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陈发科 练习陈式太极拳有怎样经历

来源:民福康健康

陈发科是陈式太极拳的里的一代宗师,他小时候受家人的宠爱,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练拳,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受到启发。下面就让小编为你结束一下关于太极宗师陈发科,一起了解一下吧!

陈发科

个人资料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是陈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延熙.是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

陈发科十四世牌位大王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延熙.是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陈发科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受到北平武术界的叹服,从而在北平站住了脚,开始在北平传拳,改变了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开创了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的新时代,使得有300多年历史的只流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的陈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发科技艺高超,教学有方,从学者甚众,培养出了李经梧、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开创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

一九〇〇年左右,当时在山东省任官的袁世凯(后来任中国第一任总统)看到这碑,请了陈耕耘的儿子陈延熙(享年八十一岁)去教他的儿子们练拳,共教了六年。陈延熙就是陈发科的父亲,陈延熙的太极拳功夫也非常好。陈发科曾讲给他的学生洪均生老师(一九O七~一九九六)听,当陈延熙去教袁世凯的儿子几年后回家,看到陈发科的太极拳功夫大有进步,非常高兴,走到院子中间,身穿皮袍马褂两手插在袖子里,叫他的子侄数人围攻他。众人一接触他的身,他略一转动,众人都纷纷跌地。当时陈发科感叹说,我比不上父亲,打人还要用手。但是洪老师说陈发科晚年也达到了这种水平了。陈延熙同时还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国外科医生。

练拳故事

陈发科跟洪老师讲他练拳的故事,陈发科是陈延熙晚年生的儿子,前面有二个哥哥得瘟疫死了,所以家里人对他很溺爱。他吃东西不节制,肚子生了痞块,经常犯病,痛得在床上打滚。虽然知道练拳对身体有好处,能治病,但因为身体虚弱,就懒于去练,到十四岁时还没有练出一点功夫。

那时因为陈延熙去袁世凯处教拳不在家。请了陈发科的一位堂兄来伴他看家、种地。这位堂兄不仅身体壮实,拳也练得很好,在当时陈家沟的年轻人中是好之一。有一天晚上,一些陈氏的长辈来陈发科家中闲谈,当谈到家传的拳时,有人惋惜说:「延熙这一支,辈辈出高手,可惜到发科这一辈就完了,他都十四岁了,还这么虚弱,不能下工夫,这不眼看完了吗?」陈发科听后,觉得很羞耻,暗自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传的技艺断在我手里,至少也要赶上堂兄。可是又想,我们兄弟同吃、同睡、同干活,也一同练功,我勤练能长进,但他也长进,怎样才能赶上他呢?

为着这件事,陈发科好几天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有一天早上,他们俩一起下田干活,走到半路,堂兄忽然想起忘带了一件农具。他对陈发科说:「你去拿吧,你快跑回去,我慢慢走着等你。」于是,陈发科跑回去取了农具来,赶上堂兄。午饭时,陈发科想着堂兄刚才的话「你快跑,我慢慢走等你」结果跑个来回还赶得上,联系到练拳,我如果加倍练,不就能渐渐赶上堂兄了吗?

陈氏太极拳从此,陈发科下定决心苦练,除了跟堂兄一同练,中午堂兄午睡他也练,晚上一同睡下,陈发科只睡二个多钟头,又起来练。因为怕吵醒堂兄,陈发科不敢开门到外面练,只能在二张床中间练,并把震脚等会出响声的动作都改为放松练。就这样,从十四岁到十七岁,苦练了三年,堂兄始终没发现。陈发科平时自己苦练,有时也请教其它的叔伯们练推手。但是他不敢与堂兄练,因他功夫好,一推手就来真的。

堂兄说:练武要认真练,不能跟自己人练就随便,以后习惯了,遇上敌人就会吃亏。他和自己的堂兄弟、侄儿们推手,总是一丝不让,常常把人摔得头破血流。陈发科经过三年苦练,肚上的痞块消了,个头长高了,身体发育也正常了,功夫也不知不觉间长进了。有一天,为了试试自己的进步有多大,也向堂兄提出,请他教推手。堂兄笑笑说:「好哇,我们家的年轻人都差不多尝过我的手段,以前你太瘦弱,不敢和你推。你壮实了,经得起摔打了,可以尝尝和我推手的滋味了。」说完他们就推起来。堂兄连续三次发劲摔陈发科,结果都被陈发科反摔出去。直到第三次摔倒后,他才醒悟,陈发科的功夫已超过他了。他心里不服气,气愤地走了,口里还嘟嚷着:『怪不得你们这一支辈辈出高手,大概有秘诀吧,连远不如我的,都超过我了。看来我们别支的不能练这个拳了。

苦练成功

陈发科说,其实这三年父亲都没回家,没有教他秘诀,这是三年苦练的结果。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苦练的重要,经过苦练,身体变强壮,技艺也大有长进,但是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太极拳没有秘诀,或者秘诀不重要。这三年虽然父亲没有教陈发科什么秘诀,但是以前父亲在家时他可能听过练拳的方法、要求,只是没有好好练。而这三年他和其它叔伯练,他们也会教他太极拳的真正技艺的。说没有秘诀,只是说陈发科并没有掌握这堂兄所不知的秘诀,大家都是练习陈氏家传的拳,由于陈发科发愤苦练,一方面是练得多,一方面也是更用心体会,所以进步快。相反堂兄练到一定功夫后,以为自己功夫已不错,练得没有陈发科多,也没有很用心去钻研,才会被陈发科超过。对于我们一般练太极拳的人,一定不可以光用苦练,必须先学习到正确的太极拳技艺,然后加上苦练,才能成功。我的陈式太极拳老师洪均生常常说,练太极拳要巧练,要动脑筋练,练得对才下苦功练。

基本介绍

谈了上面陈发科的武功事迹后,如果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么就不应该只是知道了,聊聊而已,而是应该想一下,陈发科为什么能练得这么好?有哪几方面的因素?再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缺少了什么?应当从哪方面再努力充实?按我的看法,有以下几个因素。

艺得真传

从陈发科的背景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从他的家庭和周围环境(陈家沟),他可以见到、学到真正的太极拳高功夫。特别是他的父亲陈延熙功夫确实很高,在他真正下工夫的时候,能够在他身边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很刻苦练习太极拳,可惜他的老师功夫不是很高,不很全面,虽然他们很聪明,但终其一生,连不到很高层次。相信他们若是有好的老师指导,一定也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练出更全面的功夫。

刻苦练习

陈发科的刻苦练习是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很少有人达到他的刻苦程度。据他对洪老师讲,当年他为了赶上堂哥,每天练拳套少则六十遍,多则一百遍。有人说陈发科到北京教拳后,仍坚持日练二十遍。洪老师说没听陈发科说过多少遍,但当时陈发科住在河南会馆里,曾移居数屋,屋内砖地原都是好好的整块,但居住不久,必有二行砖成了碎的,可能就是他在屋里坚持练习而跺碎的。洪老师说陈发科平常少说话,单坐时常常两只手交叉练习,并嘱咐洪老师也这样做,可见他脑里时时都想着练习太极拳。有一天陈发科对洪老师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与一怪物对打,我胜不了它,它也胜不了我,打了几百回合,后各以一只手握拳单推手,虽然很紧张,但是很痛快。」洪老师说这应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有道理的。平时陈发科独坐时一定是在想象别人怎样进攻,自己怎样应付,对方又怎样变化,自己又再怎样对付。这样想多了,就变成梦。另外,我也想到陈发科平时和别人交手,一招就解决了,中国人说「无敌寂寞」,所以碰到这怪物可伴他练习了几百回合,当然是很痛快的事。

终生追求

许多有其功夫的太极拳名家都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炼,才能达到一定水平,成为名家。但是为什么他们达不到陈发科的高度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苦练一段时间后,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追求了,不再下苦工了。当然其中也有路子走得对不对的问题,路子不很对,一开始可能进步很快,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滞不前了。因长时间不能进步,也就失去了刻苦训练的吸引力了。

陈发科一直到晚年都坚持练功,我在洪老师家中见到洪老师早期的学生何淑淦先生,他一九五五年到北京大学读书,去找师爷陈发科。陈发科看他打完一路拳后,很高兴,自己表演一、二路学给何看。何说六十九岁的老人打起来非常漂亮,虽然苍颜白发,练起拳来龙腾虎跃,地动山摇。如果陈发科晚年没有练习很多拳,就不曾轻易对着徒孙表演一、二路二趟拳。因为平时练得多,才会轻易就表演一、二路二趟拳。名家,年纪不大,要想看他练一趟拳都不容易,更不要说二趟拳一起练。我听陈小旺师兄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父亲陈照旭(陈发科的儿子)当年练拳练得很不错后,就放松了,喜欢中国书法和中国音乐,每天花许多时间练习。

陈发科很不满意,有一次和几位陈家沟的亲人在家中座谈,陈发科批评陈照旭,不应该分心练别的东西,要继续练好拳。亲人们忙打圆场,说照旭的功夫已经很好了。陈发科听后站起来,叫照旭和他推手,一搭手就把他打起几尺高。照旭知道父亲的苦心,也知道自己的境界仍差很还,把乐器、纸笔等东西烧了,专心练拳,功夫又长进了许多。通过这件事,我们可看到陈发科的追求不同于一般人,在一般人眼里已经是很好的功夫了,但陈发科看到的是太极拳里面更高的境界。他终生追求,从不放松,才能达到超过常人很多的高度。

过人劲力

陈发科能把人打得那么高那么巧妙,除了技术精湛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他有过人的劲力。中国有句俗语说「熟能生巧」,技术练得纯熟,就能用得很巧妙。在武术方面,我想还能加上一句:「强能生巧」,虽然技术熟了能把人打飞起来,若是劲力不够,巧的范围就小许多了。若是劲力足,打人打得够高,才能控制从围墙、窗口飞出,才能使人翻筋斗仍有足够的高度可转至足落他,如同大人玩小孩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我们的追求,不单在技术方面,也要有劲力方面。洪老师讲过一件事:李剑华身高近二米,体重二百斤以上,有一次和同学们练推手,说单凭我的体重,别人就难把我推出。陈发科一时高兴,说「真动不了你?」说着一手贴住李剑华的脖子,一手握李脚腕,将他平举起来。把二百斤重的人这样平举起来,要比举二百斤的杠铃难许多。我也听陈小旺师兄讲过,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垚(一八四一~一九二六,陈鑫的哥哥)有一对铁剪,每条十六斤,一对三十二斤,陈垚死后别人不能使用,仅陈发科一人能够使用。一只手持十六斤的铁棒作兵器使用,确实需要大力气

洪均生老师说,和陈发科推手时,肢体接触之处,一点不觉其有力。但在试验动作中,又好似他的后备力力大无穷,如同将被大风吹得站立不住一般。洪老师又说,陈发科在坚实的土地上练扫膛腿时,地面被左右足划出二个半圆,沟深寸许。另外他跺地碎砖,震脚屋顶落沙,都足见他腿劲之利害。

陈式太极拳

风格特点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从现有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镇压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所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结语:上文中介绍了关于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的个人介绍和他的一些个人练拳事迹。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关于陈式太极拳的一些风格特点,喜欢陈式太极拳的朋友们可以多多了解一下哦!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