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松静和谐书法修身养性

来源:民福康健康

太极拳与书法,有着一定的关系,都说拳技、书艺两相通,两种都要求练习的时候心神贯注,心领身为,而且两种同属我国的国粹,不管是对于太极拳,还是书法,我们都应该学好。

拳技、书艺两相通:

常言道:拳技、书艺两相通。相通,这里是指理法上有着可供相互借鉴之处。这就像拳谚所说的拳、医相融,一功两用,说明懂拳术的人去学练书法或医术,都有其便利之处。近年来,武术界爱好和学练书法的人日益增多,为此,我愿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运气方法,并联系太极拳经略加评述,为读者研究参考,兼助初学者之雅妙趣。太极拳教程 掌握要点避开易犯十大错误

我国古代武术家和书法家都十分注重运气功夫,往往以此为不传之秘而深藏不露。旧武术界流行传拳不传功的说法,也正是这种保守思想的具体反映。然则运气的方法并不复杂,且在应用上也不限于书家、拳家,其他如中医、戏曲、舞蹈、歌咏、杂技等各界,且在应用上也都流传着运气之法。虽然各家的运气无不结合自身的艺业来加以灵活应用,但其基本原理却是一致的。

书家、拳家多寿星,如孙墨佛、苏局仙、吴图南、刘志清等皆是,这恐怕与他们常年坚持养气、运气之法不无关系吧!这些老人,寿臻百岁而犹能作书、打拳,实在令人羡慕!当然,长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练书习武和养气、运气具有延年益寿的良好功效,这一点是早已被人们的实践所证实和肯定了的。

气功为始终之则:

中国拳法历来强调以气功为始终之则,拳谚说:在外为拳,在内为气;又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都充分说明了气功在拳术中的核心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武术和气功的普及推广,人们对武术的运气方法已有所认识和了解,但练习书法也要运气,知晓的人就不太多了。太极拳教程 打太极拳快OR慢怎么选择

1943年,陈康在其所著的《书学概论》一书的第二编第四章内,专立运气一节,简明扼要地记述了书法的运气方法。他说:(运气)这步工夫古来少传,今人也不肯多讲。但古代名家没有不得此秘的。他特别指出:运气的方法,如果精熟太极拳的,更易明了;又说:不懂太极拳的,可于绝早起床,练习深呼吸运动。在室外空气清爽的地方,两足站开,身体平直,用两掌或左右前后开合。

运气准备活动阶段:

张开胸部时,深深吸入空气。用两鼻孔吸,不可用口以致发出气音;胸部收缩时,用鼻孔呼出。呼吸均须细长,不可粗促。至少运动十分钟,则胸部气满,意志清新,胸怀即有壮阔之感。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出,这只是一般的深呼吸运动。那么能否打上一套慢中求功的太极拳,来代替这种深呼吸运动呢?这不论从调和气血、平心静气、放松肢体、绝虑凝神以及增进健康等诸方面分析,均无不可。不过,这至少做十分钟的深呼吸运动,还仅仅是书法运气中的第一步准备活动阶段。

站式运气阶段:

那么第二步呢?《书学概论》接着写道:呼吸运动完结后,仍宜直立,左手叉腰,右手平举,曲肘如执笔状;把全身精力,运到右肩,横直曲折如练书一样,脑中存着帖上的字,用手横直曲折地画着,以练习手势。胸部仍然轻微地呼吸开合。如此经过数分钟,则右手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第二步才是具体地结合书法臆想的运气方法了,似可称为站式运气阶段。

在这一练功阶段,本着先在心,后在身、意在笔先,笔居心后的要求,凝神静思,同时把全身劲力运到右肩,贯向腕根,波及末梢。从而使日后达到:凡书写一点一画无不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倘能全身劲到,则久而久之自能练出龙腾虎跃,铁画银钩的笔力。太极拳教程 懂得呼吸运用提高整体技术

其实,这与打太极拳的运劲原理确乎是相合的。傅钟文老师在《杨式太极拳》一书中说:至于运动,也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这也是内外一致的一种锻炼方法。根据意、气、劲三者合一的拳理,就足以说明这里运劲与上文运气的术语。两者是名异实同的。所以,书法运气也要注意肢体松沉,而不是相反地浑身紧张和拼命用力;否则劲力壅塞于肩、背或肩、时之间,那时笔的运行就反而显得熏硬不灵了,又何来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笔力呢?!

坐式运气阶段:

《书学概论》接下去说:然后回到房间,照前节讲的姿势坐好,两足以尖掌地,臀部坐在一半椅子上,然后全身力气不致坠落椅上。像骑马一般地使全身气血畅通,力气自然上行,由足掌、臀部而直上两肩,右肩须略向外,这时力便集于肩上来了。这是运气的要领;又说:临书前照此去临帖,初不忙下笔,先以手执笔循帖上的结构,凭空曲肘悬腕地画着同时心领神会,再凝结而成自己要写的字,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心中有字,然后手上有字。

这第三步是从站功进入坐功,似可称为坐式运气阶段。这个阶段虽已变徒手画空为执笔画空,但主要仍是练习运气与养成凝神静思的习惯。

针对《概论》作者所说的运气的方法,如果精熟太极拳的,更易明了。现就以太极拳的古典理论来作些诠释。例如:关于劲的来源,清代太极拳家武禹襄 (18121880)在《十三总势说略》一文中写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练书也是一种运动,如今为了使所写的一点一画都能全身力到,所以两足要着地如植根;而臀部半坐,取骑马姿势,那也是为了使全身气血畅活,两腿之劲能自然上达腰间;由脚而腿,而腰,若能一气贯串,则力便集于肩上来了。

太极拳与书法练习的姿势:

至于形于手指,那是指外观反映在手指上,而不是指主观上着重去运用手指。太极拳强调练好腰腿功夫,而不赞成尽在手指上耍花哨;历代书法家也大都主张五指但司执管,不主运笔。运笔则根据字体的大小,分别通过运腰、运肩、运肘或运腕去完成的。一般地说,小楷运用腕力,中楷运用肘力,大楷以肩力出之,数尺以上的榜书始以腰力出之。其实,太极拳虽强调腰脊为第一之主宰,但推手发劲也还是随机应变,分别以各部之劲力出之,与运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腰为主宰的原理并不矛盾。

此外,书法运气与实际练书时,要求右肩须略向外(练左笔者,左肩须略向外),这与外功拳的顺肩,以及太极拳的含胸拔背,也都有其相近之处。太极拳教程 如何正确用劲

综上所述,证明书艺与拳技虽分属文、武,各有门径,但在理论上确有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我劝武术爱好者学点书法,书法爱好者学点武术,这对于提高各家原有的技艺和理论水平,肯定会有所裨益,而决不会是枉费精神。当代书家沈尹默、马公愚和画家丰子恺诸先生,生前都与太极拳家傅钟文老师相交甚厚,并都跟傅师学练过太极拳。这不是偶然的吧!

太极拳与书法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虽属文武之道,但在养身健身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从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有年,深感其拳理与书理相通。现不识浅卑求教于武林与书法同道以求斧正。

行功时对身法要求:

太极拳与书法在行功时对身法要求是一致的。"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定,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物无所思"(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也曾对作书者的身法有过这样的要求:"莹神静虑,端己整容,秉笔思生"。这一文一武的两位大家都强调了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周身放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陈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通过螺旋缠丝使内气通达周身,久而久之,身体的各个部位将产生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劲。这种内劲的来源正如拳论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作书也是如此,无论是书写盈尺榜书,还是蝇头小楷,都必须两足踏实,周身放松,立身中正,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只有这样才能气血畅通,笔随意运,使两腿之力自然形于手指,柔软的毛笔才能写出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太极拳教程 正确锻炼走出误区

行功时对心法要求:

太极拳与书法,都非常注重心法,要求心神贯注,心领身为。手有定法,步有活规。古拳论提出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古书家也强调意在笔先,笔居心后。

可见意在太极拳与书法中的重要性。陈式太极拳套路,在意念的作用下,一会儿如回风燕子,点水蜻蜓,一会儿山崩海啸,虎视鹰膦。(陈式太极拳洪均生语)每招每式都是在意念支配下,内气鼓荡,笔随意行。由此我们联想到唐草圣张旭所书的古诗四帖,他的草书,跌荡起伏,奔放流畅,字字相连,一气呵成,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果不是在意的作用下,能有如此气势磅礴,铁画银钩的绝品吗?

太极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蓄发相变。太极拳十大要论云太极拳有阴柔、轻柔的一面,譬如和风细雨,又有阳刚沉着的一面,譬如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清代书法家曹莹在《书法约言》中指出凡运笔有起有址,有缓有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一样,其节奏变化多端,鬼神莫测。太极拳 为什么这么火

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犹如看到了一套完整的拳术表演。太极先辈陈伯先老人虽已年逾古稀在给笔者书写条幅时只见他饱蘸浓墨,略加思索,然后大笔恢恢,笔走龙蛇。当他写到平心静气悟真谛后一笔悬针时,老人内力悴发,突然双足离地,助气发声,这那里是在写字,分明是在演练拳术。这七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抑扬顿挫,参差有致,气韵贯通,宛如是一套完美的太极拳套路!

以上从几个方面说明了太极拳与书法的相通之处,然尔从取材上,从美学上,从虚实上,从形神上,它们无不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不妨在练拳的同时学点书法,在学书法的同时学一下太极拳,定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结语:以上就是太极拳与书法的关联,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特点,专注练习,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编衷心的希望每一个练习太极拳的拳友,都能身体健康。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