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大师陈照奎 讲解陈氏太极拳

来源:民福康健康

我们对太极熟悉的可能就属陈氏太极拳了,那么大家对陈氏太极拳都有这怎样的了解呢?陈照奎,陈发科么子,一代太极拳大师,今天我们来看看陈照奎的陈氏太极拳有哪些不同的招式。

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众,所传均为大架。陈照奎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适于年轻人演练。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

陈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其实,先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说陈家功夫已失传。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后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隆,便无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先生自幼勤学苦练,聪慧善思,日练拳三十遍,常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外型上,精巧、紧凑,柔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强调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滚,灵活无滞。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度、强度都很大。七十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而称之为新架。(按:陈照奎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能继续升学,全国解放后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练功,一面帮助父亲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传,耳闻目濡,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所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路开阔,能够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拳术,为陈氏太极拳法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仅走南闯北传播家传拳术,而且还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拳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留下了许多拳势及推手技术图片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学财富。

一九五七年陈发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照奎先生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家乡河南传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这期间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一九六一年先生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先生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著书立说,发扬陈氏太极拳之精义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这一心愿被化成了泡影。

一九七三年,照奎先生应家乡父老之邀始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先生的堂兄陈照丕先生学拳,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适逢照奎先生回乡,四人又一起从照奎先生学习,先生尽心传授,“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我们对陈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母式”“金刚捣碓”虽不能窥全豹,却可以抛砖引玉, 以供同道研究参考。

按大架(老架头二套)83式第一个“金刚捣碓”动作分解,就可以从中看出整套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基本特征。

(一) 第一“金刚捣碓”动作造型,一起势就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大架阴阳变化与技击功能统一的法则。

1、“动则分阴阳”。

两手上提,腰下塌,双腕上提,两肘下坠,边提边塌是一组阴阳相济(“逢上必下”)。而且是螺旋上升,螺旋下沉,裆走下弧,倒换重心,从而体现了它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从起势的两手从腿边的欲上先下(立圈)到提腕屈肘,边提(突腕)、边塌(沉腰)、边转(转腰,裆走下弧、倒换重心)同时完成。、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太极拳术练习的高难度。

分析这第一个动作的特点中与各流派传授的起势不同,大凡都是双手由腿边平抬而起,肘平、腕平,没有“逢上必下”之拳理规矩制约。按照拳式走架;我这里指出这一动作特点的细微传授之处,就是大架固有的“双圈抖送法”技术。就此一细微的动作反映在散打、推手、摔打中作用显著,按拳式走架秩序,运用这一动作可以在敌人抓住我双手双腕时变化出“左冲”、“右冲”、“煞腰压肘”、“翻花舞袖”、“双推掌”等拳式的技击奥妙之用。对付敌人的后抱腰也有三种以上解法,包括“神仙大脱衣”。

2、“一动多用”。

马虹老师传拳时,不仅强调“一式多用”,而且讲究“一动多用”。例如,上述第一“金刚捣碓”动作一至二的过程;双手距离一小手臂宽,右手顺缠,左手逆缠走弧线,形成陈氏太极拳顺步推手的“顺逆缠绞法”,由“顺逆缠绞法”又变化出“前膛拗步”在四正推手的过渡动作一顺一逆,“白鹤亮翅”的过渡动作与变化到“退步压肘”等拳式技击用法等。

3、“化打结合”。

“金刚捣碓”动作一、二与动作三、四是两组化打结合的典型技法。化打结合,化打合一,打即是化,是大架的主要拳法。那么,从第一“金刚捣碓”就非常充分地表达了这种技击特征。动作一、二是先棚后捋(大捋);动作三、四是先捋后靠(加肘法)。用陈照奎宗师的话说,这就是“来之欢迎,去之欢送”,这正是在推手练习中“一逆一顺”和“一顺一逆”缠丝劲变化的通俗易懂技击方法传授。

马虹老师要求弟子们特别注重单式基本功的练习,并说陈照奎宗师对单式练习不轻易传人。

动作三:单练为“上步捋”、“退步捋”形成的“上引下击法”, 由此,可变 化出“前膛拗步”、“双摆莲”、“击地锤”等拳式和对左脚的下蹬、踢、扫、挂及 双手的后引、捋基本功的练习和多种技击用法,反复进行单式训练,易出功夫。

4、“三节互用、三盘并进”。

动作四、五,又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大架讲究的三节劲、上、中、下三盘动作同步化的整体劲等特征。左手“逆缠撩击法”(立圈,顺时针),体现在散打中“后发先至”、“打即是化、化即是打”,用在掩手肱锤中有掩手抖击,抓拿挡掩之用。大架“金刚捣碓”体现出左手向敌人上部攻击(敌先动),包括肩、肘、手三节,用时快、准、狠、猛。左手单练立圈直径从敌人裆部到面部,由大圈到小圈,运丹田发劲到手的松、活、弹、抖。右手单练“顺缠托击法”(立圈,顺时针),右手的单练包括“撩阴掌”、“白蛇吐信”、“下勾拳”、“迎门肘”等的综合应用,右手主要对付敌人身体中部区域及重要穴位。右脚掌练贴地“前扫平圆法”,管敌之身体下部、插裆、蹬踢、踩、跺、扫敌之脚。组合对敌上、中、下三盘部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同时进击,这是“金刚捣碓”拳式在散打中正面防守进攻的技击方法。

5、“金刚捣碓”动作五、六。

亦即《拳谱》图9之定式,特点在于左手提折腕,突肘的造型。依据大架拳式造型走架原理,我左手抓住敌之左手腕背,提折腕,突肘,右手扣拿敌之肘部或“曲池穴”、“小海穴”等擒拿用法,由此定式造型可以变化出“三换掌”、“井缆直入”、“野马分鬃”、“单鞭”反式等擒拿用法,在四正推手中体现出太极拳缠丝劲擒拿法的威力。“金刚捣碓”动作五、六还包括上下对拉、探、兜劲的技击用法,还可演化“过背摔”(右肩)等用法。

6、“金刚捣碓”还充分体现了“轻沉兼备”、“柔中寓刚”的拳理。

马虹老师传拳时,常讲练拳时要注意轻沉兼备,而且说不只是维持动作平衡的轻沉兼备,还要注意“轻武器”与“重武器”的兼备。如棚捋动作多系轻柔而具弹性的动作,表现沾连相随,柔化为尚。但同时,又不可忽略柔中之刚,轻中之重。即在手上动作棚捋挤按等柔化动作之时,注意肩、膝、脚的“重型”击打作用。据说陈照奎宗师把肘,膝动作称作太极拳的“重武器”。一提腿想到用膝,一出手想到用肘。

(二)第二“金刚捣碓”过渡动作,又包含了太极拳推手“大捋”用法。

第二“金刚捣碓”过渡动作由“单鞭”转换,《拳法》已作了多种用法的说明,我这里按上面已叙述过的“顺逆缠绞法”、“双圈抖送法”以及变化到“四正”、“四隅”顺步推手法再体现第二“金刚捣碓”过渡动作,即顺步推手中的“大捋”。从此式动作,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大架从陈长兴一陈耕耘一陈延熙一陈发科一陈照奎一马虹(1927——)大师一脉相承都是练低架。低架肯定是比较难练,大捋必然又是走低势。

马虹老师阐述陈氏家传套路编排都是按顺步推手编排的,顺步推 手比合步推手难练,转腰到低桩幅度大,费劲,但更实用。当然,合步推手比较省劲、难度小,因而练习的人多,马虹老师严格要求弟子们坚持不懈的练习难度大的传统大架和从推手中检验拳架。

(三) 第三“金刚捣碓”过渡动作中的托拿大臂法(摔法)。

此法由《拳谱》第十五式“十字手”转换,只有大架,才·有这一过细的过渡动作。按照拳式造型,使用“托拿大臂法”,我右手拿住对方大臂(腋下),左手拿其另厂肘关节,随机发之。还可以我右手抓敌右手,我左手横拍击打敌胸部,再用左手由逆转顺缠下插托击敌裆部,配合我右手下探将敌过背摔(左肩)。

结语:看完文章大家对陈照奎的陈氏太极拳法是否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呢!其实每位陈氏太极拳法掌门人的拳法都是不一样的,其精髓与内含各有千秋,需要大家慢慢品味才能略懂其含意。

展开全部内容