啡引起的。
2、五味失调
中医认为饮食应五味调和,甘、苦、酸、辛、咸的食物要均匀食用,任何一味偏食,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引起肿瘤的因素中,肥甘厚腻太过与咸味太过是常见因素。
1)肥甘厚腻太过
中医的肥甘厚腻之品,属于甜味、油腻性食物。从临床研究来看,甘味食物即淀粉类、糖类食物,摄入过量易导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能促发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肿瘤属于积证的范畴,《内经》认为,积证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滞,而肥厚饮食,容易助湿生痰,无疑会加重这些病理产物的凝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吃高脂肪饮食可促使肝脏分泌更多的胆汁,进入肠道后,胆汁中的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而这两种物质均是促癌剂,可以使肠道黏膜癌变。同时,脂肪还能为多种肿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咸味太过
除了食盐,咸味食物还包括咸菜、咸鱼、咸肉以及其他腌制食品等。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常食腌制食品者食管癌发病的危险性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嗜食咸味食物容易导致的癌症是胃癌。嗜食咸鱼的日本渔民,胃癌、食道癌的发生较为普遍。嗜食咸鱼亦是致鼻咽癌的一个重要因素。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发现,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较多,原因与他们爱吃咸鱼有关。我国普查资料证明,在胃癌高发区,人均每天摄人食盐50克;而胃癌低发区,人均食盐摄入量仅为6克左右。
实际上,盐本身并不致癌,引起癌变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盐溶液易破坏胃黏膜保护层,引起黏膜糜烂或溃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到致癌物质的入侵,就会产促使胃黏膜细胞局部癌变。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只是不可过量食用。一般认为,正常人摄盐量应控制在每天6克以内。
3、食用变性食物
1)霉烂食物
黄曲霉毒素已被公认为是强烈的致癌物,而黄曲霉菌富含于霉烂的谷物、玉米、花生中,该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易于生长繁殖,研究发现其可诱发实验动物的多种肿瘤。这种因素是导致亚洲、非洲某些地区癌肿高发的重要原因。
2)腌制食品
亚硝酸盐也是公认的致癌物,蔬菜、鲜肉等腌制后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盐腌的干鱼中,发酵的腌菜、泡菜、酸菜中,隔夜的煮熟白菜、香肠、肉类中都含有亚硝基化合物,如果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有致癌的危险。
总结:通过小编上文的介绍,你知道不适宜做下酒菜的几类食物有哪些了吗?你知道饮食禁忌有哪些了吗?喝酒的时候一定不要乱吃东西,而且要记得饮酒要适量,这样才不会危害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